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物理学科知识与课型特点,我们将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分为:实验式和理论式。
一、实验式
所谓实验式探究,就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做实验来解决提出的科学问题的一种探究方式,根据问题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模式。
●1、规律原理探究
规律原理探究是根据物理规律、原理等,先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猜想,再通过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分析论证来证实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归纳为“八步教学法”,其流程图如下:
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拓展延伸
如案例1: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置情境:演示实验,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后,乒乓球从水中浮起来,将比乒乓球小的铁球放入水中,铁球沉入水底。
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猜想出了可能与物体的密度、物体是否空心,物体形状等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学生根据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了以下实验:①将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铅球浸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其得到的浮力。②将不同体积的铁块浸入水中,测量其受到的浮力。③将同样大小橡皮泥做成实心和空心放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状态。④将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球形和方形放入水中,测出其受到的浮力。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按照以上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了以下测量结果或观察结果:①将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受到了浮力相等。②将不同体积的铁块浸入水中,体积大的受到的浮力大一些。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空心的比实心的受到的浮力大。④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球形和方形受到的浮力相同。
分析论证: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无关,与物体是否空心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评估交流:学生对自己在实验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作出了较高的评价,其中一组在总结自己实验的成功之处在于组内的同学之相互协作,配合得当,并找到实验中的不足之处,橡皮泥取同样大小的时候并未完全相同,在做成空心时开始并没有漂浮在水面上,重做时,橡皮泥沾上了水,给实验带来了一些影响。
拓展延伸:通过上述过程知道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是否空心有关,进一步延伸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体积的关系,学生再次猜想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2、测量设计探究
测量设计探究是针对物理教材中的测量问题,依据物理原理,通过设计多种测量方案,进行实验,而设计的一种探究方式,我们归纳为“五步教学法”,它的流程图如下: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评估交流→拓展延伸
案例2: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提出问题:怎样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设计实验: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了以下实验方案:①用电功率表,直接测出。②根据公式P=W/t,记录电能表上铝盘转过的周数和记录时间来测量计算得出其电功率。③根据公式P=IU,通过用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电压来测量计算电功率。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由于第①种方案实验室没有电功率表,学生按照第②种和第③种进行实验。
评估交流:学生通过实验评估得出,应用第③种方案测量既快又方便。
拓展延伸:通过实验,学生已经发现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可以很方便地测出小灯泡的电功率,如果实验中只有电流表(或者只有电压表)能不能测出其电功率呢?学生讨论分析具体的方案。
二、理论式
科学探究不仅是动手做实验,但如果把“探究性学习”等同于做实验,那是对“探究性学习”认识上的肤浅,理论式探究对于培育学生科学的研究思维方式和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有极其重要作用,我们将理论式探究分为两种以下模式:
●1、数理推导法
数理推导法是学生在情景基础上,发现问题,通过建构数理模型,充分运用数理知识从理论上推导出物理定律、原理等,它的流程图为: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建构数理模型→理论推导→得出结论验证猜想
●2、信息收集法
其流程图为:问题提出→分组收集信息资料→交流评估
如案例3:问题提出:很多交通事故是由于汽车具有惯性引起,交通法规中有哪些与之相关的规定?
