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总镇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sd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十总镇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现状
  十总镇位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北部,其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劳动力充沛,产业类型齐全,尤其是电器制造产业发展能力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逐渐明显,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十总镇也应该与时俱进,抓住产业发展新机遇实现转型与创新。
  相较于通州的其他地区,十总镇的工业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在政府“科技+经济”的宏观调控思路下,也逐渐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这一创新体系的推动下,十总镇工业发展始终保持着较快的速度,产业类型趋于完善,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园区逐渐成型并成为创新技术发展的依托,人才质量逐步提升,全镇的核心竞争水平也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十总镇在电器、机械、钢缆、服装、纸制品、化工、塑料纸品、模具制造成传统行业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传统产业发展颓势逐渐显现,创新产业日渐崛起,十总镇政府也积极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将技术创新作为推动产业转型以及新业态发展的关键,鼓励企业增加技術研发投入,在政策上给予倾斜,重点培育技术创新项目,并推动精益化生产模式在产业发展中的渗透,赋予传统产业新的发展动力,完善产业结构体系。在这一发展思路的推动下,一些企业积极探索,引进并自主研发创新技术,积极构建“互联网+”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极大地推动了产业转型与新业态的发展。例如南通市通州区骑岸工业园的好多衣纺织品有限公司经营床上用品、服装、鞋帽、化纤制品、箱包、棉纱的生产与销售,在创新转型的背景下,坚持为客户提供好的产品和技术支持、健全的售后服务的原则,积极引入互联网思维,打造创新型发展模式;与南京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以确保人才与技术支持,例如校企合作实现了一套管理软件的开发,该软件将款式设计、面料采购、服装制作、精工细作、商品运输等一整条生产运营链条加以整合,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注册商标等手段树立品牌,并于2014年被评为南通市知名商标,与天猫、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合作,将原材料的采购、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等环节整合集中到互联网平台,不仅稳定了国内市场,各项业务更是远销海外,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市场范围,凸显了企业在服装制作领域的优势,提高了企业在电商领域的影响力。
  二、十总镇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在“十三五规划”指导下,十总镇政府抓住“互联网+”的发展机遇,为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推动技术的引进与研发,引导企业运用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并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产业转型与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依旧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十总镇在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方面的问题。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层次较低
  从产业结构来看,农业基础依旧薄弱,农产品加工方面存在着“低、小、散、弱”的劣势,虽然在绿色食品、蔬菜瓜果、栽桑养蚕、水产养殖、家禽家畜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农业产业模式,但是不成规模,难以形成产业链条,项目延续与配套政策不衔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十总镇的产业类型不断丰富,企业品牌意识逐渐增强,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品牌不断增加,但是从整体来看,这些品牌企业的经营项目主要集中在产业链条的低端,例如更多的是利用“贴牌”的方式进行原材料加工,并进入市场,企业获得的只是加工制作的收入,在核心设计方面缺乏话语权。产业集群效应较弱,更多还是依赖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形成竞争力,粗放经营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产品在质量、品牌、技术方面缺乏竞争力;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兴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难以有效支撑产业的创新与转型;新业态发展体系不健全,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新业态的发展已经成为十总镇产业转型的关键,各行各业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也纷纷拓展新业态,但是在“野蛮生长”阶段,新业态发展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例如缺乏行业规范,在支付体系、质量管理、营销渠道、售后服务等方面缺乏严格的标准与系统的监督,降低了新业态整体质量。
  (二)技术引入与研发力度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是从上述的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企业受规模限制,在技术投入方面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例如企业的装备水平、工艺技术对于国外新技术的依赖性较强,更多的是对一些外缘技术的模仿,而缺乏对工业创新技术的系统研究,更无法形成具备工业水准的新兴技术;在自主技术研发方面,企业管理者将更多的关注重点放在外延式发展,缺乏内涵式发展理念指导,与高校缺乏长期合作,技术研究项目形同虚设,难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技术人才相对对匮乏,由于十总镇发展的整体现状,使得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流入困难,企业对内部人才缺乏系统的再教育机制培养,影响了人才技术能力更新,从而引发了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三)生产模式陈旧,企业管理效率有待提高
  企业是产业构成的基本单位,从微观的角度讲,企业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经营质量,乃至整个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作用已日趋减弱,而十总镇在企业管理模式推广方面依旧缺乏创新动力,如管理者缺乏精细化管理理念,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健全,责任划分模糊,管理过程缺乏规范,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效益。
  三、十总镇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发展思路
  (一)完善产业结构,推动新业态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创新发展是目前十总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在国家“去产能、去库存”的政策下,十总镇传统产业的未来发展陷入困境,而利用新技术、新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新业态的发展已成为十总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产业机构调整过程中,十总镇首先要完善农业基础,创新产业模式,打造特色农业经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例如依托稻米、蚕桑、水产等农业项目,打造绿色食品、蔬菜瓜果、栽桑养蚕、水产养殖、家禽家畜等农业特色产业,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入市场管理模式,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其次,完善工业发展模式,不仅要扩大招商引资的规模,还应推动创新技术的发展,建立工业生产标准,打造企业品牌,转变传统的加工生产模式,利用自主创新提高产业层次,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发挥电商平台优势,利用品牌效益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再次,加强服务业的完善,如利用十总镇海陆空交通便捷的条件,加强与外部经济沟通,打造开放型经济模式;推动金融,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完善,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系统的金融服务;依托国家级生态乡镇的环境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打造绿色经济模式,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新业态,完善新业态的行业规范,提高新业态产品服务质量,以实现长效发展。   (二)优化发展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十总镇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必须要依托创新人才,依托创新技术,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在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十总镇应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提供动力。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基于此,十总镇在创新发展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根据“十三五规划”中关于国家创新技术发展规划的要求,积极宣传创新意识,强化创新观念,政府应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实现创新理念在社会的渗透,并积极支持创新产业的发展,对新思想、新变化、新风险给予一定的包容与支持;第二,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企业充分认识到核心技术的研发对于提升产业层次的重要性,并家大资金投入,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制定并完善核心技术的研发项目,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三,建立并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为高校的技术研究,企业的技术需求提供大力支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新技术的流动和转移,健全技术的研发与需求体系;第四,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十总镇应根据自身发展优势,制定相应的人才吸引计划,为人才参与技术研发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让高人才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核心要素。
