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F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72-0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所在。农村文化是农村居民社会实践活动进步与发展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是否繁荣,不仅关系着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且直接关系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能否实现。近年来,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从农村群众文化总体发展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
一、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矛盾
(一)物质文化层面,表现为农村文化需求旺盛与基础文化资源薄弱之间矛盾。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三十多年。一方面,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负担的轻减及现代传媒的影响,农民接触各类文化信息、参与文化的机会日益增多,农民的文化娱乐消费比重不断增加,农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如广场舞)相当活跃,呈现出农村文化需求的旺盛态势。另一方面,农村基础文化资源相对薄弱,一些农村由于没有文化设施及活动场所,或有简单的文化设施及活动场所但由于缺乏常态化运行,只有在重大节庆日(如春节)时才给农民提供服务,不能够满足农民平常文化娱乐的需求。农民在忙完农活、就近打工后的闲暇时间,大多都通过看电视、走亲访友、串门聊天、看养孩子、上网聊天、手机游戏、打牌喝酒等形式单一的方式来消磨时间。在宁夏南部山区的有些村庄盛行着下雨(雪)天三五人聚集在一起喝酒的风气,不仅影响夫妻感情、家庭关系,而且也影响纯朴村风;也流行着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年底返乡后聚众赌博之风,年还没过,血汗钱输光,夫妻反目为仇,甚至家破人亡。为此,加强农村基础文化资源建设,改善农村文化基础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势在必行。
(二)精神文化层面,表现为外观的现代化与内在精神自我迷失、价值观严重扭曲之间的矛盾。农村发展到今天,从外观上看,土房已变为砖瓦房或楼房,窄小的土路或沙路变为平宽的柏油路或水泥路,农民的穿着追求时尚、品味,饮食中油、肉比重也在不断增加,等等,这些表明当今农民外在的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完整的现代化,既是外在的现代化,也是内在人的精神和价值观的现代化。现实中,农民的内在精神自我迷失、价值观严重扭曲和外在的现代化极不相适应。有些农村中出现长幼地位颠倒、晚辈“剥削”长辈、养儿不防老、老人与儿女分开居住且只负担父母基本的口粮或不愿意负担口粮等“孝道”丧失、责任感义务感有所淡化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农民对财富的获取丢失勤劳致富的价值取向,热衷于抓彩票一夜暴富的心理;在征地或拆迁中,邻里之间因地界争议,导致原有和睦的邻里关系骤然紧张,甚至反目为仇,形同陌路;有些农民为了求得自家平安信奉邪教;有些农民面对贫富的距差的拉大、腐败现象严重等问题,存在对社会不满、仇富等心态。这些问题反映出农民价值观扭曲的一面,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在对待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关系上,明显倾向个人利益、自我价值。
(三)政治文化层面,表现为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相互冲突、交融之间的矛盾。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治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的参与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有了很大水平提高。随着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农村传统政治文化(顺从文化、臣民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公民文化)相互冲突、相互交融。就农民主体而言,一方面,农民对公共权力存在着既崇尚又疏远,既顺从又抵抗的双重政治认知,另一方面,农民存在着政治权利意识觉醒的状态,二者相互交织,形成了具有人治与法治,依附与参与,集权与民主,情绪与法理等矛盾特征的现时农村政治文化的主要走向。现实中表现为有的农民希望村干部依法办事,但自己遇到事时却首选拉关系、走后门;有的农民认识到选举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但在选举时却不愿意参与投票;一些农民在民主选举时选亲而不选贤,等等。这些政治现象表明农民站在传统和现代的连体上,他们的政治人格具有“过渡人”的特征。就建立于血缘亲疏的差异性之上的农村家族文化而言,在农村政治文化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一些家族势力比较大的村庄,家族势力存在着一定程度上把持村民委员会,使公共权利为家族利益服务。就农村基层组织而言,有些农村基层干部,还存在着侵犯农民权益的事情,影响了农民与政府的关系,弱化了农民对基层政府权威的认同感,致使他们无法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为普通农民作出积极的榜样。
(四)生态文化层面,表现为发展(经济)理念与生态文化意识之间的矛盾。生态文化属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层面,其核心在于人与自然价值观的问题。生态文化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农民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而过度侧重发展(经济)的理念,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的生态价值观意识比较薄弱,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维护和保持生态环境平衡并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的生态文化意识,二者没有达到良性互动,从而导致农村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农村办厂发展工业所形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漫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的空气质量和水质;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的单位产量过度使用农药、化肥,使土壤品质严重下降;农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住房翻新加快,建筑垃圾随意丢弃,等等。为此,我们在发展(经济)中,要提高对生态文化的认识,给环境以平等态度和人文关怀,要寻求发展(经济)与生态文明建统一的最佳结合点。
二、化解矛盾的建议
