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外语学习的普及,多种外语教学法也在人们的实践中应运而生,其目的都是要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任务型教学法也不例外,它在在教学实践中为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语用能力;语用能力培养
目前外语教学法的研究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外语语言教学有一系列的复杂的特征,并以能力培养作为主流教学思想。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许多学者,研究者认为过去一个世纪的语言教学史就是追求“最好的教学方法”的历史。语言学家Nunan在1999年指出,“在过去的20年中,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和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成为语言教学领域三个特别有影响的概念”。
一、 任务型教学的概念(Task-based Approach)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Approach)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通过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提出的,在我国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在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对于任务型教学Ellis提出:“采用以完成系列任务的方式来学习,能够同时激活有关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学习机制,而任务的设置可以创造语言习得所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学习者需要有机会投入有意义的交互活动,当他们被“强制性”的要求使用准确而得体的外语来完成某项任务时,就有可能获取那些能激活语言习得的语言输入信息(Ellis,1998:226)。”
二、 任务型教学在语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我国学者刘绍忠对语用能力有这样的定义:“语用能力指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能力和在对语境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别的意思和意图,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语用能力要求学习者首先能够识别不同的交际语境(语境对语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决定性,识别语境是语用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和组成部分),认识话语的多层次性(言内意义和言外意义)并结合社会和文化因素,根据语用及交际原则,得体、合适、准确的理解别人和表达自己。
1.语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外语学习者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虽然经过多年的外语学习,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在与本族语者交谈时还是会出现交际困难,要么难以理解对方,不知道对方话语的多层含义(言内意义和言外意义);要么词不达意,表达不清楚,言语过于啰嗦或过短,使双方的对话难以进行。这实际上就是语用能力的缺乏所造成的。
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倡导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我国语言学家何自然(1997:218)指出外语的语用能力,不会随着学生的外语能力(遣词造句能力)的提高而自然提高。因此,语用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2.任务型教学在语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任务型教学强调在做中学,它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对任务的完成,学习者之间互动、合作,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他要求任务要有真实性、交际性,能激发学习者兴趣等特点,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语用能力。因此,任务型教学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使得学生认识和把握语境,提高语用意识。语言交际依赖于语言环境。不同的语言环境需要不同的交际用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在不同语境的语言使用。任务型教学恰好能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语言环境进行意义交流。而语用能力的实质就是学生能够用语言进行日常会话、交流等信息沟通活动。语言的使用要准确、得体、适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有语用意识,能够识别不同的语境正确得体的表达自己。话语的活动总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情景和话语对象间进行的。语言环境对话语活动者产生影响,进而决定他们的语言选择。例如英语中“It’s cold today.”作为一个单独的句子,它的表层含义是“今天天冷”。但是如果将它放到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就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如果是电视新闻后的天气预报,那是向听众传递今天的天气信息,可能是提醒人们注意防寒。如果是母亲对孩子说这就话,可能是要让孩子多穿点衣服。如果是在办公室有人说这句话,有可能是提醒别人关门窗。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不同语境下的话语的交际,而且要让学生意识到在理解话语的言内意义(今天冷)时,还要理解话语的言外意义(天冷,多穿衣服)及注意其言后行为(关门窗)。 通过不同任务的完成,学生可以学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理解对方的话语含义,作出相应的反应。并且准确、得体、合理地表达自己,使得会话得以顺利进行,交际顺畅。
其次,教师要加强文化知识输入,增加语用知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石。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说话方式和说话习惯不尽相同。外语学习者经常出现由于目的语文化背景缺乏造成话语的失误。例如,婚姻、年龄、收入等,这些话题在西方人的文化习俗中属于隐私,显然,若选择类似的话题与西方人交谈一定会引起对方的不适甚至不满。造成类似错误的原因是学习者缺少必要的目的语文化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要想真正的学好一门语言,一定要有必要的目的语文化知识,学会用本族语者的思维及交际方式与人交流。在任务型教学中,通过任务设计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的目的语文化信息。增加学生的目的语文化知识,进行目的语与本族语的文化对比,加强其文化差异敏感性。以讲授西方婚礼内容为例,教师在授课时不仅可传授有关西方婚礼的内容。还可以通过任务设计,如,课前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西方婚礼的资料:婚礼前的准备、婚礼的过程、人们对婚礼的态度与看法等等。不同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然后在课堂上做演讲报告,可以将西方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西方人的价值观、信仰等一系列语用知识传递给学生。
最后,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降低母语干扰,提高交际能力。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交际往往会产生母语干扰,从而带来母语负迁移现象,即在一种情境中学的知识干扰在另一种情境中进行的学习。外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的现象已被广泛证实。学习者会把母语中的各种语言形式迁移到目的语的使用中去,语言学习者在与目的语者交流时,总会用本族语的语用规则去应答对方,造成语言运用的失误。下面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母语负迁移引起的语言运用的失误:有位美国人想了解超市是否开门,便问导游:“Is WELLCOME (超市名) open onSundays?” 导游不假思索的答道:“Of course.” 弄得外宾极为难堪。殊不知“Of course.” 并非在任何场合下都与汉语中的“当然”等同。其言外之意是:“Only an idiotic foreigner would ask!”(只有傻瓜才会问这样的问题)滥用它来表示“肯定”会导致对方认为应答人出言不逊,不懂礼貌。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解决母语负迁移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语境呈现同一种语用规则来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达到减少母语负迁移的现象。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把语用教学提到和语言教学相同的高度上,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以应用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任务型教学的特点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语用知识,并遵循语用原则,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性,减少语言运用失误,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