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船长。
14年来,他驾驶着货轮航行在远洋之中,从国家战略物资,到国际贵重商品货物,他以骄人的安全运输成绩树立了中国新一代远洋人的最高标杆。
他就是共产党员、中波公司“太阳”轮船长韩世喜。
发自内心的骄傲
2012年3月31日,上海黄浦江码头。在这位37岁年轻船长引导下,记者踏上了“太阳”轮货船。
大到生活区、驾驶台、机舱、重吊,小到绞缆机、球鼻首、绑扎链条、缆绳上的防鼠板……当记者亲眼看到、亲手触碰这些神秘的船舶组件时,着实激动了一把。
接下来,更多的就是感动了。
船长韩世喜为了赶船期,现场监督装货,在船舱里爬上爬下,浑身油污,彻夜未眠;在充塞着隆隆噪声、炙热难当的机舱,耳背的老技工扯着大嗓门热情洋溢地介绍主、副机;凌晨1点还没有吃晚饭,清仓查库的船员;打开水龙头,流出来的水是土黄色,走进洗衣房,挂着的是一排排已洗不净污渍的工作服。
这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作为一船之长,韩世喜又有着怎样的经历?走进他们的现实世界,才发现之前阅读的文字材料是那么苍白无力。
1997年,韩世喜由厦门集美大学航海专业毕业分配到中波公司担任水手。那时的他,还只懂得书本上的知识。海浪、海风,仅仅在梦里感受过。
“我来到了一个英雄的团体。”韩世喜说,第一次到公司报到,他就被震撼了。
时光回到1951年。当时,共和国就像刚刚从襁褓中走出的孩子,有梦,却还没生长出足够的力量。在某些西方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通过了对华禁运令,企图将新生的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
1951年5月18日,为了打破封锁,中国和波兰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联合组建了中波公司。成立那天,正好是禁运令通过的第27天。这是一个承担着共和国使命的公司。毛主席在成立中波公司的文件上亲笔批示:“好好办”。
在展览室,看着公司一幅幅历史图片,韩世喜激动不已。中波公司初创第一年,就运回26座工厂设备,彻底打破了封锁,为新中国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1953年的一段历史。
为了支持国内建设,中波公司油轮“工作号”由罗马尼亚康士坦萨港装载8000多吨煤油运往中国。在经过台湾海峡时,油轮被台湾当局军舰劫持到高雄港。在那里,18名船员一关就是10年,其中政委刘学勇和船员周士栋、姚淼周三位共产党员英勇就义!从此,我国船舶经过台湾海峡时,无线电通讯保持“静默”,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恢复正常航行。
韩世喜的声音哽咽了。他说,老一辈远洋人为了新中国的繁荣富强,是在敌人的炮火中开辟出一条条航线的。
刚工作时,他也曾自问,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远洋人?“航行靠的是海事卫星导航这个罗盘,爱国就是远洋人内心永不迷航的罗盘!”韩世喜说。
那时,每逢货轮在外国港口靠岸,码头管理人员总是这样询问他们:“日本人?韩国人?新加坡人?”就是不问是不是中国人。
“现在不同了,每一次停靠码头后,他们第一个就问是不是中国人。”韩世喜自豪地说。“最初到国外港口,感觉欧洲的城市很繁华。现在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城市没有一点儿变化,我们的沿海城市繁华多了!”
也许,这种感受对国内的人来说,算不上什么。可是,对于远洋人,那是发自内心的骄傲,深植在心中对祖国的爱。
跟随了半个地球的家信
做了远洋人,就意味着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漂在海上。
每一次航行,几乎要经历一遍春夏秋冬。航行在赤道海域,太阳毫无阻碍地将炽热倾泻下来。这是被海员称为“沙漠烤箱”的地方,皮肤晒得生疼,脑袋像顶了个热锅。刚过了一个月的夏天,到了南太平洋,常常暴雨夹杂着冰雹砸来,在甲板上工作有如冒着“枪林弹雨”。
如果说,船员们对艰苦的工作条件早已习以为常,那么,对家人则是无尽的思念了。
货轮航行在无边的大洋中,韩世喜晚上喜欢躺在甲板上仰望满天星辰发呆。那一刻,眼中的繁星逐渐汇聚成家人的一张张脸庞,似乎触手可及。
家信,对船员们来说是最珍贵的礼物。曾几何时,网络和通讯尚不发达,从国内寄出的家信都要投递给货轮将要靠泊的港口。那时候,信的邮寄速度非常缓慢。船到了,信没有到,迟来的信就只能被转寄到下一个港口。
有一次,韩世喜的爱人寄出了一封家信。一路都没有收到,等到他回到上海,信也到了。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盖了几乎半个地球的邮戳,韩世喜哭笑不得。
2002年,韩世喜被正式任命为“太阳轮”船长。至今,他还记得自己穿上船长制服的那份喜悦与骄傲。他明白,荣耀之外,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驾驶的将是拥有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现代远洋最先进的重吊船舶。
担任船长不久,韩世喜就接到一个重要的货运任务,目的地是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
货轮2个月后顺利抵达安特卫普港。在码头,货物很快开始装船。执行装船任务的是码头工作人员。岸吊吊着货物一批批装上货轮,一旁监装的韩世喜已经开始考虑回航的时间了。
这时,由于码头工作人员没有设计好吊车的起吊幅度,吊在货轮甲板上方的大件货物开始摇摆不定,眼看就要撞在舱壁上!
