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美术教学中,中国画专业为我国独有,其教学方法亦应有别于引进画种。近百年来,中国画的改革胜于承传,引进西方者多,承接传统者亦未断绝,其教学方法则各不相同,莫衷一是。当代的中国画教学,也像创作一样,呈现多样状态与多种探索,但总体来看,仍觉传统底蕴未足。近代以来,中国画专业教学的基础训练有二,一为临摹。一为写生。临摹可分为摹、临、背临。写生可分为素描、速写、默写。临摹旨在学习古法,写生旨在描绘实物。
临摹一词古已有之,专指就作品学习古人,谢赫“六法”已有“传移模写”一法,后代尤为重视,种种画论,每论临摹,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更专列摹古一章。盖因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日积月累,间接经验十分丰厚,重视传承则可立足前人肩膀,临摹自是法门之一。师徒传授,也多从临摹开始,以便接受前人变现实为艺术的经验。
元末黄公望的《画山水诀》已称:“近代作画,多宗董源李成二家,笔法树石各不相似,学者当尽心焉。”…他告诫临摹者,既要关注笔墨,也要留心丘壑,而且注意于不同风格。明沈颓《画麈》更称:“专家不可与论画”、“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应知古人稿本在大块内”。意在强调广取博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至于写生一词,古代含义与今不同。古代写生,专指描绘花鸟的“移生动质”,即表现其生命和特质,在人物山水领域,虽也有描绘具体对象的实践,但人物称为“写真”,山水称为“图真”,前者重在“传神”,以为“四体妍媸本无关乎妙处”。后者重在“气象相生”,反对“得其形而遗其气”。古人虽亦对物描写,如五代荆浩,携笔画太行古松,凡数万本。据《图绘宝鉴》,黄公望亦“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辄即摹记。后居常熟,探阅虞山朝暮之变幻,四时阴霁之气运,得于心而形于笔。”但他们的对物描写,本质上是“师造化”,是把握一树一石与大自然生成变化的关系,所以从不满足于外表形似。
今人往往把“造化”解读为静态的自然,或静态自然的局部,但在古人心目中,“造化”既是宇宙自然的整体,又是宇宙自然的过程。北宋叶逋即称“其始为造,其卒为化”。因此古人的“师造化”无论就认识论还是方法论而言,都不同与今天的“写生”。比如,明代李日华云:“山行遇奇石怪树,即具楮墨,四面约略取之。”“每行荒江断岸,遇欹树裂石,转侧望之,面面各成一势,舟行迅速,不能定取,不如以神存之。”
不过由于明清以降,文人以画为余事,以学习书法的方法用于学画,每先学一家,再习多家,先临摹,后自运。而一味临摹,渐离“师造化”传统,影响所及,遍于很多有画家。迨至清末,摹古大盛,只知有古,不只有我,因袭成风,画道亦衰。
民国以来,西学东渐,五四运动,倡扬科学民主精神,古代师徒传受之绘画,虽有画会延续,而主流则纳入西式学校之现代教育中。主持学校美育者,皆以振兴中国画为己任,莫不反对摹古,提倡写生。写生本不同于古人之师造化,古人虽以造化为师,而具体方法亦少记载。故学校所提倡者,实为西式写生而已。
各地艺专成立前,北大已有画法研究会,分国画西画两组。主持者蔡元培称“中国画与西洋画,其入手方法不同,中国画始自临摹,西洋画始自实写。西人之重视自然科学……故美术亦从描写实物入手。故甚望中国画者,亦须采西洋画布景实写之佳,描写石膏物象及田野风景。”兹后,由公私艺专到美术学院,国画教学莫不临摹写生并举,对写生之重视尤胜临摹。但是,对物写生,亦需有法。完全采用西法,抑用中国之法,分歧随之出现。一派主张“古法写生”,如任教于画会之胡佩衡,一派主张西法写生,以“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如徐悲鸿学派。
素描(Sketch),系西方写生方法,旨在训练造型能力。其法在两度空间的平面上,用单一色彩,借助特定光线,以三大面和五调子塑造空间中的立体对象。素描写生经由徐悲鸿学派的提倡,进而与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相结合,一度成为院校中国画基础训练的主流。
