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奔七老猿,为寻找“正在消失的上海美食”不遗余力地捐出时间、空间,外加馋唾水的“食痴”。
秋天是个好季节,不冷不热。40.6℃的百年来未遇酷暑终于熬过去了,而我还活着。手皲脚裂的严冬还没到来,这是可以坐下来吃吃喝喝的好辰光。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所谓“金秋”者也,可以吃的东西多,胃口又好,加上牙好(记住多吃梨以固齿),吃嘛嘛香。
上海人虽没有“贴秋膘”一说,却也有“秋吃,吃秋(臭)”的箴言。再说,金秋的食物格外香,值得回味和追求的多着呢!毛豆芋艿、老鸭汤、鲜肉月饼、糖炒栗子、烘鱿鱼、烘山芋、糯米大白果、年糕团、大饼油条豆腐浆……真是想吃啥就有啥。
老鸭汤
这是仲秋(中秋前后)上海人的最爱,无论贫富。因为聪明的上海人深知,不但冬天要进补,秋令也一样要进补,故鸭一定要老,而且真正补身的不是雌鸭,倒是老雄鸭。小时候,妈妈去菜场买鸭子烧鸭汤,就是要买“绿头雄”。
可悲的是,如今市场上不论雄鸭还是雌鸭,真正的老鸭是吃不着也见不到了。老鸭一般用扁尖煮(好的扁尖也很难吃到了),要么咸得要命,要么烂糟糟的。记得十多年前吃过小浦东秦历煮的老鸭汤,他是用笋衣烧的。笋衣吃口更嫩,也更鲜。可惜现在也吃不到了,已成为供应商的小浦东连笋衣也不经营了,他嫌商家为了笋衣好看,都用硫磺熏过,有一股去不掉的怪味道,更是有害于人。
不过,前不久在人称“美厨娘”的马琳那边,吃到一个老鸭汤,居然还吃出了老味道。一个白色的砂锅上桌,香味从厨房飘到餐桌,锅盖揭开,香沁心脾。小饕们让我先舀一匙汤,我不怕烫,略一尝,真是鲜透了。
健谈的马琳来不及擦一擦额上的汗,哇啦哇啦讲开了:“这是用真正的3年老鸭,再加上响螺片2片、瘦肉3两、凤爪3只、火腿5片、鸭梨1个,加上葱、姜、老酒煲3个半小时,最后放虫草花或枸杞子煮片刻就可以了。怎么样?鲜不鲜?”我说:“绝对鲜!”她哈哈大笑:“那就OK了!”
鲜肉月饼
中秋是仲秋之“中”,中秋吃月饼是理所应当,毋庸置疑。小时候,月饼很金贵,买几个来,一家八九个人,每天吃一个。一个月饼切八爿,每人吃一爿。不过那时可没有广式月饼,我们吃的是苏式月饼或宁式月饼,都是酥皮月饼。苏式的馅颇似“采芝斋”糖果,有玫瑰、芝麻、豆沙、椒盐……宁式则一如宁波人,有苔条馅。还有一种潮式老婆饼,用油纸包着的,其馅多由糖冬瓜制成,吃来吃去差不多。广式月饼至今还吃不惯,蛋黄白莲蓉堪称经典,一个绝对吃不下,我情愿将胃口留着吃饭。
上海人百吃不厌的是鲜肉月饼。别的月饼要推销,鲜肉月饼要排队。不大不小的鲜肉月饼一两口就可消灭掉,肉馅新鲜,现烘现吃,当然好吃。“老大房”的、“王家沙”的、“光明村”的,好像还有“沈大成”的,各有各的风格。这一两年又吃了王宝和的,有鲜肉馅,有蟹肉馅,我还是更爱吃鲜肉馅的。
糖炒栗子
糖炒栗子可说是上海男女老少之所爱,不是太甜,不是太粉(面),可是很香,颇能慰藉饥肠和馋嘴。不过,我更爱看糖炒栗子的炒制现场,大锅铲不停地铲,炉膛内熊熊烈火,围观的人越闻越香,口水直在嘴里打转,待锅铲一停,炒栗子的沙被滤净后,忙不迭付了钞票拿走长纸装的栗子。如今栗子用电炉炒,也可冷售,味道大不如前。
自从1970年代去安徽近10年,自己养过很多鸡之后,每年秋季对吃栗子鸡也兴趣大增。我喜欢买2羽童子鸡(将啼未啼之小公鸡)切块后生炒,当然要葱姜炝锅,然后加酱油和水焖酥,再加栗子共焖,香味大增后即可。这样焖出的栗子鸡,鸡嫩,栗子粉、香,真是好味道。
烘山芋
烘山芋是秋天一大美食。小贩在一个柏油桶改成的炉子中,用炭火烘着山芋,香味四溢。买上一个,用手套握着,一面剥皮,一面“嘶哈嘶哈”不怕烫地吃着。白皮山芋粉,红心山芋甜,都是好味,只是控制不要在不适当的时候“下气通”就可。
这些年来,因为恐糖而不能吃烘山芋了。只能看着孩子们时不时分食一个。更多的是看他们吃煮山芋或汤山芋,有时还有山芋粥。
烘鱿鱼 大白果
现在是看不到了,过去仲秋之日还有小贩在街边设摊,架一个铁丝网,用炭火烘鱿鱼干。时不时涂一点点酱,两面烘香鱿鱼后,付了钱,将鱿鱼剪两下,放在小纸片上递到买客手中。鱿鱼干、香、鲜,是当年比较奢侈的零食。
晚上,另有小贩挎了保暖的篮头,口中唱着“香炒糯米大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的叫卖声来推销炒白果。买了几颗后,与弟妹们分而食之,每人一两颗。大人一面付钱,一面告诫:“少吃多滋味,多吃要中毒!”
