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区教育科研室是本区域内教育科研管理的职能部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工作对推动课程改革及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区域科研管理部门,针对教师队伍的现状,如何运用科学的管理策略来促进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本文以龙港区教育科研室管理工作为例,总结“十一五”的成功做法,为以后的区域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可参考的范例。
关键词:区域科研管理 策略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工作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达成共识。但针对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良莠不齐、参与课题研究的意识薄弱的现状,作为区域科研管理部门,如何采用科学的管理策略来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下面,我们总结 “十一五” 龙港区教育科管理的成功做法,为以后的区域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可参考。
(一)健全机制,运行顺畅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成为广大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在这种理念下,各级领导对科研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十一五”伊始,我区建立了“区进修科研室——学校科研室——课题主持人”三级管理及培训网络。区、校、课题组三个层面的工作机制非常完备。区科研室起草了《龙港区“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并制定了《龙港区教育科研管理与研究评价标准》。各校科研室根据区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校年度工作计划,开展好学校科研活动,并进行学期总结。课题主持人结合课题方案,负责带领实验教师制定年度研究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及材料筛选、归档工作,并做好研究的阶段总结工作。各级分工协作,运行顺畅,各校科研管理与课题研究井然有序。
(二)优化课题立项结构,壮大实验教师队伍
为了改变课题研究由少数人参与的 “纸上谈研”的现状,让课题研究由 “望而生畏”变成广大教师成长的需要,“十一五”伊始,针对国家、省、市课题立项难、研究的范围大、参与实验的人员定量少、研究成果不易提炼的特点,我区采取两级立项方式,既各校在已经立项的省以上课题的大背景下,由实验教师提出一些与教育教学结合比较紧密的子课题在区级立项,分别带领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研究中来。采取层层提炼的方式,来提高各级课题成果的档次。
我们提出区级课题的选题要做到“四立足”:即立足于课堂教学提升,立足于研究学科本位,立足于教师和班级学生实际,立足于成果推广应用。 我们对上报的100多个立项申请,经过赛选与反复指导修改,批准立项67项为区规划课题。各校课题结构得到了有效优化,例如:二小由2个省级课题分解成8个市课题,12个区课题,基本上做到人人有课题。区级课题的启动,促使了我区科研队伍的壮大,参与研究的比例由“十五”期间的56%增加到77.86%。
(三)强化培训,细化指导
以往的区级培训,只能解决课题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不能涉及到具体的每一个课题,因此效果不是很明显。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区科研室结合我区的区域小及教师人数少的特点,我们采取了“跟进式培训——学期跟踪指导——定期成果推广——年终量化考核评价”的工作思路,来强化培训,细化指导。
(1)“跟进式”培训,促课题研究脚踏实地。即区科研室根据课题进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形式的微格培训,有专题讲座、实地指导、现场展示等等。“十一五”期间,区科研室对各校管理者或主持人进行10余次的培训,包括课题的选题方法、如何进行课题论证、怎样起草方案、如何进行课题开题、积累材料的方法、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等等。针对各校课题研究的现状,又开展了讲座进校园的活动。此外,每学期进行了科研常规调研活动,与实验教师交流研讨,不让一个课题搁浅,促进了我区各课题脚踏实地的开展研究。
(2)指导“细化量化”,促课题研究步入常态。为了严控过程管理,促课题研究脚踏实地,按“三级管理培训网络”责任到人,我们提出了校级教育科研工作的“四把关,三落实”。“四把关”即①实验方案要把关,看流程是否清晰、切入点是否准确、操作性是否强。②年度计划要把关,看教师制订的计划研究目标是否准确、方法是否可行。③材料积累要把关,看过程资料是否真有价值。④学期总结要把关,看是否真实,是否结合研究提炼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经验成果。“三落实”:每学期4次的课题小组活动要落实;每学期一次的校级科研交流研讨活动要落实;每学年一次的课题组计划、总结会要落实。
“十一五”前期,我们要求各校市级以上课题的实施方案,必须通过区科研室把关后方可开题,开题会要至少有一次通过区科研室的验收。
区科研室特别关注并强调教师参与的度。在年度参与教育局的质量评估中,侧重对各校 “四把关 三落实”的落实情况的检查;在“评优”活动中,政策向实实在在开展研究的实验教师倾斜,如省年度优秀论文的评比,我们采取与研究挂钩的方式,有效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为我区高效开展课题研究搭建了一个平台。
