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文明会自己适应地貌与天候,以让生活延续下去。
好比福建,此处山多平地少,坐在车上一路所见多是蓊郁苍翠的山林,摇晃的路途上,水色罕有,与台湾动辄跨溪见海的桥路生态大相径庭。然则在陌生的土地上,相似的地貌仍可见到相似的应对,往窗外打量,不时可见从山腰三分之二处渐次而下的梯田。2017年7月27,我们抵达永定,展开这一场对中华文明里最习惯与穷山恶水抗争的,客家文化的巡礼。
“土楼是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住宅……”到福州之前,儿时课本上只有简单的数行字,收在华南地理的一个小章节,考试或许可能价值两分。不注重历史的人,很容易就被那几行扁平化的文字骗过去,忽略了横跨千年的迁移、灾难与挣扎,如何洗练一个族群,土楼,多见于福建、广东一带。乱世年代,这是集聚数十、甚至数百个家庭汇聚一块以御外侮,以传血脉的资本。对注重隐私、习于离群如我而言,委实难以想象,甚至隐隐然有些恐惧。“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出生在这里,会不会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同行的旅伴侧头问,长发散过她的肩头,我们一起看着小溪。
当然,当然会不一样的。创作需要孤独。我想罕有能免于与此状态之爱憎喜悲纠缠的创作者存在。我们是没事也要找事,感知到小事更要放大成乱世的物种。如何在俗世喧嚣、琐事缠身诸多因果业力无法轻言断合的处境里开辟一方琉璃小天地,或许便是上天考验我们能否跨越,成就佳作的关键。这样想想,若生于土楼长于土楼,一言一行追赶跑跳皆要受他人检视与期待的生活,对于有志写作的人来说,恐十白是最为困难的起点了。
然而,来到这里,建造这里的人们,想的是高于这些的事情:生存。
二
导游阿彩,是我们这次土楼一游的导览,她吆喝着把团员一分为二,带着性急的我们先往目的地走去。“时间很赶,我们要赶紧把握。”她活力十足地在前面走,让都市人在后气喘吁吁地追赶。气还没来得及喘,巨大的土楼就占据了我眼前的视界。生于当代,高大的楼房不罕见,但眼前的建物除了壮观以外,更隐然有一股锋锐的金属气息扑面而来。
曾在苏杭园林游历玩赏,那里的景色美则美矣,精致度亦是极高的,但总给我一种脆弱的感觉。在这些园林间,我能看见宋史、明史中所载的典型中国江南形象:如同瓷器一般适合点缀细腻美丽的太平盛世,然而面对灾难,美丽却无法自保。而眼前的土楼,尽管圆润,却比那些建筑雕栋的尖角更加锐利,像一把尘封多年,却始终保养备战的刀刃。
比江南更南之处,有人枕戈待旦。
三
导游带我们从内部开始看起。跨过包铁皮的土楼大门,首先看到的就是环状的楼房。私人空间在外,公共空间在内。厨烹、盥洗、畜饲,家居生活功能在内部井然有序地划分出了范围,从中可见建筑者高效的空间运用,精准地划分出功能与阶级,没有丝毫的浪费。我们走到楼内的阴井,听导游阿彩告诉我们与它对应的阳井如何依据易经中的方位形成阴阳的象征。也听阿彩带我们穿街走巷,在弧形的通道内钻探:“跟上,别迷路了。”一边提醒团员,她一边轻车熟路如在自家穿梭行走,介绍土楼的历史。
听她向我们介绍客家人如何以茶叶和烟草发家,听她介绍土楼的诸多实用机巧,如何应敌,如何防灾,在言语中更能感受到这栋建筑所有设计的核心用意:生存。
