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时期,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着力点。但我国经济增长中工业与服务产业严重的结构偏差,服务产业发展滞后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形成严重阻碍。构建服务业与工业的协同竞争力,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服务产业发展对分工演进、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作用
在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下,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资源与各类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劳动生产率低下是主要特征。中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着力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分工的发展与演进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进一步推理,我们看到,服务产业发展则是推动分工演进与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
一个经济体的分工是如何演进的?理论研究表明,分工发展程度主要受两个条件制约:市场规模的大小;交易效率的高低与交易费用的大小。服务产业的发展对突破这两个约束条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是服务产业的网络效应,促进了市场范围的扩张。流通服务业如商业、交通运输、通信在服务产业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这些服务部门是通过建立市场网络来提供服务的。它们在集中固定的生产与分散变动的需求之间架起桥梁,将空间和时间上分割的市场联结起来,从而使市场的范围大大扩张。可以说,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影响着交易网络的延伸范围,从而影响着市场规模的大小与分工的演进。
二是服务业发展对交易效率提高和交易费用下降起着重要作用。在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市场体系的扩张过程中,就是由运输革命、通讯革命和商业革命相伴随的,这些服务部门的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对交易方式与交易技术的变革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不断减少市场交易中的外生交易费用。交通运输的持续革命,使一个高效率的现代运输和交通系统得以建立;通讯革命实现了瞬间即可完成的信息传输,使不完整的市场逐步完整起来。 商业革命突出表现商业流通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两方面的变革。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如金融保险、广告、广播电视等对促进均衡的分工水平的提升也产生重要影响。内生交易费用的减少,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政府良好的公共管理与服务,这正是服务业发展的第四个层次。
由此我们看到,服务产业的发展,通过影响分工水平进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经济在高增长的同时,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的深度与广度都非常不足,无论是产业内部还是区域之间,重复建设、重复生产、重复引进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资源配置中的浪费与劳动生产率的低下。阻碍分工拓展存在体制因素,除此之外,服务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服务产业发展对要素积累、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要素投入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标志。产业结构升级集中体现在投入的生产要素密集度的变化上。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拓展了增长模型中的生产要素的种类,总括来看,可以分为外生性要素与内生性要素两大类。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非熟练劳动力可以看作是外生的,物质资本、科学技术、人力资本以及制度等要素则是内生于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与运行机制中。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路径看,主要表现为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转向以资金密集型为主导,再向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导的发展,显然,这种演进过程,主要受到内生性要素积累状况的制约。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起着加速对结构升级产生重要影响的内生性要素积累的作用。
科学技术一般被视作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因素,而一国科技进步的水平或科技要素积累的速度与其研究与发展(R&D)的水平密切相关,经济的发展,分工的深化,使得各国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越来越具有职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趋势。R&D活动的产业化趋势包括三方面内容:研究开发活动的职业化与产业化、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业的产业化以及科技知识的传播和扩散(教育、信息服务)的产业化。这些产业部门都属于重要的服务部门,它们的发展水平是造成各国在科技竞争力方面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述研究视角表明,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经济体内生性要素积累速度的快慢,从而影响产业结构与经济竞争力的成长。
三、服务产业对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经济的研究中,服务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扩大就业方面的功能被充分强调,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服务产业就是商业餐饮酒店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事实上,伴随科技进步与分工的深化,服务产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越来越具有资本与技术知识密集的特征。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兴起的背景下,服务产业作为战略产业的地位日益凸现。
服务产业是构成知识产业的主体。知识经济以知识产业为支柱,关于知识产业的划分,学术界的讨论有多种标准,但无论哪一种标准,服务产业都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认为知识产业主要包括教育、研究与开发、传播业、信息设备业、信息服务业五个方面。世界银行把知识发展概括为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交流能力三方面,而决定这三方面能力的与上述五个产业密切相关。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知识产业的范围还应该更宽泛一些。金融、电信、管理咨询、医疗服务、图书情报管理等知识技术密集度高的服务产业都属于知识产业。总之,以研究开发与教育为核心而展开的知识的生产、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创新、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的应用、存储等等,构成了完整而又系统的服务网络,形成了大批新的服务行业,同时又带动了更多的服务行业的更新换代。世界经济的服务化进程正是与知识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的。
与知识经济发展相关的一系列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我国赶超发达国家的能力以及应对国际经济竞争新形势新特点的能力。因而,我们必须摆脱传统的只是把服务产业看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思维定式,把它纳入转变增长方式的战略产业的视野加以特别重视。