经过三年的研究实践,我们各级课题做到了用实实在在的研究、实实在在的探索,去寻求实实在在的成果,真正实现“研究既工作、工作即研究”的理想状态,有效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
(四)成果推广,典型引路
在与实验教师共同研究、探索过程中,我们及时发现和解决了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困惑,对课题研究或管理中出现的闪光点,抓住时机,搭建平台,以汇报研讨的形式,进行典型引路及推广。
如:2007年我们在区实验小学开展了创新实验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活动。2008年在实验二小开展了科研管理经验及课题研究交流活动,2009年市科研所在调研中,听取了实验二小的省级实验课题《和谐校园建设的研究》的阶段汇报,对刘校长以科研为导向在“和谐领导班子建设”、“和谐教师队伍建设”和“和谐课堂教学”的一系列创新做法给予肯定,认为是对“研究即工作、工作即研究”的很好地诠释,于是在实验二小召开市科研现场会,主持人刘少勋校长亲自向全市做经验交流,引起了轰动。这项研究获得了省优秀科研成果奖。目前,我区各校科研成果推广的形式更加丰富,其中网络平台最为活跃,大多数主持人和实验教师都有自己的博客,把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点滴体会及时公布,实现资源共享。
(五)现场验收,严格把关
现场验收,实验教师队伍科研素养不断提升。为了凸显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实践性与严肃性,我们严把课题验收关,特别是对区级67个课题均采取现场验收的方式进行结题。每个课题均采取先听课,再听主持人汇报,接着进行实验教师答辩,检查课题研究材料,最后听每個验收组成员点评的流程。区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没有随意放弃一个课题,用了两个月多月的时间完成了67项课题的结题验收。各校普遍认为这种方式很好,不仅是对实实在在开展研究的实验教师的肯定,也是对所有实验教师的一次历练和提升。全区课题验收结束后,对67项课题进行等级评定,52个课题通过了验收,13个课题获一等奖。为了进一步激励实验教师的积极性,我们对验收中发现的较好课堂教学、结题报告、研究论文择优报送,参加省年度优秀论文评定活动,有效激发了实验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
几年来,我们欣喜的看到我区一批善管理、懂科研、会研究的科研队伍正在形成。同时,也发现存在的困惑,我区校际间的教育科研管理与课题研究还存在差距。每项课题研究一般3年,区域间领导队伍的交流和教师资源整合,以及部分学校频繁更换科研管理队伍,对课题研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区教育科研室是本区域内教育科研管理的职能部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工作对推动课程改革及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区域科研管理部门,针对教师队伍的现状,如何运用科学的管理策略来促进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本文以龙港区教育科研室管理工作为例,总结“十一五”的成功做法,为以后的区域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可参考的范例。
关键词:区域科研管理 策略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工作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达成共识。但针对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良莠不齐、参与课题研究的意识薄弱的现状,作为区域科研管理部门,如何采用科学的管理策略来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下面,我们总结 “十一五” 龙港区教育科管理的成功做法,为以后的区域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可参考。
(一)健全机制,运行顺畅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成为广大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在这种理念下,各级领导对科研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十一五”伊始,我区建立了“区进修科研室——学校科研室——课题主持人”三级管理及培训网络。区、校、课题组三个层面的工作机制非常完备。区科研室起草了《龙港区“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并制定了《龙港区教育科研管理与研究评价标准》。各校科研室根据区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校年度工作计划,开展好学校科研活动,并进行学期总结。课题主持人结合课题方案,负责带领实验教师制定年度研究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及材料筛选、归档工作,并做好研究的阶段总结工作。各级分工协作,运行顺畅,各校科研管理与课题研究井然有序。
(二)优化课题立项结构,壮大实验教师队伍