  (三)加强企业管理,推广精细管理模式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模式,虽然十总镇企业发展规模有限,但是從长远角度出发,构建精细化管理模式,树立企业品牌,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管理模式的引入与推广是从微观层面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提出要求。所谓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企业管理者坚持精、准、细、严的基本原则,对内进行细致化分工,完善管理流程,强化制度落实效果,从而达到优化配置资源,控制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具体来讲,十总镇企业在创新管理模式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如前所述,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文化,一种理念,长期的渗透与推广能够对内部人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形成约束,并认同、配合企业管理,基于此,企业在精细化管理中,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利用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管理模式发挥作用;其次,明确企业内部分工、强化各部门的管理责任,责任是落实精细化管理措施的依托,管理者应结合企业业务内容订制详细的岗位责任,将生产经营各环节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个体,并利用可量化的评价标准,对管理履行情况进行监督,避免推诿、扯皮等问题造成企业内耗;再次,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即根据量化指标对各项业务进行系统考核,建立公平、透明的管理体系,以提升企业的凝聚力;最后,强化管理规范,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环节做好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确保企业逐渐脱离粗放管理模式,走上精益求精的发展道路。(作者单位为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人民政府企业服务中心)
其他文献
二十一世纪以来,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刻地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推动着高等教育不断改革。针对基于微课的高职会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首先从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关系入手。本文以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为例, 在分析旧教学模式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 探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这一新模式在会计教学中的实践, 以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促进高素质、 高技能会计人才的培养。  一、微课与翻
期刊
精神文明建设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实践充分证明,一个企业能否实现科学健康发展,和其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程度有密切联系。三友集团党委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做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一、提高认识,完善机制
期刊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互联网也蓬勃发展。21世纪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业迅速发展壮大,促进了我国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财务管理与互联网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目前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的策略是:加强高职高专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重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重视软硬件建设并重;领导要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  21世纪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业迅速发展壮大,促进了我国
期刊
一、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更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环境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第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建立完善的道德保障机制,积极弘扬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行为,依法惩戒违反公民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行为,在全社会形成惩恶扬善、追求真善美的良好风气;同时借助道德楷模的事迹宣
期刊
近年来煤炭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经营形势,煤炭销售价格持续下滑,煤炭消费占比下降,再加上国家实施的去产能政策和环保政策,煤炭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为积极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继续深化和提升以经营责任目标为核心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现代化煤炭矿井构建了一套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通过内部控制评价自我改善机制,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增强了企业经营管控能力,助力企业经营责任目标的实现。  一、现代化煤炭矿井内部控制评价
期刊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高校目前主要通过举办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比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培养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人才。通过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机制,分析中医药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的案例,从创业者实践角度提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现代新技术新模式的引入相融合的中医药创新创业发展建议。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2015年
期刊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是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历史时期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普查将全面调查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了解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业形态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摸清全部法人单位资产负债状况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一步查实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产品产量、服务活动,全面准确反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能培育壮大、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的新进展。普查的主要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在数量和规模上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其高速发展背后,实际上仍存在不能忽视的诸多问题。中小企业管理特别是内部管理问题非常突出,体现的是一种系统性和全面的弊端,须给与极大重视。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模式必须要进行改革。本文试图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进而提出解决方案。  一、提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中小民营企业
期刊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高职外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现在高职院校中中高职衔接的生源比例越来越高,于是如何让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适应这一新的生源变化趋势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几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希望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近几年大量的中高职院校展开合作,进行着中高职衔教育模式的探索。随着大批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
期刊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就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现状而言,还存在着一些缺陷,难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企业只有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明确其建设意义,才可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本文首先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意义入手,同时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问题,最后总结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措施,旨在为推动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以此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个行业的竞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