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1O日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当下信用风险状况总体平稳,但需要关注,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在传统风险压力仍存的情况下,新的风险苗头有所显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控仍然面临诸多风险。
受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等因素影响,以及不良贷款分类标准更为严格,2018年银行业不良贷款有所回升。
数据显示,2018年,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20254亿元,较2017年末增加319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83%,较2017年末上升0.09各百分点。同时,我国当前经济基本面依然稳定,“六稳”措施成效初显,银行业转型发展成果逐渐显现,风控体系、风控技术和风险意识不断增强,存量财务资源相对充裕,不良资产处置渠道拓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控和消化能力持续增强,预计银行业资产质量仍将保持稳定态势。
不过,在整体平稳的态势下,不同类型机构信用风险的走势出现分化。总体来看,不同类型银行信用风险走势出现分化,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仍在持续改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不良率有所上升。
分机构看,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改善,2018年末不良率较2017年末下降0.12各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不良率与2017年末持平。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不良率分别较年初上升0.27个百分点、0.80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这反映出当前经济稳中有变和不良认定标准趋严双重因素影响下,区域性中小银行资产质量面临更大压力。
在《报告》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宄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2018年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在上升,但化解风险的能力也在上升,尤其是,资本工具的创新,解决了管理风险、处置风险能力提升的问题。
《报告》指出,2018年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加权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為11.03%,加权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58%,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4.20{6,较上年提高0.55个百分点,资本充足水平持续向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计提减值准备同样较为充足,2018年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37734亿元,较2017年末增加6790亿元;拨各覆盖率为186.31%,较2017年末上升4.89个百分点;贷款拨各率为3. 41%,较2017年末上升0.25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商业银行风险地步相关指标均呈现提升态势,行业整体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
不过《报告》强调,信用风险管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随着降杠杆的逐步推进和新一轮“僵尸企业”处置工作的启动,部分行业和客户潜在风险将逐步暴露。同时,当前经济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部分传统产业进入调整期,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长有所放缓,经济增长对房地产和基建投资依赖较高,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这些因素既有周期性的,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新增贷款投向及信贷资产存量风险管控仍面临较大压力。
此外,企业过度融资问题、房地产贷款风险压力以及地方债务风险均对银行资产质量造成影响。
分别来看,近年来,企业多头融资、过度融资的问题日益突出,是商业银行风险防控的重点领域之一。部分企业通过开展多元化经营、提供关联担保、多渠道融资等方式获取远超过自身经营需求的债务资金,形成债务规模大、杠杆率高、财务负担重、偿债能力弱的不良现象。在当前经济下行承压的背景下,受产能利用率下降、高杠杆叠加等因素影响,较多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因资金链断裂产生债务危机,从而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同时,在实际业务经营中,部分商业银行也存在经营不够审慎的问题,存在“垒大户”、“搭便车”等情况,对企业多头授信、过度授信、贷款集中度过高等问题缺少有效的控制手段或管理不到位,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是当前国家房地产调控的总体策略。从行业运行情况看,近年来全国房地产市场区域分化进一步加剧,商业地产投资持续低迷,部分行业波动导致写字楼空置率上升。2019年以来,中小房企销售金额较上年同期明显下滑,房地产企业库存压力仍然较大。部分房企融资渠道复杂,授信银行众多,债务规模大,负债水平高,且项目分散在全国各地,生产事故、资金链紧张等负面事件时有发生。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经不起“风吹草动”,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信用违约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监管趋势不变,监管政策的核心要求是开前门、堵后门,严禁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要求商业银行以项目自有经营性现金流为核心,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自主审贷,对金融机构违法违规向地方政府提供融资、要求或接受地方政府提供担保承诺的,要依法依规追究金融机构及其相关负责人和授信审批人员责任,要终身追责、倒查责任。虽然地方政府债务总体风险可控,但个别地区风险不容忽视。但随着银行货款、资管产品等融资渠道进一步受限以及信托、债券等中短期、高成本融资集中到期,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的资金链压力持续增加,部分债务水平高、经济水平差、财政实力弱、融资平台过度依赖当地财政的地区,不排除个别平台和项目爆发信用风险的可能。