因为缺水,便要好好循环利用:有盗匪觊觎财货,便要准备最有效的杀伤手段:有朋自远方来报之以茶叶;有敌自远方来便以滚水,巨石对待。整栋土楼,没有多余的设计,也没有太多为美丽、艺术留下的空间。唯有如此,才能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站稳脚跟,攒下立足之地。不论在大陆还是台湾,今日我们说客家人“节俭”,背后往往还带有一些譬如“吝啬”、“小气”的批判,然而唯有真正走进他们文化的发源之处,观察他们的代表建物,才能看出这份“节俭”的来源,是因诸多缺乏而衍生出的與天搏斗的气魄。
我们走出门外,听导游向我们解释楼外土墙的作法:泥水搅和在一块,浇灌上精挑细选的大石块,佐以竹片、木条权作拉力用得支材,一日最多三层。想象中用来筑楼的红糖糯米鸡蛋清?阿彩笑了起来,不好意思,在食料缺乏的闽西,土楼文化刚在成形的年代,用这样的奢侈品来筑城,是一个新生文明尚且难以负担的造价,泥水竹木石便够了。艰苦朴素的材料,不会影响成品的壮观与华丽。喔,对了,还有时间,悄无声息就日积月累的宝贵资材。
然而若要我说,土楼的成形里还有另一份重要的意志:危机感。
四
幸福的人有一样的幸福,因此他们几乎难以理解先天有缺的不幸。不论是人,还是地方。游走在不同地域,总不乏长吁短叹,对生活处境不满之人。他们的不幸千真万确,然而总算尚有品味,解析,向他人描述的余裕。耽溺于巨大的痛楚以后,便难以看见别无选择要肩扛灾难,负荷如山仍要用力前行的可贵。扛不过,便是生命的终结。扛过了,便在求存求生的过程中扭转自己的处境,多年以后或许成为别人的笑谈。
存于此世,所要做的或许也不过就是这样的事。不为显达而写,不为扬名而写,不为倾诉自身的苦闷与痛苦而做,手中的笔只为力所能及的改变与悲悯而生。数百年数千年后,或者也能在机缘巧合下化作一幢务实的土楼。
不为光明灿烂,只求文明永存。
文明会自己适应地貌与天候,以让生活延续下去。
好比福建,此处山多平地少,坐在车上一路所见多是蓊郁苍翠的山林,摇晃的路途上,水色罕有,与台湾动辄跨溪见海的桥路生态大相径庭。然则在陌生的土地上,相似的地貌仍可见到相似的应对,往窗外打量,不时可见从山腰三分之二处渐次而下的梯田。2017年7月27,我们抵达永定,展开这一场对中华文明里最习惯与穷山恶水抗争的,客家文化的巡礼。
“土楼是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住宅……”到福州之前,儿时课本上只有简单的数行字,收在华南地理的一个小章节,考试或许可能价值两分。不注重历史的人,很容易就被那几行扁平化的文字骗过去,忽略了横跨千年的迁移、灾难与挣扎,如何洗练一个族群,土楼,多见于福建、广东一带。乱世年代,这是集聚数十、甚至数百个家庭汇聚一块以御外侮,以传血脉的资本。对注重隐私、习于离群如我而言,委实难以想象,甚至隐隐然有些恐惧。“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出生在这里,会不会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同行的旅伴侧头问,长发散过她的肩头,我们一起看着小溪。
当然,当然会不一样的。创作需要孤独。我想罕有能免于与此状态之爱憎喜悲纠缠的创作者存在。我们是没事也要找事,感知到小事更要放大成乱世的物种。如何在俗世喧嚣、琐事缠身诸多因果业力无法轻言断合的处境里开辟一方琉璃小天地,或许便是上天考验我们能否跨越,成就佳作的关键。这样想想,若生于土楼长于土楼,一言一行追赶跑跳皆要受他人检视与期待的生活,对于有志写作的人来说,恐十白是最为困难的起点了。
