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是一个善良温柔的小男孩,只是在人际交往中,总像个“软柿子”,凡事让,凡事躲。
刚开始,我认为孩子懂得谦让是好事,但是后来发现,儿子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吃亏,总是被欺负的那一个。
软弱儿子和他的强势小伙伴
儿子有个邻居小伙伴叫RR,是那种特别强势、霸道的小朋友,天不怕地不怕,打人骂人,什么事都干,其他小朋友都躲着他。儿子一有什么新玩具,RR都要抢过去先玩。其他妈妈都劝我,别让儿子和RR一起玩。可是我觉得小男孩磕磕碰碰、打打闹闹很正常,而且,RR也有优点,他热情大方,敢说敢做,非常有主见,这种强烈的男孩特质正是儿子缺少的,我希望儿子耳濡目染之下能学到一点。
结果某天晚上,在小区花园玩的儿子满脸都是血地回到我身边,眼角破了,鼻子也在流血,我吓坏了。原来儿子被RR从后面推倒了,撞到花坛的边角位。我正想批评RR,结果RR奶奶先批评我没好好看着孩子,儿子还一个劲说是自己不小心的。我顿时无语了。
顶着全家压力,让孩子跟小霸王相处
回到家之后,儿子的姥姥姥爷极力反对儿子继续跟RR玩。我虽然对刚才的事情有点生气,但我还是坚持儿子应当学会怎样跟RR玩。
我和老人这么解释,上学以后,也会有这样霸道的小朋友;到了社会上,这样的人也很多,我们不可能永远带着孩子躲开这样的人。我们要做的,是教孩子如何去面对;不然等到孩子长大了,在外面受欺负又不好意思回来说,不就更糟糕了吗?现在让儿子跟RR玩,家人再慢慢教他如何应对,等到儿子真的摸索出技巧了,我们也就放心了。
我的本意是让儿子先自己摸索领悟。但不管受到多严重的欺负,比如差点被RR推下楼梯,被RR和另外一个小朋友轮着抢玩具、打骂,儿子还是没什么反应,逆来顺受地忍受着。儿子不但没练出“本事”,还尽经历些有惊无险的事,这跟我的初衷离得太远了。
放弃等待,引导孩子调整相处态度
在儿子又被RR揍了一顿后,我问儿子为什么不反抗,他的一句话使我震惊:“妈妈,他要是生气了,就不和我玩了,那谁和我玩?”我理解儿子怕失去小伙伴的想法,但我更心疼儿子这样委曲求全。我必须出招了。“儿子,人和人的相处是平等的。你想和RR一起玩,RR也想和你一起玩。如果你永远都不反抗,那RR就永远都像现在这样对待你。说出你自己的想法后,他一样会和你玩,不信你试试。”
儿子依然很犹豫。我打算先让孩子知道拒绝不一定会失去朋友,所以诱惑他说:“儿子,如果你敢对RR说‘不’,我就给你买奥特曼。”这是儿子心目中的大英雄,我这么一说,儿子果然心动了。
第二天,两个孩子在楼下见面,还是像以前一样,非常热情地打招呼。RR邀请儿子去他家玩,没想到儿子居然拒绝了:“我不去了,你总是打我。”RR愣了,没想到儿子会这么说。没等他反应过来,我和儿子已经离开。为了这第一声“不”,我领着儿子去买奥特曼,鼓励儿子像奥特曼一样做个勇敢的大英雄。RR连续碰壁几次之后,对儿子的态度明显软化了很多,过了几天后,两人又重新玩到了一起。
RR有个坏习惯,到我们家里玩时,喜欢乱翻东西,我把监督的任务交给儿子。一天,当RR像以前一样打算拉开抽屉时,儿子马上阻止了RR:“到我们家,别乱翻东西,需要什么,我给你拿。”RR又一愣,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因为儿子难得的“强势”,我陪他多去了一趟游乐场。
儿子尝到鼓励的甜头后,对RR说“不”的次数多了起来。慢慢地,即使我没给他任何奖励,儿子还是会在和RR的相处时提出意见甚至反对。RR呢,还是继续和儿子一起玩,而且对儿子很“尊重”。他们开始学着平等友好地商量问题、解决问题,有时还是会有冲突和摩擦,甚至是打架,但儿子已经摆脱了总是“受欺负”的角色。
我自始至终没有对孩子强化受欺负的概念,我只是想让他知道:可以善良,但不能软弱;在尊重他人的同时,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尊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渐渐体会到自己的力量,而对方见识了他的实力,也就不敢主动挑衅。两个孩子的地位逐渐平等,友好相处也就顺理成章了。