受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等因素影响,以及不良贷款分类标准更为严格,2018年银行业不良贷款有所回升。
数据显示,2018年,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20254亿元,较2017年末增加319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83%,较2017年末上升0.09各百分点。同时,我国当前经济基本面依然稳定,“六稳”措施成效初显,银行业转型发展成果逐渐显现,风控体系、风控技术和风险意识不断增强,存量财务资源相对充裕,不良资产处置渠道拓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控和消化能力持续增强,预计银行业资产质量仍将保持稳定态势。
不过,在整体平稳的态势下,不同类型机构信用风险的走势出现分化。总体来看,不同类型银行信用风险走势出现分化,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仍在持续改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不良率有所上升。
分机构看,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改善,2018年末不良率较2017年末下降0.12各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不良率与2017年末持平。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不良率分别较年初上升0.27个百分点、0.80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这反映出当前经济稳中有变和不良认定标准趋严双重因素影响下,区域性中小银行资产质量面临更大压力。
在《报告》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宄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2018年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在上升,但化解风险的能力也在上升,尤其是,资本工具的创新,解决了管理风险、处置风险能力提升的问题。
《报告》指出,2018年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加权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為11.03%,加权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58%,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4.20{6,较上年提高0.55个百分点,资本充足水平持续向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计提减值准备同样较为充足,2018年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37734亿元,较2017年末增加6790亿元;拨各覆盖率为186.31%,较2017年末上升4.89个百分点;贷款拨各率为3. 41%,较2017年末上升0.25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商业银行风险地步相关指标均呈现提升态势,行业整体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
不过《报告》强调,信用风险管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随着降杠杆的逐步推进和新一轮“僵尸企业”处置工作的启动,部分行业和客户潜在风险将逐步暴露。同时,当前经济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部分传统产业进入调整期,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长有所放缓,经济增长对房地产和基建投资依赖较高,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这些因素既有周期性的,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新增贷款投向及信贷资产存量风险管控仍面临较大压力。
此外,企业过度融资问题、房地产贷款风险压力以及地方债务风险均对银行资产质量造成影响。
分别来看,近年来,企业多头融资、过度融资的问题日益突出,是商业银行风险防控的重点领域之一。部分企业通过开展多元化经营、提供关联担保、多渠道融资等方式获取远超过自身经营需求的债务资金,形成债务规模大、杠杆率高、财务负担重、偿债能力弱的不良现象。在当前经济下行承压的背景下,受产能利用率下降、高杠杆叠加等因素影响,较多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因资金链断裂产生债务危机,从而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同时,在实际业务经营中,部分商业银行也存在经营不够审慎的问题,存在“垒大户”、“搭便车”等情况,对企业多头授信、过度授信、贷款集中度过高等问题缺少有效的控制手段或管理不到位,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是当前国家房地产调控的总体策略。从行业运行情况看,近年来全国房地产市场区域分化进一步加剧,商业地产投资持续低迷,部分行业波动导致写字楼空置率上升。2019年以来,中小房企销售金额较上年同期明显下滑,房地产企业库存压力仍然较大。部分房企融资渠道复杂,授信银行众多,债务规模大,负债水平高,且项目分散在全国各地,生产事故、资金链紧张等负面事件时有发生。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经不起“风吹草动”,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信用违约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监管趋势不变,监管政策的核心要求是开前门、堵后门,严禁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要求商业银行以项目自有经营性现金流为核心,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自主审贷,对金融机构违法违规向地方政府提供融资、要求或接受地方政府提供担保承诺的,要依法依规追究金融机构及其相关负责人和授信审批人员责任,要终身追责、倒查责任。虽然地方政府债务总体风险可控,但个别地区风险不容忽视。但随着银行货款、资管产品等融资渠道进一步受限以及信托、债券等中短期、高成本融资集中到期,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的资金链压力持续增加,部分债务水平高、经济水平差、财政实力弱、融资平台过度依赖当地财政的地区,不排除个别平台和项目爆发信用风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