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0月,在第七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期间,台湾新北市顶埔小学陈佳钏老师执教了《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3课)。陈老师的教学,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思考,其中最为突出的关注点是,语文课堂如何有效组织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一、组织学习活动,关注学习主体,更有效培养群体的学习力
陈老师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按照准备活动、发展活动、综合活动的板块实施教学。以学习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是课堂学习方式的新突破,可以有效地关注学习群体,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准备活动
在准备活动板块,陈老师用时不多,组织看图片猜故事,引领学生依据图片特征(有线索)猜测故事。该学习活动兼备激趣、导课、揭示学习目标等效果,也初步传递“有根据地猜测,找线索预测”等基本方法,联系学生的阅读架设引桥,降低学习预测的难度。
(二)发展活动
1. 预测标题,猜想情节。
读课题、找关键词、看插图等都是预测的基本方法。本环节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学生对预测的方法又增加了新的了解。
2. 预测内容,续编故事。
(1)关注细节、观察插图,边预测边修正。课文是例子,通过课文的学习,积累语言,学习理解,实践语言文字运用,这些都是学习课文的根本。本环节中,陈老师组织学生一边读文一边有根据地(包括联系日常生活)进行猜想,既积累语言也学习预测,紧扣学习目标。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预测与文中的描写进行比照,与文中(作家)的说法接近时继续维持,否则做些修正。此举兼有突出典范、激发兴趣、体会成功、不断完善等效能。在这个环节,陈老师还引领学生认识感受、学习运用省略号。这对于常常忽略标点符号学习运用的课堂,无疑也是一个闪光点。
(2)发现反复的情节,运用故事梯续编故事。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有表达方式特点的内容进行积累、感悟、实践运用,较好地实践了“例子观”的教学思想。陈老师引领学生“发现反复的情节,运用故事梯续编故事”,是在突出引导学生积累课文典范的表达案例(“反复”),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可能受时间和完成教学任务等因素的制约,实际教学时显得匆匆而过,学生失去加深认识、有效建构“反复”表达方式的机会,这也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普遍的伤痛。因此,建议进一步用好课文,组织以下三个层级的学习活动。
其一,积累(基础)层级。感受积累“男孩利用胡子做风筝线”的语段。如“在很远的街口……飞过屋顶。”“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用来放风筝。”两个语段,可以先组织不同方式的朗读以达积累,再引导学生发现感受其表达结构:①胡萝卜先生行走的路上,(有个男孩)在生活(或游戏)时遇到了困难(风筝线太短);②(男孩)看到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③(男孩)边说边拉扯胡子,检验胡子是否牢固,确定牢固就剪了一段胡子用来解决困难(风筝线太短)。
其二,实践(巩固)层级。可以通过引导对课文内省略号的了解感受,组织学生模仿“男孩利用胡子做风筝线”的语段,写出省略号可以呈现的内容。再组织与“男孩”相关的语段进行对比,修改习作,以实践对课文典范语段的积累运用。
其三,创意(发展)层级。可以组织学生离开课文所设定的人(物),有创意又有一定依据(联系)地进行合理想象,(模仿)续编故事。这也自然地过渡到以下的教学。
(3)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故事,交流反馈。本环节,陈老师组织了小组学习,学生以小作家身份,围绕“胡萝卜先生遇到谁?有什么困难?怎么解决?”展开想象。组织学生在4人小组内交流4分钟,再给约6分钟让学生在学习单上进行写话练习(学习单是模仿课文片段,回答上述3个问题的填空练习),接着组织2分钟的班级汇报,又给1分钟同桌之间交流。共提供了13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较好地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等教学理念,课堂实际效果也很好。
三年级上学期的习作,主要是片段练习。值得一提的是,课文导读提出“尝试续编故事”的要求,这可以理解为续编课文省略号的内容,以及顺着课文的思路写出创意想象的内容。前者属于积累课文案例的续编,后者则可视为学生有创意的实践典范案例的语言文字运用。更有意义的还是实践“反复”的表达方式,对今后的习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前一个教学环节中,如果加强了对典范案例(男孩利用胡子语段)的学习、感受、实践运用,那么在组织该环节学习时,学生就可以水到渠成,“学习单”的出示也就显得不太必要。
3. 预测结局,对照感悟。
在这个环节,陈老师主导预测故事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通过回顾课文感受“胡子还是很有用处的”;二是通过出示作家写的结局,引导学生感受自己预测与作家写的结局的异同,拓展预测的思路、激起阅读全文(或整本书)的兴趣。
在这里,我想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话题谈一些想法。在查阅有关《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教学案例时,发现很多案例突出引导学生感受“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思想。读课文要导出这样的思想,实在牵强附会。文中的胡萝卜先生既没有考慮要帮助别人,也不知道能帮助别人,还不知道在帮助别人;课文中传递的是路上的人(物),在利用胡子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这些信息,实在难以解读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思想。如此没有联系文本的贴标签式的说教,让学生在提升价值观时没有了凭借,导致学生说大话、谎话,反而背离了“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陈老师在这方面的引导虽然简单质朴,但确是读课文可以得出的,如“胡子还是很有用处的”“胡子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要以语言文字为依据,提炼课文的人文主题。这样的学习理解是有依托的理解而非死记硬背,学生感受有法可依,方有举一反三之效。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人文主题,可以归纳为: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价值(有用处),我们要学习利用身边的事物,用来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三)综合活动
