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成长,国际经济秩序出现深刻变化。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经济开始走出危机的阴影,但复苏的道路并不平坦,还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实现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健康发展,需要我们从战略的高度、全球的视野、长远的角度,认真思考危机产生的原因和未来发展方向;在变化中的世界中,承担起符合自身角色的社会责任和国际责任。这里,我愿结合本次峰会主题,就全球经济治理的共同责任问题谈几点看法,同大家交流讨论。
第一,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对世界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也揭示了全球经济治理的不足之处。为提高经济危机防范能力,需要各国继续发扬在应对危机中形成的齐心协力、加强合作、同舟共济的精神,完善和创新全球经济治理。在相关机制建设中,应遵循相互尊重、集体决策的原则,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愿意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我们将继续支持联合国及相关机构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支持和推动二十国集团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积极参与多哈回合谈判,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二,完善财政金融体系是消除金融危机根源的关键之举。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但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和财政风险加大,有的国家还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国际金融市场起伏不定,导致危机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根除。国际社会应继续推进全球金融结构调整和改革,加强对金融创新、资本流动的监管,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流动性的合理稳定,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还应重视对各国财政金融的监测分析,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调整措施,降低财政金融失衡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第三,实现经济健康复苏需要警惕全球性通胀风险。历史告诉我们,经济从衰退到复苏充满着挑战,增长和通胀往往是相伴而生的。近一时期,国际市场上粮食、石油、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通货膨胀在全球呈现一定的蔓延之势,给经济增长带来阴影。面对全球性通胀等挑战,单靠个别国家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各国相互沟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把握好政策导向、重点和力度,既恢复和保持经济增长,又抑制和减轻通货膨胀,促进世界经济健康运行。
第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全球化与自由贸易。贸易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全面复苏的必要条件。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只有通过合理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才能实现产品和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福祉。但近年来,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复苏的进程。国际社会应坚持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方向,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系,使自由贸易的好处为各国人民所共享。
第五,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是促进世界持久繁荣的根本措施。当今世界,财富增长相对较快,但南北不平衡更加突出,这是全球经济最大的不平衡。国际金融危机及大宗商品涨价,又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受到严重冲击,延缓了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进程,甚至影响社会秩序和稳定。国际社会应当提升南北问题在全球议程中的地位,把支持欠发达国家作为促进世界经济平衡的重要任务,为之提供更多的经济资源、更好的制度保障,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今年年初,中国制定了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它不仅为中国人民描绘了未来发展蓝图,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我们正在编制若干“十二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以使规划纲要的实施更具有可操作性。未来五年,中国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需要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这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基础。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几个月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但也面临着通胀压力等问题。对此,中国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努力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经济发展势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我们千方百计保持粮食稳定增产,目前夏粮丰收已成定局。中国立足国内生产能源,保证煤电油气稳定供应,强化需求侧管理。一方面增加粮食、能源等有效供给,一方面抑制不合理需求,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控制通胀预期。
二是致力于扩大消费需求。这是最大的结构调整。中国人多地广,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我们将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的战略。通过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等措施,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推进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减少民众对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强全社会消费能力。我们正在实施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包括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促进困难群众住有所居,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全民基本医保等,这既能保障和改善民生,又是优化结构、促进增长的重大举措。
三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这是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中国将以此为契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产业确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重点鼓励和扶持。同时,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逐步关闭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生产能力,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构建绿色清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四是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任务。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现代化建设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社会发展“短板”的矛盾亟待缓解。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而且涉及社会结构的调整。需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化社会领域相关改革,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五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这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应有之义和强大动力。过去30多年,中国依靠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今后将继续把制度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力争在企业、行政、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对外开放中,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与出口并举、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使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进一步深度融合。中国把扩大进口作为战略举措,这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智库汇聚了各学科、各领域的知识精英,不仅为各国政府决策提出了重要建议,也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全球和地区安全、国际难点热点化解等提供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当今世界,如何解决全球经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是对决策者的挑战,也是对人类智慧的考验。希望全球智库同仁能够借此机会,利用好这个平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完善和创新全球经济治理贡献经验和智慧。
