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2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了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体现我国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习总书记还提到“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因此我国发展必须注重创新人才培养。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育基地,应当积极适应时代改革的步伐,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首要目标,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同时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将教学重心从技术教育转移到创新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和提供具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5-0064-01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高职院校的职能也在日趋更新,由单一的技术型教育模式向多元化发展,担任着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高职院校为了更好的履行职责,为国家培养人才做出贡献,应当从教育对象出发,明确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处理好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方法。
  1.明确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1.1创新人才的内涵
  对于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开拓精神等素质的人才称为创新人才。他们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区别于常规人才的思维,善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拥有坚持不懈的开拓精神,解决问题。创新人才具有创新意识表现在积极探索创新,当发现问题时锲而不舍的进行深入研究思考的心理追求。
  1.2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创新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创新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创新。第一,创新可以减少我国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发展成为科技强国,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第二,当今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的潮流,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培养创新人才是社会赋予高职院校的光荣使命,是高职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创新人才在科技上有所提升时,也将达到科技反哺教育的作用。
  2.培养创新人才中存在的问题
  2.1传统教育体制的弊端
  受现在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影响,大部分学生与老师的观念都注重书本教育,为了分数而努力,对于应试教育的考试内容死记硬背,只着眼于书本内容而忽视课外学习,导致了学生缺少提出问题的思维,与国外的学生相比,缺少创造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生放学回到家中时,家长都会问“老师今天教了什么”“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而不是“你今天提出了什么问题”这样的问题。在老师和家长的眼中,学生是否掌握课本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忽视了激发孩子的创新力。基于此,传统的教学观念职能培养出按部就班,基础较好的常规人才,很难做到培养有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2.2高职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不高
  第一,数据显示高职教师学历偏低,高职专职教师队伍虽然全部取得了本科学历,但是取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不到三分之一。第二,教师自身创新意识不强,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受传统教育体制影响,思维已经固化,教学理念陈旧,缺少创新理念,在指导学生发挥创新意识方面达不到要求。第三,缺乏实践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匮乏。许多高职教师理论知识掌握不到位,缺少动手做科研的耐心,从而导致创新能力不足。
  3.培养创新人才的做法
  3.1樹立创新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应当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加大对创新的扶持力度,对有创新成果的学生给予表扬与重视。同时引导教育工作者与学生转变观念,不以成绩为唯一衡量学生的标准。应当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协调好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创新人才与理论人才、应用人才是统一的,因此不能孤立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引导学生个性发展。显而易见的是,如今的工具化、模式化使人思维固化,都是按部就班的生活工作,缺少前进的动力,也很难提出有建设性的创新意见,而有个性、有自由的学生不受束缚,更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创新。
  3.2提供创新实践课堂
  传统教学课堂采用老师授课学生听的形式,学生在被动的环境下接受知识,这样不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供实践机会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一点点积累,使学生在实践中找到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
  结语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学校、教育工作者、学生三个层面入手,解决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达到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资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1]张舒娟.浅谈创新人才培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1).
  [2]林松涛.论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4).
其他文献
【摘要】《网络新闻编辑》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改革后的课程要求学生不再仅限于学习课本知识,而是能够上手实际操作,并为学生提供能够体验真实的新闻策划、采集、选择、分类、整理、编辑加工等流程的平台,真正实现从教学到实践,再到实战的一体化操作,为学生搭建起从课堂走向工作岗位的“绿色通道”。  【关键词】网络新闻编辑 新媒体工作室 融媒体实验室 爱媒APP 教学改革
期刊
【摘要】迈入世界教育舞台,便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更加深入。如今,高等教育国际化已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因此,本文重点探析“双一流”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明确战略整体布局。  【关键词】双一流 高等教育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5-0043-01  经济全球化不仅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同时带给高等教育事业更大的挑战。2015
期刊
【摘要】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当前的顾客需求呈现出来了多样性,并且市场的环境也不断地变化,导致当前的竞争更加的激烈。因此为了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我们全面的分析企业的情况,不断地进行战略性的调整。伴随着诸多的特点,我国当前的房地产行业存在着明显的不稳定性,所以房地产行业在绩效评价方面的措施对于整个企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针对平衡计分卡在房地产行业中应用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5-0042-01  观摩的想法还得从一次邂逅说起。周一中午放学后我路过中班教室,不经意间走进了中二班教室,带班老师是许涛,她还在给坐在最后边的几个孩子分餐,孩子们都坐得很端正,目光注视着桌子上的饭菜……孩子的举动吸引了我,便驻足观赏,约摸1分多钟时间,期间许老师分完餐,走到了讲台,孩子的目光随着老师的移动也转到了讲
期刊
【摘要】为进一步发展和改进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教育,弥补自身不足和提升专业水平,本研究基于教育部审核评估,从专业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六个方面,提出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 审核评估 双创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0-0231-02  中
期刊
【摘要】作为近年来新生的教育形式,慕课(MOOC)正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慕课浪潮对高校课程尤其是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专业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气变化和人类的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为普及气象专业知识,及提高人们对天气变化的认知,本教学团队针对气象类专业课程进行了教学体系、课程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对该课程慕课建设的诸多环节和要素进行实践探索,最终建设的《天气学》课程在中国大
期刊
【摘要】新常态是于正常状态对比而言的,它是指在原有状态的基础上,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之后又重新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党校教育培训也是如此,其发展历程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过程。随着经济化的不断深入,党校教育培训模式也进入了新常态,这也就使得党员的思想教育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现阶段要重视培训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党校教育培训模式的质量和内容,使其在新常态下稳步发展。我们还要以党的发展
期刊
【摘要】韩国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白马王子和灰姑娘模式是韓国恋爱剧最典型的叙事模式,而契约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关系条约成为一个非常具有戏剧化的前提设定,被用在电视剧中。近年来又加入时空交错、超能力、鬼神情节等创新情节,受到中国观众的再度关注。韩国恋爱剧已经脱离初创期苦情剧的模式,这是因为韩国恋爱剧的受众多为年轻人,而年轻人在生活中面临的压力很大,更加倾向于看轻松诙谐的爱情轻喜剧来调节紧张的心情
期刊
【摘要】BIM技术是建筑领域未来技术应用的一个大趋势,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对于BIM技术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仿真教学方面尚属欠缺,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建筑类高职院校对BIM技术人才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BIM技术 建筑类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5-0045-01  前言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养生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医学、自然科学、人体运动学等学科的诸多知识,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养生文化于一身,它建立在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基础之上,为国人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在简要概述中国传统养生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文献资料的方法介绍了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基础——即我国传统哲学与中医学理论,最后有的放矢地给出了中国传统养生的基本原则与实施策略。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