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老师在组织教学工作时需要着重突出本学科的实践性、探究性,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并高效地吸收和内化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作为重点教学模块,以引导他们在直观的探究活动中理解知识,并通过亲身体验把握知识内涵与应用方式,进而顺利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对此,本文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势着重探究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小学是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此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探究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感性的认知,帮助他们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其综合素养提升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来优化个人的教学思路,在讲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训练,以便改善授课气氛,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
一、 重视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往往会给学生预留导向性较强的任务,旨在提高他们预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时,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借助设计预习方案的机会,在其中加入一些动手操作的任务,以便引导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有效训练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数学老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新课内容去搜集一些与数学家有关的故事,然后将人物头像与对应的故事打印出来,并粘贴在自己的积累本上,或者是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给出的提示分析一下现实生活中能够用到新课知识点的地方,并将其编写成具体的问题,到课上与其他同学分享,还可以让学生依据个人的预习成果在家中进行实践操作,检验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并将操作结果记录下来,到课上和教师交流,由此在实践性较强的预习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锻炼他们动手操作能力。
二、 优化教学流程,搭建动手操作平台
(一)鼓励学生自主制作学习所需工具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有限,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些直观、具体的物品来理解相应的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就需要用到很多教具将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内容形象化,同样的学生也需用到相应的学具来理解和分析具体的知识。鉴于此,小学数学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求,在课上指导学生自主制作学习所需的工具,以此既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为他们之后进行学习和探究提供帮助,且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如,数学老师可以在讲解个位数加减法时,要求学生自主制作计数的小棒,通过移除、增加来记忆数与数相加减的规律,也可以在讲授几何知识时,让学生们运用白纸、胶水、剪刀等制作七巧板、立体图形,从而在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推动他们学习成效的稳定提升。
(二)以生动的情境调动学生动手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情境中设定操作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以此促使他们在趣味性活动中更加高效地掌握和内化知识。比如,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根据课本知识,联系学生的实际来设计情境,通过引入他们感兴趣的生活现象、课间游戏或是动画片来活跃气氛,并在其中加入各种动手操作的环节,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演示具体的数学操作活动,带领他们进行模仿和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本中的知识点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自主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利用数学工具、数学模型进行实践,还可以适当拓展,改变操作思路来验证新的问题,从而在趣味性情境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提倡小组合作完成数学实验活动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设计一些数学小实验,引导学生去探究数学原理、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其更加高效地掌所学知识,同时借此机会训练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不断增强其学习积极性。这时,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数学实验,便于他们及时交换思路、改良实验方案,并在实验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形成开放、灵活的数学思维。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设计一个探究数学几何公式推导过程的实验活动,要求他们集中小组的力量,共同讨论出一套合理的方案,然后据此使用各种几何模型进行实验探究,并在小组中积极商讨,及时对公式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通过互相启发找到更加优质的实验方法,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了解知识的形成与应用途径,进而不断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辅助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 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数学教师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在拓展延伸中帮助学生深化知识,并有效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此时,教师所设计的实践活动应当涵盖课内外,便于学生灵活探究,如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依据教材知识来绘制钟表,将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标注于表盘上的对应地方,也可以组织设计比赛,要求学生根据轴对称的知识剪纸或是利用学过的几何图形拼摆各种图像等,还可以让学生运用学过的长度、重量单位知识到家中开展测量、稱重活动,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学生对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认知,从而帮助他们巩固知识,并推动其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四、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要求相契合,且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进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数学学科素养。而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中,小学数学老师要善于创新教学引导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驱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开展探究活动,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凭借个人努力收获学习成果的乐趣,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学习能力,切实增强其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桂兴.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知音励志,2016(14).
[2]刘建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考试周刊,2018(37).
[3]李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C]∥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小学是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此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探究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感性的认知,帮助他们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其综合素养提升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来优化个人的教学思路,在讲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训练,以便改善授课气氛,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
一、 重视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往往会给学生预留导向性较强的任务,旨在提高他们预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时,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借助设计预习方案的机会,在其中加入一些动手操作的任务,以便引导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有效训练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数学老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新课内容去搜集一些与数学家有关的故事,然后将人物头像与对应的故事打印出来,并粘贴在自己的积累本上,或者是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给出的提示分析一下现实生活中能够用到新课知识点的地方,并将其编写成具体的问题,到课上与其他同学分享,还可以让学生依据个人的预习成果在家中进行实践操作,检验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并将操作结果记录下来,到课上和教师交流,由此在实践性较强的预习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锻炼他们动手操作能力。
二、 优化教学流程,搭建动手操作平台
(一)鼓励学生自主制作学习所需工具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有限,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些直观、具体的物品来理解相应的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就需要用到很多教具将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内容形象化,同样的学生也需用到相应的学具来理解和分析具体的知识。鉴于此,小学数学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求,在课上指导学生自主制作学习所需的工具,以此既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为他们之后进行学习和探究提供帮助,且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如,数学老师可以在讲解个位数加减法时,要求学生自主制作计数的小棒,通过移除、增加来记忆数与数相加减的规律,也可以在讲授几何知识时,让学生们运用白纸、胶水、剪刀等制作七巧板、立体图形,从而在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推动他们学习成效的稳定提升。
(二)以生动的情境调动学生动手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情境中设定操作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以此促使他们在趣味性活动中更加高效地掌握和内化知识。比如,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根据课本知识,联系学生的实际来设计情境,通过引入他们感兴趣的生活现象、课间游戏或是动画片来活跃气氛,并在其中加入各种动手操作的环节,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演示具体的数学操作活动,带领他们进行模仿和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本中的知识点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自主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利用数学工具、数学模型进行实践,还可以适当拓展,改变操作思路来验证新的问题,从而在趣味性情境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提倡小组合作完成数学实验活动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设计一些数学小实验,引导学生去探究数学原理、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其更加高效地掌所学知识,同时借此机会训练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不断增强其学习积极性。这时,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数学实验,便于他们及时交换思路、改良实验方案,并在实验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形成开放、灵活的数学思维。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设计一个探究数学几何公式推导过程的实验活动,要求他们集中小组的力量,共同讨论出一套合理的方案,然后据此使用各种几何模型进行实验探究,并在小组中积极商讨,及时对公式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通过互相启发找到更加优质的实验方法,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了解知识的形成与应用途径,进而不断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辅助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 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数学教师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在拓展延伸中帮助学生深化知识,并有效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此时,教师所设计的实践活动应当涵盖课内外,便于学生灵活探究,如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依据教材知识来绘制钟表,将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标注于表盘上的对应地方,也可以组织设计比赛,要求学生根据轴对称的知识剪纸或是利用学过的几何图形拼摆各种图像等,还可以让学生运用学过的长度、重量单位知识到家中开展测量、稱重活动,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学生对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认知,从而帮助他们巩固知识,并推动其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四、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要求相契合,且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进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数学学科素养。而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中,小学数学老师要善于创新教学引导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驱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开展探究活动,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凭借个人努力收获学习成果的乐趣,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学习能力,切实增强其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桂兴.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知音励志,2016(14).
[2]刘建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考试周刊,2018(37).
[3]李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C]∥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