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语文教学肩负着“美”的教育的重要使命。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抓住课文特点,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发现美,把学生导入构建和谐优美的妙境,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审美氛围。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审美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教师、教材和学生组成的有机整体。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带有艺术性的审美创造过程。而教学课堂中的审美化课堂,则是指将所有的教学因素(诸如教学目标、内容、手段、方法、评价、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等)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的活动,师、生双方全身心融入到教学情境当中,感受着教学活动的勃勃生机和生命韵律,体验着知识所蕴涵的生命情态,使整个教学成为静态和动态的和谐统一、教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的和谐统一的整体。
如果说教材在美育方面的作用,更多表现在美育的内容上,那么,课堂教学的过程更多体现在美育的形式上。这一美的过程,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饱满、兴奋的情绪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感知的欲望,并积极主动地质疑释疑,从而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高度统一,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有意识地渗透审美教育,有助于凸现语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师和学生声情并重的诵读吟咏,用读怡情,从而感受作品的美。诗歌、散文特别适合诵读吟咏。许多古诗词曲大多可以用来歌唱,凡可歌唱者,必有节奏音韵,在教学中宜以诵读为主,辅以点拨,分步骤采用范读、齐读和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吟咏中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画面美和乡情美,从而陶醉在作者所创造的美的世界里。
如在课文《琵琶行》的教学之中,就可以教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诵:“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然后再引导详细分析,在这里,作者白居易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品的节奏,感受琵琶奏出的声韵,更要与人物的心境相联,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琵琶女的“晚年沦落”和作者的“谪居卧病”,以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音乐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志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进入审美的境界,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审美氛围。
还可借助绘画、音乐、影视,渲染课堂审美气氛。达到渲染课堂审美气氛的作用。再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诗中描述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学生凭借感官,通过想象与联想,如同身临其境,领悟到这首诗景美情更美的情趣,从而感受到鲜艳的色彩浓重的红和浸透的碧,感受到澎湃的激情,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激发建设祖国的豪迈情感。音乐具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激活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拓展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音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作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语文教学肩负着“美”的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抓住课文特点,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发现美,把学生导入构建和谐优美的妙境,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审美氛围。
【参考文献】
[1]何林.应用美学[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2]谷鹏飞.西方自然美观念的四次转型[J].晋阳学刊,2011(04)
[3]肖晓慧.语文教学美的使命[J].四川教育学刊,2001(09)
【作者单位:河南省太康县职业中专学校】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审美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教师、教材和学生组成的有机整体。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带有艺术性的审美创造过程。而教学课堂中的审美化课堂,则是指将所有的教学因素(诸如教学目标、内容、手段、方法、评价、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等)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的活动,师、生双方全身心融入到教学情境当中,感受着教学活动的勃勃生机和生命韵律,体验着知识所蕴涵的生命情态,使整个教学成为静态和动态的和谐统一、教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的和谐统一的整体。
如果说教材在美育方面的作用,更多表现在美育的内容上,那么,课堂教学的过程更多体现在美育的形式上。这一美的过程,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饱满、兴奋的情绪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感知的欲望,并积极主动地质疑释疑,从而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高度统一,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有意识地渗透审美教育,有助于凸现语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师和学生声情并重的诵读吟咏,用读怡情,从而感受作品的美。诗歌、散文特别适合诵读吟咏。许多古诗词曲大多可以用来歌唱,凡可歌唱者,必有节奏音韵,在教学中宜以诵读为主,辅以点拨,分步骤采用范读、齐读和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吟咏中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画面美和乡情美,从而陶醉在作者所创造的美的世界里。
如在课文《琵琶行》的教学之中,就可以教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诵:“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然后再引导详细分析,在这里,作者白居易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品的节奏,感受琵琶奏出的声韵,更要与人物的心境相联,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琵琶女的“晚年沦落”和作者的“谪居卧病”,以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音乐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志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进入审美的境界,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审美氛围。
还可借助绘画、音乐、影视,渲染课堂审美气氛。达到渲染课堂审美气氛的作用。再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诗中描述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学生凭借感官,通过想象与联想,如同身临其境,领悟到这首诗景美情更美的情趣,从而感受到鲜艳的色彩浓重的红和浸透的碧,感受到澎湃的激情,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激发建设祖国的豪迈情感。音乐具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激活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拓展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音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作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语文教学肩负着“美”的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抓住课文特点,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发现美,把学生导入构建和谐优美的妙境,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审美氛围。
【参考文献】
[1]何林.应用美学[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2]谷鹏飞.西方自然美观念的四次转型[J].晋阳学刊,2011(04)
[3]肖晓慧.语文教学美的使命[J].四川教育学刊,2001(09)
【作者单位:河南省太康县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