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与写生———谈中国画教学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C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美术教学中,中国画专业为我国独有,其教学方法亦应有别于引进画种。近百年来,中国画的改革胜于承传,引进西方者多,承接传统者亦未断绝,其教学方法则各不相同,莫衷一是。当代的中国画教学,也像创作一样,呈现多样状态与多种探索,但总体来看,仍觉传统底蕴未足。近代以来,中国画专业教学的基础训练有二,一为临摹。一为写生。临摹可分为摹、临、背临。写生可分为素描、速写、默写。临摹旨在学习古法,写生旨在描绘实物。
  临摹一词古已有之,专指就作品学习古人,谢赫“六法”已有“传移模写”一法,后代尤为重视,种种画论,每论临摹,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更专列摹古一章。盖因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日积月累,间接经验十分丰厚,重视传承则可立足前人肩膀,临摹自是法门之一。师徒传授,也多从临摹开始,以便接受前人变现实为艺术的经验。
  元末黄公望的《画山水诀》已称:“近代作画,多宗董源李成二家,笔法树石各不相似,学者当尽心焉。”…他告诫临摹者,既要关注笔墨,也要留心丘壑,而且注意于不同风格。明沈颓《画麈》更称:“专家不可与论画”、“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应知古人稿本在大块内”。意在强调广取博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至于写生一词,古代含义与今不同。古代写生,专指描绘花鸟的“移生动质”,即表现其生命和特质,在人物山水领域,虽也有描绘具体对象的实践,但人物称为“写真”,山水称为“图真”,前者重在“传神”,以为“四体妍媸本无关乎妙处”。后者重在“气象相生”,反对“得其形而遗其气”。古人虽亦对物描写,如五代荆浩,携笔画太行古松,凡数万本。据《图绘宝鉴》,黄公望亦“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辄即摹记。后居常熟,探阅虞山朝暮之变幻,四时阴霁之气运,得于心而形于笔。”但他们的对物描写,本质上是“师造化”,是把握一树一石与大自然生成变化的关系,所以从不满足于外表形似。
  今人往往把“造化”解读为静态的自然,或静态自然的局部,但在古人心目中,“造化”既是宇宙自然的整体,又是宇宙自然的过程。北宋叶逋即称“其始为造,其卒为化”。因此古人的“师造化”无论就认识论还是方法论而言,都不同与今天的“写生”。比如,明代李日华云:“山行遇奇石怪树,即具楮墨,四面约略取之。”“每行荒江断岸,遇欹树裂石,转侧望之,面面各成一势,舟行迅速,不能定取,不如以神存之。”
  不过由于明清以降,文人以画为余事,以学习书法的方法用于学画,每先学一家,再习多家,先临摹,后自运。而一味临摹,渐离“师造化”传统,影响所及,遍于很多有画家。迨至清末,摹古大盛,只知有古,不只有我,因袭成风,画道亦衰。
  民国以来,西学东渐,五四运动,倡扬科学民主精神,古代师徒传受之绘画,虽有画会延续,而主流则纳入西式学校之现代教育中。主持学校美育者,皆以振兴中国画为己任,莫不反对摹古,提倡写生。写生本不同于古人之师造化,古人虽以造化为师,而具体方法亦少记载。故学校所提倡者,实为西式写生而已。
  各地艺专成立前,北大已有画法研究会,分国画西画两组。主持者蔡元培称“中国画与西洋画,其入手方法不同,中国画始自临摹,西洋画始自实写。西人之重视自然科学……故美术亦从描写实物入手。故甚望中国画者,亦须采西洋画布景实写之佳,描写石膏物象及田野风景。”兹后,由公私艺专到美术学院,国画教学莫不临摹写生并举,对写生之重视尤胜临摹。但是,对物写生,亦需有法。完全采用西法,抑用中国之法,分歧随之出现。一派主张“古法写生”,如任教于画会之胡佩衡,一派主张西法写生,以“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如徐悲鸿学派。
  素描(Sketch),系西方写生方法,旨在训练造型能力。其法在两度空间的平面上,用单一色彩,借助特定光线,以三大面和五调子塑造空间中的立体对象。素描写生经由徐悲鸿学派的提倡,进而与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相结合,一度成为院校中国画基础训练的主流。
  不能否认,素描有助于提高中国画家的造型能力,但造型惟妙惟肖,并不见得是好的中国画。50年前,朝野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倡扬民族风格。南北两地美院之教学,亦分道扬镳。浙江美院潘天寿主持国画教学,力倡分科,学画山水花鸟者,不再作素描写生,而从临摹入手,效法前人经验,以笔墨提炼对象。学人物者亦因分科,得益他山之石,在写生中注重发挥笔墨。
  中央美院之蒋兆和,主持国画人物教学,主张仍从人物造型着手,变素描写生为白描写生。不从空问、光线、体面、调子把握对象,而以结构骨法、线条笔墨描绘对象,坚持“骨法用笔”,以发挥笔墨的点线面造型。而叶浅予以线造型的生动速写,同样提示了另一种写生方法。同院之花鸟山水教学,亦发挥线描对写生之功用。
  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三种认识。开始,叶浅予着重思考前浙江美院的经验,试图加以推广。他说:‘文革’后期,我从监狱里出来,到1979年恢复工作后,我大胆地改革了中国画在美院的教学体系,把徐悲鸿的东西翻过来,根本废除素描,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先学花鸟,再画山水,最后画人物。他指出,中国画强调记忆,不是抄写客观,素描教学与中国画写意精神不符。于是在中国画教学中,他主张彻底废除素描,力图以默记取代写生。
  而不少美术院校的中国画写生教学,并没有完全放弃素描,也不曾以默记代替写生,特别在人物画中,西式的素描与蒋兆和式的白描同时并举。但在山水花鸟画方面,却不再作素描式的写生,而是按前浙江美院分科后的方法,从临摹或研究入手,效法前人经验,锻炼以笔墨提炼对象的能力,进行中国式的写生。
  从教学角度思考,虽不必废除西式之对物写生,学画人物者亦可训练素描,但就人物山水花鸟三科总而观之,第一,首先应思考写生与临摹背后的中西艺术观念之不同,立足传统,对西方经验有分析地弃取。第二,自觉恢复“师造化”的传统,把西式写生和20世纪以来的中国式写生、速写和默写纳入“师造化”的体系中。第三,继承传统经验,即不满足于临摹解决笔墨,写生解决造型,而是在写生和临摹的基础训练中灌注创作意识。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其他文献
