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由易及难、显性地呈现在课后习题中。明确课后习题意图能帮助教师建立语文要素序列化概念,进而利用课后习题,优化教学策略,围绕语文要素,展开阅读过程。从而在真实的、有情趣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课后习题;语文要素;序列化概念;策略运用
语文要素是“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在小学阶段主要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继续按照“内容主题” 组织单元,单元主题贴近生活、内容丰富的基础上,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凸显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建构体系,也就是将“语文要素”由浅入深、由易及难、逐点分布在各单元的课后习题中。中高段的还同时体现在单元导引中。整套教材呈双线并进的结构,力求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那么我们如何正确解读课后习题,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呢?笔者以二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明确课后习题意图,建立语文要素序列化概念
“语文要素”可以分成一个个点,但并不是独立散乱的,而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各学段各领域的要求,结合文本特点,分步有序地体现的,从而在小学阶段得到持续性落实。因此我们要清晰各个年级各个阅读单元的训练着力点,建立语文要素序列化概念。其中,二年级上册课文单元的要素编排如下。
这些语文要素显性化地融于课后习题中,是课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研读教材、进行教学预设的时候,切切不可忽略。这些语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分布独具匠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不同年级的有序发展
某一语文素养的获取是长期学习的结果,这种学习需要经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因此,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能力,同一语文要素在不同学段都有不同的达成目标,并呈螺旋式递增。列举如下。
1.朗读能力的发展
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基础阶段,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二年级对朗读能力的要求进行了细化,并落实在课后习题中:一年级上册为“读准字音;读出句子间的停顿”。一年级下册为“读好长句子;读出感叹句和疑问句的语气;分角色朗读”。二年级上册为“读出句子的不同语气;分角色朗读 ;带着自己的体会读”。
2.字词句学习能力的发展
低年级阅读单元要重视识字写字学习,使学生逐步具备自主识字写字的能力,为日后的大量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一年级上册的主要目标是“借助拼音、生活情境等识字学词;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一年级下册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各种方法自主识字;分类积累词语或短语”。二年级上册的主要目标是“积累并运用动作词;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仿说句子”。
3.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
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低年级起步,从理解字词句起步,促进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一年级上册的主要目标是“圈圈画画,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一年级下册的主要目标是“圈圈画画,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二年级上册的主要目标是“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提取课文中的重要信息,根据信息作出推断”。
(二)同一单元的梯度提升
从上文我们已梳理清晰,每一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语文要素。每一单元由三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组成。这一语文要素在每篇课文中的表现方式不是平面化的,而是细化后由浅入深逐步落实的,科学地放大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如第一单元的要求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课后习题的要求如下。
(三)一篇课文的综合呈现
每篇课文的课后习题除了识字表、写字表外,一般还有三个学习任务,除了每一单元的主要语文要素之外,还有其他需要达成的基础能力,体现了语文知识日积月累、语文能力逐步养成的学习规律。如第三单元的《曹冲称象》课后习题如下。
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
读第4自然段,给下面的内容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再用加点的词语各说一句话。
这三道习题涉及“正确朗读、提取信息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根据提示说清事情过程、体会字词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多种语文要素,所以说一篇课文的课后习题具有综合性。为此我们要明确本单元的重点目标,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统筹兼顧。
二、优化教学策略运用,围绕语文要素展开阅读过程
(一)字词句积累运用
字词句积累运用是低年级语言学习的主要方式,常见的语言学习内容有:感受用词的准确性与丰富性;了解特殊词组、短语的结构现象;明白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掌握同义句的不同表达方式;等等。对于这些学习内容,课后习题都有提示学习要求。我们要正确理解这些课后习题蕴含的语言现象,以此为范例进行语言的习得。
1.比较异同,为己所用
【课例】《我是什么》
学习流程:
(1)读读三个带点字,发现共同之处。(动词)
(2)交换位置,你觉得可以吗?(比较理解)
(3)边读边做动作,读出感觉。(轻重音)
(4)用上带点字说一句话。
汉字具有丰富的意思内涵,但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用语言清晰地辨析它们之间的差异。教学中我们常常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品味字词的不同用法:比较重的物体用“打”,相对轻的物体用“飘”。在比较中学生感受到动词的形象性与丰富性,然后在角色换位中进行有情有趣的朗读体验,最后学着运用。
2.引读发现,类比拓展
这一策略多用于学习词组、短语的特殊结构,如动宾结构、主谓结构等。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发现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联系文本内容和生活经验,进行拓展运用。