四、服务产业对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
首先,服务产业的发展直接构成了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服务贸易可以赢得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信息技术进步与服务贸易自由化国际性制度安排演进的合力推动下,全球服务贸易获得飞速发展。服务贸易的范围也呈现多元化、扩大化趋势,除了传统的海洋运输、保险、国际银行结算、旅游等服务外,卫星通讯、航天技术、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服务、管理咨询、会计律师等专业服务都获得快速发展。国际服务市场需求的高增长性、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产品的高附加价值性,使得服务产业具有优势地位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赢得更多的分工比较利益。
第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竞争的加剧,使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成为提升货物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第三,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有助于制造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实行分工和专业化,从事跨国生产经营活动。服务贸易可以拓展一国在国际市场的交易网络,服务竞争力的提升,会大大降低国际服务链的相对成本,使得跨国生产所需的最小规模变得越来越小,使得不同生产规模的厂商都可以利用国际服务链进行高效分散的生产,带给更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另外,服务业在全球产业和市场整合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四,服务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可以形成对全球范围重要生产要素的利用与控制。当代国际技术贸易格局,也进一步反映发达国家通过知识经济与服务贸易发展,在国际分工中所占有的优势地位和所获取的巨大收益。
五、中国产业政策调整:构建工业与服务业的协同竞争力
促进工业结构的升级和转换,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而没有科技研究和开发、教育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相应发展,没有服务业提供高知识含量的生产性服务,工业结构的升级是难以实现的。
加速服务产业发展,也是加强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需要。在庞大的出口贸易值下,我们并没有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相反,却要承受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的成本。这种状况正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的必然反映。而这两种能力又与我国科技开发、国际市场营销、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电信、管理咨询等服务部门发展水平密切相关。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服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33.9%,不仅与高收入国家60—70%的水平相去甚远,而且也落后于低收入国家40%左右的水平。在服务业增加值构成中,科技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只占2%左右,许多新兴服务业我们还是空白。在服务贸易方面,1995年以来,一直处于持续的逆差状态。在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方面都有较大的逆差。这些服务部门难以对制成品一般贸易方式的出口形成有力的支撑。工业化的发展如果脱离服务业发展单刀突进,有可能欲速则不达。另外,我们还应关注,中国工业化进程具有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不同的特点,这就是与经济体制转轨、市场体系的建设相伴随;还要应对服务贸易自由化背景下服务领域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因而,促进服务产业的加速发展,更具有多重的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服务产业发展对分工演进、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作用
在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下,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资源与各类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劳动生产率低下是主要特征。中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着力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分工的发展与演进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进一步推理,我们看到,服务产业发展则是推动分工演进与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
一个经济体的分工是如何演进的?理论研究表明,分工发展程度主要受两个条件制约:市场规模的大小;交易效率的高低与交易费用的大小。服务产业的发展对突破这两个约束条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是服务产业的网络效应,促进了市场范围的扩张。流通服务业如商业、交通运输、通信在服务产业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这些服务部门是通过建立市场网络来提供服务的。它们在集中固定的生产与分散变动的需求之间架起桥梁,将空间和时间上分割的市场联结起来,从而使市场的范围大大扩张。可以说,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影响着交易网络的延伸范围,从而影响着市场规模的大小与分工的演进。
二是服务业发展对交易效率提高和交易费用下降起着重要作用。在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市场体系的扩张过程中,就是由运输革命、通讯革命和商业革命相伴随的,这些服务部门的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对交易方式与交易技术的变革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不断减少市场交易中的外生交易费用。交通运输的持续革命,使一个高效率的现代运输和交通系统得以建立;通讯革命实现了瞬间即可完成的信息传输,使不完整的市场逐步完整起来。 商业革命突出表现商业流通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两方面的变革。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如金融保险、广告、广播电视等对促进均衡的分工水平的提升也产生重要影响。内生交易费用的减少,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政府良好的公共管理与服务,这正是服务业发展的第四个层次。
由此我们看到,服务产业的发展,通过影响分工水平进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经济在高增长的同时,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的深度与广度都非常不足,无论是产业内部还是区域之间,重复建设、重复生产、重复引进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资源配置中的浪费与劳动生产率的低下。阻碍分工拓展存在体制因素,除此之外,服务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服务产业发展对要素积累、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要素投入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标志。产业结构升级集中体现在投入的生产要素密集度的变化上。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拓展了增长模型中的生产要素的种类,总括来看,可以分为外生性要素与内生性要素两大类。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非熟练劳动力可以看作是外生的,物质资本、科学技术、人力资本以及制度等要素则是内生于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与运行机制中。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路径看,主要表现为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转向以资金密集型为主导,再向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导的发展,显然,这种演进过程,主要受到内生性要素积累状况的制约。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起着加速对结构升级产生重要影响的内生性要素积累的作用。
