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发展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期。其中,西方经济学理论由于发展较早,理论研究较为成熟,有许多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也同样适合于我国和谐理念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但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系统也不能全然应用于我国经济建设,应该在结合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实情上有所创新与发展。因此,本文在和谐理念的背景下,阐述了西方经济学的分配定义与消费定义,并进一步分析了西方经济学体系框架及其内涵,希望能够启发人们一定的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和谐理念;西方经济学;分配定义;消费定义;内涵
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经济的蓬勃发展,但是,也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如社会贫富差距明显、社会矛盾加剧、环境污染加重与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在我国经济结构面临调整,构建和谐理念,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需要确立正确的经济指导理论。而在借鉴西方经济学体系时,需要结合我国发展的国情,对西方经济学有系统、全面、准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的分配定义
在西方经济学中,消费品的分配定义更强调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按劳分配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方式之一,它更加重视社会效率,然后兼顾公平,也是一种必然会使用的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包含了许多方面,像是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下面就分别说明要素之间的分配。
首先,以劳动力要素的分配来说。劳动力素质的不同,会导致两种不同类别之间的差距,一种是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另一种是社会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乡之间经济的根本差异导致了对人力成本投入的不同,从而造成的劳动力素质差别。而人力的投资主要体现在教育水平上。就我国目前来说,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机构与办学素质就存在一定的差别,另外,城市与农村在教育的普及率与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导致了劳动力素质不高。在劳动力市场充足的情况下,市场对素质低的劳动力分配的结果表现在工资的不断降低上,而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的薪资却不断提高,最终导致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个人之间由于人力资本累积投入的不同,导致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由此,引发社会的矛盾。从效率的角度来说,这是市场经济分配的必然结果,从公平的角度来看,社会有责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缩减收入差距,从而促进社会公平。
其次,以土地要素分配来说。在西方很多国家,推行的是私有制,土地是属于个人所有的。而这与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在我国,土地的一切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农民只拥有经营权。所以,农民并没有权利出售土地,因此无法从出售土地中赚取一定的收益,而且,农民在被征用的土地中也没有办法获得较为合理的补偿。据资料显示,在土地被征用的过程中,农民至少被剥夺了5000亿元,而在被征用的土地所带来的收益中,农民占有5%-10%的利益,企业却高达40%-50%。土地是农民的根,一旦土地被征用,农民就等于失去了生活保障,沦为三无阶层。而在考虑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上,由依据土地而衍生出的土地生产物,在市场需求弹性的变化下,并不能够使农民摆脱贫穷的状态,减少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所以说,只是单纯的按照土地要素进行分配,结果只会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
二、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的消费定义
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消费”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人将消费、投资、出口三者形象的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在古典的政治经济学中,将生产与消费二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认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为推动经济的发展,支持与鼓励扩大生产规模来引发进一步的消费。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则体现出另一种观点,即生产才是最终的目的,而消费是一种手段。一些学者在研究消费不足理论的时候,理论研究的前提是依赖于投资部门的水平是由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变化所决定。更进一步的说,消费需求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水平。由此,有的学者就建议通过各式各样的商业活动与对外贸易,利用新产品对消费者的刺激心理,来扩大消费,从而扩大国家的生产规模,提高生产力;有的学者认为不应该鼓励过度的节俭,而是应该通过适合的收入分配政策与产业组织来提高消费需求;还有的学者认为要扩大消费需求,应该合理的运用收入再分配政策,从而促进投资的发展。在凯恩斯理论中,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归根于消费需求不足,并且进一步提出通过扩大投资与消费需求来促使经济复苏。在现代的西方国家中,也将扩大消费当成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内消费需求的提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消费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是,在和谐理念下,站在人类总体的福利上,却不能够只是一味考虑消费,而应该考虑消费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经济的增长依赖于一定的生产技术,而生产就要从自然界获取一定的资源,这势必会导致自然资源的减少与环境的污染。所以,从某个方面来说,生产越多,消费增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度更大,这样可能会引起人类整体福利的水平下降。一旦经济活动违背来自然环境的规律与底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正如由于工业时代下,一方面,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温室气体排放加大,引发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从而带来一系列灾难。这就像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一种悖论。所以说,在和谐理念下,考虑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在经济发展中,生产的目的可以是消费,但是相反的,消费的最终目的却不能够是生产。
三、和谐理念下的西方经济体系框架及其内涵
(一)基本框架
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涉及到商品的两个主要属性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内容更加牢固,不仅包含着商品的价值属性等内容,还增添了许多和谐理念要素。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时,也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考虑生态环境、资源与人类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与互利。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二)内涵
在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发展更加成熟,增添了更多的内涵。一是,西方经济学体系发展运行更加的稳定。在推动经济发展中,重视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变化,尽量地避免环境破坏与污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物质生产的总量更加适中,不再是盲目扩大生产,而是保持生产的理性,并增加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确保商品价格围绕价值线进行合理的波动,保证价格的合理性。三是,西方经济学在融入和谐理念后,更有利于帮助人们认清社会发展的轨迹,尤其是在处理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和谐理念下探究西方经济学体系,能够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与框架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发现西方经济学体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和谐理念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借鉴西方经济学体系时,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与社会发展的水平,这才能够真正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作者单位: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文.陈跃.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07
