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提出,课堂应该是“生态化”的,这与“全纳教育“理念是相吻合的。构建“生态化”的课堂,是实现和展示“全纳教育”思想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生态课堂”的重要目标是学习“动态体系”的建立,追求的是生命实体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自然、和谐、自主的发展。根据“全纳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应体现以下三点:
1.体现“全纳教育”的民主观理念,创设民主和谐的互动氛围,展现生命的关怀
“全纳教育”反对任何学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以及学校生活之外,主张学校要努力促进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这给“生态课堂”的建构提供了依据。课堂上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以课堂气氛活跃为尺度,而是将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核心参数。
(1)创设民主氛围,以爱唤爱,构建学生“学会生存”的动点
“全纳教育”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许多学校也将其作为一种口号或指导思想来培养学生在社会生存的技能,为使现在的学生以后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里,“学会生存”的基点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尊重”。教师要将学科内容用一种快乐的思维方式和乐观向上的性格,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创设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一厢情愿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全纳教育”所提出的师生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师生之间通过有效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在尊重与分享中感悟“生存”的要义。
(2)营造和谐场境,以情动情,教给学生“积极参与”的技能
未来的社会就是人人参与的民主社会。“积极参与”反映了“全纳教育”的民主观。在学校教育中,“全纳教育”注重的是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每一个人都是学校生活的主人。体现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里,需要教师以最大限度地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社会学科课程内容中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努力营造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激情的课堂。
2.体现“全纳教育”的人权观理念,创设关注生活的互动策略,释放生命的体验
在教学中体现且落实“全纳教育”的人权观理念,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潜能发展,从而更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实现一定意义上的生态能动。
(1)关注身边的故事,让学生体验人权观理念下的生态场境,形成心“动”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教师要牢固树立接纳所有学生的思想,逐步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需求。关注身边的故事,有利于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有真实的生命体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2)关注时事的热点,使学生感悟人权观理念下的生态场境,激发心“动”
关心时事是每个年轻人的特性,国际国内发生的时政热点总能激起学生的深厚兴趣;适时地引入时事热点,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现实问题。在教学《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尊严》内容时,引入《劳动合同法》引导学生认识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和保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利于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反映了现代法治社会对维护公民平等权利和人格尊严的关注。
(3)关注生活的体验,给学生亲历人权观实践下的生态场境,提升心“动”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把生活情境再现到教学中来,让他们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这是实践“全纳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尊严》内容时,模拟盲人的生活,体验盲人活动的艰辛,可以增加对盲人的关爱。生活化的场景,生活化的语言,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3.体现“全纳教育”的平等观理念,创设活动参与的互动途径,焕发生命的活力
“全纳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歧视和排斥,正是因为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歧视和排斥等不平等的现象。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人人平等的学习理念,在享受平等的互动教育中使生命得到不断的成长。
(1)平等地参与角色扮演活动,焕发表演能力
历史社会的过去性和不可复制性,为《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设置了重大障碍。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与新课改的理念相悖,而且激不起学生的任何生命活力。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编演历史短剧,设想当时的历史情景,介入事件发生的时代。
例如,西安事变爆发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而复杂的反响,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利用角色摸拟,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代表张、杨、中共、日本、亲英美派,以及中间阶层和广大西北人民等。让学生结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做深入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之后进行角色模拟,表明各派的立场和态度,把西安事变的问题推向了高潮。
(2)平等地参与争论辩论活动,激发思维能力
把富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转化为正反对立的辩论话题。如对秦始皇、汉武帝的功过评价,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辩论等。在辩论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调节者,使课堂形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各种论点不断碰撞,迸发出一个又一个闪烁着真知光芒的思想火花。与此同时,学生的生命活力也在“唇枪舌战”中得到激发。
(3)平等地参与实践调查活动,激发组织能力
教师选择社会环境中积极的教育要素,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的空间,使学生在开展实践调查的过程中,激发生命的活力,获得相应的知识。激发学生倾注热情于活动实践中,让自己的生命之泉在活动实践中汇聚融合、涌流奔騰,这是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有效途径。如模仿央视“焦点访谈”节目,由学生当制片人、新闻记者、主持人,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感兴趣的社区中“焦点”进行“策划、采访、演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步骤,培养社会责任感。 4.体现“全纳教育”的教学观理念,创设动态生成的互动空间,捕捉生命的火花
“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课程应该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课程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而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课堂的内容永远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是有心人,任何迸发出的火花都将是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在动态生成中,呈现出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生命异彩。
(1)精心预设,适应学生的需要,为生成起航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设计学生的每个需要,以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在教学抗美援朝内容时,教师设计出示抗美援朝大事年表,展示亚洲地图和战役进程示意图,介绍朝鲜战争爆发的国际背景,再现新中国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较量的各种细节,预设每一个问题,层层推进。
(2)不拘预设,激发学生的灵性,为生成导航
预设就是为了生成,为生成搭设平台。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即便教师做了充分的预设,实际操作过程中必然还会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还会有无法预知的情况。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同样是在教学抗美援朝内容时,一个学生突然提问:“美国出兵朝鲜是干涉朝鲜的内政,那么中国出兵朝鲜是否也有干涉朝鲜内政之嫌?”全班同学一下子议论纷纷,笔者也被问住了。怎么办?笔者灵机一动,或许学生有着独特的见解也说不定呢?当笔者把问题抛还给同学时,激烈的讨论、争辩马上展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对抗美援朝的有关基础知识也记得更牢固了。
5.体现“全纳教育”的价值观理念,创设质疑释疑的互动过程,张扬生命的个性
“全纳教育”认为,在学校班级里,学生的学习或活动有困难或有问题,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也是班级集体的问题。体现我们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生态化特征的重要一点,就是通过合作、互动达到问题解决。
(1)教给学生学会“合作互动”,通过质疑、释疑显现个性见解
在教学中,教师借用逆向思维指导学生运用合作互动的方法质疑提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提高对现成观点、结论的甄别能力。把这一些“逆向思维”的问题抛给学生,能激发学生互动讨论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讨论以下问题:“假如没有西太后、李鸿章等人,清政府会如此丧权辱国吗?”“假如没有“虎门销烟”,英国会发动鸦片战争吗?”“鸦片战争的导火線是由鸦片问题点燃的,那么为什么中英《南京条约》却只字不提鸦片一词呢?”