科学技术一般被视作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因素,而一国科技进步的水平或科技要素积累的速度与其研究与发展(R&D)的水平密切相关,经济的发展,分工的深化,使得各国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越来越具有职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趋势。R&D活动的产业化趋势包括三方面内容:研究开发活动的职业化与产业化、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业的产业化以及科技知识的传播和扩散(教育、信息服务)的产业化。这些产业部门都属于重要的服务部门,它们的发展水平是造成各国在科技竞争力方面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述研究视角表明,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经济体内生性要素积累速度的快慢,从而影响产业结构与经济竞争力的成长。
三、服务产业对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经济的研究中,服务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扩大就业方面的功能被充分强调,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服务产业就是商业餐饮酒店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事实上,伴随科技进步与分工的深化,服务产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越来越具有资本与技术知识密集的特征。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兴起的背景下,服务产业作为战略产业的地位日益凸现。
服务产业是构成知识产业的主体。知识经济以知识产业为支柱,关于知识产业的划分,学术界的讨论有多种标准,但无论哪一种标准,服务产业都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认为知识产业主要包括教育、研究与开发、传播业、信息设备业、信息服务业五个方面。世界银行把知识发展概括为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交流能力三方面,而决定这三方面能力的与上述五个产业密切相关。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知识产业的范围还应该更宽泛一些。金融、电信、管理咨询、医疗服务、图书情报管理等知识技术密集度高的服务产业都属于知识产业。总之,以研究开发与教育为核心而展开的知识的生产、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创新、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的应用、存储等等,构成了完整而又系统的服务网络,形成了大批新的服务行业,同时又带动了更多的服务行业的更新换代。世界经济的服务化进程正是与知识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的。
与知识经济发展相关的一系列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我国赶超发达国家的能力以及应对国际经济竞争新形势新特点的能力。因而,我们必须摆脱传统的只是把服务产业看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思维定式,把它纳入转变增长方式的战略产业的视野加以特别重视。
四、服务产业对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
首先,服务产业的发展直接构成了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服务贸易可以赢得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信息技术进步与服务贸易自由化国际性制度安排演进的合力推动下,全球服务贸易获得飞速发展。服务贸易的范围也呈现多元化、扩大化趋势,除了传统的海洋运输、保险、国际银行结算、旅游等服务外,卫星通讯、航天技术、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服务、管理咨询、会计律师等专业服务都获得快速发展。国际服务市场需求的高增长性、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产品的高附加价值性,使得服务产业具有优势地位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赢得更多的分工比较利益。
第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竞争的加剧,使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成为提升货物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第三,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有助于制造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实行分工和专业化,从事跨国生产经营活动。服务贸易可以拓展一国在国际市场的交易网络,服务竞争力的提升,会大大降低国际服务链的相对成本,使得跨国生产所需的最小规模变得越来越小,使得不同生产规模的厂商都可以利用国际服务链进行高效分散的生产,带给更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另外,服务业在全球产业和市场整合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四,服务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可以形成对全球范围重要生产要素的利用与控制。当代国际技术贸易格局,也进一步反映发达国家通过知识经济与服务贸易发展,在国际分工中所占有的优势地位和所获取的巨大收益。
五、中国产业政策调整:构建工业与服务业的协同竞争力
促进工业结构的升级和转换,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而没有科技研究和开发、教育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相应发展,没有服务业提供高知识含量的生产性服务,工业结构的升级是难以实现的。
加速服务产业发展,也是加强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需要。在庞大的出口贸易值下,我们并没有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相反,却要承受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的成本。这种状况正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的必然反映。而这两种能力又与我国科技开发、国际市场营销、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电信、管理咨询等服务部门发展水平密切相关。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服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33.9%,不仅与高收入国家60—70%的水平相去甚远,而且也落后于低收入国家40%左右的水平。在服务业增加值构成中,科技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只占2%左右,许多新兴服务业我们还是空白。在服务贸易方面,1995年以来,一直处于持续的逆差状态。在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方面都有较大的逆差。这些服务部门难以对制成品一般贸易方式的出口形成有力的支撑。工业化的发展如果脱离服务业发展单刀突进,有可能欲速则不达。另外,我们还应关注,中国工业化进程具有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不同的特点,这就是与经济体制转轨、市场体系的建设相伴随;还要应对服务贸易自由化背景下服务领域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因而,促进服务产业的加速发展,更具有多重的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