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嵩县赵岭金矿近南北向构造蚀变带的性质,以及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及矿床成因的分析研究,又对矿区内相同性质的蚀变构造带找矿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控矿构造;找矿标志
一、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华熊台隆之外方山断隆区的西北部,区域性深大断裂带马超营北侧、大庄—中胡背斜之北翼,区域上地层呈单斜形迹产出,岩浆活动强烈,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为区域成矿提供了有利的成矿地质背景。
(一)地层
该成矿区域地层自老至新为太古界太华群(ARTh)的变质岩系;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ChXn)的中—酸性火山岩系,蓟县系高山河群(JxGs)的石英砂岩,新元古界清白口系管道口群(QnGd)的碳酸岩系白云岩;中生界白垩系上统楸扒组(K2q)的紫红色砂;新生界古近系砂、砾岩,第四系的冲洪积砂砾石、黄土。
(二)构造
区域内构造形迹有两种:一是褶皱、二是断裂。
1.褶皱
褶皱有两种类型,一是分布于图幅西南角的古老地层太华群的基底褶皱,二是盖层褶皱。盖层褶皱又有两种类型:一是分布在马超营深大断裂南侧的台缘褶皱带,二是分布在东部的大庄-中胡宽缓背斜。
2.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是区域内最主要控矿与成矿构造,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者区域内多种矿物种类及矿床成矿与分布,与区域内已知金矿床(点)的分布密切。有些低序次级断裂成为成矿构造。从断裂产出方位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组:一是近东西向断裂,二是近南北向断裂。
1)东西向断裂。近东西向断裂是马超营断裂带,为区域性深大断裂,由四条断裂组成的断裂束。从走向展布形式看,总体趋势是向西收敛,向东撒开,倾向以南倾为主,局部反倾,倾角55°~85°。
2)近南北向断裂。近南北向成矿断裂有两条F8与F22,F8成矿断裂由三家矿企构成,依次是庙岭金矿、金牛矿区、山东黄金,F22主要分布在庙岭金矿权内。F8构造蚀变带宽度80m~200m,倾向北西,倾角30°~65°。F8断裂由明显的分支复合现象,局部地段由走向交角很小的两组断裂组成,一组走向N14°~25°E,另一组走向N7~10°W,这两组断裂以前者为主,一定部位复合,总体构成近南北向成矿断裂带。
(三)岩浆岩
区域上岩浆岩以熊耳群三叉裂谷型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为主,华力西期正长岩岩脉、海西期闪长岩脉零星分布。熊耳群火山岩构成本区的成矿围岩,岩性以流纹斑岩为主,局部为英安岩、安山岩。燕山期的合峪岩体、五丈山岩体与华山岩体均为复式岩体,对该区域金礦床的形成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根据化探资料,在上述三个花岗复式岩体外接触带圈出一个大的环形异常带,异常带内以金为主的矿床(点)星罗棋布。
二、 矿区地质特征
(一)地层
赵岭金矿床在区域上位于外方山断隆的中西部,大庄—中胡背斜之北翼,成矿断裂F8的北断。地层产状表现为倾向北东的单斜形迹。
矿区内主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鸡蛋坪组和第四系。其中熊耳群火山岩与成矿关系密切,岩性主要为流纹斑岩、局部为英安岩、安山岩。
(二)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分别为F1、F8构造蚀变蚀变带。其中F1为含长石构造蚀变蚀变带;F8为含金构造蚀变蚀变带。F8断裂带内主要发育构造角砾岩、碎裂岩、构造泥砾岩、构造软泥和糜棱岩,后三者主要发育在构造带顶板或底板。断层总体走向北东10°-20°,倾向北西西,倾角51°~57°,平均54°。
(三)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主要为熊耳群鸡蛋坪组中酸性火山岩,部布有石英脉零星分布,规模较小,与成矿无关。与本区金矿化关系密切的岩浆岩为燕山期合峪岩体和五丈山岩体,两者均为复式岩体,根据最近航磁资料研究表明,在矿区附近有一隐伏岩体或与成矿有关。
(四)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主要见于矿脉顶底板围岩中,构造带近矿围岩蚀变以钾长石化、硅化为主,带内主要蚀变有:硅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绿帘石化+黝帘石化、碳酸盐化。