分组收集信息资料:布置学生分组收集信息。
交流评估:学生把收集的信息在课堂交流,看谁收集得更全面。
要搞好上述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我们领悟到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了解学生。教师要利用空余时间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知道学生对本章本节内容哪些感兴趣,想知道什么,想干什么,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如何等,这样做其目的是使教师更充分利用信息、教具、学生已有知识,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适应学生,更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
2、充分挖掘教材,整合资源。“探究性学习”不是不重结果,它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建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潜力,整合教育资源(包括教育设施、信息、教师等)要发挥群体优势。
3、要有勇气摒弃应试教育模式,有信心战胜困难。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总有相当部分教师(特别是初三教师)总担心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会影响中考成绩,总感觉“探究性学习”课堂闹嗡嗡不成体统,教师好像是配角,势必给学生一个误导信号──放任自流。这就需要教师看到教育发展趋势,认识到传统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一、实验式
所谓实验式探究,就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做实验来解决提出的科学问题的一种探究方式,根据问题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模式。
●1、规律原理探究
规律原理探究是根据物理规律、原理等,先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猜想,再通过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分析论证来证实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归纳为“八步教学法”,其流程图如下:
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拓展延伸
如案例1: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置情境:演示实验,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后,乒乓球从水中浮起来,将比乒乓球小的铁球放入水中,铁球沉入水底。
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猜想出了可能与物体的密度、物体是否空心,物体形状等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学生根据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了以下实验:①将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铅球浸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其得到的浮力。②将不同体积的铁块浸入水中,测量其受到的浮力。③将同样大小橡皮泥做成实心和空心放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状态。④将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球形和方形放入水中,测出其受到的浮力。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按照以上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了以下测量结果或观察结果:①将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受到了浮力相等。②将不同体积的铁块浸入水中,体积大的受到的浮力大一些。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空心的比实心的受到的浮力大。④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球形和方形受到的浮力相同。
分析论证: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无关,与物体是否空心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评估交流:学生对自己在实验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作出了较高的评价,其中一组在总结自己实验的成功之处在于组内的同学之相互协作,配合得当,并找到实验中的不足之处,橡皮泥取同样大小的时候并未完全相同,在做成空心时开始并没有漂浮在水面上,重做时,橡皮泥沾上了水,给实验带来了一些影响。
拓展延伸:通过上述过程知道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是否空心有关,进一步延伸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体积的关系,学生再次猜想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2、测量设计探究
测量设计探究是针对物理教材中的测量问题,依据物理原理,通过设计多种测量方案,进行实验,而设计的一种探究方式,我们归纳为“五步教学法”,它的流程图如下: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评估交流→拓展延伸
案例2: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提出问题:怎样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设计实验: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了以下实验方案:①用电功率表,直接测出。②根据公式P=W/t,记录电能表上铝盘转过的周数和记录时间来测量计算得出其电功率。③根据公式P=IU,通过用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电压来测量计算电功率。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由于第①种方案实验室没有电功率表,学生按照第②种和第③种进行实验。
评估交流:学生通过实验评估得出,应用第③种方案测量既快又方便。
拓展延伸:通过实验,学生已经发现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可以很方便地测出小灯泡的电功率,如果实验中只有电流表(或者只有电压表)能不能测出其电功率呢?学生讨论分析具体的方案。
二、理论式
科学探究不仅是动手做实验,但如果把“探究性学习”等同于做实验,那是对“探究性学习”认识上的肤浅,理论式探究对于培育学生科学的研究思维方式和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有极其重要作用,我们将理论式探究分为两种以下模式:
●1、数理推导法
数理推导法是学生在情景基础上,发现问题,通过建构数理模型,充分运用数理知识从理论上推导出物理定律、原理等,它的流程图为: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建构数理模型→理论推导→得出结论验证猜想
●2、信息收集法
其流程图为:问题提出→分组收集信息资料→交流评估
如案例3:问题提出:很多交通事故是由于汽车具有惯性引起,交通法规中有哪些与之相关的规定?
分组收集信息资料:布置学生分组收集信息。
交流评估:学生把收集的信息在课堂交流,看谁收集得更全面。
要搞好上述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我们领悟到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了解学生。教师要利用空余时间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知道学生对本章本节内容哪些感兴趣,想知道什么,想干什么,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如何等,这样做其目的是使教师更充分利用信息、教具、学生已有知识,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适应学生,更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
2、充分挖掘教材,整合资源。“探究性学习”不是不重结果,它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建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潜力,整合教育资源(包括教育设施、信息、教师等)要发挥群体优势。
3、要有勇气摒弃应试教育模式,有信心战胜困难。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总有相当部分教师(特别是初三教师)总担心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会影响中考成绩,总感觉“探究性学习”课堂闹嗡嗡不成体统,教师好像是配角,势必给学生一个误导信号──放任自流。这就需要教师看到教育发展趋势,认识到传统教育中存在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