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一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文中指出:“慎重更换地名,其实就在于对地名有情感。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随后,人民日报官微发起了一项名为“黄山市恢复老名字徽州,你支持吗?”的网络投票,截至投票结束,参与投票的14973人中,71,4%的网友选择了“我要老地名,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以示支持。4月14日,黄山市民政局局长朱学军表示,更改市级名称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民政局将深入调研,尽早提出建议。
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一位老兵到了台湾一直没能回到大陆,让孩子回来寻根。而孩子归来,却说根据地名按图索骥难以找到,原来这个地名早已消失。最后,找到民政厅,翻阅档案,才找到原来的地名。这位老先生写信感谢民政厅,并说:“你们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地名,在海内外华人眼里,在所有寻找乡愁的人们心中,就是一条回家的路。
慎重更换地名,其实就在于对地名有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在更换地名之际,我们需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当然,不是所有地名都必须恢复旧名称,但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毕竟,没有“徽”,哪来“安徽”?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无疑给了我们一次新的契机。通过普查,来一番梳理,让中国的地名更具有历史沿袭性、更富有传统文化特色,让新起的地名更能体现中文之美,更有丰富内涵。珍爱地名,回家的路,再远,也很近。
地名复与不复不能再“拍脑袋”
对于那些有故事的城市来说,地名有着黏合剂的作用,它能帮助人们构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从文化的角度思考,如果在黄山和徽州之间做选择,喜欢徽州的人可能更多。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这是否能够成为“复名徽州”的理由?一个城市的更名和复名,毕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不仅涉及城市的文化定位,更牵涉许多行政事务。更名以来,当地一直以“黄山”为名展开招商引资、形象宣传等工作,这也是一笔无形资产,如果就此彻底舍弃,实在太可惜。
诚然。“徽州”这两个字承载的是一种独特地域文化。但我们也不能否认,“黄山”作为一个地级市名称,已存在了近30年,很多年轻人是在“黄山”之名下成长的,他们对“黄山”同样有一种文化情结。那么。如果出生和成长于“徽州”时代的人,对当初地名的变化感到不适;而出生和成长在“黄山”时代的人,是否也会对“复名”难以接受呢?最近,因“复名徽州”的讨论再度升温,“把西安改回长安”“把沈阳改回盛京”等言论也盛行网络。如此一味追求“复古”。显然也非理性。在地名更改的问题上,必须慎之又慎,无论复与不复都应充分论证,不能再跟过去一样“拍脑袋”做决定。时代已经变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与否、百姓幸不幸福。与地名的关系其实并没有那么密切。地方政府少在地名上折腾,多办实事,才更得人心。
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一位老兵到了台湾一直没能回到大陆,让孩子回来寻根。而孩子归来,却说根据地名按图索骥难以找到,原来这个地名早已消失。最后,找到民政厅,翻阅档案,才找到原来的地名。这位老先生写信感谢民政厅,并说:“你们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地名,在海内外华人眼里,在所有寻找乡愁的人们心中,就是一条回家的路。
慎重更换地名,其实就在于对地名有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在更换地名之际,我们需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当然,不是所有地名都必须恢复旧名称,但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毕竟,没有“徽”,哪来“安徽”?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无疑给了我们一次新的契机。通过普查,来一番梳理,让中国的地名更具有历史沿袭性、更富有传统文化特色,让新起的地名更能体现中文之美,更有丰富内涵。珍爱地名,回家的路,再远,也很近。
地名复与不复不能再“拍脑袋”
对于那些有故事的城市来说,地名有着黏合剂的作用,它能帮助人们构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从文化的角度思考,如果在黄山和徽州之间做选择,喜欢徽州的人可能更多。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这是否能够成为“复名徽州”的理由?一个城市的更名和复名,毕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不仅涉及城市的文化定位,更牵涉许多行政事务。更名以来,当地一直以“黄山”为名展开招商引资、形象宣传等工作,这也是一笔无形资产,如果就此彻底舍弃,实在太可惜。
诚然。“徽州”这两个字承载的是一种独特地域文化。但我们也不能否认,“黄山”作为一个地级市名称,已存在了近30年,很多年轻人是在“黄山”之名下成长的,他们对“黄山”同样有一种文化情结。那么。如果出生和成长于“徽州”时代的人,对当初地名的变化感到不适;而出生和成长在“黄山”时代的人,是否也会对“复名”难以接受呢?最近,因“复名徽州”的讨论再度升温,“把西安改回长安”“把沈阳改回盛京”等言论也盛行网络。如此一味追求“复古”。显然也非理性。在地名更改的问题上,必须慎之又慎,无论复与不复都应充分论证,不能再跟过去一样“拍脑袋”做决定。时代已经变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与否、百姓幸不幸福。与地名的关系其实并没有那么密切。地方政府少在地名上折腾,多办实事,才更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