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连续看了三部电影。一部是港台演员叶德娴、刘德华担任男女主角的港片《桃姐》,一部是由中国内地老艺术家们出演的故事片《飞越老人院》,第三部就是由两个美国的著名老戏骨并且都得到过“终身成就奖”的摩根·弗里曼和杰克·尼科尔森主演的《遗愿清单》。三部电影讲的故事各有不同,但是,却同样引得观众泪水与笑声一齐涌出,让人感到了一种凄美与昂扬的力量。
《飞越老人院》讲的是在一所民营的养老院里,一群平均年龄达到八十岁以上高龄的老人们,为了登上梦想舞台,施计驾车“逃离”老人院,在途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故事。但有趣的是,该片导演却把它定位为一部“青春”、“励志”,甚至近乎“疯狂”的电影。
《遗愿清单》的主人公是两个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的老头儿。住在同一所癌病房的汽车修理工卡特和大老板爱德华把自己死前未了心愿列出了一个清单,并且决心离开医院去共同实现这些愿望:飞行、跳伞、去印度的泰姬陵、游中国的长城……随着清单上的各个项目一一实现,随着生命的最后时间越来越少,卡特和爱德华越来越明白了生活的本来含义:去帮助别人、去爱自己最爱的人。
《桃姐》的故事大家都熟知了,而女一号叶德娴的话让我难忘:“以前我没去过老人院,结果去的时候被吓了一跳。我发现很多老人身边缺人照顾。他们这么痛苦,都希望能多点机会再看子女一眼,但又不想耽误子女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心情很矛盾,你都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想死还是想活。”正是老人们对生命的这种矛盾与纠结,使扮演少爷的刘德华也被“真的打动了”。他反思道,现在的年轻人整天忙着打拼。把很多的关系都建立在商业交换的基础上,“一旦我们渐渐忘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那生命还有什么意义?钱是很重要,但如果不能让家人和自己活得开心,钱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这三部电影无一例外地反映了人到暮年时内心的悲凉,也都毫不回避生命走向终点时所特有的死亡气息。然而,它们又都从不同的角度启迪着我们:晚年并不是浑浑噩噩的代名词,更不应该是社会的弃儿和社会施舍的对象,唤醒老人沉睡的勇气和参与社会的主动精神,正是晚霞与夕阳的美丽之所在。让每一位老人都有丰富有趣充实高品位的晚年应该成为全社会对文明的一种追求和一种期待。
可以说,这种由艺术作品引发的启示,恰恰正是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这个现实就是,今天的世界正在走向老龄化,而中国在这一趋势中更是首当其冲。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国家、地区的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的老人占到总人口的7%,就可视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早在2000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65岁以上老年人口则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已十分接近这一标准。这说明早在十几年前中国就已经基本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按照权威部门的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85亿,占到总人口的13.7%,预计到明年即2013年将会突破2亿,2033年更将突破4亿。这就是说,在未来的20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增加的老年人口将为1000万。其速度不可谓不快,不可谓不惊人。
面对这种社会人口的结构性的急促变化,中国各级政府正在抓紧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条文来加以应对,同时在促进多种形式的养老事业、建立健全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发展“银发”产业方面也都做出了相应努力。然而,遗憾的是,所有这些努力都还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不但无法满足老龄社会的物质需求、服务需求、医疗保健需求,而且更无法满足目前近2亿老人的精神文化的渴求。把老龄化事业仅仅理解为加大财政投入解决养老和医保,把老人置于社会管理无足轻重的边缘位置,依然是当下最普遍、最常见、最简单,也是最粗陋的社会现象。
正是因为存在着这种社会现象,笔者才会郑重地分析上述几部影片所展示的社会意义。它们是在用泪水浸泡的真实告诉世人:物质的需求固然重要,但对所有的老人来说,他们更加渴望的却是这样三件看似简单却又极为珍贵的精神慰藉:一是与儿女及晚辈的亲情;二是与大自然(山水故乡)的亲近;三是与异性的温存。对于老人希望保持一种与异性的温存,常常要受到社会的曲解。但其实这正是出现大量“黄昏恋”的原因。而恰恰是舆论的压力和误解,才使许多正当的“黄昏恋”变得畸形。因此,笔者以为努力地去满足、尽量地帮助老人去实现这些最后的亲情、最后的亲近与最后的温存,是各级社会管理部门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一切为老龄化社会所进行的制度设计、所推动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经济发展的人文基础。人文基础也就是人性原则。有了这个基础和原则,中国老龄事业就有了健康存在和顺利发展的根本保障。
