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现代化建设、旧城改造和历史街区保护三者是当今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三者的相融是在空间开发利用中的重要课题。本文聚焦运河杭州段的运河湾项目,在节点、路径、界面、区域、开放空间城市意向五要素方面探讨运河湾区域的城市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探究城市现代化建设、旧城改造和历史街区保护之间良好的契合点。
【关键词】空间开发利用;运河湾;城市意象五要素
1、引言
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旧城出现设施老化,功能结构日益衰退,场所精神不复存在,人气不足、活力丧失等不适应症状。历史街区同样面临着快速城市化的挑战,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实现历史街区的复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开发利用城市空间、处理保护与更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是城市发展与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2、杭州运河湾概况
2.1运河湾区位
杭州段运河全线长约54公里,运河湾区块位于中段,是杭州段的重要节点。运河湾向南是建成的拱宸桥核心段,向北是未来发展的运河新城段,运河湾区块是联系核心区与新城区的纽带,是运河新老发展对话的核心节点。
2.2运河湾现状和规划功能
运河湾由运河东岸管家漾区块和西岸总管塘区块组成,总用地面积约113万平方米。现状以码头仓储、物资市场以及工业企业用地为主。
从空间格局与功能分布来看,运河湾区块有着独特的水资源和滨水空间优势,使其在杭州城北成为一个富有独特魅力的重要节点。功能定位上,运河湾区块将为杭州城北副中心补充水上游览、文化休闲等功能,使得城北副中心的职能更加完善,业态更加丰富。
3、城市空间开发方法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将城市意象的物质形态划分为五大要素,认为城市结构中的节点、路径、边界、区域和标志物五种要素对城市的可意象性起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认为在城市空间开发利用中,节点和标志物的作用十分相似,并且标志物的功能亦可以在节点中都有所体现,故将二者并为一个要素。边界作为两个部分的分界线,仅仅能够作为区域边缘的概念,但是在空间上,加入了高度、密度、距离等概念后,可以用界面来代替边界。在二维空间内,区域是一个面的概念,却无法反应三维空间内的区域之分,因此引入开放空间的概念,反映空间同周边环境的关系。以下基于该五要素分析运河湾城市空间开发利用。
4、空间开发利用
4.1目标定位
综合考虑运河整体沿线的功能业态,为充分展示京杭运河的历史文化元素,恢复宜人的运河两岸空间肌理,提升区块的功能内涵和地块辐射能力,规划区块的核心功能为:运河风貌展示和文化体验、水上休闲度假、生活品质居住。
在“产城融合”的理念下,围绕“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两大主题,将运河湾作为拱宸桥精华段的延伸、传承与发展,通过文化展示、休闲产品打造,使运河的游览内容更丰富、配套服务更完善、公共空间更多彩。
4.2空间利用研究
4.2.1节点
节点包括纵向运河沿线景观节点和横向生活休闲轴线景观节点,主要的公共绿地节点。
步移景易空间与环境
利用借景,把具有明显标志性的建筑作为视线的焦点,在街区的街道空间组织上对其加以利用,使其成为引导人流方向的重要景观点;利用对景,将特色建筑、景观雕塑沿街布置,遥相呼应利用框景,雕琢具有传统风格的框景元素,形成别有洞天的空间环境效果。
以人工动态水系为景观空间组织脉络
以人工动态水系为景观空间组织脉络,主要布置在在主街、辅街一侧。利用地势从东向西流动。水系平均宽度控制在1到2米,局部放大成水庭院。水岸边缘设置灌木与水生植物,形成一个以水景为线索,桥、园、埠为特色的传统景观环境。
4.2.2路径
路径包括了车行交通系统和慢行交通系统,本文主要从步行者角度对慢行交通系统进行分析,主要通过两个体系将区域予以串联:①沿运河的河道慢行系统与沿道路绿化带的慢行系统;②整个区域的东西贯通慢行街。慢行系统由三种空间组成,包括休闲活动广场,滨水步行道路,街巷步行道路。
步行网络结合商业空间及景观界面设置,通过功能分区、流线组织及景观塑造,构建相对完整的步行路径,同时避免车流交织。而滨水游步道和广场为人群提供了可驻留的场景,小镇的街巷空间则提供了多样化的步行体验。