不能否认,素描有助于提高中国画家的造型能力,但造型惟妙惟肖,并不见得是好的中国画。50年前,朝野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倡扬民族风格。南北两地美院之教学,亦分道扬镳。浙江美院潘天寿主持国画教学,力倡分科,学画山水花鸟者,不再作素描写生,而从临摹入手,效法前人经验,以笔墨提炼对象。学人物者亦因分科,得益他山之石,在写生中注重发挥笔墨。
中央美院之蒋兆和,主持国画人物教学,主张仍从人物造型着手,变素描写生为白描写生。不从空问、光线、体面、调子把握对象,而以结构骨法、线条笔墨描绘对象,坚持“骨法用笔”,以发挥笔墨的点线面造型。而叶浅予以线造型的生动速写,同样提示了另一种写生方法。同院之花鸟山水教学,亦发挥线描对写生之功用。
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三种认识。开始,叶浅予着重思考前浙江美院的经验,试图加以推广。他说:‘文革’后期,我从监狱里出来,到1979年恢复工作后,我大胆地改革了中国画在美院的教学体系,把徐悲鸿的东西翻过来,根本废除素描,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先学花鸟,再画山水,最后画人物。他指出,中国画强调记忆,不是抄写客观,素描教学与中国画写意精神不符。于是在中国画教学中,他主张彻底废除素描,力图以默记取代写生。
而不少美术院校的中国画写生教学,并没有完全放弃素描,也不曾以默记代替写生,特别在人物画中,西式的素描与蒋兆和式的白描同时并举。但在山水花鸟画方面,却不再作素描式的写生,而是按前浙江美院分科后的方法,从临摹或研究入手,效法前人经验,锻炼以笔墨提炼对象的能力,进行中国式的写生。
从教学角度思考,虽不必废除西式之对物写生,学画人物者亦可训练素描,但就人物山水花鸟三科总而观之,第一,首先应思考写生与临摹背后的中西艺术观念之不同,立足传统,对西方经验有分析地弃取。第二,自觉恢复“师造化”的传统,把西式写生和20世纪以来的中国式写生、速写和默写纳入“师造化”的体系中。第三,继承传统经验,即不满足于临摹解决笔墨,写生解决造型,而是在写生和临摹的基础训练中灌注创作意识。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临摹一词古已有之,专指就作品学习古人,谢赫“六法”已有“传移模写”一法,后代尤为重视,种种画论,每论临摹,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更专列摹古一章。盖因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日积月累,间接经验十分丰厚,重视传承则可立足前人肩膀,临摹自是法门之一。师徒传授,也多从临摹开始,以便接受前人变现实为艺术的经验。
元末黄公望的《画山水诀》已称:“近代作画,多宗董源李成二家,笔法树石各不相似,学者当尽心焉。”…他告诫临摹者,既要关注笔墨,也要留心丘壑,而且注意于不同风格。明沈颓《画麈》更称:“专家不可与论画”、“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应知古人稿本在大块内”。意在强调广取博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至于写生一词,古代含义与今不同。古代写生,专指描绘花鸟的“移生动质”,即表现其生命和特质,在人物山水领域,虽也有描绘具体对象的实践,但人物称为“写真”,山水称为“图真”,前者重在“传神”,以为“四体妍媸本无关乎妙处”。后者重在“气象相生”,反对“得其形而遗其气”。古人虽亦对物描写,如五代荆浩,携笔画太行古松,凡数万本。据《图绘宝鉴》,黄公望亦“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辄即摹记。后居常熟,探阅虞山朝暮之变幻,四时阴霁之气运,得于心而形于笔。”但他们的对物描写,本质上是“师造化”,是把握一树一石与大自然生成变化的关系,所以从不满足于外表形似。
