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应该是童仆还是儿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2744587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晋李密的《陈情表》中有这样一句:“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句中“僮”字是什么意思?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等一些选本皆注释云:“僮,童仆。”该注看似可通,其实与语境失协,又与情理相悖,故不能成立。
  诚然,在汉晋时期的古文献中,“僮”字确有“童仆”之意,且用例颇多。例如贾谊《治安策》:“今民卖僮者,为之……纳之闲中。”《史记·货殖列传》:“(卓氏)富至僮千人。”《汉书·王莽传》:“僮奴衣布,马不秣谷。”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等等。
  如果仅从词义训诂的角度看,上述注解言之有据;但是,若从语境的角度审视,却并非恰当。我们考察一下“僮”字所在的语段:“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不难发现,该语段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内容上主要陈述自己家族和血亲方面的状况,强调其“门衰祚薄”的不幸,其中“伯叔”“兄弟”“门(第)”“儿息”“亲”等词语是其标志;二是在形式上“僮”字所在的句子是对仗句式,其中“僮”与“亲”相对。这些特点表明,句中“僮”字的内涵指向也应该与家族、血亲相关。由此可知,如果将“僮”字释为“童仆”,则意味着“僮”字的内涵指向是外人,与家族、血亲无关,夹在其中显然不伦不类,使它们之间不甚协调,有“跑调”之嫌。
  另外,从情理上说,家中若无“童仆”,与“门衰祚薄”之间并无什么关系,也并非“门衰祚薄”的表现之一,而只能是“家贫财薄”的表现之一,不能作为欲陈之“情”,更不宜成为“抗旨不遵,拒不上任”的理由。因为皇帝随便就可以赏你几个“童仆”,替你照料祖母,看你还敢拒不上任!
  所以,教材等选本的注释是不够合适的。那么,究竟如何解释该“僮”字呢?事实上,“僮”字在古汉语中还有儿童、少年、未成年人(一般均指男性)之意。而且,这是其本义。正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所云:“僮,未冠也。”(“未冠”即男子未行成年冠礼,表示未成年)此义在晋代以前的古籍中已不乏用例,如《国语·鲁语》:“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邪?”《史记·循吏列传》:“(子产)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如果用此义解读《陈情表》中的“僮”字,那么,上述问题将不复存在。因为如果释为“儿童(少年、未成年人)”,那么,“僮”字在该句就可以用来指作者自己的儿子(即“儿息”),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纳入其亲属的范畴,而不属于外人了。如此一来,“僮”字的内涵指向与所在语境就协调一致了。而且,还可使对仗句“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在意义上紧密相关,即上句说外无近亲,下句说内无成年之子。同时,也可与前面的“门衰祚薄”产生联系,因为年纪将老却无成年之子支撑门户可以视为“门衰祚薄”的体现之一;更可以和“晚有儿息”形成呼应,即儿子出生晚、年龄小,所以家中欠缺照应门户之人——因此,祖母需要自己亲自照料,恕不能奉诏赴任。
  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语,应同时遵循“训诂有据”和“以理解文”两个原则。将本句的“僮”字解为“儿童(少年、未成年人)”,就是根据上述两个原则作出的判断。如此解读,在学界亦可得到有力支持,已有颇多先例可证。就笔者所见,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在本选文中即对此作注云:“僮,童子,此义后作‘童’。”且云:“上文说‘晚有儿息’,所以这里说‘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说明注者也将文中的“僮”与“儿息”视为同指。河南大学出版社《古代汉语教程》(魏清源主编)也在本选文中注释云:“僮,通‘童’。”有些版本则直接使用“童”字而不用“僮”字,可能就是为了避免上述误解,如华夏出版社和哈尔滨出版社的两部《古文观止》选本皆如此。此外,商务印书馆、西安出版社的两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四川辞书出版社的《古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在其“僮”字的“儿童”“少年”“未成年人”之类的义项中,均以《陈情表》此句作为书证,表明它们也都将该句中的“僮”字作如此认识。
  总之,在训诂有据的前提下,从语境和情理两个方面考察,将该句“僮”字释为“儿童(少年、未成年人)”比释为“童仆”更为恰当、合理。不过,还应指出的是,教材对“五尺之僮”的整体注解是“五尺高的小孩”,这倒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它实际上也将其中的“僮”字理解为“儿童(少年、未成年人)”了。这虽然与其对“僮”字的单独注释“童仆”相牴牾,但其结果却是“歪打正着”。这就从教材注解本身方面说明了该句“僮”字的合理解释究竟应该是什么。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M].北京:中華书局,1999.
