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九江棉花产业出现萎缩,产业稳定形势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个现象,作者通过走访棉农、调查市场、查阅资料,总结出九江棉区的棉花生产尚存在比较效益低、生产效率低、自然灾害频繁等问题,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合理有效间作套种;进行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发展棉花专业合作社,实行购、产、销一条龙服务;相信科学,充分利用新技术;政府扶持与政策倾斜;加强培训,提高棉农植棉水平;兴修农田水利,健全排灌设施”七点稳定棉花生产的建议。
关键词:九江棉区;棉花生产;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4)01-0040-03
0 引言
九江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南岸,属中亚热带向北热带过渡区,年平均温度16℃~17℃,年降雨量1300~1600 ml,且40﹪ 以上的降水集中在第二季度,年无霜期239~266天,年平均雾日在16天以下,很适宜棉花生长。 九江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按照发展现代农业要求,整合传统优势农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着力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农业方兴未艾[1]。现在九江是以棉花、油菜、水产品三大产业被农业部划为长江中下游优势产区。棉花是九江传统的优势产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九江市的棉花种植面积约占江西全省植棉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中九江县被列为全国重点产棉县[2]。2010年九江植棉面积近65000 hm2,创历史新高,但受国内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大气候影响(全国2013年下降6.7﹪,为近10年来最低),九江棉花产业也出现萎缩,棉花产业的稳定面临着新的挑战。针对近几年来九江棉花生产徘徊不前,甚至严重下滑,与快速增长的纺织需求形成强烈反差[3]的实际情况,作者提出了一些稳定棉花生产的建议,供同仁参考。
1存在的主要问题
比较效益低
九江当前的棉花生产模式,使种植棉花投入成本大,2013年植棉平均投资为13’084.5元/hm2,高的达18’000元/hm2,属生产资料(化肥、农药)上涨(比2012年同期)为840元/hm2;但棉花销售价格不涨而落,如2012年为8.4元/kg,而2013年8.15元/kg。2013年的植棉收益虽然与种粮收益基本持平,但棉花生产周期长、花工多,纯收益就与种粮差别较大,甚至出现负效益。
1.2 生产效率低
1.2.1棉农素质偏弱 由于种棉不挣钱,棉区青壮年劳力弃棉出外打工,留下“老龄化、兼职化、妇女化”人员从事棉花生产。这群人员年老体弱,文化水平低,新兴事物难以接受,遇到稍微复杂繁琐的活干不了,他们抱着“有就收无就丢”的思想植棉,从而影响棉花生产的提高。
1.2.2 生产设备落后 如今,九江棉区绝大多数棉农还是靠一把锄头一张楸,一个背包一套药等这些原始工具来从事棉花生产。同时,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有的地方无法进行抗旱排涝。下面两种情况普遍存在于棉花生产中,一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分田到户以来,各家各户棉田在“东一旮旯西一块”,分布的零散使在路上要花掉许多干活时间;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常用牛耕翻土地,而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棉农养牛耕田非常困难,而实行免耕制,这样土地长期不翻耕致使土壤板结、保水保肥能力差,病虫害增多。
1.2.3科技创新缓慢 当地棉农习惯于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实行人工点籽、手工栽苗和背包喷药等沉重而古老的劳动方法进行棉花生产,而对于机器播种、轻简育苗、机械移栽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难以接受。如棉花专用配方肥推广近10年还只有部分棉农在使用,大多数棉农依然习惯于用尿素、碳酸氢铵、氯化钾、过磷酸钙、复合肥等单一肥料对棉花施肥。
2.3自然灾害频繁
九江棉区的棉花生产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旱涝病虫等灾害的影响,给棉农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当地棉农有“三年两灾”之说。如2012年5月上旬受大风暴雨袭击,部分棉花苗床被水浸泡,棉苗发病严重;2013年7月份降雨明显减少,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78﹪,而且从7月22日到7月底一直处于烈日炙烤下,日平均温度达35℃,最高气温达到38.2℃,连续多日高温无雨,直到8月9日。
2稳定与发展九江棉花生产的建议
调整产业结构,合理有效间作套种
九江棉区随着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大面积普及后,棉花种植密度越来越低[4],笔者认为单纯棉花种植密度应确保在27000株/hm2 以上才产量较稳,但套种可稀些。单纯种植一季棉花对棉农收入是有限的,要想提高棉农收入,必须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棉田冬闲的间作套种。目前间作(套种)经济效益较佳的有以下几种模式,如油菜与棉花、蚕豆与棉花、棉花与蔬菜(大白菜、洋葱、大蒜、荷兰豆、包菜)的两季套作,西瓜、棉花、蔬菜的三季间套作。
2.2进行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
自农村分田到户以来,农民将土地视为私有,地里同季作物是“五花八门”的种植,给抗旱排涝、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带来不便,从而影响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对机械化的要求强烈,农村土地流转迫在眉睫。只有流转土地,实现集约化种植与管理,机械化生产才能得到充分利用,才能降低成本,提供工效,增加收入与效益。
2.3发展棉花专业合作社,实行购、产、销一条龙服务
棉花专业合作社是组织棉花生产、经营和加工的主体,是物资筹备、技术支撑及与纺织企业合作的团体,是提高棉花产量,增加棉农收入,发挥棉农生产积极性,稳定种植面积的重要平台[5]。