老人当然不是青年,夕阳当然不是朝阳。但朝阳冉冉上升的代价是吞噬霞光,而夕阳却是在消失的瞬间,抛给天空一片绚烂,令四野晕染如画。我希望所有的中国老人如夕阳一样,在生命的最后一程都能乘黄鹤,摇浮槎,幸福地远去。
(责编:田茵)
《飞越老人院》讲的是在一所民营的养老院里,一群平均年龄达到八十岁以上高龄的老人们,为了登上梦想舞台,施计驾车“逃离”老人院,在途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故事。但有趣的是,该片导演却把它定位为一部“青春”、“励志”,甚至近乎“疯狂”的电影。
《遗愿清单》的主人公是两个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的老头儿。住在同一所癌病房的汽车修理工卡特和大老板爱德华把自己死前未了心愿列出了一个清单,并且决心离开医院去共同实现这些愿望:飞行、跳伞、去印度的泰姬陵、游中国的长城……随着清单上的各个项目一一实现,随着生命的最后时间越来越少,卡特和爱德华越来越明白了生活的本来含义:去帮助别人、去爱自己最爱的人。
《桃姐》的故事大家都熟知了,而女一号叶德娴的话让我难忘:“以前我没去过老人院,结果去的时候被吓了一跳。我发现很多老人身边缺人照顾。他们这么痛苦,都希望能多点机会再看子女一眼,但又不想耽误子女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心情很矛盾,你都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想死还是想活。”正是老人们对生命的这种矛盾与纠结,使扮演少爷的刘德华也被“真的打动了”。他反思道,现在的年轻人整天忙着打拼。把很多的关系都建立在商业交换的基础上,“一旦我们渐渐忘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那生命还有什么意义?钱是很重要,但如果不能让家人和自己活得开心,钱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这三部电影无一例外地反映了人到暮年时内心的悲凉,也都毫不回避生命走向终点时所特有的死亡气息。然而,它们又都从不同的角度启迪着我们:晚年并不是浑浑噩噩的代名词,更不应该是社会的弃儿和社会施舍的对象,唤醒老人沉睡的勇气和参与社会的主动精神,正是晚霞与夕阳的美丽之所在。让每一位老人都有丰富有趣充实高品位的晚年应该成为全社会对文明的一种追求和一种期待。
可以说,这种由艺术作品引发的启示,恰恰正是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这个现实就是,今天的世界正在走向老龄化,而中国在这一趋势中更是首当其冲。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国家、地区的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的老人占到总人口的7%,就可视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早在2000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65岁以上老年人口则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已十分接近这一标准。这说明早在十几年前中国就已经基本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按照权威部门的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85亿,占到总人口的13.7%,预计到明年即2013年将会突破2亿,2033年更将突破4亿。这就是说,在未来的20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增加的老年人口将为1000万。其速度不可谓不快,不可谓不惊人。
面对这种社会人口的结构性的急促变化,中国各级政府正在抓紧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条文来加以应对,同时在促进多种形式的养老事业、建立健全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发展“银发”产业方面也都做出了相应努力。然而,遗憾的是,所有这些努力都还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不但无法满足老龄社会的物质需求、服务需求、医疗保健需求,而且更无法满足目前近2亿老人的精神文化的渴求。把老龄化事业仅仅理解为加大财政投入解决养老和医保,把老人置于社会管理无足轻重的边缘位置,依然是当下最普遍、最常见、最简单,也是最粗陋的社会现象。
正是因为存在着这种社会现象,笔者才会郑重地分析上述几部影片所展示的社会意义。它们是在用泪水浸泡的真实告诉世人:物质的需求固然重要,但对所有的老人来说,他们更加渴望的却是这样三件看似简单却又极为珍贵的精神慰藉:一是与儿女及晚辈的亲情;二是与大自然(山水故乡)的亲近;三是与异性的温存。对于老人希望保持一种与异性的温存,常常要受到社会的曲解。但其实这正是出现大量“黄昏恋”的原因。而恰恰是舆论的压力和误解,才使许多正当的“黄昏恋”变得畸形。因此,笔者以为努力地去满足、尽量地帮助老人去实现这些最后的亲情、最后的亲近与最后的温存,是各级社会管理部门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一切为老龄化社会所进行的制度设计、所推动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经济发展的人文基础。人文基础也就是人性原则。有了这个基础和原则,中国老龄事业就有了健康存在和顺利发展的根本保障。
老人当然不是青年,夕阳当然不是朝阳。但朝阳冉冉上升的代价是吞噬霞光,而夕阳却是在消失的瞬间,抛给天空一片绚烂,令四野晕染如画。我希望所有的中国老人如夕阳一样,在生命的最后一程都能乘黄鹤,摇浮槎,幸福地远去。
(责编: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