如果事故发生,不仅货物将受到不可挽回的损坏,舱壁也将在重压之下完全破损!正在甲板上的韩世喜顺手抄起一块承压木板,冲上前去顶在了舱壁和货物之间。一阵钻心的疼痛袭来,韩世喜的手指顿时血肉模糊。
撒开手,还是继续撑住?没有思考的时间,韩世喜一直等到吊车将货物缓缓调离才松开手。等到船员们赶过来,他的大拇指只剩下一点点皮肉,骨头都露了出来。
如果吊起的货物稍微倾斜角度,也许被压扁的就不仅仅是手指,而是韩世喜这个人了。
“你咋不害怕?”记者问。“我是船长,凡事退缩还怎么干?”韩世喜说。
为了货物能够及时运达,韩世喜拒绝了同事建议他直接飞回上海进行治疗的方案。简单包扎后,他回到船上,继续工作。
“你爱人知道后不担心你?”记者又问。“家里有事瞒着我们,我们有事也瞒着家人。”韩世喜接着说,“船员不容易,当船员的家属更不容易。”
穿越亚丁湾
如果问所有的船员家属,她们最担心的是什么?回答是丈夫执行任务的航线经过亚丁湾海域。
对于船员们来说,那是整个航程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段。韩世喜几乎每年都要执行几次这样的航运任务。直到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派出护航编队,中国的远洋轮船经过这一海域才有了安全上的保障。
2010年3月19日,亚丁湾海域。波澜不惊的洋面上,在中国海军护航编队的护领下,一列中国轮船鱼贯而行。领头的正是中波公司的“太阳”轮。此时的韩世喜在驾驶台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前方的海域。他已经整整72个小时没有合眼了。
很快,船员报告,在货轮左侧方2.5海里外出现4艘可疑小艇。韩世喜立即要求驾驶员通过高频向护航编队指挥舰报告。指挥舰立即向“太阳”轮靠拢。很快,4艘小艇逃之夭夭。
这样的惊险故事,每一次经过亚丁湾海域时都要经历几次。
时间再追溯到2011年1月8日,美国新奥尔良。
“太阳”轮需要将一件重达130吨的货物卸在港口。然而,刚刚靠近码头,工作人员说现在是tea time(喝茶时间),没法卸货。熟悉航运市场的人都知道,船舶靠港,必须立即卸货清舱,一旦延误船期,损失巨大!