  [2]魏清源.古代汉语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3]王力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杨希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Z].西安:西安出版社,2002.
  [5]祝鸿熹.古代汉语词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解读诗歌作品,最可靠的方法应是细读。任何意识形态的“先入为主”,都极有可能“过度阐释”,从而将阅读鉴赏带入歧途甚至末路。敏锐的鉴赏和诚实的阐释不应着眼于图解某种成见,而应该着眼于诗歌文本。对《孔雀东南飞》,各种版本的阐释大体一致,其关键词是“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以人教版高中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为例:“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学有所得,是课的质量的生命。无效、低效,就浪费学生的青春,浪费他们的生命。因而学生学有所得,课堂有效,是教师教课的底线。”可见,课堂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学有所得,这也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单就《台阶》一课而言,我们可以从课后生字词与课后习题的设置上来看教材编者想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获得些什么。  课后生字词:凹凼、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课后习题:  一
所谓备教解读,就是以确切的主题为统率,用清晰的逻辑相贯通,将文本解读、文本的教学解读及文本的备教资料整合于一体,直指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文本解读方式。它基于课堂教学的基本学情实际,既具有文本解读学的专业视野,又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应用,还提供了大量的备教资料;既克服了专业解读过于精深往往不适宜直接用于教学的难题,又避免了单行的所谓教学设计因缺少系统解读支撑而导致的重点不准、主题不明、层次不清、人云亦
2019年秋季,全国使用统编语文教材,原来使用人教版教材的老师会发现,人教版的部分老课文保留在统编教材中,就产生了错觉,认为教材变化不大,沿用原来的教法、教学資料足可以对付了。甚至有一些教研员,没有深入研究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编排体系,在指导这些老课文教学的时候,还是按常规的阅读教学,没有关注习作元素,把课文学习与习作指导实践完全割裂。如四年级上册的《麻雀》,五年级上册的《太阳》,统编教材都把这两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一观点因为体现着对学生尊重的教育情怀而深受教育界重视。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教师必须从学理上予以认同,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落实。  本着这个理念,笔者以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关键是“学”,就是把过去一直提倡的预习提高到为教奠定基础的程度加以重视,把课堂教学往前延伸到预习阶段,使有效的预习作为“教”的必要组成。  但是,要想真正落实这一理念,尚需解决“学”的一系列问题。笔者曾在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以幼儿园、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1]“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部编版”)即是严格贯彻中央有关指示,经过多年精心打磨而投入使用的一套教材。这套教材鲜明地体现了主流教材的引导示范作
李支舜,华东师范大学第   1925年春天,毛主席回湖南家乡养病。在养病期间,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年秋从湖南回到广州后,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干部,成为农民运动的领导骨干。《沁园春·长沙》大约是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论及魏晋文学时,他认为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1]而这里的“自觉”以及“为艺术而艺术”之文艺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疾速发展。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2]除文体、文风发生明显变化外,此时
对于文本的教学要做到顶层设计,实施最优化方案,踏上高效教学之路,我认为只有具备高定位教学意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完成。具体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准确深度的解读文本  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是教学内容确定的支点,是教学设计艺术水准高下的基点,所以,一个教师要有超强的文本解读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有和谐、民主、圆融、高效、流畅的教学流程。关于《小狗包弟》的文本解读,一般认为,它讲述了作者家中
1984年,阿城《棋王》在《上海文学》发表并震动文坛,引起多方关注,也赢得众多赞誉。其主要原因乃在于阿城的小说开辟了一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带来了一种迥异于那个文学时代的文化审美。如王蒙在《棋王》发表不久后所说:“我久没有见过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文体、这样的叙述风格了。”[1]二十年后,阿城在接受访谈时也还谈到“不一样”这个话题:“接触到另外的知识,你的知识结构就跟你的同龄人不一样了。……应该是我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