6、7岁的儿童进入小学一年级,学习活动就逐渐取代游戏活动,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好动又好玩的天性,使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无数次地需要老师来指点,督促,甚至呵斥。一堂课下来,学生因为行为受到了约束,思维也受到了束缚,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同样感觉又苦又累。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课堂故事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故事
期刊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即使有了不良习惯,纠正也比较容易,而长大了要改正坏习惯就难了。所以,幼儿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陶行知先生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曾经说过,幼儿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一句话说的好:“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小班的孩子,大多数孩子的并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经过与家长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就是通过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使中华儿女五万万同胞在歌声中互相鼓舞、相互激励,化歌声为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顽强地抗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和《我的祖国》,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梦;新中国诞生后,全国人民齐声《歌唱祖国》,《祖国一片新面貌》。从此我们《走进新时代》,畅谈《春天的故事》
期刊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二十世纪欧洲音乐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尽管印象主义盛行的时间不长,它很快就被更加激进和富于变化的现代音乐所替代,但是作为连接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和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纽带,其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钢琴音乐是德彪西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钢琴领域的贡献在于使钢琴创作技巧有了新的发展,尤其体现在和弦与和声的运用技
期刊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节日文化的泱泱大国,许多传统的节日都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文化的精华,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渊源的历史、美妙的传说、独特的情趣,是后人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它独有的内涵对于道德素养和理想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孩子人文素养的培育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  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科学地开展节日教学活动呢?我们尝试为幼儿构建适合她们认知发展水平的节日主题,旨在通
期刊
人的素质是一个开放、有序、分层次的身心系统,它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素质教育是强调潜能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文化素养训练的整体教育。  航空、航天、航海、车辆等模型项目在内的航模运动,集手工制作、技能训练、体能锻炼等实践活动于一身,历来深受青少年喜爱。把它引入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拓宽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出发点,通过生动、
期刊
随着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许多相关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少意味着中小学教育的两大变化:一是致力于建设更完善的课程体系,二是更加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来看,可以全面地落实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其中,小学生美术教育则是通过手工制作、绘画表现、艺术欣赏等方式来表现小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情,呈现小学生独特个性的艺术形式,具有
期刊
国家《美术课程标准》和《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是件可喜的事,美术学习被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在《标准》中,“审美”一词被反复强调,美术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其中美术欣赏课是专门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课,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
期刊
学校正和美术馆联合举办画展,由于作品艺术价值高,只限第二天对家长和师生开放。家长只需凭学校下发的门票即可参观。班里有二位家长很感兴趣。可是临近放学,门票还没下发到办公室呢?孩子拿什么回去给家长呢?  这真棘手啊!一方面,我分身无术,不能在这时丢着整班孩子去领两张门票;另一方面,时间紧急,只有让孩子如信鸽班把门票带给家长才是最合适的方法。可是,德育处在另外一幢楼,如果请我们一年级的孩子去领,对他们来
期刊
苏教版小语教材十二册第五单元主题为“人生哲理”,本单元共有三篇课文,分别是《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