2.3.1统一采购物资,统一生产模式,降低成本 一个合作社最好种植一个适应本地区早熟、高产、优质、多抗的棉花新品种,合作社可组织社员统一物资和生产技术,这样有利于棉花生产统一管理,也利于良种开发,更利于纺织企业的加工。常言道:“量大从优”,生产资料(如农膜、遮阳网、农药、化肥等)由合作社直接从市、县级生资公司批发给棉农,减少销售环节,可节约生产成本投资20﹪左右。
关键词:九江棉区;棉花生产;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4)01-0040-03
0 引言
九江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南岸,属中亚热带向北热带过渡区,年平均温度16℃~17℃,年降雨量1300~1600 ml,且40﹪ 以上的降水集中在第二季度,年无霜期239~266天,年平均雾日在16天以下,很适宜棉花生长。 九江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按照发展现代农业要求,整合传统优势农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着力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农业方兴未艾[1]。现在九江是以棉花、油菜、水产品三大产业被农业部划为长江中下游优势产区。棉花是九江传统的优势产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九江市的棉花种植面积约占江西全省植棉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中九江县被列为全国重点产棉县[2]。2010年九江植棉面积近65000 hm2,创历史新高,但受国内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大气候影响(全国2013年下降6.7﹪,为近10年来最低),九江棉花产业也出现萎缩,棉花产业的稳定面临着新的挑战。针对近几年来九江棉花生产徘徊不前,甚至严重下滑,与快速增长的纺织需求形成强烈反差[3]的实际情况,作者提出了一些稳定棉花生产的建议,供同仁参考。
1存在的主要问题
比较效益低
九江当前的棉花生产模式,使种植棉花投入成本大,2013年植棉平均投资为13’084.5元/hm2,高的达18’000元/hm2,属生产资料(化肥、农药)上涨(比2012年同期)为840元/hm2;但棉花销售价格不涨而落,如2012年为8.4元/kg,而2013年8.15元/kg。2013年的植棉收益虽然与种粮收益基本持平,但棉花生产周期长、花工多,纯收益就与种粮差别较大,甚至出现负效益。
1.2 生产效率低
1.2.1棉农素质偏弱 由于种棉不挣钱,棉区青壮年劳力弃棉出外打工,留下“老龄化、兼职化、妇女化”人员从事棉花生产。这群人员年老体弱,文化水平低,新兴事物难以接受,遇到稍微复杂繁琐的活干不了,他们抱着“有就收无就丢”的思想植棉,从而影响棉花生产的提高。
1.2.2 生产设备落后 如今,九江棉区绝大多数棉农还是靠一把锄头一张楸,一个背包一套药等这些原始工具来从事棉花生产。同时,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有的地方无法进行抗旱排涝。下面两种情况普遍存在于棉花生产中,一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分田到户以来,各家各户棉田在“东一旮旯西一块”,分布的零散使在路上要花掉许多干活时间;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常用牛耕翻土地,而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棉农养牛耕田非常困难,而实行免耕制,这样土地长期不翻耕致使土壤板结、保水保肥能力差,病虫害增多。
1.2.3科技创新缓慢 当地棉农习惯于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实行人工点籽、手工栽苗和背包喷药等沉重而古老的劳动方法进行棉花生产,而对于机器播种、轻简育苗、机械移栽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难以接受。如棉花专用配方肥推广近10年还只有部分棉农在使用,大多数棉农依然习惯于用尿素、碳酸氢铵、氯化钾、过磷酸钙、复合肥等单一肥料对棉花施肥。
2.3自然灾害频繁
九江棉区的棉花生产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旱涝病虫等灾害的影响,给棉农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当地棉农有“三年两灾”之说。如2012年5月上旬受大风暴雨袭击,部分棉花苗床被水浸泡,棉苗发病严重;2013年7月份降雨明显减少,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78﹪,而且从7月22日到7月底一直处于烈日炙烤下,日平均温度达35℃,最高气温达到38.2℃,连续多日高温无雨,直到8月9日。
2稳定与发展九江棉花生产的建议
调整产业结构,合理有效间作套种
九江棉区随着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大面积普及后,棉花种植密度越来越低[4],笔者认为单纯棉花种植密度应确保在27000株/hm2 以上才产量较稳,但套种可稀些。单纯种植一季棉花对棉农收入是有限的,要想提高棉农收入,必须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棉田冬闲的间作套种。目前间作(套种)经济效益较佳的有以下几种模式,如油菜与棉花、蚕豆与棉花、棉花与蔬菜(大白菜、洋葱、大蒜、荷兰豆、包菜)的两季套作,西瓜、棉花、蔬菜的三季间套作。
2.2进行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
自农村分田到户以来,农民将土地视为私有,地里同季作物是“五花八门”的种植,给抗旱排涝、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带来不便,从而影响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对机械化的要求强烈,农村土地流转迫在眉睫。只有流转土地,实现集约化种植与管理,机械化生产才能得到充分利用,才能降低成本,提供工效,增加收入与效益。
2.3发展棉花专业合作社,实行购、产、销一条龙服务
棉花专业合作社是组织棉花生产、经营和加工的主体,是物资筹备、技术支撑及与纺织企业合作的团体,是提高棉花产量,增加棉农收入,发挥棉农生产积极性,稳定种植面积的重要平台[5]。
2.3.1统一采购物资,统一生产模式,降低成本 一个合作社最好种植一个适应本地区早熟、高产、优质、多抗的棉花新品种,合作社可组织社员统一物资和生产技术,这样有利于棉花生产统一管理,也利于良种开发,更利于纺织企业的加工。常言道:“量大从优”,生产资料(如农膜、遮阳网、农药、化肥等)由合作社直接从市、县级生资公司批发给棉农,减少销售环节,可节约生产成本投资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