4.2.3界面结构
根据道路两侧边界特征分为建筑界面、绿化景观界面和历史街区界面,通过三种界面形式控制打造运河沿线的风貌。
建筑界面
街道的宽度与建筑的高度为1:1时是合适的比例,1:1.3是较舒适的比例,同时人的视线与建筑视线角度需在30度以内。以运河中心和对岸两个角度,对不同建筑进行界面高度控制。
景观界面
结合建筑、街道、水系等尺度要素配置适宜景观设施,形成景观界面,丰富空间层次体验,并形成局部景观节点供驻留。
历史街区界面
历史建筑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延续:除了硬山、歇山等地方传统建筑形式外,沿用门窗、基座等建筑细部形制,形成一个传承杭州建筑文化的风貌商业街。
4.2.4区域
运河湾整体空间结构为:一核一岛两港。以运河文化轴和休闲体验轴为轴线打造“一核一岛两港”的总体结构。
一核:以运河两岸历史景观体验走廊、运河特色小镇、文化体验公园等组成的核心。一岛:利用丽水路下穿,形成三面环水的独特优势,打造以商业、创意办公、娱乐休闲为主题的运河休闲岛。两港:依托管家漾和周家河,打造城市游乐港和水街休闲港。
4.2.5开放空间
人性化空间尺度
街区尺度分为三类:12到15米主街、7米到10米次街与3到5米小巷三种空间尺度。街区建筑高度以二层为主,街宽与建筑高度比控制在1:1左右。此外,对广场与庭院节点的空间尺度做了限定,营造了围合与半围合的空间节点。
开放空间体系
开放空间主要由滨水开放空间、绿地开放空间、街区开放空间构成。滨水开放空间分为沿京杭运河滨水开放空间和水街滨水开放空间。绿地开放空间则由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居住区绿地等构成。街区开放空间主要包括运河水街、运河小镇、文化休闲岛等街区。
滨水岸线
规划范围内主要河道有京杭大运河、管家漾河、周家河等,滨水岸线以硬质驳岸搭配植物景观,塑造层次滨水特质开放空间,提供慢行场景。
植物配置规划
植物景观营造意向:通过滨水植物、芳香植物、水生植物、观赏草、花镜植被等的运用,打造柔性的植物景观,丰富色彩体验。
结论:
运河湾包含了城市现代化建设、旧城改造和历史街区保护三类典型城市更新开发方式。本文引入并修正了凱文-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五大要素,从节点、路径、界面、区域、开放空间几方面对运河湾项目进行分析,探究了现代化新城、旧城改造和历史街区三种类型在城市开发利用中的空间融合利用方式,以期为相关类型城市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空间开发利用;运河湾;城市意象五要素
1、引言
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旧城出现设施老化,功能结构日益衰退,场所精神不复存在,人气不足、活力丧失等不适应症状。历史街区同样面临着快速城市化的挑战,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实现历史街区的复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开发利用城市空间、处理保护与更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是城市发展与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2、杭州运河湾概况
2.1运河湾区位
杭州段运河全线长约54公里,运河湾区块位于中段,是杭州段的重要节点。运河湾向南是建成的拱宸桥核心段,向北是未来发展的运河新城段,运河湾区块是联系核心区与新城区的纽带,是运河新老发展对话的核心节点。
2.2运河湾现状和规划功能
运河湾由运河东岸管家漾区块和西岸总管塘区块组成,总用地面积约113万平方米。现状以码头仓储、物资市场以及工业企业用地为主。
从空间格局与功能分布来看,运河湾区块有着独特的水资源和滨水空间优势,使其在杭州城北成为一个富有独特魅力的重要节点。功能定位上,运河湾区块将为杭州城北副中心补充水上游览、文化休闲等功能,使得城北副中心的职能更加完善,业态更加丰富。
3、城市空间开发方法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将城市意象的物质形态划分为五大要素,认为城市结构中的节点、路径、边界、区域和标志物五种要素对城市的可意象性起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认为在城市空间开发利用中,节点和标志物的作用十分相似,并且标志物的功能亦可以在节点中都有所体现,故将二者并为一个要素。边界作为两个部分的分界线,仅仅能够作为区域边缘的概念,但是在空间上,加入了高度、密度、距离等概念后,可以用界面来代替边界。在二维空间内,区域是一个面的概念,却无法反应三维空间内的区域之分,因此引入开放空间的概念,反映空间同周边环境的关系。以下基于该五要素分析运河湾城市空间开发利用。