陈老师引导学生梳理预測的基本方法,关注单元导读,提醒学生在课外读物中运用预测阅读、续写故事。回顾学习是为了加深、巩固认识。回看单元导读要求,则是让学生感受这节课的学习活动有趣、达成单元要求、有成就感。教师顺势推荐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也运用学到的基本方法进行预测阅读、续写故事,能让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转变学习方式与教学实录形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实验版到2011年版,坚持倡导教师转变角色,转变学习方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福建教育学院鲍道宏教授结合自己对基础教育的考察和研究指出:“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最便捷有效的教学是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陈佳钏老师按照准备活动、发展活动、综合活动的板块实施教学,是在实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等理念。也许受到讲授型、问答型教学的影响,课堂上教师常常在某位学生发言之后立马评价,或给出新问题后就匆匆而过,无形间教学又回到“师问生答”的套路。原本可以体现教师比较轻松淡定地组织学生学习的课堂,也变得过于急促、不够扎实。教师对每个板块学习的问题,如若能静下心听听更多学生的发言,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读自悟、读读写写、小组交流;如若将问题设置得再少一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场景再明朗一些,则学习效果将是另一番景象。此外,作为自读课文的教学,利用精读课文教学形成的学习方法、技能显得不够。但瑕不掩瑜,该案例教学目标设定明确适恰,教学内容选取精当,以板块学习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比较娴熟地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留给学生学习实践的时间也相对较多等,给我们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
有效组织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符合课标的思想,遵循语文学习的普遍规律,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必须。当下,我们读到的教学实录,几乎都是师问生答、一问一答的形成,大部分学生成为旁听生,很大程度上影响群体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将来,我们整理的教学实录,教师的提问应该仅是板块学习式的问题;回答问题的不是几个学生,更不是一问一答,要有众多学生交流发言,呈现多元的感悟、辩论场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写字、习作等活动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教师的引导、评价要精练而导向正确;教师组织教学轻松自如,学生学习实践富有成效。这样的实录,方显教师在有效组织学习活动,有效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作用。
一、组织学习活动,关注学习主体,更有效培养群体的学习力
陈老师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按照准备活动、发展活动、综合活动的板块实施教学。以学习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是课堂学习方式的新突破,可以有效地关注学习群体,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准备活动
在准备活动板块,陈老师用时不多,组织看图片猜故事,引领学生依据图片特征(有线索)猜测故事。该学习活动兼备激趣、导课、揭示学习目标等效果,也初步传递“有根据地猜测,找线索预测”等基本方法,联系学生的阅读架设引桥,降低学习预测的难度。
(二)发展活动
1. 预测标题,猜想情节。
读课题、找关键词、看插图等都是预测的基本方法。本环节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学生对预测的方法又增加了新的了解。
2. 预测内容,续编故事。
(1)关注细节、观察插图,边预测边修正。课文是例子,通过课文的学习,积累语言,学习理解,实践语言文字运用,这些都是学习课文的根本。本环节中,陈老师组织学生一边读文一边有根据地(包括联系日常生活)进行猜想,既积累语言也学习预测,紧扣学习目标。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预测与文中的描写进行比照,与文中(作家)的说法接近时继续维持,否则做些修正。此举兼有突出典范、激发兴趣、体会成功、不断完善等效能。在这个环节,陈老师还引领学生认识感受、学习运用省略号。这对于常常忽略标点符号学习运用的课堂,无疑也是一个闪光点。
(2)发现反复的情节,运用故事梯续编故事。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有表达方式特点的内容进行积累、感悟、实践运用,较好地实践了“例子观”的教学思想。陈老师引领学生“发现反复的情节,运用故事梯续编故事”,是在突出引导学生积累课文典范的表达案例(“反复”),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可能受时间和完成教学任务等因素的制约,实际教学时显得匆匆而过,学生失去加深认识、有效建构“反复”表达方式的机会,这也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普遍的伤痛。因此,建议进一步用好课文,组织以下三个层级的学习活动。
其一,积累(基础)层级。感受积累“男孩利用胡子做风筝线”的语段。如“在很远的街口……飞过屋顶。”“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用来放风筝。”两个语段,可以先组织不同方式的朗读以达积累,再引导学生发现感受其表达结构:①胡萝卜先生行走的路上,(有个男孩)在生活(或游戏)时遇到了困难(风筝线太短);②(男孩)看到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③(男孩)边说边拉扯胡子,检验胡子是否牢固,确定牢固就剪了一段胡子用来解决困难(风筝线太短)。
其二,实践(巩固)层级。可以通过引导对课文内省略号的了解感受,组织学生模仿“男孩利用胡子做风筝线”的语段,写出省略号可以呈现的内容。再组织与“男孩”相关的语段进行对比,修改习作,以实践对课文典范语段的积累运用。