[2] 谭力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N].武汉大学学报.2013.01
关键词:和谐理念;西方经济学;分配定义;消费定义;内涵
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经济的蓬勃发展,但是,也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如社会贫富差距明显、社会矛盾加剧、环境污染加重与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在我国经济结构面临调整,构建和谐理念,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需要确立正确的经济指导理论。而在借鉴西方经济学体系时,需要结合我国发展的国情,对西方经济学有系统、全面、准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的分配定义
在西方经济学中,消费品的分配定义更强调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按劳分配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方式之一,它更加重视社会效率,然后兼顾公平,也是一种必然会使用的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包含了许多方面,像是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下面就分别说明要素之间的分配。
首先,以劳动力要素的分配来说。劳动力素质的不同,会导致两种不同类别之间的差距,一种是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另一种是社会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乡之间经济的根本差异导致了对人力成本投入的不同,从而造成的劳动力素质差别。而人力的投资主要体现在教育水平上。就我国目前来说,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机构与办学素质就存在一定的差别,另外,城市与农村在教育的普及率与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导致了劳动力素质不高。在劳动力市场充足的情况下,市场对素质低的劳动力分配的结果表现在工资的不断降低上,而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的薪资却不断提高,最终导致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个人之间由于人力资本累积投入的不同,导致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由此,引发社会的矛盾。从效率的角度来说,这是市场经济分配的必然结果,从公平的角度来看,社会有责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缩减收入差距,从而促进社会公平。
其次,以土地要素分配来说。在西方很多国家,推行的是私有制,土地是属于个人所有的。而这与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在我国,土地的一切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农民只拥有经营权。所以,农民并没有权利出售土地,因此无法从出售土地中赚取一定的收益,而且,农民在被征用的土地中也没有办法获得较为合理的补偿。据资料显示,在土地被征用的过程中,农民至少被剥夺了5000亿元,而在被征用的土地所带来的收益中,农民占有5%-10%的利益,企业却高达40%-50%。土地是农民的根,一旦土地被征用,农民就等于失去了生活保障,沦为三无阶层。而在考虑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上,由依据土地而衍生出的土地生产物,在市场需求弹性的变化下,并不能够使农民摆脱贫穷的状态,减少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所以说,只是单纯的按照土地要素进行分配,结果只会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
二、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的消费定义
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消费”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人将消费、投资、出口三者形象的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在古典的政治经济学中,将生产与消费二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认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为推动经济的发展,支持与鼓励扩大生产规模来引发进一步的消费。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则体现出另一种观点,即生产才是最终的目的,而消费是一种手段。一些学者在研究消费不足理论的时候,理论研究的前提是依赖于投资部门的水平是由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变化所决定。更进一步的说,消费需求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水平。由此,有的学者就建议通过各式各样的商业活动与对外贸易,利用新产品对消费者的刺激心理,来扩大消费,从而扩大国家的生产规模,提高生产力;有的学者认为不应该鼓励过度的节俭,而是应该通过适合的收入分配政策与产业组织来提高消费需求;还有的学者认为要扩大消费需求,应该合理的运用收入再分配政策,从而促进投资的发展。在凯恩斯理论中,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归根于消费需求不足,并且进一步提出通过扩大投资与消费需求来促使经济复苏。在现代的西方国家中,也将扩大消费当成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内消费需求的提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消费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是,在和谐理念下,站在人类总体的福利上,却不能够只是一味考虑消费,而应该考虑消费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经济的增长依赖于一定的生产技术,而生产就要从自然界获取一定的资源,这势必会导致自然资源的减少与环境的污染。所以,从某个方面来说,生产越多,消费增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度更大,这样可能会引起人类整体福利的水平下降。一旦经济活动违背来自然环境的规律与底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正如由于工业时代下,一方面,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温室气体排放加大,引发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从而带来一系列灾难。这就像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一种悖论。所以说,在和谐理念下,考虑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在经济发展中,生产的目的可以是消费,但是相反的,消费的最终目的却不能够是生产。
三、和谐理念下的西方经济体系框架及其内涵
(一)基本框架
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涉及到商品的两个主要属性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内容更加牢固,不仅包含着商品的价值属性等内容,还增添了许多和谐理念要素。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时,也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考虑生态环境、资源与人类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与互利。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二)内涵
在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发展更加成熟,增添了更多的内涵。一是,西方经济学体系发展运行更加的稳定。在推动经济发展中,重视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变化,尽量地避免环境破坏与污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物质生产的总量更加适中,不再是盲目扩大生产,而是保持生产的理性,并增加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确保商品价格围绕价值线进行合理的波动,保证价格的合理性。三是,西方经济学在融入和谐理念后,更有利于帮助人们认清社会发展的轨迹,尤其是在处理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和谐理念下探究西方经济学体系,能够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与框架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发现西方经济学体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和谐理念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借鉴西方经济学体系时,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与社会发展的水平,这才能够真正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作者单位: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文.陈跃.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07
[2] 谭力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N].武汉大学学报.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