然而,来到这里,建造这里的人们,想的是高于这些的事情:生存。
二
导游阿彩,是我们这次土楼一游的导览,她吆喝着把团员一分为二,带着性急的我们先往目的地走去。“时间很赶,我们要赶紧把握。”她活力十足地在前面走,让都市人在后气喘吁吁地追赶。气还没来得及喘,巨大的土楼就占据了我眼前的视界。生于当代,高大的楼房不罕见,但眼前的建物除了壮观以外,更隐然有一股锋锐的金属气息扑面而来。
曾在苏杭园林游历玩赏,那里的景色美则美矣,精致度亦是极高的,但总给我一种脆弱的感觉。在这些园林间,我能看见宋史、明史中所载的典型中国江南形象:如同瓷器一般适合点缀细腻美丽的太平盛世,然而面对灾难,美丽却无法自保。而眼前的土楼,尽管圆润,却比那些建筑雕栋的尖角更加锐利,像一把尘封多年,却始终保养备战的刀刃。
比江南更南之处,有人枕戈待旦。
三
导游带我们从内部开始看起。跨过包铁皮的土楼大门,首先看到的就是环状的楼房。私人空间在外,公共空间在内。厨烹、盥洗、畜饲,家居生活功能在内部井然有序地划分出了范围,从中可见建筑者高效的空间运用,精准地划分出功能与阶级,没有丝毫的浪费。我们走到楼内的阴井,听导游阿彩告诉我们与它对应的阳井如何依据易经中的方位形成阴阳的象征。也听阿彩带我们穿街走巷,在弧形的通道内钻探:“跟上,别迷路了。”一边提醒团员,她一边轻车熟路如在自家穿梭行走,介绍土楼的历史。
听她向我们介绍客家人如何以茶叶和烟草发家,听她介绍土楼的诸多实用机巧,如何应敌,如何防灾,在言语中更能感受到这栋建筑所有设计的核心用意:生存。
因为缺水,便要好好循环利用:有盗匪觊觎财货,便要准备最有效的杀伤手段:有朋自远方来报之以茶叶;有敌自远方来便以滚水,巨石对待。整栋土楼,没有多余的设计,也没有太多为美丽、艺术留下的空间。唯有如此,才能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站稳脚跟,攒下立足之地。不论在大陆还是台湾,今日我们说客家人“节俭”,背后往往还带有一些譬如“吝啬”、“小气”的批判,然而唯有真正走进他们文化的发源之处,观察他们的代表建物,才能看出这份“节俭”的来源,是因诸多缺乏而衍生出的與天搏斗的气魄。
我们走出门外,听导游向我们解释楼外土墙的作法:泥水搅和在一块,浇灌上精挑细选的大石块,佐以竹片、木条权作拉力用得支材,一日最多三层。想象中用来筑楼的红糖糯米鸡蛋清?阿彩笑了起来,不好意思,在食料缺乏的闽西,土楼文化刚在成形的年代,用这样的奢侈品来筑城,是一个新生文明尚且难以负担的造价,泥水竹木石便够了。艰苦朴素的材料,不会影响成品的壮观与华丽。喔,对了,还有时间,悄无声息就日积月累的宝贵资材。
然而若要我说,土楼的成形里还有另一份重要的意志:危机感。
四
幸福的人有一样的幸福,因此他们几乎难以理解先天有缺的不幸。不论是人,还是地方。游走在不同地域,总不乏长吁短叹,对生活处境不满之人。他们的不幸千真万确,然而总算尚有品味,解析,向他人描述的余裕。耽溺于巨大的痛楚以后,便难以看见别无选择要肩扛灾难,负荷如山仍要用力前行的可贵。扛不过,便是生命的终结。扛过了,便在求存求生的过程中扭转自己的处境,多年以后或许成为别人的笑谈。
存于此世,所要做的或许也不过就是这样的事。不为显达而写,不为扬名而写,不为倾诉自身的苦闷与痛苦而做,手中的笔只为力所能及的改变与悲悯而生。数百年数千年后,或者也能在机缘巧合下化作一幢务实的土楼。
不为光明灿烂,只求文明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