(一)重心下移,统筹城乡基础文化设施一体化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建设的最基本条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从文化基础设施入手,重心下移,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国家文化设施布局之中。在政策制定中,必须要从二元文化的偏好意识中走出,将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放在同等位置,享受同等的政策待遇。在具体实施中,必须要把城乡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经费资源配置等。在具体运行中,要将文化资源下沉到村到户,且保持文化基础设施常态化运行,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加强引导,构建与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农民文化价值观。几千年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孕育出中国农民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爱家爱土、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等许多农村社会文明进步所不可缺少的人文精神。面对农民内在精神和价值观和外在的现代化不相适应的问题,要以中国农村传统优秀人文精神为依托,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大力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和构建与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农民文化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增强共识,提升农民政治素质。一要切合实际对农民进行适当的民主理论、政治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培养与农民相适应的平等公平竞争等民主意识、政治参与的正确态度,提高农民对国家的认同度和政治功效感。二要疏通和健全农村政治参与渠道。要有效吸收农民日益增加的政治诉求和政治参与,保护农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引导农民广泛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培育农民政治心理,排斥宗族观念。三要从制度上消除传统政治文化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负面影响,确立农民在农村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重塑农民的主体角色意识。
(四)转变观念,培育生态文化。一面要大力开展保护环境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最浅显的道理向农民阐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使农民能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价值与权利、责任与义务等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增强环保的意识。二是要对政府决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城乡决策管理体制要实行联运改革,兼顾起农村决策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政府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要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统筹结合,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保障农民群众在环保中的决策权、参与权、知情权与监督权。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72-0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所在。农村文化是农村居民社会实践活动进步与发展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是否繁荣,不仅关系着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且直接关系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能否实现。近年来,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从农村群众文化总体发展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
一、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矛盾
(一)物质文化层面,表现为农村文化需求旺盛与基础文化资源薄弱之间矛盾。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三十多年。一方面,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负担的轻减及现代传媒的影响,农民接触各类文化信息、参与文化的机会日益增多,农民的文化娱乐消费比重不断增加,农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如广场舞)相当活跃,呈现出农村文化需求的旺盛态势。另一方面,农村基础文化资源相对薄弱,一些农村由于没有文化设施及活动场所,或有简单的文化设施及活动场所但由于缺乏常态化运行,只有在重大节庆日(如春节)时才给农民提供服务,不能够满足农民平常文化娱乐的需求。农民在忙完农活、就近打工后的闲暇时间,大多都通过看电视、走亲访友、串门聊天、看养孩子、上网聊天、手机游戏、打牌喝酒等形式单一的方式来消磨时间。在宁夏南部山区的有些村庄盛行着下雨(雪)天三五人聚集在一起喝酒的风气,不仅影响夫妻感情、家庭关系,而且也影响纯朴村风;也流行着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年底返乡后聚众赌博之风,年还没过,血汗钱输光,夫妻反目为仇,甚至家破人亡。为此,加强农村基础文化资源建设,改善农村文化基础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势在必行。
(二)精神文化层面,表现为外观的现代化与内在精神自我迷失、价值观严重扭曲之间的矛盾。农村发展到今天,从外观上看,土房已变为砖瓦房或楼房,窄小的土路或沙路变为平宽的柏油路或水泥路,农民的穿着追求时尚、品味,饮食中油、肉比重也在不断增加,等等,这些表明当今农民外在的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完整的现代化,既是外在的现代化,也是内在人的精神和价值观的现代化。现实中,农民的内在精神自我迷失、价值观严重扭曲和外在的现代化极不相适应。有些农村中出现长幼地位颠倒、晚辈“剥削”长辈、养儿不防老、老人与儿女分开居住且只负担父母基本的口粮或不愿意负担口粮等“孝道”丧失、责任感义务感有所淡化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农民对财富的获取丢失勤劳致富的价值取向,热衷于抓彩票一夜暴富的心理;在征地或拆迁中,邻里之间因地界争议,导致原有和睦的邻里关系骤然紧张,甚至反目为仇,形同陌路;有些农民为了求得自家平安信奉邪教;有些农民面对贫富的距差的拉大、腐败现象严重等问题,存在对社会不满、仇富等心态。这些问题反映出农民价值观扭曲的一面,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在对待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关系上,明显倾向个人利益、自我价值。