三、矿体地质特征
金矿体赋存于F8含金构造蚀变蚀变带中,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出。根据工程揭露,单矿体沿走向控制长度达180m以上,该矿体赋存于标高+613~+500m,总体走向10°~15°,倾向北西西,倾角51°~57°,平均54°。矿体最大厚度3.03m,最小厚度0.78m,平均厚度1.57m,厚度变化系数142.8%。属厚度不稳定金矿体。
矿体内刻槽样金品位1.21~3.55g/t,平均品位2.16g/t,品位变化系数68.3%,属金矿化较均匀的金矿石。
金矿化主要发育在矿区中部,金富集规律和特征:
1)矿体严格受构造蚀变蚀变带控制。
2)金矿体品位总体较低,矿化不均匀,在走向上、倾向上均呈跳跃式变化。
3)多金属硫化物含量与金品位呈正相关。
4)黄铁矿是金的主要载体,晶形愈不完整,粒度愈细,则金含量较高。
5)矿化以多金属矿化、黄铁绢英岩化为主金品位高。
四、 矿石结构、构造
矿区内金石的结构类型有:交代残余结构、等粒状结构、嵌边结构;构造有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细脉-细网脉状构造,主要以前两者为主。
(一)矿石结构
等粒状结构:黄铁矿被褐铁矿完全交代,仍保留黄铁矿晶形,褐铁矿呈等粒状分布在脉石矿物中。该结构主要出现在氧化矿。
交代残余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系指褐铁矿交代黄铁矿,部分黄铁矿残留在褐铁矿中心部位,构成交代残余结构,此种结构为混合矿层常出现。 嵌边结构:黄铁矿沿脉石矿物边缘分布,似嵌边状,构成嵌边结构。
(二)矿石构造
此种构造亦是矿区较为常见的构造之一。
浸染状构造: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呈浸染状分布在脉石矿物颗粒之间,构成浸染状构造,是矿区较为常见的构造之一。
细脉-细网脉状构造: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呈细脉——微细脉状沿矿石节理、裂隙充填,构成细脉——细网脉状构造。
细脉——浸染状构造:是浸染状与细脉状共同出现在矿石上的一种构造形式,在矿石中细粒——微粒状黄铁矿,部分呈疏密程度不等的浸染状;另一部分呈断续的细脉。
五、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一)矿床成因
通过对本区地质资料的综合整理、分析,并结合區域有关资料的研究,认为矿床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多期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与矿床形成关系极为密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地层因素
基底岩系太古界太华岩群是以基性—超基性岩浆为主的变质岩第,盖层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火山岩是中酸性火山岩,上述两地层为后期岩浆热液的主要供金矿的物质来源。
2.构造控矿
断层构造是含金热液迁移、富集的主要通道和场所。区内金矿体均赋存于F8构造蚀变带中,矿体的形态、产状、分布严格受其断层构造控制。因此,断层构造对金矿床的形成密不可分。
3.岩浆活动控矿
燕山期合峪岩体和五丈山岩体均为复式花岗岩体,对本区金矿床的形成、分布起着明显控制作用,花岗岩浆侵入所伴随着后期热液活动,使太华岩群、熊耳群的金元素进一步活化、迁移、富集于构造有利部位形成金矿体。
综上所述,本区金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岩浆热液型矿床和构造蚀变岩型矿床。
(二)找矿标志
1.岩浆岩标志
金矿体主要赋存于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鸡蛋坪组火山岩中,分布在花岗岩体外围接触带,表明熊耳群火山岩为金矿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花岗岩体对金矿床的形成提供热源。
2.构造标志
金矿床赋存于构造蚀变带内,走向北北东断层为主。该断层是经多期构造活动,有利于金富集。
3.蚀变矿化标志
含金构造蚀变带常具有明显的矿化和蚀变现象,近矿围岩有一定规模厚度的钾长石化带,带内硅化、钾长石化、黄铁矿化、粘土化、铅锌矿化等,其中黄铁矿化和铅锌矿化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4.其它标志
含金构造蚀变带地表则以褐铁矿和白铅矿为找矿标志。民采洞也是直接或间接找矿标志。
