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父母,当孩子和你谈及生与死的话题时,你的态度比你谈话的内容更重要
“妈妈,死是什么意思?”
“妈妈,为什么人会死去? ”
“妈妈,我不想你死掉!”
也许是偶然听到了“死”,也许是参加了葬礼,也许是家里的宠物死掉了。总会有一天,孩子对“死亡”产生了疑问和恐惧,会不停地追问父母关于“死亡”的问题。谈论死亡,对成人来说,常常也显得沉重。面对小小的孩子,我们要如何探讨死亡?
电影《寻梦环游记》讲述了一个面对死亡,让人感动而温馨的故事。電影里,终极死亡意味着,我已经不再存活于任何人心中。对于死去的人,死亡不是最恐怖的事,他们只害怕被自己深爱着的人忘记。
鬼者,归也。不能归者,不能存活于任何人的记忆中,即使在亡灵世界,也将没有自己的位子。也许,我们害怕的,不仅是肉身的消亡,我们更害怕的,是我们之间的爱,随着记忆的消失而终极的逝去。
有位朋友说,从小跟父母出门,父母走得很快,她跟不上。她说常常会做一个梦,黑暗的世界里,只剩她独自一人。这种感觉,比死去还难受,没有人,只有冷。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父母(养育者)便是孩子的世界,如果这个世界“死”了,怎么办?无法想象。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谈论死亡时感到伤痛与寒意,其实更多的,是源于不确定我们想要的爱还在不在,我们害怕死亡会带走一切。孩子所害怕的,也是父母对他的爱是否还在。
所以,作为父母,当孩子和你谈及生与死的话题时,你的态度比你谈话的内容更重要。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对于这个话题,我是否愿意坦然面对?如果自己本身都很忌讳,很恐惧去谈及这个话题,那么无论我们怎么样去回应或引导孩子,孩子都会容易感受到成年人传递过来的焦虑与恐惧。
孩子不知道“死”到底是什么,但是,孩子会在大人们的眼神里、语气里感受到恐惧,孩子会感受到这个字背后传递过来的情绪。
亲人的离去,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是很悲痛的话题,有时候,我们可能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说这些事,更不知道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如果是这样,也请告诉孩子你的情绪和感受,有些事情若暂时还不能和孩子谈,可以等你的情绪恢复之后会再好好地告诉他,让孩子知道,这些父母还不能谈的事情,是因为父母自己的情绪还没有恢复,跟孩子没有关系。
我的孩子大概在三岁多的时候,也常会问,我们什么时候死去?会怎么样死?每次我都告诉她:会的,我们都会死去,都会有死去的那一天。不过,我也不知道会具体在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会怎么样死去。但我知道,无论我是活着还是死去,爸爸妈妈都爱你。
我这么回答她之后,她会用我告诉她的话来回应我:没关系,如果你死了,我就让你在我心里活出来。
成年人从容坦然的态度,可以让孩子无法承受的情感体验得到抱持,多次反复之后,孩子便可以在成年人身上学会面对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如果我们成年人能够认识到,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孩子也会觉得,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我们可以放下对死亡的恐惧,孩子便会在我们身上学会对生命的热爱。
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必然会带来分离,带来丧失,带来悲伤和难过。我们不但要告知孩子这些,还要引导他们面对现实的丧失,面对分离的悲伤。
请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的结束,但不是爱的分离。死亡,可以带走生命,但是带不走你在我心里的痕迹,带不走我们的爱。生命终会逝去,爱,却会在生命的流逝中传递下来。
既然如此,此时当下,与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互相铭记关心,赋予人生温度,才是生命的意义。
在电影的最后,主人公米格回到人间,他对着曾祖母弹唱起了“请记住我”。如果我们铭记所爱之人,爱,依然可以从心里活出来。如果我们住在彼此的心里,死亡就不是分离。
“妈妈,死是什么意思?”
“妈妈,为什么人会死去? ”
“妈妈,我不想你死掉!”
也许是偶然听到了“死”,也许是参加了葬礼,也许是家里的宠物死掉了。总会有一天,孩子对“死亡”产生了疑问和恐惧,会不停地追问父母关于“死亡”的问题。谈论死亡,对成人来说,常常也显得沉重。面对小小的孩子,我们要如何探讨死亡?
电影《寻梦环游记》讲述了一个面对死亡,让人感动而温馨的故事。電影里,终极死亡意味着,我已经不再存活于任何人心中。对于死去的人,死亡不是最恐怖的事,他们只害怕被自己深爱着的人忘记。
鬼者,归也。不能归者,不能存活于任何人的记忆中,即使在亡灵世界,也将没有自己的位子。也许,我们害怕的,不仅是肉身的消亡,我们更害怕的,是我们之间的爱,随着记忆的消失而终极的逝去。
有位朋友说,从小跟父母出门,父母走得很快,她跟不上。她说常常会做一个梦,黑暗的世界里,只剩她独自一人。这种感觉,比死去还难受,没有人,只有冷。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父母(养育者)便是孩子的世界,如果这个世界“死”了,怎么办?无法想象。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谈论死亡时感到伤痛与寒意,其实更多的,是源于不确定我们想要的爱还在不在,我们害怕死亡会带走一切。孩子所害怕的,也是父母对他的爱是否还在。
所以,作为父母,当孩子和你谈及生与死的话题时,你的态度比你谈话的内容更重要。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对于这个话题,我是否愿意坦然面对?如果自己本身都很忌讳,很恐惧去谈及这个话题,那么无论我们怎么样去回应或引导孩子,孩子都会容易感受到成年人传递过来的焦虑与恐惧。
孩子不知道“死”到底是什么,但是,孩子会在大人们的眼神里、语气里感受到恐惧,孩子会感受到这个字背后传递过来的情绪。
亲人的离去,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是很悲痛的话题,有时候,我们可能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说这些事,更不知道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如果是这样,也请告诉孩子你的情绪和感受,有些事情若暂时还不能和孩子谈,可以等你的情绪恢复之后会再好好地告诉他,让孩子知道,这些父母还不能谈的事情,是因为父母自己的情绪还没有恢复,跟孩子没有关系。
我的孩子大概在三岁多的时候,也常会问,我们什么时候死去?会怎么样死?每次我都告诉她:会的,我们都会死去,都会有死去的那一天。不过,我也不知道会具体在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会怎么样死去。但我知道,无论我是活着还是死去,爸爸妈妈都爱你。
我这么回答她之后,她会用我告诉她的话来回应我:没关系,如果你死了,我就让你在我心里活出来。
成年人从容坦然的态度,可以让孩子无法承受的情感体验得到抱持,多次反复之后,孩子便可以在成年人身上学会面对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如果我们成年人能够认识到,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孩子也会觉得,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我们可以放下对死亡的恐惧,孩子便会在我们身上学会对生命的热爱。
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必然会带来分离,带来丧失,带来悲伤和难过。我们不但要告知孩子这些,还要引导他们面对现实的丧失,面对分离的悲伤。
请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的结束,但不是爱的分离。死亡,可以带走生命,但是带不走你在我心里的痕迹,带不走我们的爱。生命终会逝去,爱,却会在生命的流逝中传递下来。
既然如此,此时当下,与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互相铭记关心,赋予人生温度,才是生命的意义。
在电影的最后,主人公米格回到人间,他对着曾祖母弹唱起了“请记住我”。如果我们铭记所爱之人,爱,依然可以从心里活出来。如果我们住在彼此的心里,死亡就不是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