第一,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对世界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也揭示了全球经济治理的不足之处。为提高经济危机防范能力,需要各国继续发扬在应对危机中形成的齐心协力、加强合作、同舟共济的精神,完善和创新全球经济治理。在相关机制建设中,应遵循相互尊重、集体决策的原则,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愿意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我们将继续支持联合国及相关机构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支持和推动二十国集团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积极参与多哈回合谈判,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二,完善财政金融体系是消除金融危机根源的关键之举。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但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和财政风险加大,有的国家还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国际金融市场起伏不定,导致危机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根除。国际社会应继续推进全球金融结构调整和改革,加强对金融创新、资本流动的监管,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流动性的合理稳定,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还应重视对各国财政金融的监测分析,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调整措施,降低财政金融失衡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第三,实现经济健康复苏需要警惕全球性通胀风险。历史告诉我们,经济从衰退到复苏充满着挑战,增长和通胀往往是相伴而生的。近一时期,国际市场上粮食、石油、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通货膨胀在全球呈现一定的蔓延之势,给经济增长带来阴影。面对全球性通胀等挑战,单靠个别国家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各国相互沟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把握好政策导向、重点和力度,既恢复和保持经济增长,又抑制和减轻通货膨胀,促进世界经济健康运行。
第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全球化与自由贸易。贸易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全面复苏的必要条件。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只有通过合理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才能实现产品和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福祉。但近年来,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复苏的进程。国际社会应坚持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方向,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系,使自由贸易的好处为各国人民所共享。
第五,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是促进世界持久繁荣的根本措施。当今世界,财富增长相对较快,但南北不平衡更加突出,这是全球经济最大的不平衡。国际金融危机及大宗商品涨价,又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受到严重冲击,延缓了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进程,甚至影响社会秩序和稳定。国际社会应当提升南北问题在全球议程中的地位,把支持欠发达国家作为促进世界经济平衡的重要任务,为之提供更多的经济资源、更好的制度保障,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今年年初,中国制定了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它不仅为中国人民描绘了未来发展蓝图,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我们正在编制若干“十二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以使规划纲要的实施更具有可操作性。未来五年,中国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需要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这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基础。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几个月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但也面临着通胀压力等问题。对此,中国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努力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经济发展势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我们千方百计保持粮食稳定增产,目前夏粮丰收已成定局。中国立足国内生产能源,保证煤电油气稳定供应,强化需求侧管理。一方面增加粮食、能源等有效供给,一方面抑制不合理需求,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控制通胀预期。
二是致力于扩大消费需求。这是最大的结构调整。中国人多地广,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我们将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的战略。通过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等措施,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推进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减少民众对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强全社会消费能力。我们正在实施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包括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促进困难群众住有所居,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全民基本医保等,这既能保障和改善民生,又是优化结构、促进增长的重大举措。
三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这是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中国将以此为契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产业确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重点鼓励和扶持。同时,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逐步关闭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生产能力,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构建绿色清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四是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任务。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现代化建设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社会发展“短板”的矛盾亟待缓解。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而且涉及社会结构的调整。需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化社会领域相关改革,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五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这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应有之义和强大动力。过去30多年,中国依靠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今后将继续把制度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力争在企业、行政、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对外开放中,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与出口并举、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使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进一步深度融合。中国把扩大进口作为战略举措,这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智库汇聚了各学科、各领域的知识精英,不仅为各国政府决策提出了重要建议,也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全球和地区安全、国际难点热点化解等提供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当今世界,如何解决全球经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是对决策者的挑战,也是对人类智慧的考验。希望全球智库同仁能够借此机会,利用好这个平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完善和创新全球经济治理贡献经验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