刚开始,我认为孩子懂得谦让是好事,但是后来发现,儿子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吃亏,总是被欺负的那一个。
软弱儿子和他的强势小伙伴
儿子有个邻居小伙伴叫RR,是那种特别强势、霸道的小朋友,天不怕地不怕,打人骂人,什么事都干,其他小朋友都躲着他。儿子一有什么新玩具,RR都要抢过去先玩。其他妈妈都劝我,别让儿子和RR一起玩。可是我觉得小男孩磕磕碰碰、打打闹闹很正常,而且,RR也有优点,他热情大方,敢说敢做,非常有主见,这种强烈的男孩特质正是儿子缺少的,我希望儿子耳濡目染之下能学到一点。
结果某天晚上,在小区花园玩的儿子满脸都是血地回到我身边,眼角破了,鼻子也在流血,我吓坏了。原来儿子被RR从后面推倒了,撞到花坛的边角位。我正想批评RR,结果RR奶奶先批评我没好好看着孩子,儿子还一个劲说是自己不小心的。我顿时无语了。
顶着全家压力,让孩子跟小霸王相处
回到家之后,儿子的姥姥姥爷极力反对儿子继续跟RR玩。我虽然对刚才的事情有点生气,但我还是坚持儿子应当学会怎样跟RR玩。
我和老人这么解释,上学以后,也会有这样霸道的小朋友;到了社会上,这样的人也很多,我们不可能永远带着孩子躲开这样的人。我们要做的,是教孩子如何去面对;不然等到孩子长大了,在外面受欺负又不好意思回来说,不就更糟糕了吗?现在让儿子跟RR玩,家人再慢慢教他如何应对,等到儿子真的摸索出技巧了,我们也就放心了。
我的本意是让儿子先自己摸索领悟。但不管受到多严重的欺负,比如差点被RR推下楼梯,被RR和另外一个小朋友轮着抢玩具、打骂,儿子还是没什么反应,逆来顺受地忍受着。儿子不但没练出“本事”,还尽经历些有惊无险的事,这跟我的初衷离得太远了。
放弃等待,引导孩子调整相处态度
在儿子又被RR揍了一顿后,我问儿子为什么不反抗,他的一句话使我震惊:“妈妈,他要是生气了,就不和我玩了,那谁和我玩?”我理解儿子怕失去小伙伴的想法,但我更心疼儿子这样委曲求全。我必须出招了。“儿子,人和人的相处是平等的。你想和RR一起玩,RR也想和你一起玩。如果你永远都不反抗,那RR就永远都像现在这样对待你。说出你自己的想法后,他一样会和你玩,不信你试试。”
儿子依然很犹豫。我打算先让孩子知道拒绝不一定会失去朋友,所以诱惑他说:“儿子,如果你敢对RR说‘不’,我就给你买奥特曼。”这是儿子心目中的大英雄,我这么一说,儿子果然心动了。
第二天,两个孩子在楼下见面,还是像以前一样,非常热情地打招呼。RR邀请儿子去他家玩,没想到儿子居然拒绝了:“我不去了,你总是打我。”RR愣了,没想到儿子会这么说。没等他反应过来,我和儿子已经离开。为了这第一声“不”,我领着儿子去买奥特曼,鼓励儿子像奥特曼一样做个勇敢的大英雄。RR连续碰壁几次之后,对儿子的态度明显软化了很多,过了几天后,两人又重新玩到了一起。
RR有个坏习惯,到我们家里玩时,喜欢乱翻东西,我把监督的任务交给儿子。一天,当RR像以前一样打算拉开抽屉时,儿子马上阻止了RR:“到我们家,别乱翻东西,需要什么,我给你拿。”RR又一愣,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因为儿子难得的“强势”,我陪他多去了一趟游乐场。
儿子尝到鼓励的甜头后,对RR说“不”的次数多了起来。慢慢地,即使我没给他任何奖励,儿子还是会在和RR的相处时提出意见甚至反对。RR呢,还是继续和儿子一起玩,而且对儿子很“尊重”。他们开始学着平等友好地商量问题、解决问题,有时还是会有冲突和摩擦,甚至是打架,但儿子已经摆脱了总是“受欺负”的角色。
我自始至终没有对孩子强化受欺负的概念,我只是想让他知道:可以善良,但不能软弱;在尊重他人的同时,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尊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渐渐体会到自己的力量,而对方见识了他的实力,也就不敢主动挑衅。两个孩子的地位逐渐平等,友好相处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