(三)政治文化层面,表现为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相互冲突、交融之间的矛盾。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治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的参与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有了很大水平提高。随着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农村传统政治文化(顺从文化、臣民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公民文化)相互冲突、相互交融。就农民主体而言,一方面,农民对公共权力存在着既崇尚又疏远,既顺从又抵抗的双重政治认知,另一方面,农民存在着政治权利意识觉醒的状态,二者相互交织,形成了具有人治与法治,依附与参与,集权与民主,情绪与法理等矛盾特征的现时农村政治文化的主要走向。现实中表现为有的农民希望村干部依法办事,但自己遇到事时却首选拉关系、走后门;有的农民认识到选举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但在选举时却不愿意参与投票;一些农民在民主选举时选亲而不选贤,等等。这些政治现象表明农民站在传统和现代的连体上,他们的政治人格具有“过渡人”的特征。就建立于血缘亲疏的差异性之上的农村家族文化而言,在农村政治文化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一些家族势力比较大的村庄,家族势力存在着一定程度上把持村民委员会,使公共权利为家族利益服务。就农村基层组织而言,有些农村基层干部,还存在着侵犯农民权益的事情,影响了农民与政府的关系,弱化了农民对基层政府权威的认同感,致使他们无法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为普通农民作出积极的榜样。
(四)生态文化层面,表现为发展(经济)理念与生态文化意识之间的矛盾。生态文化属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层面,其核心在于人与自然价值观的问题。生态文化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农民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而过度侧重发展(经济)的理念,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的生态价值观意识比较薄弱,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维护和保持生态环境平衡并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的生态文化意识,二者没有达到良性互动,从而导致农村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农村办厂发展工业所形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漫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的空气质量和水质;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的单位产量过度使用农药、化肥,使土壤品质严重下降;农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住房翻新加快,建筑垃圾随意丢弃,等等。为此,我们在发展(经济)中,要提高对生态文化的认识,给环境以平等态度和人文关怀,要寻求发展(经济)与生态文明建统一的最佳结合点。
二、化解矛盾的建议
(一)重心下移,统筹城乡基础文化设施一体化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建设的最基本条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从文化基础设施入手,重心下移,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国家文化设施布局之中。在政策制定中,必须要从二元文化的偏好意识中走出,将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放在同等位置,享受同等的政策待遇。在具体实施中,必须要把城乡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经费资源配置等。在具体运行中,要将文化资源下沉到村到户,且保持文化基础设施常态化运行,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加强引导,构建与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农民文化价值观。几千年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孕育出中国农民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爱家爱土、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等许多农村社会文明进步所不可缺少的人文精神。面对农民内在精神和价值观和外在的现代化不相适应的问题,要以中国农村传统优秀人文精神为依托,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大力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和构建与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农民文化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增强共识,提升农民政治素质。一要切合实际对农民进行适当的民主理论、政治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培养与农民相适应的平等公平竞争等民主意识、政治参与的正确态度,提高农民对国家的认同度和政治功效感。二要疏通和健全农村政治参与渠道。要有效吸收农民日益增加的政治诉求和政治参与,保护农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引导农民广泛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培育农民政治心理,排斥宗族观念。三要从制度上消除传统政治文化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负面影响,确立农民在农村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重塑农民的主体角色意识。
(四)转变观念,培育生态文化。一面要大力开展保护环境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最浅显的道理向农民阐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使农民能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价值与权利、责任与义务等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增强环保的意识。二是要对政府决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城乡决策管理体制要实行联运改革,兼顾起农村决策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政府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要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统筹结合,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保障农民群众在环保中的决策权、参与权、知情权与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