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設有积极作用。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加强民俗文化的学习,对弘扬民族文化尤为重要,随着民俗文化在高考语文中的频繁出现和专家学者的呼吁,民俗文化在语文教材中比重增大,因此将民俗文化渗透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愈发重要。
关键词:高中语文;渗透;民俗文化
一、民俗文化的含义以及在高中语文课文中的体现
1.民俗文化的概述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所集居民众的风俗生活习惯。如我国的汉族的清明节、端午节;彝族的火把节等。
2.高中语文教材对民俗文化的体现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包含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民俗文化,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以贾府为代表写了清朝的封建家族的衰落,也全方位,多层次地写出了清朝上层阶级的民俗;还比如鲁迅的《祝福》一文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苦命运来揭示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主要的社会矛盾,也写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下层劳动人民的腐朽的民俗;沈从文的《边城》则通过描写湘西姑娘翠翠古朴曲折的爱情描写了湘西苗族朴实的民俗文化。
二、结合民俗文化的现状分析迫切需要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被碰撞整合,“地球村”中的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极易受到外来文化的感染。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追捧“圣诞节”、“情人节”胜过“清明节”、“端午节”。这种崇洋媚外的情况愈演愈烈。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我国将“端午节”、“清明节”设为法定节假日,可是依然有很多青少年表示并不知道“端午节”和“清明节”的历史渊源。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相当重要。语文作为很重要的人文学科,是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发展的载体,因此对传承民俗文化也是有效的载体。另外因为近年高考对民俗文化的考察不断增加,所以学习民俗文化也很有必要。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作用
1.了解民俗文化是解读语文课程的辅助
我国悠久而璨烂的文化,给我们累积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学习民俗文化素材对于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鲁迅先生《祝福》里的祥林嫂“捐门滥”这以行为。如果不了解这一俗语是封建迷信的代表,就不会体会到在过去封建礼教对妇女精神的束缚,更不能深刻的体会到黑暗旧社会的吃人本质。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知识面,可以为写作增加素材,是文章内容更加深刻、生动感人。
2.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品质
民俗文化虽有部分糟粕,但也有其精华之所在。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不断的丰富、发展。许多文章蕴含的精神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点。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人生而善,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一个人更加出众。又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勉励年少之人应当珍惜时间,莫等岁月蹉跎再悲伤叹息;又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族体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以民为本的思想。由此可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把民俗文化融入的高中语文教育之中,在学习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品质。
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
1.教师首先要有较好的民俗文化修养
首先,教师的民俗文化意识是发挥民俗文化在教育中的关键。教师应当不断学习民俗文化知识,提高民俗文化的认知能力,进而应用于教师的平时教学中。尤其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知道自身扮演的职责角色的重要性,倡导民俗文化,将前人的智慧结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开发更多的民俗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2.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虽然在课堂上需要进行民俗教育的渗透,但是教师仍应该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对于与教学相关的民俗文化内容,要分清主次,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同时应该注意,教学的重点民俗文化,随意民族文化以何种形式出现需要备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来决定。不应使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局限在课上,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民俗风化的魅力。定期组织社团活动,体味“活”的文化的真正魅力。
3.引导学生判断好的民俗习惯,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
教师应当学会引导学生对民俗文化进行判断、辨别什么是优秀的民俗文化,什么是恶劣的民俗文化,学习和倡导优秀的民俗文化,摒弃恶劣、低俗的民族文化。充分发挥正确民俗文化对语文学习的辅助作用,并以此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念。
人类活动之中处处存在着民俗文化,除了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了解、学习到的民俗文化,大家也应当处处留心观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我们身边的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袁媛.高中语文古典诗词蕴涵的民俗文化及其教学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司丽娟.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景青梅.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4]陈谦.高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渗透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15,02:184.
关键词:高中语文;渗透;民俗文化
一、民俗文化的含义以及在高中语文课文中的体现
1.民俗文化的概述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所集居民众的风俗生活习惯。如我国的汉族的清明节、端午节;彝族的火把节等。
2.高中语文教材对民俗文化的体现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包含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民俗文化,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以贾府为代表写了清朝的封建家族的衰落,也全方位,多层次地写出了清朝上层阶级的民俗;还比如鲁迅的《祝福》一文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苦命运来揭示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主要的社会矛盾,也写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下层劳动人民的腐朽的民俗;沈从文的《边城》则通过描写湘西姑娘翠翠古朴曲折的爱情描写了湘西苗族朴实的民俗文化。
二、结合民俗文化的现状分析迫切需要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被碰撞整合,“地球村”中的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极易受到外来文化的感染。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追捧“圣诞节”、“情人节”胜过“清明节”、“端午节”。这种崇洋媚外的情况愈演愈烈。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我国将“端午节”、“清明节”设为法定节假日,可是依然有很多青少年表示并不知道“端午节”和“清明节”的历史渊源。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相当重要。语文作为很重要的人文学科,是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发展的载体,因此对传承民俗文化也是有效的载体。另外因为近年高考对民俗文化的考察不断增加,所以学习民俗文化也很有必要。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作用
1.了解民俗文化是解读语文课程的辅助
我国悠久而璨烂的文化,给我们累积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学习民俗文化素材对于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鲁迅先生《祝福》里的祥林嫂“捐门滥”这以行为。如果不了解这一俗语是封建迷信的代表,就不会体会到在过去封建礼教对妇女精神的束缚,更不能深刻的体会到黑暗旧社会的吃人本质。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知识面,可以为写作增加素材,是文章内容更加深刻、生动感人。
2.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品质
民俗文化虽有部分糟粕,但也有其精华之所在。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不断的丰富、发展。许多文章蕴含的精神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点。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人生而善,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一个人更加出众。又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勉励年少之人应当珍惜时间,莫等岁月蹉跎再悲伤叹息;又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族体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以民为本的思想。由此可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把民俗文化融入的高中语文教育之中,在学习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品质。
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
1.教师首先要有较好的民俗文化修养
首先,教师的民俗文化意识是发挥民俗文化在教育中的关键。教师应当不断学习民俗文化知识,提高民俗文化的认知能力,进而应用于教师的平时教学中。尤其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知道自身扮演的职责角色的重要性,倡导民俗文化,将前人的智慧结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开发更多的民俗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2.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虽然在课堂上需要进行民俗教育的渗透,但是教师仍应该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对于与教学相关的民俗文化内容,要分清主次,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同时应该注意,教学的重点民俗文化,随意民族文化以何种形式出现需要备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来决定。不应使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局限在课上,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民俗风化的魅力。定期组织社团活动,体味“活”的文化的真正魅力。
3.引导学生判断好的民俗习惯,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
教师应当学会引导学生对民俗文化进行判断、辨别什么是优秀的民俗文化,什么是恶劣的民俗文化,学习和倡导优秀的民俗文化,摒弃恶劣、低俗的民族文化。充分发挥正确民俗文化对语文学习的辅助作用,并以此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念。
人类活动之中处处存在着民俗文化,除了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了解、学习到的民俗文化,大家也应当处处留心观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我们身边的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袁媛.高中语文古典诗词蕴涵的民俗文化及其教学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司丽娟.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景青梅.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4]陈谦.高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渗透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15,0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