能不能要求港口方面提供帮助?可是,等待回复必将空耗许多宝贵的时间。
“用我们自己的大横梁!”韩世喜当机立断,船员们立即行动起来。
1月的新奥尔良,正是冷风呼啸,寒意刺骨。大横梁闲置已久,一旦启用,安装索具,调整压载水分布……一大堆额外的工作正等着船员们,但大家谁也没有怨言。
在韩世喜带领下,船员们以卧、跪、滚、爬等各种姿势,在各类货物之间解开绑扎,起吊、货物离舱、放上甲板、移至舷外,最终,货物按要求被稳稳地安放在指定的轨道平台上,仅仅用了不到3个小时。
韩世喜对船员们不仅仅是以身作则,他还创造了一套“韩式培训法”。
一望无际的太平洋海域,“太阳”轮正劈波斩浪,急速行驶。离交接班还有半小时,接班驾驶员已经提前来到驾驶舱,迎接他的,是放弃休息时间的韩世喜。
“什么叫规范瞭望?”“雾中航行如何进行避让操作?”“如本船失控,避碰所要求的职责是什么?”……问题一个接一个提出,船员必须现场回答。回答对了,韩世喜会马上表扬;答案有偏差或失误的,他当场指出。
“韩氏培训法”取得的成绩是实实在在的。2010年1月,“太阳”轮在天津接受中远督导组的严格检查中,一次性通过,驾驶员避碰规则考试最高96分,平均92分。中远督导员对“太阳”轮的评价是:管理有序,环境整洁,培训扎实。
至今,韩世喜顺利完成上海地铁车厢、服务上海世博会的向家坝水电站变压器、葛洲坝发电设施等重要设备的航运任务。“太阳”轮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中远集团“华铜海式船舶”等荣誉称号,“太阳”轮党支部还被评为中波公司“四强”党组织。
一堆花花绿绿的火车票
每一次航行归来,韩世喜的妻子蔡畅都要请上几天假,坐火车到货轮停靠的港口去等他。她告诉记者,以前不舍得坐飞机,一得到船要靠岸的消息,马上买一张火车票,几天几夜就过去了。目的地有青岛、大连、天津、广州……一堆花花绿绿的火车票,有站票、坐票、卧铺,记录了一位船员妻子的艰辛旅程。
韩世喜还记得,有一年除夕,货轮预计上午能停靠在大连港。由于大雪突然而至,货轮一直无法靠岸,从上午一直等到第二天凌晨,才得以靠岸。这时,他看到妻子和孩子正冒雪在码头等着他吃过年饺子。那一刻,韩世喜泪如雨下。
2011年春节前,中波船员公司党委书记曹国林专门去看望韩世喜的家属。蔡畅就提出一个要求,“能不能让他在家过一次年?”
曹国林向记者感叹:“小孩有个病,大人还能照顾。大人有了病,丈夫几个月回家一趟,可怎么办?确实难啊!”
韩世喜说,自己欠家人实在太多了,太多了。
妻子怀孕后出现严重的妊娠反应,需要丈夫时刻在身边陪伴。可是开航的命令也到了,最终,他还是走了。好不容易归期有望,公司领导要求再跑一个紧急航次,归家的日期再次推迟。最后,等韩世喜完成任务回家,刚进门,迎接他的是已经降生两个月女儿的嘹亮哭声。
2011年底,韩世喜年迈的岳父生病住院,等到他远航归来,老人已永别了。韩世喜回到家中,内心是无尽的痛楚。
“其实,我又何尝不想多抽出点时间来陪伴孩子和老人?”韩世喜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既然选择做海员,就应该像士兵一样,随时准备听从组织的召唤,奔赴前线!”
14年来,他驾驶着货轮航行在远洋之中,从国家战略物资,到国际贵重商品货物,他以骄人的安全运输成绩树立了中国新一代远洋人的最高标杆。
他就是共产党员、中波公司“太阳”轮船长韩世喜。
发自内心的骄傲
2012年3月31日,上海黄浦江码头。在这位37岁年轻船长引导下,记者踏上了“太阳”轮货船。
大到生活区、驾驶台、机舱、重吊,小到绞缆机、球鼻首、绑扎链条、缆绳上的防鼠板……当记者亲眼看到、亲手触碰这些神秘的船舶组件时,着实激动了一把。
接下来,更多的就是感动了。
船长韩世喜为了赶船期,现场监督装货,在船舱里爬上爬下,浑身油污,彻夜未眠;在充塞着隆隆噪声、炙热难当的机舱,耳背的老技工扯着大嗓门热情洋溢地介绍主、副机;凌晨1点还没有吃晚饭,清仓查库的船员;打开水龙头,流出来的水是土黄色,走进洗衣房,挂着的是一排排已洗不净污渍的工作服。
这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作为一船之长,韩世喜又有着怎样的经历?走进他们的现实世界,才发现之前阅读的文字材料是那么苍白无力。
1997年,韩世喜由厦门集美大学航海专业毕业分配到中波公司担任水手。那时的他,还只懂得书本上的知识。海浪、海风,仅仅在梦里感受过。
“我来到了一个英雄的团体。”韩世喜说,第一次到公司报到,他就被震撼了。
时光回到1951年。当时,共和国就像刚刚从襁褓中走出的孩子,有梦,却还没生长出足够的力量。在某些西方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通过了对华禁运令,企图将新生的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
1951年5月18日,为了打破封锁,中国和波兰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联合组建了中波公司。成立那天,正好是禁运令通过的第27天。这是一个承担着共和国使命的公司。毛主席在成立中波公司的文件上亲笔批示:“好好办”。
在展览室,看着公司一幅幅历史图片,韩世喜激动不已。中波公司初创第一年,就运回26座工厂设备,彻底打破了封锁,为新中国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1953年的一段历史。
为了支持国内建设,中波公司油轮“工作号”由罗马尼亚康士坦萨港装载8000多吨煤油运往中国。在经过台湾海峡时,油轮被台湾当局军舰劫持到高雄港。在那里,18名船员一关就是10年,其中政委刘学勇和船员周士栋、姚淼周三位共产党员英勇就义!从此,我国船舶经过台湾海峡时,无线电通讯保持“静默”,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恢复正常航行。
韩世喜的声音哽咽了。他说,老一辈远洋人为了新中国的繁荣富强,是在敌人的炮火中开辟出一条条航线的。
刚工作时,他也曾自问,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远洋人?“航行靠的是海事卫星导航这个罗盘,爱国就是远洋人内心永不迷航的罗盘!”韩世喜说。
那时,每逢货轮在外国港口靠岸,码头管理人员总是这样询问他们:“日本人?韩国人?新加坡人?”就是不问是不是中国人。
“现在不同了,每一次停靠码头后,他们第一个就问是不是中国人。”韩世喜自豪地说。“最初到国外港口,感觉欧洲的城市很繁华。现在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城市没有一点儿变化,我们的沿海城市繁华多了!”