今人往往把“造化”解读为静态的自然,或静态自然的局部,但在古人心目中,“造化”既是宇宙自然的整体,又是宇宙自然的过程。北宋叶逋即称“其始为造,其卒为化”。因此古人的“师造化”无论就认识论还是方法论而言,都不同与今天的“写生”。比如,明代李日华云:“山行遇奇石怪树,即具楮墨,四面约略取之。”“每行荒江断岸,遇欹树裂石,转侧望之,面面各成一势,舟行迅速,不能定取,不如以神存之。”
不过由于明清以降,文人以画为余事,以学习书法的方法用于学画,每先学一家,再习多家,先临摹,后自运。而一味临摹,渐离“师造化”传统,影响所及,遍于很多有画家。迨至清末,摹古大盛,只知有古,不只有我,因袭成风,画道亦衰。
民国以来,西学东渐,五四运动,倡扬科学民主精神,古代师徒传受之绘画,虽有画会延续,而主流则纳入西式学校之现代教育中。主持学校美育者,皆以振兴中国画为己任,莫不反对摹古,提倡写生。写生本不同于古人之师造化,古人虽以造化为师,而具体方法亦少记载。故学校所提倡者,实为西式写生而已。
各地艺专成立前,北大已有画法研究会,分国画西画两组。主持者蔡元培称“中国画与西洋画,其入手方法不同,中国画始自临摹,西洋画始自实写。西人之重视自然科学……故美术亦从描写实物入手。故甚望中国画者,亦须采西洋画布景实写之佳,描写石膏物象及田野风景。”兹后,由公私艺专到美术学院,国画教学莫不临摹写生并举,对写生之重视尤胜临摹。但是,对物写生,亦需有法。完全采用西法,抑用中国之法,分歧随之出现。一派主张“古法写生”,如任教于画会之胡佩衡,一派主张西法写生,以“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如徐悲鸿学派。
素描(Sketch),系西方写生方法,旨在训练造型能力。其法在两度空间的平面上,用单一色彩,借助特定光线,以三大面和五调子塑造空间中的立体对象。素描写生经由徐悲鸿学派的提倡,进而与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相结合,一度成为院校中国画基础训练的主流。
不能否认,素描有助于提高中国画家的造型能力,但造型惟妙惟肖,并不见得是好的中国画。50年前,朝野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倡扬民族风格。南北两地美院之教学,亦分道扬镳。浙江美院潘天寿主持国画教学,力倡分科,学画山水花鸟者,不再作素描写生,而从临摹入手,效法前人经验,以笔墨提炼对象。学人物者亦因分科,得益他山之石,在写生中注重发挥笔墨。
中央美院之蒋兆和,主持国画人物教学,主张仍从人物造型着手,变素描写生为白描写生。不从空问、光线、体面、调子把握对象,而以结构骨法、线条笔墨描绘对象,坚持“骨法用笔”,以发挥笔墨的点线面造型。而叶浅予以线造型的生动速写,同样提示了另一种写生方法。同院之花鸟山水教学,亦发挥线描对写生之功用。
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三种认识。开始,叶浅予着重思考前浙江美院的经验,试图加以推广。他说:‘文革’后期,我从监狱里出来,到1979年恢复工作后,我大胆地改革了中国画在美院的教学体系,把徐悲鸿的东西翻过来,根本废除素描,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先学花鸟,再画山水,最后画人物。他指出,中国画强调记忆,不是抄写客观,素描教学与中国画写意精神不符。于是在中国画教学中,他主张彻底废除素描,力图以默记取代写生。
而不少美术院校的中国画写生教学,并没有完全放弃素描,也不曾以默记代替写生,特别在人物画中,西式的素描与蒋兆和式的白描同时并举。但在山水花鸟画方面,却不再作素描式的写生,而是按前浙江美院分科后的方法,从临摹或研究入手,效法前人经验,锻炼以笔墨提炼对象的能力,进行中国式的写生。
从教学角度思考,虽不必废除西式之对物写生,学画人物者亦可训练素描,但就人物山水花鸟三科总而观之,第一,首先应思考写生与临摹背后的中西艺术观念之不同,立足传统,对西方经验有分析地弃取。第二,自觉恢复“师造化”的传统,把西式写生和20世纪以来的中国式写生、速写和默写纳入“师造化”的体系中。第三,继承传统经验,即不满足于临摹解决笔墨,写生解决造型,而是在写生和临摹的基础训练中灌注创作意识。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