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思维和审美表达四个方面。它的主要特质是依托语文本体教学内容,重视语言文字运用,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终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语文拓展性训练,为此我们开展了“探访甬文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语文拓展性课程,拓展学习的渠道,使学生们真正经历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课程结构;拓展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6-0059-03
“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母语学科,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思维和审美表达四个方面。它的主要特质是依托语文本体教学内容,重视语言文字运用,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终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聚焦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不只是接受学习的教学,也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建构式教学,是丰富生活体验的成长性教学。为此,笔者尝试在小学中段开展了“探访甬文化”语文拓展性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本土溯源。明确适切的课程目标
活动心理学认为,在每个年龄阶段,心理的发展由这个阶段的主导活动所决定。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开始从事比较系统的听说读写的学习活动,也从事一定的人际交往、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时,如果能够结合教材中的语文本体教学内容,自主开发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语文拓展性课程,拓展学习的渠道,使学生们真正经历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研读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学段的课文多为写景、状物、叙事的记叙文和简单的说明文,这些都是学生理解、运用和表达语言文字的最好范本。对于宁波来说,甬城人文积淀丰厚,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学校不远处就有宋代的石碘遗迹,还有戚继光、贺知章两大名人的传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由课文联想到家乡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桥”是甬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完《赵州桥》自然就想到了古老的灵桥;《文成公主进藏》中善良美丽的文成公主正是宁波民间故事中田螺姑娘的再现……这一切,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为此,我们推出了“探访甬文化”语文拓展性课程。这个课程是针对小学第二学段的学生创设的。结合人教版三、四年级教材中习得的知识、技能,通过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模式深化对甬城的认识,记录身边事物,寻访家乡文化,逐步形成对语言文字和本土文化的依恋和热爱。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是教师课程建设的最终服务对象。“探访甬文化”语文拓展性课程的目标首先是对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运用。运用教材中的经典片段,表达感受和见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对语文教材的补充和完善。同时,它又是实践性很强的拓展性学习,通过合作学习、体验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以及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纵横开阖,构建完善的课程结构
杜威认为一堂好的课,老师在组织教学时不会只考虑课的内容,而是从更大的知识单元、更长的时间单元来通盘考虑。应注重从形式的思维向实质思维的转变,提供真实的经验情境,引发兴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与探究中。这,成了教师构建课程结构的出发点。
教师结合语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对本土文化的感兴趣程度,确定了课程内容。每个学年分为六个主题,共十二板块。每个主题2-3个课时,加上第一课时的课程纲要分享,共18课时。
三年级六个板块:
三年级的六个板块分别为——从杭州的《观潮》关注到“家乡的气候”;像一篇《风筝》激发了大家对“家乡的老物件”的探究;从《赵州桥》延伸到“家乡的桥”;由《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物产想到了富有特色的“家乡的美食”;边学写景单元边走进“家乡的美景”;听完《一个小村长的故事》,再来看看“家乡的环境”;结合说明文《太阳》,研究“家乡的特产草席”。
四年级六个板块:法布尔研究《蟋蟀的住宅》一样探索“家乡的老屋”;在写人单元中继续认识“家乡的名人”;由《电脑的住宅》想到“家乡的发展与未来”;结合四下第六单元,研究家乡的历史沿革及特色;从《文成公主进藏》走进甬城的民间故事。
在内容的选擇上,教师不仅考虑了与语文学科的有机融合,让语文教材成为极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同时,充分挖掘了宁波的本土文化,如:桥、老屋都是宁波发展中最具有魅力的代表性建筑,美食、草席是甬城独一无二的地方风物,“宁波帮”更是驰名中外……当“语文”、“本土文化”和学生们和谐地相遇时,一切就变得格外美丽。
学生的能力是不断地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是相辅相成、螺旋上升的,因此课程需要站在宏观的大视野下进行构建。
如下:
简简单单的一张图,彰显了教师的良苦用心。首先,十二个板块分别围绕“人、景、物、情”四大主题展开,基本涵盖了“甬文化”的方方面面;其次,每个主题中又有不同的内容。每个内容既相对独立,都有不同的切入点,又互为联系、循序渐进。
三、经历过程,设计多样的实施策略
要让学生们真正经历学习过程,必须有效地设计行动方案,采取多样的实施策略。为此,教师借鉴综合实践课、语文综合性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引进研究性课程的合作教学,同时注重多学科的整合,努力实现综合性、实践性和拓展性。
