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独立、高效、准确的阅读能力及良好、浓厚的阅读兴趣。若能如此,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树立“教是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变重教为重学,变获得为获取,变被动为主动。作者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主体作用 学习素质 学习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独立、高效、准确的阅读能力及良好、浓厚的阅读兴趣。若能如此,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须树立“教是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变重教为重学,变获得为获取,变被动为主动。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主体性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民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建立民主的人际关系,彼此平等、和谐地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大量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中,师生才会彼此尊重,才会相互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应消除自己外在的权威,去掉外表的威严,走下命令、评判的权威地位,和学生一起共同交流、商讨,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性关系。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道探索、分析,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经验与知识,诚心诚意地信任和鼓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明天不封阳台》,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多遍,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悟,疏通课文的环节,教师走下讲台,在学生间巡回,俯身指导,然后面带微笑,亲切地询问学生:“读过之后,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马上主动举手提问,教师没有马上解答,而是请其他学生帮助解答,体现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当学生提问告一段落后,看来似乎已经解决了问题,其实老师都知道,还有很多重点、难点需要突出强调,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于是,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引导作用,老师说:“还有问题吗?没问题了?那老师也有几个问题需要同学来帮我解答一下,怎么样?”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于是,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就在这样的平等互动的氛围中巧妙而自然地解决了。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源泉,毫无疑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主体性阅读教学的开展就是要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入手,培养学生广泛、积极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当阅读兴趣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演化为一种情。爱因斯坦说:“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生规定的一切功课就会被当做礼物来接受,当学生以充足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来时,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也便会随时被激活,并会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通过激情导趣、增强感受、唤起体验、深化理解发挥学生的阅读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学中对语言性强的课文,可安排学生自编自演朗读;篇幅短小、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巧用电教,并根据内容选配背景音乐图画等,拓展愉悦空间;内容较为浅显的文章,可让学生互学互评。这样多样化的阅读会使学生产生热情,提高阅读兴趣。
三、把握学生的阅读情感
文学作品是最好的情感教育的材料,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很明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的情感和价值倾向。俄罗斯小说家尤里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着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想的答案,不由自主地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自己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哭会笑,会同情和参与——这里就开始了书的影响。所有这些,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就是感情的传染。”这段话形象而深刻地告诉我们,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感情的传染”过程,比如七年级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侧重点不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不相同,有对人生的感悟,有对亲情的赞颂,有对科学的追求,又有对自然的热爱。这些内容恰恰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感染学生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看法,正确的加以赞扬,不正确的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体验得到好的发挥,把握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
四、提倡学生进行文本质疑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对此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质疑并释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主动探求知识。主动性阅读鼓励学生对文本大胆质疑、不断发问,提倡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维的广阔舞台,巧设探究点,使学生的理解与文章的主题充分融合,还要多设置一些问题,比如:你最喜欢其中的什么?你的观点有哪些?等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空间,畅谈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质疑问难,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如《孔乙己》一文中,作者极力描写了孔乙己的三次受嘲讽,两次的结尾都有一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为什么受嘲还充满欢愉?这两次出现的语句对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通过思考,学生在质疑释疑中激起认识的冲突,明白同样的句子这样出现,就构成了回环反复,形成了诗一般的节奏,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活跃的气氛。人们把“乐趣”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充分表现了孔乙己所处环境的冷漠无情,取笑的人们的冷酷与麻木,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在质疑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获得了思想启迪,发散性思维在逐渐升华,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使学生主动发展。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应该是阅读的主体,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留下阅读文本的时间,给学生提供阐释文本的机会,鼓励学生对文本提出质疑,允许学生选择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状况进行深入的反思,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漪.阅读教学与素质教育.语文教学通讯,2000(7)
[2]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
[3]洪镇涛.语文本体教学研究及实验.中学语文教育学,2002(3).
[4]潘泽远.从研究教师怎样教语文到研究学生怎样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7).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主体作用 学习素质 学习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独立、高效、准确的阅读能力及良好、浓厚的阅读兴趣。若能如此,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须树立“教是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变重教为重学,变获得为获取,变被动为主动。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主体性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民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建立民主的人际关系,彼此平等、和谐地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大量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中,师生才会彼此尊重,才会相互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应消除自己外在的权威,去掉外表的威严,走下命令、评判的权威地位,和学生一起共同交流、商讨,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性关系。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道探索、分析,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经验与知识,诚心诚意地信任和鼓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明天不封阳台》,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多遍,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悟,疏通课文的环节,教师走下讲台,在学生间巡回,俯身指导,然后面带微笑,亲切地询问学生:“读过之后,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马上主动举手提问,教师没有马上解答,而是请其他学生帮助解答,体现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当学生提问告一段落后,看来似乎已经解决了问题,其实老师都知道,还有很多重点、难点需要突出强调,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于是,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引导作用,老师说:“还有问题吗?没问题了?那老师也有几个问题需要同学来帮我解答一下,怎么样?”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于是,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就在这样的平等互动的氛围中巧妙而自然地解决了。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源泉,毫无疑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主体性阅读教学的开展就是要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入手,培养学生广泛、积极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当阅读兴趣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演化为一种情。爱因斯坦说:“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生规定的一切功课就会被当做礼物来接受,当学生以充足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来时,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也便会随时被激活,并会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通过激情导趣、增强感受、唤起体验、深化理解发挥学生的阅读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学中对语言性强的课文,可安排学生自编自演朗读;篇幅短小、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巧用电教,并根据内容选配背景音乐图画等,拓展愉悦空间;内容较为浅显的文章,可让学生互学互评。这样多样化的阅读会使学生产生热情,提高阅读兴趣。
三、把握学生的阅读情感
文学作品是最好的情感教育的材料,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很明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的情感和价值倾向。俄罗斯小说家尤里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着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想的答案,不由自主地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自己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哭会笑,会同情和参与——这里就开始了书的影响。所有这些,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就是感情的传染。”这段话形象而深刻地告诉我们,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感情的传染”过程,比如七年级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侧重点不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不相同,有对人生的感悟,有对亲情的赞颂,有对科学的追求,又有对自然的热爱。这些内容恰恰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感染学生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看法,正确的加以赞扬,不正确的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体验得到好的发挥,把握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
四、提倡学生进行文本质疑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对此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质疑并释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主动探求知识。主动性阅读鼓励学生对文本大胆质疑、不断发问,提倡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维的广阔舞台,巧设探究点,使学生的理解与文章的主题充分融合,还要多设置一些问题,比如:你最喜欢其中的什么?你的观点有哪些?等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空间,畅谈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质疑问难,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如《孔乙己》一文中,作者极力描写了孔乙己的三次受嘲讽,两次的结尾都有一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为什么受嘲还充满欢愉?这两次出现的语句对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通过思考,学生在质疑释疑中激起认识的冲突,明白同样的句子这样出现,就构成了回环反复,形成了诗一般的节奏,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活跃的气氛。人们把“乐趣”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充分表现了孔乙己所处环境的冷漠无情,取笑的人们的冷酷与麻木,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在质疑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获得了思想启迪,发散性思维在逐渐升华,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使学生主动发展。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应该是阅读的主体,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留下阅读文本的时间,给学生提供阐释文本的机会,鼓励学生对文本提出质疑,允许学生选择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状况进行深入的反思,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漪.阅读教学与素质教育.语文教学通讯,2000(7)
[2]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
[3]洪镇涛.语文本体教学研究及实验.中学语文教育学,2002(3).
[4]潘泽远.从研究教师怎样教语文到研究学生怎样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7).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