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形成良好课堂审美氛围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813225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语文教学肩负着“美”的教育的重要使命。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抓住课文特点,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发现美,把学生导入构建和谐优美的妙境,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审美氛围。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审美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教师、教材和学生组成的有机整体。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带有艺术性的审美创造过程。而教学课堂中的审美化课堂,则是指将所有的教学因素(诸如教学目标、内容、手段、方法、评价、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等)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的活动,师、生双方全身心融入到教学情境当中,感受着教学活动的勃勃生机和生命韵律,体验着知识所蕴涵的生命情态,使整个教学成为静态和动态的和谐统一、教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的和谐统一的整体。
  如果说教材在美育方面的作用,更多表现在美育的内容上,那么,课堂教学的过程更多体现在美育的形式上。这一美的过程,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饱满、兴奋的情绪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感知的欲望,并积极主动地质疑释疑,从而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高度统一,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有意识地渗透审美教育,有助于凸现语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师和学生声情并重的诵读吟咏,用读怡情,从而感受作品的美。诗歌、散文特别适合诵读吟咏。许多古诗词曲大多可以用来歌唱,凡可歌唱者,必有节奏音韵,在教学中宜以诵读为主,辅以点拨,分步骤采用范读、齐读和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吟咏中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画面美和乡情美,从而陶醉在作者所创造的美的世界里。
  如在课文《琵琶行》的教学之中,就可以教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诵:“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然后再引导详细分析,在这里,作者白居易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品的节奏,感受琵琶奏出的声韵,更要与人物的心境相联,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琵琶女的“晚年沦落”和作者的“谪居卧病”,以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音乐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志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进入审美的境界,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审美氛围。
  还可借助绘画、音乐、影视,渲染课堂审美气氛。达到渲染课堂审美气氛的作用。再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诗中描述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学生凭借感官,通过想象与联想,如同身临其境,领悟到这首诗景美情更美的情趣,从而感受到鲜艳的色彩浓重的红和浸透的碧,感受到澎湃的激情,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激发建设祖国的豪迈情感。音乐具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激活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拓展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音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作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语文教学肩负着“美”的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抓住课文特点,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发现美,把学生导入构建和谐优美的妙境,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审美氛围。
  【参考文献】
  [1]何林.应用美学[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2]谷鹏飞.西方自然美观念的四次转型[J].晋阳学刊,2011(04)
  [3]肖晓慧.语文教学美的使命[J].四川教育学刊,2001(09)
  【作者单位:河南省太康县职业中专学校】
其他文献
从建国50多年来中国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和政治体制转变中阐述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运行在法治下的有限政府。探讨了法治下有限政府的涵义以及如何建立法治下的有
一百多年前,一位金发碧眼的老外来南京旅游,被古老和苍凉震惊。站在高高的豁蒙楼上,目不暇接东张西望,每一处美景都无限感慨。他取出相机,随手拍了几张照片,然后去照相馆冲印,然后去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内毒素和IL-6、IL-18、TNFα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鲎试验,酶联法和RIA法对3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内毒素IL-6、IL-18、TNFα水平测定,并与3
19世纪(1830-1900)的音乐常被称作浪漫主义音乐。钢琴在是19 世纪中颇受人们欢迎的一种乐器。在这个时期,音乐的体裁及表现手法在钢琴演奏方面也与古典时期有很大区别。出现了诸如即兴曲、夜曲、音乐会练习曲、幻想曲、无词歌等名目繁多、前所未见的新体裁,而且许多都带有标题音乐的性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钢琴的魅力是音乐家发自内心的一种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对生命的真实体验,这一时期,群星璀璨的音乐大师们
近年来,口腔癌的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很快。已在口腔癌组织或衍化的癌细胞株中发现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核仁组织区AgNORs数量增强,DNA相对含量改变,ras,c-myc和c-erbB等癌基因激活和表达增强,抗
牙源性角化囊肿是一种良性颌骨内病变,由于术前诊断的不确定性和治疗的不彻底性,常导致其较高的复发率。近年来,作为OKC标志物成份的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本文回顾了有关OKC标志物的研
舆论监督,是强调舆论正向功能的监督。关于舆论监督,新闻学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类,强调舆论监督是借助新闻媒体的事实监督,比如顾理平认为“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
华灰莉木是我国南部及东南亚地区芳香植物中的一朵奇葩,其碧绿青翠的革质叶片,丰满的株型,甚是招人喜欢,是近年流行的室内观叶植物和庭园观赏植物,它与木犀科的莱莉相似之处就是叶
《本草纲目》记载了这样一种植物:“一根岁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在古代,慈姑因多子,而被民间视为吉祥物。慈姑(Sagitaria trifalia)为泽泻科、慈姑属多年生沼泽草本
【摘要】课堂提问的技巧与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技巧,同时也要引导和关注学生的提问,这是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  【关键词】课堂提问;技巧;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的基础教育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