作者简介:刘晓斌(1987-),男,河南武陟人,现在嵩县金牛公司从事地质找矿与矿山地质勘查工作,助理工程师。
关键词: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控矿构造;找矿标志
一、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华熊台隆之外方山断隆区的西北部,区域性深大断裂带马超营北侧、大庄—中胡背斜之北翼,区域上地层呈单斜形迹产出,岩浆活动强烈,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为区域成矿提供了有利的成矿地质背景。
(一)地层
该成矿区域地层自老至新为太古界太华群(ARTh)的变质岩系;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ChXn)的中—酸性火山岩系,蓟县系高山河群(JxGs)的石英砂岩,新元古界清白口系管道口群(QnGd)的碳酸岩系白云岩;中生界白垩系上统楸扒组(K2q)的紫红色砂;新生界古近系砂、砾岩,第四系的冲洪积砂砾石、黄土。
(二)构造
区域内构造形迹有两种:一是褶皱、二是断裂。
1.褶皱
褶皱有两种类型,一是分布于图幅西南角的古老地层太华群的基底褶皱,二是盖层褶皱。盖层褶皱又有两种类型:一是分布在马超营深大断裂南侧的台缘褶皱带,二是分布在东部的大庄-中胡宽缓背斜。
2.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是区域内最主要控矿与成矿构造,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者区域内多种矿物种类及矿床成矿与分布,与区域内已知金矿床(点)的分布密切。有些低序次级断裂成为成矿构造。从断裂产出方位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组:一是近东西向断裂,二是近南北向断裂。
1)东西向断裂。近东西向断裂是马超营断裂带,为区域性深大断裂,由四条断裂组成的断裂束。从走向展布形式看,总体趋势是向西收敛,向东撒开,倾向以南倾为主,局部反倾,倾角55°~85°。
2)近南北向断裂。近南北向成矿断裂有两条F8与F22,F8成矿断裂由三家矿企构成,依次是庙岭金矿、金牛矿区、山东黄金,F22主要分布在庙岭金矿权内。F8构造蚀变带宽度80m~200m,倾向北西,倾角30°~65°。F8断裂由明显的分支复合现象,局部地段由走向交角很小的两组断裂组成,一组走向N14°~25°E,另一组走向N7~10°W,这两组断裂以前者为主,一定部位复合,总体构成近南北向成矿断裂带。
(三)岩浆岩
区域上岩浆岩以熊耳群三叉裂谷型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为主,华力西期正长岩岩脉、海西期闪长岩脉零星分布。熊耳群火山岩构成本区的成矿围岩,岩性以流纹斑岩为主,局部为英安岩、安山岩。燕山期的合峪岩体、五丈山岩体与华山岩体均为复式岩体,对该区域金礦床的形成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根据化探资料,在上述三个花岗复式岩体外接触带圈出一个大的环形异常带,异常带内以金为主的矿床(点)星罗棋布。
二、 矿区地质特征
(一)地层
赵岭金矿床在区域上位于外方山断隆的中西部,大庄—中胡背斜之北翼,成矿断裂F8的北断。地层产状表现为倾向北东的单斜形迹。
矿区内主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鸡蛋坪组和第四系。其中熊耳群火山岩与成矿关系密切,岩性主要为流纹斑岩、局部为英安岩、安山岩。
(二)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分别为F1、F8构造蚀变蚀变带。其中F1为含长石构造蚀变蚀变带;F8为含金构造蚀变蚀变带。F8断裂带内主要发育构造角砾岩、碎裂岩、构造泥砾岩、构造软泥和糜棱岩,后三者主要发育在构造带顶板或底板。断层总体走向北东10°-20°,倾向北西西,倾角51°~57°,平均54°。
(三)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主要为熊耳群鸡蛋坪组中酸性火山岩,部布有石英脉零星分布,规模较小,与成矿无关。与本区金矿化关系密切的岩浆岩为燕山期合峪岩体和五丈山岩体,两者均为复式岩体,根据最近航磁资料研究表明,在矿区附近有一隐伏岩体或与成矿有关。
(四)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主要见于矿脉顶底板围岩中,构造带近矿围岩蚀变以钾长石化、硅化为主,带内主要蚀变有:硅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绿帘石化+黝帘石化、碳酸盐化。
三、矿体地质特征