(2)教给学生如何“神入历史”,通过质疑、释疑激活个性思维
“神入历史”即:将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化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教学“罗斯福新政”时,不妨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罗斯福新政实施后,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敲富人竹杠’和‘天天吃烤百万富翁’,甚至前总统胡佛还指责罗斯福是个共产主义者,假如你是一位议员,你会向国会提出什么议案或发表什么意见?”
(3)教给学生有效“读图解图”,通过质疑、释疑增强个性分析
古人说得好,“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图片可以是课本插图、地图,也可以是照片、漫画、图表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图片,引导学生从图片中发现问题、激活思维。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传统城市新气象》时,可以利用图4-75“唐长安城平面图”和图4-76“北宋汴梁城平面图”,并补充出示“西汉长安城平面图”。设问:三幅图所反映的古代城市布局各有什么特点?促使唐宋城市布局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地图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城市的内部结构发生巨大的变革。
总之,课堂教学中质疑释疑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张扬学生生命个性的过程。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全纳教育”主张在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社区之间都应该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共同创建一种全纳的氛围。
“生态课堂”的重要目标是学习“动态体系”的建立,追求的是生命实体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自然、和谐、自主的发展。根据“全纳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应体现以下三点:
1.体现“全纳教育”的民主观理念,创设民主和谐的互动氛围,展现生命的关怀
“全纳教育”反对任何学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以及学校生活之外,主张学校要努力促进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这给“生态课堂”的建构提供了依据。课堂上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以课堂气氛活跃为尺度,而是将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核心参数。
(1)创设民主氛围,以爱唤爱,构建学生“学会生存”的动点
“全纳教育”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许多学校也将其作为一种口号或指导思想来培养学生在社会生存的技能,为使现在的学生以后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里,“学会生存”的基点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尊重”。教师要将学科内容用一种快乐的思维方式和乐观向上的性格,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创设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一厢情愿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全纳教育”所提出的师生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师生之间通过有效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在尊重与分享中感悟“生存”的要义。
(2)营造和谐场境,以情动情,教给学生“积极参与”的技能
未来的社会就是人人参与的民主社会。“积极参与”反映了“全纳教育”的民主观。在学校教育中,“全纳教育”注重的是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每一个人都是学校生活的主人。体现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里,需要教师以最大限度地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社会学科课程内容中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努力营造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激情的课堂。
2.体现“全纳教育”的人权观理念,创设关注生活的互动策略,释放生命的体验
在教学中体现且落实“全纳教育”的人权观理念,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潜能发展,从而更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实现一定意义上的生态能动。
(1)关注身边的故事,让学生体验人权观理念下的生态场境,形成心“动”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教师要牢固树立接纳所有学生的思想,逐步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需求。关注身边的故事,有利于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有真实的生命体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2)关注时事的热点,使学生感悟人权观理念下的生态场境,激发心“动”
关心时事是每个年轻人的特性,国际国内发生的时政热点总能激起学生的深厚兴趣;适时地引入时事热点,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现实问题。在教学《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尊严》内容时,引入《劳动合同法》引导学生认识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和保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利于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反映了现代法治社会对维护公民平等权利和人格尊严的关注。
(3)关注生活的体验,给学生亲历人权观实践下的生态场境,提升心“动”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把生活情境再现到教学中来,让他们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这是实践“全纳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尊严》内容时,模拟盲人的生活,体验盲人活动的艰辛,可以增加对盲人的关爱。生活化的场景,生活化的语言,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3.体现“全纳教育”的平等观理念,创设活动参与的互动途径,焕发生命的活力
“全纳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歧视和排斥,正是因为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歧视和排斥等不平等的现象。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人人平等的学习理念,在享受平等的互动教育中使生命得到不断的成长。
(1)平等地参与角色扮演活动,焕发表演能力
