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背部呼吸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l19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德顺在79岁高龄时,以一台时装走秀走红。人们惊叹这样一个白发白须的老人,竟然能那么潇洒、那么干练地走上T型台,秒杀小鲜肉。王德顺的忽然走红,让人们看到了一个老人原来也可以这么潇洒,这么精彩。
  王德顺是临时应朋友之邀,去T型台走了一次秀,连排练都省了,直接登台。因为一场走秀,而忽然走红,这确实很偶然。但是,他能再次走上舞台,并完美地将自己优雅的形体展现在观众面前,却不是偶然的。
  在此之前,王德顺就是頗有名气的哑剧大师,一名享誉海内外的形体表演艺术家。他独创的艺术形式——活雕塑,更是载入《中国百年史》,以压轴之作,开启了一个艺术解放的新时代。创作《活雕塑》时,他已50岁。所谓活雕塑,就是舞台上摆放着一个雕塑,舞者将自己刷成雕塑一样的青铜色,然后,表演、演绎故事。他的构思完美无瑕,苦难的爱情、哀求的女人和永恒的春天,3组雕塑诉说了3个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
  可是,在舞台上去演绎它们,对王德顺来说,却面临两大难题。
  一个是形体。此前,王德顺一直是演哑剧的,对形体的要求并不高,现在,忽然要去扮演雕塑,就必须是赤身的,也就是你的形体必须毫无遮拦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王德顺与大多数老人一样,皮肤松弛,浑身赘肉,这样的身体如何去演绎雕塑的力量之美、造型之美?王德顺下了决心,走进健身房,用了整整3年时间,将全身的赘肉消灭了,换来的是一身如同年轻人一样的健美肌肉,相当有线条感的肱二头肌,宽厚冷硬的肩胛骨,6块腹肌更是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直到今天,王德顺每天还坚持健身两三个小时,从不间断。仅这一条,就是多少人做不到的。
  另一个是呼吸。雕塑是静止的,无声的。活雕塑是通过肌体的动作去实现表演的效果,而不能有其他拖泥带水的动作,也就是除了表演时的动作,演员自身得像一个真正的雕塑一样,静止、无声,甚至连呼吸都不能让人看出来。因为,当你呼吸时,即使是最轻微的呼吸,你的腹部也会是一翕一合的。一个活人绝不可能不呼吸,怎么办?王德顺硬是练就了另一个本事,不是用腹部去辅助呼吸,而是用背部去辅助呼吸,这样,就没了腹部呼吸的破绽,观众也就看不到他任何呼吸引起的轻微动作了。意大利驻华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在观看王德顺的表演后,惊诧地问他:“长达1个半小时的演出,我留意到你的腹部一直完全静止,没有呼吸的起伏,你是怎么做到的?”当得知王德顺是用背部辅助呼吸时,文化参赞惊叹连连,直呼:“了不起,了不起,您是真正的大师啊!”
  用背部辅助呼吸,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做不到,也没必要。但对于一个形体表演艺术家来说,它就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这是要靠多大意志才能做到啊!王德顺的忽然走红,很容易让人们心存幻想,以为指不定哪天自己也会走红。如果你没有积淀,你不曾努力,你做不到诸如用背部辅助呼吸,可以肯定,你永远也不可能红,就算红了,也是昙花一现。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马云在《重回课堂》发表公开演讲,说:“真正的教育是我们要想办法让每一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深以为然。《最好的我们》中有段话说得特别好:“不粉饰世界的善良,也不承诺努力之后定会有收获,但是相信上帝创造每个人都有原因,你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原因,不辜负这场生命。”我能想到不辜负这场生命的绝佳方式,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身为家长的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以身作则,教育和引导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呢?1.切莫人云