其三,创意(发展)层级。可以组织学生离开课文所设定的人(物),有创意又有一定依据(联系)地进行合理想象,(模仿)续编故事。这也自然地过渡到以下的教学。
(3)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故事,交流反馈。本环节,陈老师组织了小组学习,学生以小作家身份,围绕“胡萝卜先生遇到谁?有什么困难?怎么解决?”展开想象。组织学生在4人小组内交流4分钟,再给约6分钟让学生在学习单上进行写话练习(学习单是模仿课文片段,回答上述3个问题的填空练习),接着组织2分钟的班级汇报,又给1分钟同桌之间交流。共提供了13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较好地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等教学理念,课堂实际效果也很好。
三年级上学期的习作,主要是片段练习。值得一提的是,课文导读提出“尝试续编故事”的要求,这可以理解为续编课文省略号的内容,以及顺着课文的思路写出创意想象的内容。前者属于积累课文案例的续编,后者则可视为学生有创意的实践典范案例的语言文字运用。更有意义的还是实践“反复”的表达方式,对今后的习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前一个教学环节中,如果加强了对典范案例(男孩利用胡子语段)的学习、感受、实践运用,那么在组织该环节学习时,学生就可以水到渠成,“学习单”的出示也就显得不太必要。
3. 预测结局,对照感悟。
在这个环节,陈老师主导预测故事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通过回顾课文感受“胡子还是很有用处的”;二是通过出示作家写的结局,引导学生感受自己预测与作家写的结局的异同,拓展预测的思路、激起阅读全文(或整本书)的兴趣。
在这里,我想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话题谈一些想法。在查阅有关《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教学案例时,发现很多案例突出引导学生感受“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思想。读课文要导出这样的思想,实在牵强附会。文中的胡萝卜先生既没有考慮要帮助别人,也不知道能帮助别人,还不知道在帮助别人;课文中传递的是路上的人(物),在利用胡子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这些信息,实在难以解读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思想。如此没有联系文本的贴标签式的说教,让学生在提升价值观时没有了凭借,导致学生说大话、谎话,反而背离了“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陈老师在这方面的引导虽然简单质朴,但确是读课文可以得出的,如“胡子还是很有用处的”“胡子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要以语言文字为依据,提炼课文的人文主题。这样的学习理解是有依托的理解而非死记硬背,学生感受有法可依,方有举一反三之效。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人文主题,可以归纳为: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价值(有用处),我们要学习利用身边的事物,用来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三)综合活动
陈老师引导学生梳理预測的基本方法,关注单元导读,提醒学生在课外读物中运用预测阅读、续写故事。回顾学习是为了加深、巩固认识。回看单元导读要求,则是让学生感受这节课的学习活动有趣、达成单元要求、有成就感。教师顺势推荐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也运用学到的基本方法进行预测阅读、续写故事,能让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转变学习方式与教学实录形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实验版到2011年版,坚持倡导教师转变角色,转变学习方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福建教育学院鲍道宏教授结合自己对基础教育的考察和研究指出:“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最便捷有效的教学是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陈佳钏老师按照准备活动、发展活动、综合活动的板块实施教学,是在实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等理念。也许受到讲授型、问答型教学的影响,课堂上教师常常在某位学生发言之后立马评价,或给出新问题后就匆匆而过,无形间教学又回到“师问生答”的套路。原本可以体现教师比较轻松淡定地组织学生学习的课堂,也变得过于急促、不够扎实。教师对每个板块学习的问题,如若能静下心听听更多学生的发言,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读自悟、读读写写、小组交流;如若将问题设置得再少一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场景再明朗一些,则学习效果将是另一番景象。此外,作为自读课文的教学,利用精读课文教学形成的学习方法、技能显得不够。但瑕不掩瑜,该案例教学目标设定明确适恰,教学内容选取精当,以板块学习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比较娴熟地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留给学生学习实践的时间也相对较多等,给我们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
有效组织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符合课标的思想,遵循语文学习的普遍规律,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必须。当下,我们读到的教学实录,几乎都是师问生答、一问一答的形成,大部分学生成为旁听生,很大程度上影响群体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将来,我们整理的教学实录,教师的提问应该仅是板块学习式的问题;回答问题的不是几个学生,更不是一问一答,要有众多学生交流发言,呈现多元的感悟、辩论场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写字、习作等活动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教师的引导、评价要精练而导向正确;教师组织教学轻松自如,学生学习实践富有成效。这样的实录,方显教师在有效组织学习活动,有效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