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的生动、有趣并富有现实意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发现情境,培养思维的探索性
数学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应遵照“导入勿牵”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学习时,积极参与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获得发现真理的能力,并且充分享受发现的乐趣。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来创设发现情境。
数学概念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数学概念的含义。如学习角的定义时,先让学生观察时钟的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再看张开两个手指或圆规的两只脚所形成的角,接着指出我们所关注的角,只是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因此角的两边可以是没有终点的直线,然后鼓励学生给角下定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概念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世界,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是大有帮助的。
许多数学公式的推导,是采用从特殊个例中探索一般规律的方法,基于这种方法,改编、串联一些例题、习题,可引导学生发现解题规律。如“在一条直线上的n个点,可以构成多少条线段?”这个问题,可先引导学生分别从n=1、n=3、n=4的情形下,按不重复法分别得出可构成1条、3条、6条线段;再用重复法,每一个点都可以与另外(n-1)个点构成线段,共有(n-1)n条,但其中有一半是重复的,因此得出公式(n-1)n/2。在学生明确公式中每一个数字、字母的含义后,将问题推广到n个人的握手次数问题、n个球队的淘汰赛场数问题、n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构成的角个数问题等。这样便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并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激起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创设问题情境,把“点拨思维”和“有控开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问题的结论,使学生在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中,先引导学生通过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引对角线将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然后追问:“按照刚才的思路,还有其他方法吗?为什么要将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分割的方法还有哪些?在每种分割方法中如何计算多边形的内角和?”让学生以五边形为例进行思考。
除教师提出问题外,还应注意创设诱发学生提问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把课堂设疑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创设新异情境,培养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接触新异刺激时,大脑皮层会出现优势兴奋中心,这时大脑的活动处于紧张而愉快的状态。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心理现象,不失时机地设置能引起学生观察思考的新异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一个生动活泼、乐教乐学的教学局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
如在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先请学生描绘一下日出的过程,再用多媒体演示,而后引入正题。这种新异的情境,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兴奋不已。又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时,改变以往逐一推导证明的教法,提出问题:四边形加上“两组对边平行”这两个条件可得到平行四边形,那么,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还应该再加上一个什么条件?学生回答出各种猜想,最后师生共同验证这些猜想。此外,还可增加一些新颖题型和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如学习相似形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身高和影子长来估测教学楼的高度。
四、创设迁移情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好迁移规律,创设适宜的迁移情境,以使迁移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能自觉地通过已有的知识结构不断去同化新知识,从而达到调整、扩充和优化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新知识结构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纵横联系地、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因而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在学习二次根式时,可根据非负数的有关内容,创设迁移情境,提出下列问题:1.什么叫非负数?2.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非负数?(主要有三类:a.任意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即|x|≥0;b.任意一个实数的偶次方,即x2≥0(n为正整数);c.任意一个非负实数的算术平方根,即x≥0。3.算术根与绝对值有什么联系?然后通过练习,加强学生的印象,最后归纳出非负数的知识结构。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教学艺术,创设的总原则是有利于学生激发兴趣、增强信心、减轻心理压力和发展思维、特长及个性。只要我们遵循这个原则,就能充分发挥教学情境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数学素养的作用。
(责编 王学军)
一、创设发现情境,培养思维的探索性
数学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应遵照“导入勿牵”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学习时,积极参与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获得发现真理的能力,并且充分享受发现的乐趣。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来创设发现情境。
数学概念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数学概念的含义。如学习角的定义时,先让学生观察时钟的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再看张开两个手指或圆规的两只脚所形成的角,接着指出我们所关注的角,只是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因此角的两边可以是没有终点的直线,然后鼓励学生给角下定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概念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世界,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是大有帮助的。
许多数学公式的推导,是采用从特殊个例中探索一般规律的方法,基于这种方法,改编、串联一些例题、习题,可引导学生发现解题规律。如“在一条直线上的n个点,可以构成多少条线段?”这个问题,可先引导学生分别从n=1、n=3、n=4的情形下,按不重复法分别得出可构成1条、3条、6条线段;再用重复法,每一个点都可以与另外(n-1)个点构成线段,共有(n-1)n条,但其中有一半是重复的,因此得出公式(n-1)n/2。在学生明确公式中每一个数字、字母的含义后,将问题推广到n个人的握手次数问题、n个球队的淘汰赛场数问题、n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构成的角个数问题等。这样便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并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激起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创设问题情境,把“点拨思维”和“有控开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问题的结论,使学生在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中,先引导学生通过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引对角线将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然后追问:“按照刚才的思路,还有其他方法吗?为什么要将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分割的方法还有哪些?在每种分割方法中如何计算多边形的内角和?”让学生以五边形为例进行思考。
除教师提出问题外,还应注意创设诱发学生提问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把课堂设疑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创设新异情境,培养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接触新异刺激时,大脑皮层会出现优势兴奋中心,这时大脑的活动处于紧张而愉快的状态。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心理现象,不失时机地设置能引起学生观察思考的新异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一个生动活泼、乐教乐学的教学局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
如在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先请学生描绘一下日出的过程,再用多媒体演示,而后引入正题。这种新异的情境,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兴奋不已。又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时,改变以往逐一推导证明的教法,提出问题:四边形加上“两组对边平行”这两个条件可得到平行四边形,那么,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还应该再加上一个什么条件?学生回答出各种猜想,最后师生共同验证这些猜想。此外,还可增加一些新颖题型和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如学习相似形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身高和影子长来估测教学楼的高度。
四、创设迁移情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好迁移规律,创设适宜的迁移情境,以使迁移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能自觉地通过已有的知识结构不断去同化新知识,从而达到调整、扩充和优化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新知识结构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纵横联系地、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因而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在学习二次根式时,可根据非负数的有关内容,创设迁移情境,提出下列问题:1.什么叫非负数?2.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非负数?(主要有三类:a.任意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即|x|≥0;b.任意一个实数的偶次方,即x2≥0(n为正整数);c.任意一个非负实数的算术平方根,即x≥0。3.算术根与绝对值有什么联系?然后通过练习,加强学生的印象,最后归纳出非负数的知识结构。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教学艺术,创设的总原则是有利于学生激发兴趣、增强信心、减轻心理压力和发展思维、特长及个性。只要我们遵循这个原则,就能充分发挥教学情境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数学素养的作用。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