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阐释”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文本、历史和时代精神的真理性表达。对阐释的起源、历史、概念进行澄明和深入剖析,提出具有时代特征、推动社会进步的标识性概念和命题,对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阐释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阐释”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文本、历史和时代精神的真理性表达。对阐释的起源、历史、概念进行澄明和深入剖析,提出具有时代特征、推动社会进步的标识性概念和命题,对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阐释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中个人私利与社会公善的结合如何可能,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顺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顺利推进的重大问题,因此是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以特殊与普遍关系的视域来看,市民社会借助于商品经济的扩展而开启了特殊与普遍关系在社会层面上的发生和拓展,它表现为每个人特殊利益与社会普遍利益的各自独立和相互冲突。针对由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之关系所生发的个人私利与社会公善之间的张力,曼德维尔以市民社会悖论、斯密以"看不见的手"、黑格尔以"特殊性原则"和"普遍性原则"的辩证法相继阐述了个人私利与社
现代社会的分工体系不仅具有政治功能与技术功能,也具有道德功能,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既要追求个人价值,也要追求社会价值,而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所指向的事经常都不一致的条件下,社会的分工体系就成了帮助所有人兼顾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重要工具。分工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变革总是会突破既有的分工边界,但并非所有这样的突破都属于进步。变革可能导向优化分工,也可能导向破坏分工,其中,只有优化分工的变革才属于进步。从伦理角度来看,社会变革只能指向优化分工的方向。
通过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经验的国际比较,可以发现,工业化国家在向城市化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结构性减速的发生家庭储蓄率会出现下降趋势,由此提出"储蓄耗散"假说。根据这一假说,对于从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转型的城市化进程而言,经济增长速度6%以下是储蓄快速耗散和储蓄率快速向低水平收敛的区域;在资本市场不完善和储蓄无法向有效率的路径转换的不利条件下,储蓄耗散将沿着资产价格膨胀的无效路径进行,且诱致城市化阶段持续的隐性通货膨胀。进入结构性减速通道的中国经济,也正在进入储蓄耗散通道,关键是如何通过更完善的制度设计,实现储蓄向
2018年4月27日,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天津社会科学院承办的"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新时代哲学的使命和担当"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十九届全国社科系统哲学大会在天津大礼堂开幕。天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浙闽,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张英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史瑞杰主持开幕式。
"经世"一词,绾联古代士人的观念意识与行为方式,是儒学的文化标识。但在概念上,"经世"一词并非一开始就以"经国济世"为内涵,而是经历了语义学的演进。在结构上,经世之学的划分可从多种角度加以解读。在形态上,儒学经世思想并无固定模式,从孔孟到程朱,以至阳明心学、清代朴学,均围绕"经世"思想建构自己的话语、理路、逻辑、体系,其间虽形态不一,各流派也互相攻忤,但经世宗旨一以贯之。研究古代思想学术,务以前人之"经世"还诸前人,而不能脱离历史语境,以一种今人认定的"经世"标准去理解、裁判历史上的多元经世形态。
自觉追求统一科学是马克思思想发生、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在努力尝试以各种方式解决现有之物与应有之物、科学与艺术、自然与政治、自然与历史、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之间的对立之后,马克思最终把统一科学定位于“唯一的”“历史科学”,并认为领域分离、对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异化状态,统一科学是基于实践本体的入的存在的真理,共产主义运动与统一科学的追求是一致的。尽管马克思揭示的统一科学成为可能的现实条件还远未具备,但它依然启示我们:要整体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要保持对科学分化、知识分裂的警惕与超越;哲
公共阐释已经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的公共议题,既有讨论所达成的主要是关于阐释对象特别是阐释规范方面的理解,相对而言,关于阐释主体的讨论似乎尚待提出。在这个方面,马克思关于人的一些基本思想值得作为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按马克思的见解,公共阐释之主体方面的历史性前提,乃是现代的独立个人。这种个人并非天然的个体,而是由人类社会辩证的、历史的规定所构成的主体。阐释之公共性,即成立于这种历史性的主体前提条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