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提出一系列的治理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各项方针和路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美学思想中,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就提出的关于自然与人的和谐的关系,在今天的十九大报告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美学的思想中关于美的哲学联系。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古代美学;美丽中国;人与自然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重申要建设“美丽中国”, 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在此基础上, “美丽中国”建设还成为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被贯穿到今后三十年的战略中去。
生态文明建设这个话题从古至今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每个人都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我们一直在寻找自然和人的相处最佳状态以达到人在自然中享受美的精神境界,人类从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到破坏自然、保护自然这样阶段性的发展,体现出人与自然生态的某种哲学联系。美的追求在每个时代的定义不同,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但是对于自然的美、生态之美在当下的局面来说,是每个人有着共同的感受和体验的。
一、生态文明建设中与“文质彬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很多的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呼吁标语,但是效果十分不明显,为了保护而保护、为了美而美导致出现了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只在事物的表面做文章,完全忽视保护生态的背后实质作用。在中国古代美学中,人们把美的感受是内外结合的美,强调“文质彬彬”的美学感受。“文质彬彬”这个概念是圣人孔子所提出的,“文”是指事物外在的美感形式、“质”是指事物内在的涵养与品质。《雍也》一书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就是说如果只注重质,而忽略包含审美在内的文化教养,将是粗野的;只注重“文”忽略“质”就变为虚华无实,多饰少实,极力讲求文饰和美,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文饰和美将成为一种没有内容的外在的虚饰。
“文”与“质”的和谐共处是十分重要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一味地追求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经济水平提高了,却忽视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的质量水平急剧下滑,各地的雾霾频频加重,导致生活之美不断缺失。注重经济的发展,轻视生态的保护,中国的建设必然是不美丽的,只有外在的美与内涵美相互融合,两者都存在于一体才能被称作为“美”,这种美是来自内心的美,是一種真善美。中国在近几年的发展十分迅速,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层面的需求,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习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强调自然生态的人文关怀,生态文明的建设拓展了中国梦的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与经济、政治等一样的高度。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习总书记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提出“绿水青山”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要位置,实行了一系列的具体操作,出台许多绿色科技、保护大气、关闭重污染工厂企业等实质性政策。这样的举措把美的追求提升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不再是简单的呼吁和一个次要的位置,是更加深入地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与“质”的关系。
二、美丽中国与中国古代美学
“美”这个词,古今中外都有着不同的解释,它包含着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形象。在中国古代美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此处的大美是一种可以令人欢欣鼓舞,奋发昂扬之美,是一种极限之美,是不受事物束缚的最大的自由之美。习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等关系,给大自然回归于平静、和谐、美丽。从此次的十九大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报告中明显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概念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个新的转变,这就说明了经济、政治、文化不仅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还加上了生态这一个目标,并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共同发展,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之美、保护生态之美、保护环境之美作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出发点,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从开始的人与生态自然对立状态到人与生态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转变,这种状态的转变是具有必要性的。在我们的人类发展规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状态就是天人合一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之中我们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所在。对于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庄子美学中提倡“自然无为”,认为美存在于天地之间,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天地自然之所以为美是因其“无为而无不为”。
因而,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也应坚持自然无为的观点,不要为了自然之美而美。过去的人们在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往往忽视对自然破坏程度,一味的贪婪大自然的馈赠,殊不知这无节制的贪婪的后果是我们自己去承担。例如某些地区为了美化市区的街道,将不属于本地区的树木和植物栽种在街道上,这种行是破坏了生态的自然生长环境,纯粹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精神享受,忽略了自然的原本属性,最后不仅受到百姓的抱怨还造成了资源浪费。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更为显著的是生物入侵现象,由于生物的入侵导致生物链的平衡遭受破坏,让原有的自然环境因人为的生物入侵使环境变得十分恶劣,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活。种种现象表明世间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定性,一物有一物之用,一物有一物之性,关键在于“合天”,就是合其自然之天性,保持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并加以保护和治理,做到自然之美,牢固树立坚持习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少干预自然的发展、少破坏自然的生长,打开建设美丽中国的“自然无为”新局面。
三、结语
总而言之,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上是开辟出了一个新中国的美丽新道路,这条道路是绿色环保、自然和谐的道路,把人与自然、自然无为的观念融合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去,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美学的哲学原理。习总书记的生态美学观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哲学观念的基础上更深一层、更具有现代化的指导意义,也让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得到了丰富与拓展。
习近平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美丽中国、美丽的中国梦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梦想,而建设生态文明是和我们每个的生活息息相关,坚持和发展习总书记的每一个基本方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社会主义美丽新中国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17-10-28.