4、空间开发利用
4.1目标定位
综合考虑运河整体沿线的功能业态,为充分展示京杭运河的历史文化元素,恢复宜人的运河两岸空间肌理,提升区块的功能内涵和地块辐射能力,规划区块的核心功能为:运河风貌展示和文化体验、水上休闲度假、生活品质居住。
在“产城融合”的理念下,围绕“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两大主题,将运河湾作为拱宸桥精华段的延伸、传承与发展,通过文化展示、休闲产品打造,使运河的游览内容更丰富、配套服务更完善、公共空间更多彩。
4.2空间利用研究
4.2.1节点
节点包括纵向运河沿线景观节点和横向生活休闲轴线景观节点,主要的公共绿地节点。
步移景易空间与环境
利用借景,把具有明显标志性的建筑作为视线的焦点,在街区的街道空间组织上对其加以利用,使其成为引导人流方向的重要景观点;利用对景,将特色建筑、景观雕塑沿街布置,遥相呼应利用框景,雕琢具有传统风格的框景元素,形成别有洞天的空间环境效果。
以人工动态水系为景观空间组织脉络
以人工动态水系为景观空间组织脉络,主要布置在在主街、辅街一侧。利用地势从东向西流动。水系平均宽度控制在1到2米,局部放大成水庭院。水岸边缘设置灌木与水生植物,形成一个以水景为线索,桥、园、埠为特色的传统景观环境。
4.2.2路径
路径包括了车行交通系统和慢行交通系统,本文主要从步行者角度对慢行交通系统进行分析,主要通过两个体系将区域予以串联:①沿运河的河道慢行系统与沿道路绿化带的慢行系统;②整个区域的东西贯通慢行街。慢行系统由三种空间组成,包括休闲活动广场,滨水步行道路,街巷步行道路。
步行网络结合商业空间及景观界面设置,通过功能分区、流线组织及景观塑造,构建相对完整的步行路径,同时避免车流交织。而滨水游步道和广场为人群提供了可驻留的场景,小镇的街巷空间则提供了多样化的步行体验。
4.2.3界面结构
根据道路两侧边界特征分为建筑界面、绿化景观界面和历史街区界面,通过三种界面形式控制打造运河沿线的风貌。
建筑界面
街道的宽度与建筑的高度为1:1时是合适的比例,1:1.3是较舒适的比例,同时人的视线与建筑视线角度需在30度以内。以运河中心和对岸两个角度,对不同建筑进行界面高度控制。
景观界面
结合建筑、街道、水系等尺度要素配置适宜景观设施,形成景观界面,丰富空间层次体验,并形成局部景观节点供驻留。
历史街区界面
历史建筑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延续:除了硬山、歇山等地方传统建筑形式外,沿用门窗、基座等建筑细部形制,形成一个传承杭州建筑文化的风貌商业街。
4.2.4区域
运河湾整体空间结构为:一核一岛两港。以运河文化轴和休闲体验轴为轴线打造“一核一岛两港”的总体结构。
一核:以运河两岸历史景观体验走廊、运河特色小镇、文化体验公园等组成的核心。一岛:利用丽水路下穿,形成三面环水的独特优势,打造以商业、创意办公、娱乐休闲为主题的运河休闲岛。两港:依托管家漾和周家河,打造城市游乐港和水街休闲港。
4.2.5开放空间
人性化空间尺度
街区尺度分为三类:12到15米主街、7米到10米次街与3到5米小巷三种空间尺度。街区建筑高度以二层为主,街宽与建筑高度比控制在1:1左右。此外,对广场与庭院节点的空间尺度做了限定,营造了围合与半围合的空间节点。
开放空间体系
开放空间主要由滨水开放空间、绿地开放空间、街区开放空间构成。滨水开放空间分为沿京杭运河滨水开放空间和水街滨水开放空间。绿地开放空间则由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居住区绿地等构成。街区开放空间主要包括运河水街、运河小镇、文化休闲岛等街区。
滨水岸线
规划范围内主要河道有京杭大运河、管家漾河、周家河等,滨水岸线以硬质驳岸搭配植物景观,塑造层次滨水特质开放空间,提供慢行场景。
植物配置规划
植物景观营造意向:通过滨水植物、芳香植物、水生植物、观赏草、花镜植被等的运用,打造柔性的植物景观,丰富色彩体验。
结论:
运河湾包含了城市现代化建设、旧城改造和历史街区保护三类典型城市更新开发方式。本文引入并修正了凱文-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五大要素,从节点、路径、界面、区域、开放空间几方面对运河湾项目进行分析,探究了现代化新城、旧城改造和历史街区三种类型在城市开发利用中的空间融合利用方式,以期为相关类型城市开发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