为了改变课题研究由少数人参与的 “纸上谈研”的现状,让课题研究由 “望而生畏”变成广大教师成长的需要,“十一五”伊始,针对国家、省、市课题立项难、研究的范围大、参与实验的人员定量少、研究成果不易提炼的特点,我区采取两级立项方式,既各校在已经立项的省以上课题的大背景下,由实验教师提出一些与教育教学结合比较紧密的子课题在区级立项,分别带领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研究中来。采取层层提炼的方式,来提高各级课题成果的档次。
我们提出区级课题的选题要做到“四立足”:即立足于课堂教学提升,立足于研究学科本位,立足于教师和班级学生实际,立足于成果推广应用。 我们对上报的100多个立项申请,经过赛选与反复指导修改,批准立项67项为区规划课题。各校课题结构得到了有效优化,例如:二小由2个省级课题分解成8个市课题,12个区课题,基本上做到人人有课题。区级课题的启动,促使了我区科研队伍的壮大,参与研究的比例由“十五”期间的56%增加到77.86%。
(三)强化培训,细化指导
以往的区级培训,只能解决课题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不能涉及到具体的每一个课题,因此效果不是很明显。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区科研室结合我区的区域小及教师人数少的特点,我们采取了“跟进式培训——学期跟踪指导——定期成果推广——年终量化考核评价”的工作思路,来强化培训,细化指导。
(1)“跟进式”培训,促课题研究脚踏实地。即区科研室根据课题进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形式的微格培训,有专题讲座、实地指导、现场展示等等。“十一五”期间,区科研室对各校管理者或主持人进行10余次的培训,包括课题的选题方法、如何进行课题论证、怎样起草方案、如何进行课题开题、积累材料的方法、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等等。针对各校课题研究的现状,又开展了讲座进校园的活动。此外,每学期进行了科研常规调研活动,与实验教师交流研讨,不让一个课题搁浅,促进了我区各课题脚踏实地的开展研究。
(2)指导“细化量化”,促课题研究步入常态。为了严控过程管理,促课题研究脚踏实地,按“三级管理培训网络”责任到人,我们提出了校级教育科研工作的“四把关,三落实”。“四把关”即①实验方案要把关,看流程是否清晰、切入点是否准确、操作性是否强。②年度计划要把关,看教师制订的计划研究目标是否准确、方法是否可行。③材料积累要把关,看过程资料是否真有价值。④学期总结要把关,看是否真实,是否结合研究提炼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经验成果。“三落实”:每学期4次的课题小组活动要落实;每学期一次的校级科研交流研讨活动要落实;每学年一次的课题组计划、总结会要落实。
“十一五”前期,我们要求各校市级以上课题的实施方案,必须通过区科研室把关后方可开题,开题会要至少有一次通过区科研室的验收。
区科研室特别关注并强调教师参与的度。在年度参与教育局的质量评估中,侧重对各校 “四把关 三落实”的落实情况的检查;在“评优”活动中,政策向实实在在开展研究的实验教师倾斜,如省年度优秀论文的评比,我们采取与研究挂钩的方式,有效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为我区高效开展课题研究搭建了一个平台。
经过三年的研究实践,我们各级课题做到了用实实在在的研究、实实在在的探索,去寻求实实在在的成果,真正实现“研究既工作、工作即研究”的理想状态,有效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
(四)成果推广,典型引路
在与实验教师共同研究、探索过程中,我们及时发现和解决了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困惑,对课题研究或管理中出现的闪光点,抓住时机,搭建平台,以汇报研讨的形式,进行典型引路及推广。
如:2007年我们在区实验小学开展了创新实验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活动。2008年在实验二小开展了科研管理经验及课题研究交流活动,2009年市科研所在调研中,听取了实验二小的省级实验课题《和谐校园建设的研究》的阶段汇报,对刘校长以科研为导向在“和谐领导班子建设”、“和谐教师队伍建设”和“和谐课堂教学”的一系列创新做法给予肯定,认为是对“研究即工作、工作即研究”的很好地诠释,于是在实验二小召开市科研现场会,主持人刘少勋校长亲自向全市做经验交流,引起了轰动。这项研究获得了省优秀科研成果奖。目前,我区各校科研成果推广的形式更加丰富,其中网络平台最为活跃,大多数主持人和实验教师都有自己的博客,把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点滴体会及时公布,实现资源共享。
(五)现场验收,严格把关
现场验收,实验教师队伍科研素养不断提升。为了凸显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实践性与严肃性,我们严把课题验收关,特别是对区级67个课题均采取现场验收的方式进行结题。每个课题均采取先听课,再听主持人汇报,接着进行实验教师答辩,检查课题研究材料,最后听每個验收组成员点评的流程。区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没有随意放弃一个课题,用了两个月多月的时间完成了67项课题的结题验收。各校普遍认为这种方式很好,不仅是对实实在在开展研究的实验教师的肯定,也是对所有实验教师的一次历练和提升。全区课题验收结束后,对67项课题进行等级评定,52个课题通过了验收,13个课题获一等奖。为了进一步激励实验教师的积极性,我们对验收中发现的较好课堂教学、结题报告、研究论文择优报送,参加省年度优秀论文评定活动,有效激发了实验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
几年来,我们欣喜的看到我区一批善管理、懂科研、会研究的科研队伍正在形成。同时,也发现存在的困惑,我区校际间的教育科研管理与课题研究还存在差距。每项课题研究一般3年,区域间领导队伍的交流和教师资源整合,以及部分学校频繁更换科研管理队伍,对课题研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