(一)采取不同的形式,使学生的学习经历充满魅力
每个主题有着不同侧重点,教师要根据内容的不同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享受参与的快乐,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家乡的特产》《家乡的环境》《家乡的美食》这三个主题都是三年级的。《家乡的环境》采取的是综合实践课的模式,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参访调查,通过交流分析,提出可行性建议, 让《调查报告》来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家乡的美食》重在操作、品尝,让学生亲手制作、体验,召开《家乡美食博览会》,在实践中培养写作能力,交际能力。《家乡的特产》重在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比较。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宁波草席的特点,模仿《太阳》夸夸家乡的草席,学习说明文的写法。
从课内到课外,从家庭到社会,从团队调查到个体研究,从收集信息到发表观点,形式多样的活动设计,让课程变得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参与的热情。
(二)调动多方资源,为学生的学习经历提供保障
第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是比较高涨的,但毕竟比较稚嫩,缺乏实践的经验和坚持的毅力,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畏惧、退缩的心理。为此,教师在活动中都会帮助学生们寻找“学习顾问”,为他们提供后援保障。在学习《家乡的老物件》这一主题时,邀请了社区的王奶奶来介绍她所珍藏的宁波老物件——各种蒲扇;在家长QQ群中发布“老物件征集令”,让家长和学生们一起寻找“我家的老物件”,并一起撰写“老物件的自我介绍”;同时,带领学生们去“宁波博物馆”,实地参观,询问讲解员阿姨。在家长、社区王奶奶和讲解员阿姨的帮助下,学生们体验了学习的经历,有了获得感。
聚焦核心素养的教学不只是分科学习的教学,而应是跨学科全课程的整合性教学,在活动时,我们会让更多学科的教师参与其中,为学生们的学习助力。在开展“家乡的桥”学习时,科学老师讲解灵桥为什么牢固的科学原理,和学生一起做“纸桥承重”的实验;美术老师和他们一起设计家乡未来的桥……一座桥,让他们懂得了很多,体验了很多。
(三)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的学习经历插上翅膀
聚焦核心素养的教学不只是教室里面对面的教学,也应是在线课堂数字化学习的混合式教学。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的学习经历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研究《历史名人》时,学生通过网络收集到了更多的信息,并把寻访宁波名人的历程拍摄成微视频现场展示。在进行《民间故事》学习时,学生们讲述的民间故事用荔枝fm录制成音频在微信中被频频刷屏,还成了红领巾广播站的精彩内容……
同时,引进了hiteacher智慧教学,IRS即时反馈系统强大的互动功能,让习作观摩、即时评量、随机选取等都在课堂上同时完成,大大地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习的效度和密度。
課程因学生需求而生,由学生发展而定。语文拓展课为我们打造富有特色的语文大课堂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在徜徉其中,经历学习,提升素养……期待,明天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 李幸阳】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课程结构;拓展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6-0059-03
“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母语学科,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思维和审美表达四个方面。它的主要特质是依托语文本体教学内容,重视语言文字运用,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终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聚焦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不只是接受学习的教学,也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建构式教学,是丰富生活体验的成长性教学。为此,笔者尝试在小学中段开展了“探访甬文化”语文拓展性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本土溯源。明确适切的课程目标
活动心理学认为,在每个年龄阶段,心理的发展由这个阶段的主导活动所决定。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开始从事比较系统的听说读写的学习活动,也从事一定的人际交往、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时,如果能够结合教材中的语文本体教学内容,自主开发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语文拓展性课程,拓展学习的渠道,使学生们真正经历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研读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学段的课文多为写景、状物、叙事的记叙文和简单的说明文,这些都是学生理解、运用和表达语言文字的最好范本。对于宁波来说,甬城人文积淀丰厚,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学校不远处就有宋代的石碘遗迹,还有戚继光、贺知章两大名人的传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由课文联想到家乡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桥”是甬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完《赵州桥》自然就想到了古老的灵桥;《文成公主进藏》中善良美丽的文成公主正是宁波民间故事中田螺姑娘的再现……这一切,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为此,我们推出了“探访甬文化”语文拓展性课程。这个课程是针对小学第二学段的学生创设的。结合人教版三、四年级教材中习得的知识、技能,通过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模式深化对甬城的认识,记录身边事物,寻访家乡文化,逐步形成对语言文字和本土文化的依恋和热爱。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是教师课程建设的最终服务对象。“探访甬文化”语文拓展性课程的目标首先是对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运用。运用教材中的经典片段,表达感受和见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对语文教材的补充和完善。同时,它又是实践性很强的拓展性学习,通过合作学习、体验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以及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纵横开阖,构建完善的课程结构