也许,这种感受对国内的人来说,算不上什么。可是,对于远洋人,那是发自内心的骄傲,深植在心中对祖国的爱。
跟随了半个地球的家信
做了远洋人,就意味着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漂在海上。
每一次航行,几乎要经历一遍春夏秋冬。航行在赤道海域,太阳毫无阻碍地将炽热倾泻下来。这是被海员称为“沙漠烤箱”的地方,皮肤晒得生疼,脑袋像顶了个热锅。刚过了一个月的夏天,到了南太平洋,常常暴雨夹杂着冰雹砸来,在甲板上工作有如冒着“枪林弹雨”。
如果说,船员们对艰苦的工作条件早已习以为常,那么,对家人则是无尽的思念了。
货轮航行在无边的大洋中,韩世喜晚上喜欢躺在甲板上仰望满天星辰发呆。那一刻,眼中的繁星逐渐汇聚成家人的一张张脸庞,似乎触手可及。
家信,对船员们来说是最珍贵的礼物。曾几何时,网络和通讯尚不发达,从国内寄出的家信都要投递给货轮将要靠泊的港口。那时候,信的邮寄速度非常缓慢。船到了,信没有到,迟来的信就只能被转寄到下一个港口。
有一次,韩世喜的爱人寄出了一封家信。一路都没有收到,等到他回到上海,信也到了。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盖了几乎半个地球的邮戳,韩世喜哭笑不得。
2002年,韩世喜被正式任命为“太阳轮”船长。至今,他还记得自己穿上船长制服的那份喜悦与骄傲。他明白,荣耀之外,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驾驶的将是拥有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现代远洋最先进的重吊船舶。
担任船长不久,韩世喜就接到一个重要的货运任务,目的地是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
货轮2个月后顺利抵达安特卫普港。在码头,货物很快开始装船。执行装船任务的是码头工作人员。岸吊吊着货物一批批装上货轮,一旁监装的韩世喜已经开始考虑回航的时间了。
这时,由于码头工作人员没有设计好吊车的起吊幅度,吊在货轮甲板上方的大件货物开始摇摆不定,眼看就要撞在舱壁上!
如果事故发生,不仅货物将受到不可挽回的损坏,舱壁也将在重压之下完全破损!正在甲板上的韩世喜顺手抄起一块承压木板,冲上前去顶在了舱壁和货物之间。一阵钻心的疼痛袭来,韩世喜的手指顿时血肉模糊。
撒开手,还是继续撑住?没有思考的时间,韩世喜一直等到吊车将货物缓缓调离才松开手。等到船员们赶过来,他的大拇指只剩下一点点皮肉,骨头都露了出来。
如果吊起的货物稍微倾斜角度,也许被压扁的就不仅仅是手指,而是韩世喜这个人了。
“你咋不害怕?”记者问。“我是船长,凡事退缩还怎么干?”韩世喜说。
为了货物能够及时运达,韩世喜拒绝了同事建议他直接飞回上海进行治疗的方案。简单包扎后,他回到船上,继续工作。
“你爱人知道后不担心你?”记者又问。“家里有事瞒着我们,我们有事也瞒着家人。”韩世喜接着说,“船员不容易,当船员的家属更不容易。”
穿越亚丁湾
如果问所有的船员家属,她们最担心的是什么?回答是丈夫执行任务的航线经过亚丁湾海域。
对于船员们来说,那是整个航程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段。韩世喜几乎每年都要执行几次这样的航运任务。直到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派出护航编队,中国的远洋轮船经过这一海域才有了安全上的保障。
2010年3月19日,亚丁湾海域。波澜不惊的洋面上,在中国海军护航编队的护领下,一列中国轮船鱼贯而行。领头的正是中波公司的“太阳”轮。此时的韩世喜在驾驶台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前方的海域。他已经整整72个小时没有合眼了。
很快,船员报告,在货轮左侧方2.5海里外出现4艘可疑小艇。韩世喜立即要求驾驶员通过高频向护航编队指挥舰报告。指挥舰立即向“太阳”轮靠拢。很快,4艘小艇逃之夭夭。
这样的惊险故事,每一次经过亚丁湾海域时都要经历几次。
时间再追溯到2011年1月8日,美国新奥尔良。
“太阳”轮需要将一件重达130吨的货物卸在港口。然而,刚刚靠近码头,工作人员说现在是tea time(喝茶时间),没法卸货。熟悉航运市场的人都知道,船舶靠港,必须立即卸货清舱,一旦延误船期,损失巨大!