[2]习近平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致贺信强调: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N].人民日报,2013-07-21
[3]魏心凝.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的美学意蕴转向探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8,31(03)
[4]雒海宁.“尽善”、“尽美”与“文质彬彬”——论孔子的美学思想[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84-87.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古代美学;美丽中国;人与自然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重申要建设“美丽中国”, 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在此基础上, “美丽中国”建设还成为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被贯穿到今后三十年的战略中去。
生态文明建设这个话题从古至今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每个人都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我们一直在寻找自然和人的相处最佳状态以达到人在自然中享受美的精神境界,人类从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到破坏自然、保护自然这样阶段性的发展,体现出人与自然生态的某种哲学联系。美的追求在每个时代的定义不同,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但是对于自然的美、生态之美在当下的局面来说,是每个人有着共同的感受和体验的。
一、生态文明建设中与“文质彬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很多的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呼吁标语,但是效果十分不明显,为了保护而保护、为了美而美导致出现了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只在事物的表面做文章,完全忽视保护生态的背后实质作用。在中国古代美学中,人们把美的感受是内外结合的美,强调“文质彬彬”的美学感受。“文质彬彬”这个概念是圣人孔子所提出的,“文”是指事物外在的美感形式、“质”是指事物内在的涵养与品质。《雍也》一书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就是说如果只注重质,而忽略包含审美在内的文化教养,将是粗野的;只注重“文”忽略“质”就变为虚华无实,多饰少实,极力讲求文饰和美,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文饰和美将成为一种没有内容的外在的虚饰。
“文”与“质”的和谐共处是十分重要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一味地追求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经济水平提高了,却忽视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的质量水平急剧下滑,各地的雾霾频频加重,导致生活之美不断缺失。注重经济的发展,轻视生态的保护,中国的建设必然是不美丽的,只有外在的美与内涵美相互融合,两者都存在于一体才能被称作为“美”,这种美是来自内心的美,是一種真善美。中国在近几年的发展十分迅速,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层面的需求,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习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强调自然生态的人文关怀,生态文明的建设拓展了中国梦的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与经济、政治等一样的高度。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习总书记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提出“绿水青山”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要位置,实行了一系列的具体操作,出台许多绿色科技、保护大气、关闭重污染工厂企业等实质性政策。这样的举措把美的追求提升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不再是简单的呼吁和一个次要的位置,是更加深入地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与“质”的关系。
二、美丽中国与中国古代美学
“美”这个词,古今中外都有着不同的解释,它包含着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形象。在中国古代美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此处的大美是一种可以令人欢欣鼓舞,奋发昂扬之美,是一种极限之美,是不受事物束缚的最大的自由之美。习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等关系,给大自然回归于平静、和谐、美丽。从此次的十九大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报告中明显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概念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个新的转变,这就说明了经济、政治、文化不仅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还加上了生态这一个目标,并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共同发展,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之美、保护生态之美、保护环境之美作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出发点,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从开始的人与生态自然对立状态到人与生态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转变,这种状态的转变是具有必要性的。在我们的人类发展规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状态就是天人合一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之中我们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所在。对于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庄子美学中提倡“自然无为”,认为美存在于天地之间,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天地自然之所以为美是因其“无为而无不为”。
因而,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也应坚持自然无为的观点,不要为了自然之美而美。过去的人们在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往往忽视对自然破坏程度,一味的贪婪大自然的馈赠,殊不知这无节制的贪婪的后果是我们自己去承担。例如某些地区为了美化市区的街道,将不属于本地区的树木和植物栽种在街道上,这种行是破坏了生态的自然生长环境,纯粹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精神享受,忽略了自然的原本属性,最后不仅受到百姓的抱怨还造成了资源浪费。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更为显著的是生物入侵现象,由于生物的入侵导致生物链的平衡遭受破坏,让原有的自然环境因人为的生物入侵使环境变得十分恶劣,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活。种种现象表明世间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定性,一物有一物之用,一物有一物之性,关键在于“合天”,就是合其自然之天性,保持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并加以保护和治理,做到自然之美,牢固树立坚持习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少干预自然的发展、少破坏自然的生长,打开建设美丽中国的“自然无为”新局面。
三、结语
总而言之,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上是开辟出了一个新中国的美丽新道路,这条道路是绿色环保、自然和谐的道路,把人与自然、自然无为的观念融合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去,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美学的哲学原理。习总书记的生态美学观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哲学观念的基础上更深一层、更具有现代化的指导意义,也让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得到了丰富与拓展。
习近平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美丽中国、美丽的中国梦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梦想,而建设生态文明是和我们每个的生活息息相关,坚持和发展习总书记的每一个基本方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社会主义美丽新中国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17-10-28.
[2]习近平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致贺信强调: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N].人民日报,2013-07-21
[3]魏心凝.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的美学意蕴转向探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8,31(03)
[4]雒海宁.“尽善”、“尽美”与“文质彬彬”——论孔子的美学思想[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