【关键词】课后习题;语文要素;序列化概念;策略运用
语文要素是“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在小学阶段主要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继续按照“内容主题” 组织单元,单元主题贴近生活、内容丰富的基础上,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凸显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建构体系,也就是将“语文要素”由浅入深、由易及难、逐点分布在各单元的课后习题中。中高段的还同时体现在单元导引中。整套教材呈双线并进的结构,力求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那么我们如何正确解读课后习题,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呢?笔者以二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明确课后习题意图,建立语文要素序列化概念
“语文要素”可以分成一个个点,但并不是独立散乱的,而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各学段各领域的要求,结合文本特点,分步有序地体现的,从而在小学阶段得到持续性落实。因此我们要清晰各个年级各个阅读单元的训练着力点,建立语文要素序列化概念。其中,二年级上册课文单元的要素编排如下。
这些语文要素显性化地融于课后习题中,是课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研读教材、进行教学预设的时候,切切不可忽略。这些语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分布独具匠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不同年级的有序发展
某一语文素养的获取是长期学习的结果,这种学习需要经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因此,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能力,同一语文要素在不同学段都有不同的达成目标,并呈螺旋式递增。列举如下。
1.朗读能力的发展
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基础阶段,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二年级对朗读能力的要求进行了细化,并落实在课后习题中:一年级上册为“读准字音;读出句子间的停顿”。一年级下册为“读好长句子;读出感叹句和疑问句的语气;分角色朗读”。二年级上册为“读出句子的不同语气;分角色朗读 ;带着自己的体会读”。
2.字词句学习能力的发展
低年级阅读单元要重视识字写字学习,使学生逐步具备自主识字写字的能力,为日后的大量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一年级上册的主要目标是“借助拼音、生活情境等识字学词;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一年级下册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各种方法自主识字;分类积累词语或短语”。二年级上册的主要目标是“积累并运用动作词;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仿说句子”。
3.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
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低年级起步,从理解字词句起步,促进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一年级上册的主要目标是“圈圈画画,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一年级下册的主要目标是“圈圈画画,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二年级上册的主要目标是“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提取课文中的重要信息,根据信息作出推断”。
(二)同一单元的梯度提升
从上文我们已梳理清晰,每一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语文要素。每一单元由三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组成。这一语文要素在每篇课文中的表现方式不是平面化的,而是细化后由浅入深逐步落实的,科学地放大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如第一单元的要求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课后习题的要求如下。
(三)一篇课文的综合呈现
每篇课文的课后习题除了识字表、写字表外,一般还有三个学习任务,除了每一单元的主要语文要素之外,还有其他需要达成的基础能力,体现了语文知识日积月累、语文能力逐步养成的学习规律。如第三单元的《曹冲称象》课后习题如下。
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
读第4自然段,给下面的内容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再用加点的词语各说一句话。
这三道习题涉及“正确朗读、提取信息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根据提示说清事情过程、体会字词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多种语文要素,所以说一篇课文的课后习题具有综合性。为此我们要明确本单元的重点目标,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统筹兼顧。
二、优化教学策略运用,围绕语文要素展开阅读过程
(一)字词句积累运用
字词句积累运用是低年级语言学习的主要方式,常见的语言学习内容有:感受用词的准确性与丰富性;了解特殊词组、短语的结构现象;明白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掌握同义句的不同表达方式;等等。对于这些学习内容,课后习题都有提示学习要求。我们要正确理解这些课后习题蕴含的语言现象,以此为范例进行语言的习得。
1.比较异同,为己所用
【课例】《我是什么》
学习流程:
(1)读读三个带点字,发现共同之处。(动词)
(2)交换位置,你觉得可以吗?(比较理解)
(3)边读边做动作,读出感觉。(轻重音)
(4)用上带点字说一句话。
汉字具有丰富的意思内涵,但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用语言清晰地辨析它们之间的差异。教学中我们常常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品味字词的不同用法:比较重的物体用“打”,相对轻的物体用“飘”。在比较中学生感受到动词的形象性与丰富性,然后在角色换位中进行有情有趣的朗读体验,最后学着运用。
2.引读发现,类比拓展
这一策略多用于学习词组、短语的特殊结构,如动宾结构、主谓结构等。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发现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联系文本内容和生活经验,进行拓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