胡宝龙是新乡市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的一名教授,他小针刀技术精湛。随着年龄的增长,胡宝龙深知小针刀治疗颈椎腰腿病见效快,费用低,是普通老百姓能够负担得起的。因此,他倾心传授小针刀技术。  由于小针刀的底部不是尖儿而是刃儿,每当胡宝龙传授小针刀使用方法的时候,学生们因为害怕扎疼病人而不敢动手。即使是他们想学,也没有人愿意当试验品。  一次,胡宝龙犯了腿疼病,他灵机一动,想自己可以当学生的“试验品”。想到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中,有一组镜头是记录作家阿来在家乡川藏高原上拍摄植物花草的。他双手抱着一部单反相机,为了找到最佳拍摄角度,竟然趴在山坡上。那种专注劲儿,丝毫不亚于写小说。从2010年开始,阿来一直关注和着迷于拍摄野生植物,并想做一份关于青藏高原野生植物的物候记。迄今为止,他拍摄并加以文字注释的植物花草已多达800余种,还无心插柳地出了一本书叫《草木的理想国》。阿来之所以做这些,完全是个人的小兴
人類是一种非常喜欢听故事的动物。如果有人在讲故事,他就会成为众人的中心。有段时间我在运营一个新闻客户端,这个客户端的订阅量超过10万 ,如果推送政务类新闻,阅读量经常惨不忍睹。但如果推送一条有故事的社会新闻,阅读量轻轻松松地破万。这个客户端的后台数据进一步固化了我的认识,假如你从事新媒体编辑工作,那么就要记住了:无故事不生存。如果你从事营销,也请遵照执行;如果你想成为圈子里的意见领袖,还是请遵照执
26岁的闻玉梅正式拜现代免疫学奠基人林飞卿教授为师。当时闻玉梅才思敏捷,精力充沛,深得林飞卿器重。每次做实验,林飞卿都手把手地教闻玉梅,要求极其严格。有一次,做菌落挑选试验时,闻玉梅的胳膊抬得比較高,明显脱离了桌面。林飞卿严厉地批评闻玉梅:“重新做,双肘必须贴桌,对准一个菌落,不许沾边,以免杂菌混入。”还有一次,闻玉梅在做血清稀释时,一管混匀了2次,这也被林飞卿看在眼里,她严厉地说:“科学必须严谨
大学毕业后,管丽婷应聘到台州市中心医院工作。5年前,她和同事们一起参加无偿献血时,看到了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她当场就签署了一份造血干细胞捐献同意书。之后就忘记了这件事,因为配型成功的机会很低。  2019年4月初,管丽婷突然接到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通知她,她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位美国友人配型成功,对方身患脊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需她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救命。当时,管丽婷竟然很兴奋,她说:“在地球
是甘做一片红叶,脱离大树的供养,“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此天高地阔,还是屈居牛尾,狂甩骚乱的蚊虻,“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怨愤抑郁;是对酒当歌一声吼,喝退歪风邪气,该出手时就出手,还是人生苦短悲歌一曲,无颜见江东父老,落得个泯然众人矣。人生的种种幻象让人迷惑又不知所措,要学会在纷繁冗杂的现实中选择好自己要走的路。  每个人生阶段迷茫与失落的积累,都让我们活成了分裂又聚合的
一位导师和学员们在看一个视频,一个养生名人在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大米白面是产生疾病的关键。饭里几乎只有糖,吃两碗饭,就等于吃两碗糖。我推崇断食排毒疗法,只吃蔬菜和水果,把这些蔬菜、水果榨汁,每天8杯,绝不可以吃其他食物。当然会有饥饿感,身体也不舒服,但我们赢得了这场养生的马拉松比赛,就会获得成功。”  导师说:“这位养生名人把自己的努力形容成马拉松比赛,不是一种合适的态度。”  学员问:“为什么
当今社会,科研成果大小或者治学水平高低的依据是什么?到底是发表多少论文重要,还是学以致用更重要?到底证明自己是学术权威重要,还是为民请命更重要?如果后者更利国利民,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对发表论文趋之若鹜,而且热衷在国际杂志发表论文。究其根本,追求盛名而已,追求盛名之下随之而来的利益罢了。  心学圣人王阳明曾说,“为学大病在好名”,即做学问最大的弊端就是追求名声。放眼学术界追逐发表论文而热衷评职称的学者
站在大学讲台上,她口若悬河,引经据典,洋溢笑容的脸上迸发出毋庸置疑的自信和从容,驱散了听障学子们心中的乌云,融化了淤积在他们灵魂深处的坚冰。许多人禁不住产生疑问,她是如何取得如此骄人成就的呢?  2岁时,天真烂漫的她在一场医疗事故后,失去了聆听世界的机会。听不见别人说话,她急得哇哇大哭。痛苦自责的父母抱着她四处求医,仍然不得不面对“右耳完全失音,左耳有一点点听力”的残忍结果。在医生的建议下,父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