历史社会的过去性和不可复制性,为《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设置了重大障碍。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与新课改的理念相悖,而且激不起学生的任何生命活力。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编演历史短剧,设想当时的历史情景,介入事件发生的时代。
例如,西安事变爆发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而复杂的反响,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利用角色摸拟,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代表张、杨、中共、日本、亲英美派,以及中间阶层和广大西北人民等。让学生结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做深入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之后进行角色模拟,表明各派的立场和态度,把西安事变的问题推向了高潮。
(2)平等地参与争论辩论活动,激发思维能力
把富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转化为正反对立的辩论话题。如对秦始皇、汉武帝的功过评价,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辩论等。在辩论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调节者,使课堂形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各种论点不断碰撞,迸发出一个又一个闪烁着真知光芒的思想火花。与此同时,学生的生命活力也在“唇枪舌战”中得到激发。
(3)平等地参与实践调查活动,激发组织能力
教师选择社会环境中积极的教育要素,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的空间,使学生在开展实践调查的过程中,激发生命的活力,获得相应的知识。激发学生倾注热情于活动实践中,让自己的生命之泉在活动实践中汇聚融合、涌流奔騰,这是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有效途径。如模仿央视“焦点访谈”节目,由学生当制片人、新闻记者、主持人,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感兴趣的社区中“焦点”进行“策划、采访、演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步骤,培养社会责任感。 4.体现“全纳教育”的教学观理念,创设动态生成的互动空间,捕捉生命的火花
“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课程应该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课程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而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课堂的内容永远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是有心人,任何迸发出的火花都将是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在动态生成中,呈现出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生命异彩。
(1)精心预设,适应学生的需要,为生成起航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设计学生的每个需要,以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在教学抗美援朝内容时,教师设计出示抗美援朝大事年表,展示亚洲地图和战役进程示意图,介绍朝鲜战争爆发的国际背景,再现新中国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较量的各种细节,预设每一个问题,层层推进。
(2)不拘预设,激发学生的灵性,为生成导航
预设就是为了生成,为生成搭设平台。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即便教师做了充分的预设,实际操作过程中必然还会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还会有无法预知的情况。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同样是在教学抗美援朝内容时,一个学生突然提问:“美国出兵朝鲜是干涉朝鲜的内政,那么中国出兵朝鲜是否也有干涉朝鲜内政之嫌?”全班同学一下子议论纷纷,笔者也被问住了。怎么办?笔者灵机一动,或许学生有着独特的见解也说不定呢?当笔者把问题抛还给同学时,激烈的讨论、争辩马上展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对抗美援朝的有关基础知识也记得更牢固了。
5.体现“全纳教育”的价值观理念,创设质疑释疑的互动过程,张扬生命的个性
“全纳教育”认为,在学校班级里,学生的学习或活动有困难或有问题,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也是班级集体的问题。体现我们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生态化特征的重要一点,就是通过合作、互动达到问题解决。
(1)教给学生学会“合作互动”,通过质疑、释疑显现个性见解
在教学中,教师借用逆向思维指导学生运用合作互动的方法质疑提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提高对现成观点、结论的甄别能力。把这一些“逆向思维”的问题抛给学生,能激发学生互动讨论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讨论以下问题:“假如没有西太后、李鸿章等人,清政府会如此丧权辱国吗?”“假如没有“虎门销烟”,英国会发动鸦片战争吗?”“鸦片战争的导火線是由鸦片问题点燃的,那么为什么中英《南京条约》却只字不提鸦片一词呢?”
(2)教给学生如何“神入历史”,通过质疑、释疑激活个性思维
“神入历史”即:将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化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教学“罗斯福新政”时,不妨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罗斯福新政实施后,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敲富人竹杠’和‘天天吃烤百万富翁’,甚至前总统胡佛还指责罗斯福是个共产主义者,假如你是一位议员,你会向国会提出什么议案或发表什么意见?”
(3)教给学生有效“读图解图”,通过质疑、释疑增强个性分析
古人说得好,“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图片可以是课本插图、地图,也可以是照片、漫画、图表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图片,引导学生从图片中发现问题、激活思维。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传统城市新气象》时,可以利用图4-75“唐长安城平面图”和图4-76“北宋汴梁城平面图”,并补充出示“西汉长安城平面图”。设问:三幅图所反映的古代城市布局各有什么特点?促使唐宋城市布局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地图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城市的内部结构发生巨大的变革。
总之,课堂教学中质疑释疑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张扬学生生命个性的过程。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全纳教育”主张在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社区之间都应该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共同创建一种全纳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