金矿体赋存于F8含金构造蚀变蚀变带中,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出。根据工程揭露,单矿体沿走向控制长度达180m以上,该矿体赋存于标高+613~+500m,总体走向10°~15°,倾向北西西,倾角51°~57°,平均54°。矿体最大厚度3.03m,最小厚度0.78m,平均厚度1.57m,厚度变化系数142.8%。属厚度不稳定金矿体。
矿体内刻槽样金品位1.21~3.55g/t,平均品位2.16g/t,品位变化系数68.3%,属金矿化较均匀的金矿石。
金矿化主要发育在矿区中部,金富集规律和特征:
1)矿体严格受构造蚀变蚀变带控制。
2)金矿体品位总体较低,矿化不均匀,在走向上、倾向上均呈跳跃式变化。
3)多金属硫化物含量与金品位呈正相关。
4)黄铁矿是金的主要载体,晶形愈不完整,粒度愈细,则金含量较高。
5)矿化以多金属矿化、黄铁绢英岩化为主金品位高。
四、 矿石结构、构造
矿区内金石的结构类型有:交代残余结构、等粒状结构、嵌边结构;构造有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细脉-细网脉状构造,主要以前两者为主。
(一)矿石结构
等粒状结构:黄铁矿被褐铁矿完全交代,仍保留黄铁矿晶形,褐铁矿呈等粒状分布在脉石矿物中。该结构主要出现在氧化矿。
交代残余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系指褐铁矿交代黄铁矿,部分黄铁矿残留在褐铁矿中心部位,构成交代残余结构,此种结构为混合矿层常出现。 嵌边结构:黄铁矿沿脉石矿物边缘分布,似嵌边状,构成嵌边结构。
(二)矿石构造
此种构造亦是矿区较为常见的构造之一。
浸染状构造: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呈浸染状分布在脉石矿物颗粒之间,构成浸染状构造,是矿区较为常见的构造之一。
细脉-细网脉状构造: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呈细脉——微细脉状沿矿石节理、裂隙充填,构成细脉——细网脉状构造。
细脉——浸染状构造:是浸染状与细脉状共同出现在矿石上的一种构造形式,在矿石中细粒——微粒状黄铁矿,部分呈疏密程度不等的浸染状;另一部分呈断续的细脉。
五、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一)矿床成因
通过对本区地质资料的综合整理、分析,并结合區域有关资料的研究,认为矿床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多期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与矿床形成关系极为密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地层因素
基底岩系太古界太华岩群是以基性—超基性岩浆为主的变质岩第,盖层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火山岩是中酸性火山岩,上述两地层为后期岩浆热液的主要供金矿的物质来源。
2.构造控矿
断层构造是含金热液迁移、富集的主要通道和场所。区内金矿体均赋存于F8构造蚀变带中,矿体的形态、产状、分布严格受其断层构造控制。因此,断层构造对金矿床的形成密不可分。
3.岩浆活动控矿
燕山期合峪岩体和五丈山岩体均为复式花岗岩体,对本区金矿床的形成、分布起着明显控制作用,花岗岩浆侵入所伴随着后期热液活动,使太华岩群、熊耳群的金元素进一步活化、迁移、富集于构造有利部位形成金矿体。
综上所述,本区金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岩浆热液型矿床和构造蚀变岩型矿床。
(二)找矿标志
1.岩浆岩标志
金矿体主要赋存于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鸡蛋坪组火山岩中,分布在花岗岩体外围接触带,表明熊耳群火山岩为金矿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花岗岩体对金矿床的形成提供热源。
2.构造标志
金矿床赋存于构造蚀变带内,走向北北东断层为主。该断层是经多期构造活动,有利于金富集。
3.蚀变矿化标志
含金构造蚀变带常具有明显的矿化和蚀变现象,近矿围岩有一定规模厚度的钾长石化带,带内硅化、钾长石化、黄铁矿化、粘土化、铅锌矿化等,其中黄铁矿化和铅锌矿化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4.其它标志
含金构造蚀变带地表则以褐铁矿和白铅矿为找矿标志。民采洞也是直接或间接找矿标志。
作者简介:刘晓斌(1987-),男,河南武陟人,现在嵩县金牛公司从事地质找矿与矿山地质勘查工作,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