能不能要求港口方面提供帮助?可是,等待回复必将空耗许多宝贵的时间。
“用我们自己的大横梁!”韩世喜当机立断,船员们立即行动起来。
1月的新奥尔良,正是冷风呼啸,寒意刺骨。大横梁闲置已久,一旦启用,安装索具,调整压载水分布……一大堆额外的工作正等着船员们,但大家谁也没有怨言。
在韩世喜带领下,船员们以卧、跪、滚、爬等各种姿势,在各类货物之间解开绑扎,起吊、货物离舱、放上甲板、移至舷外,最终,货物按要求被稳稳地安放在指定的轨道平台上,仅仅用了不到3个小时。
韩世喜对船员们不仅仅是以身作则,他还创造了一套“韩式培训法”。
一望无际的太平洋海域,“太阳”轮正劈波斩浪,急速行驶。离交接班还有半小时,接班驾驶员已经提前来到驾驶舱,迎接他的,是放弃休息时间的韩世喜。
“什么叫规范瞭望?”“雾中航行如何进行避让操作?”“如本船失控,避碰所要求的职责是什么?”……问题一个接一个提出,船员必须现场回答。回答对了,韩世喜会马上表扬;答案有偏差或失误的,他当场指出。
“韩氏培训法”取得的成绩是实实在在的。2010年1月,“太阳”轮在天津接受中远督导组的严格检查中,一次性通过,驾驶员避碰规则考试最高96分,平均92分。中远督导员对“太阳”轮的评价是:管理有序,环境整洁,培训扎实。
至今,韩世喜顺利完成上海地铁车厢、服务上海世博会的向家坝水电站变压器、葛洲坝发电设施等重要设备的航运任务。“太阳”轮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中远集团“华铜海式船舶”等荣誉称号,“太阳”轮党支部还被评为中波公司“四强”党组织。
一堆花花绿绿的火车票
每一次航行归来,韩世喜的妻子蔡畅都要请上几天假,坐火车到货轮停靠的港口去等他。她告诉记者,以前不舍得坐飞机,一得到船要靠岸的消息,马上买一张火车票,几天几夜就过去了。目的地有青岛、大连、天津、广州……一堆花花绿绿的火车票,有站票、坐票、卧铺,记录了一位船员妻子的艰辛旅程。
韩世喜还记得,有一年除夕,货轮预计上午能停靠在大连港。由于大雪突然而至,货轮一直无法靠岸,从上午一直等到第二天凌晨,才得以靠岸。这时,他看到妻子和孩子正冒雪在码头等着他吃过年饺子。那一刻,韩世喜泪如雨下。
2011年春节前,中波船员公司党委书记曹国林专门去看望韩世喜的家属。蔡畅就提出一个要求,“能不能让他在家过一次年?”
曹国林向记者感叹:“小孩有个病,大人还能照顾。大人有了病,丈夫几个月回家一趟,可怎么办?确实难啊!”
韩世喜说,自己欠家人实在太多了,太多了。
妻子怀孕后出现严重的妊娠反应,需要丈夫时刻在身边陪伴。可是开航的命令也到了,最终,他还是走了。好不容易归期有望,公司领导要求再跑一个紧急航次,归家的日期再次推迟。最后,等韩世喜完成任务回家,刚进门,迎接他的是已经降生两个月女儿的嘹亮哭声。
2011年底,韩世喜年迈的岳父生病住院,等到他远航归来,老人已永别了。韩世喜回到家中,内心是无尽的痛楚。
“其实,我又何尝不想多抽出点时间来陪伴孩子和老人?”韩世喜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既然选择做海员,就应该像士兵一样,随时准备听从组织的召唤,奔赴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