杜威认为一堂好的课,老师在组织教学时不会只考虑课的内容,而是从更大的知识单元、更长的时间单元来通盘考虑。应注重从形式的思维向实质思维的转变,提供真实的经验情境,引发兴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与探究中。这,成了教师构建课程结构的出发点。
教师结合语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对本土文化的感兴趣程度,确定了课程内容。每个学年分为六个主题,共十二板块。每个主题2-3个课时,加上第一课时的课程纲要分享,共18课时。
三年级六个板块:
三年级的六个板块分别为——从杭州的《观潮》关注到“家乡的气候”;像一篇《风筝》激发了大家对“家乡的老物件”的探究;从《赵州桥》延伸到“家乡的桥”;由《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物产想到了富有特色的“家乡的美食”;边学写景单元边走进“家乡的美景”;听完《一个小村长的故事》,再来看看“家乡的环境”;结合说明文《太阳》,研究“家乡的特产草席”。
四年级六个板块:法布尔研究《蟋蟀的住宅》一样探索“家乡的老屋”;在写人单元中继续认识“家乡的名人”;由《电脑的住宅》想到“家乡的发展与未来”;结合四下第六单元,研究家乡的历史沿革及特色;从《文成公主进藏》走进甬城的民间故事。
在内容的选擇上,教师不仅考虑了与语文学科的有机融合,让语文教材成为极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同时,充分挖掘了宁波的本土文化,如:桥、老屋都是宁波发展中最具有魅力的代表性建筑,美食、草席是甬城独一无二的地方风物,“宁波帮”更是驰名中外……当“语文”、“本土文化”和学生们和谐地相遇时,一切就变得格外美丽。
学生的能力是不断地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是相辅相成、螺旋上升的,因此课程需要站在宏观的大视野下进行构建。
如下:
简简单单的一张图,彰显了教师的良苦用心。首先,十二个板块分别围绕“人、景、物、情”四大主题展开,基本涵盖了“甬文化”的方方面面;其次,每个主题中又有不同的内容。每个内容既相对独立,都有不同的切入点,又互为联系、循序渐进。
三、经历过程,设计多样的实施策略
要让学生们真正经历学习过程,必须有效地设计行动方案,采取多样的实施策略。为此,教师借鉴综合实践课、语文综合性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引进研究性课程的合作教学,同时注重多学科的整合,努力实现综合性、实践性和拓展性。
(一)采取不同的形式,使学生的学习经历充满魅力
每个主题有着不同侧重点,教师要根据内容的不同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享受参与的快乐,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家乡的特产》《家乡的环境》《家乡的美食》这三个主题都是三年级的。《家乡的环境》采取的是综合实践课的模式,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参访调查,通过交流分析,提出可行性建议, 让《调查报告》来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家乡的美食》重在操作、品尝,让学生亲手制作、体验,召开《家乡美食博览会》,在实践中培养写作能力,交际能力。《家乡的特产》重在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比较。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宁波草席的特点,模仿《太阳》夸夸家乡的草席,学习说明文的写法。
从课内到课外,从家庭到社会,从团队调查到个体研究,从收集信息到发表观点,形式多样的活动设计,让课程变得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参与的热情。
(二)调动多方资源,为学生的学习经历提供保障
第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是比较高涨的,但毕竟比较稚嫩,缺乏实践的经验和坚持的毅力,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畏惧、退缩的心理。为此,教师在活动中都会帮助学生们寻找“学习顾问”,为他们提供后援保障。在学习《家乡的老物件》这一主题时,邀请了社区的王奶奶来介绍她所珍藏的宁波老物件——各种蒲扇;在家长QQ群中发布“老物件征集令”,让家长和学生们一起寻找“我家的老物件”,并一起撰写“老物件的自我介绍”;同时,带领学生们去“宁波博物馆”,实地参观,询问讲解员阿姨。在家长、社区王奶奶和讲解员阿姨的帮助下,学生们体验了学习的经历,有了获得感。
聚焦核心素养的教学不只是分科学习的教学,而应是跨学科全课程的整合性教学,在活动时,我们会让更多学科的教师参与其中,为学生们的学习助力。在开展“家乡的桥”学习时,科学老师讲解灵桥为什么牢固的科学原理,和学生一起做“纸桥承重”的实验;美术老师和他们一起设计家乡未来的桥……一座桥,让他们懂得了很多,体验了很多。
(三)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的学习经历插上翅膀
聚焦核心素养的教学不只是教室里面对面的教学,也应是在线课堂数字化学习的混合式教学。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的学习经历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研究《历史名人》时,学生通过网络收集到了更多的信息,并把寻访宁波名人的历程拍摄成微视频现场展示。在进行《民间故事》学习时,学生们讲述的民间故事用荔枝fm录制成音频在微信中被频频刷屏,还成了红领巾广播站的精彩内容……
同时,引进了hiteacher智慧教学,IRS即时反馈系统强大的互动功能,让习作观摩、即时评量、随机选取等都在课堂上同时完成,大大地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习的效度和密度。
課程因学生需求而生,由学生发展而定。语文拓展课为我们打造富有特色的语文大课堂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在徜徉其中,经历学习,提升素养……期待,明天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 李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