以上两样,其实都是小吃、零食,跟“垫饥”无关。不过,因为有特色,几十年后思及还是馋涎欲滴。
年糕团
过年要吃年糕。那时的年糕,是眼看两位赤膊工人,用木槌打出来的。打成一团的年糕,除用模子制成一条条年糕外,也有一部分做成年糕团让大家尝新。
捏一段年糕,在长桌上擀成长条,托在左手上,右手舀一些麻屑(含糖),或者1/4根脆油条,或者雪菜肉丝(末),包成长形团子。食客热乎乎拿在手掌中,小心咬上一口,味道真好,比粢饭好吃多了。千锤百炼的年糕吃口糯软,也可多嚼一会,很是享受。以充饥而言,比面条耐饥,又可比正式吃年糕早点体味到年味儿,解馋的功能更大。不过,这年糕团已多日不见了。在电视里看到某地恢复了年糕团,看师傅的手艺,味道不大会好。
大饼油条豆腐浆
大饼夹油条是绝配,再喝一口豆浆,那就齐了。
不过,眼下很难吃到好吃的大饼油条。咸大饼吃不到油酥,甜大饼吃不到蜜甜的糖心,油条也不是那个味。如今,大饼油条豆腐浆从早餐转身为夜宵。上海人现在是晚8点去霍山路吃大饼油条豆浆。这是我将此三味列为“仲秋时魅”的缘由。
前一阵天这么热,走在路上也要臭汗一身,怎能坐下来“捂汗”呢?好不容易秋凉了,赶去一尝,说实话,只是差强人意而已,老味道一去不复返了。近又传闻“清美”让这些美食登堂入室,我也慕名去了。平心而论,“草根派”味道略胜一筹,登堂入室则干净些。大饼我爱吃咸的,豆浆也是咸浆好吃,加点榨菜、虾皮、酱油、醋、紫菜、油条末,一点点辣油,豆浆上一层已变豆花的小末,不过,味道比较好。
秋天是个好季节,不冷不热。40.6℃的百年来未遇酷暑终于熬过去了,而我还活着。手皲脚裂的严冬还没到来,这是可以坐下来吃吃喝喝的好辰光。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所谓“金秋”者也,可以吃的东西多,胃口又好,加上牙好(记住多吃梨以固齿),吃嘛嘛香。
上海人虽没有“贴秋膘”一说,却也有“秋吃,吃秋(臭)”的箴言。再说,金秋的食物格外香,值得回味和追求的多着呢!毛豆芋艿、老鸭汤、鲜肉月饼、糖炒栗子、烘鱿鱼、烘山芋、糯米大白果、年糕团、大饼油条豆腐浆……真是想吃啥就有啥。
老鸭汤
这是仲秋(中秋前后)上海人的最爱,无论贫富。因为聪明的上海人深知,不但冬天要进补,秋令也一样要进补,故鸭一定要老,而且真正补身的不是雌鸭,倒是老雄鸭。小时候,妈妈去菜场买鸭子烧鸭汤,就是要买“绿头雄”。
可悲的是,如今市场上不论雄鸭还是雌鸭,真正的老鸭是吃不着也见不到了。老鸭一般用扁尖煮(好的扁尖也很难吃到了),要么咸得要命,要么烂糟糟的。记得十多年前吃过小浦东秦历煮的老鸭汤,他是用笋衣烧的。笋衣吃口更嫩,也更鲜。可惜现在也吃不到了,已成为供应商的小浦东连笋衣也不经营了,他嫌商家为了笋衣好看,都用硫磺熏过,有一股去不掉的怪味道,更是有害于人。
不过,前不久在人称“美厨娘”的马琳那边,吃到一个老鸭汤,居然还吃出了老味道。一个白色的砂锅上桌,香味从厨房飘到餐桌,锅盖揭开,香沁心脾。小饕们让我先舀一匙汤,我不怕烫,略一尝,真是鲜透了。
健谈的马琳来不及擦一擦额上的汗,哇啦哇啦讲开了:“这是用真正的3年老鸭,再加上响螺片2片、瘦肉3两、凤爪3只、火腿5片、鸭梨1个,加上葱、姜、老酒煲3个半小时,最后放虫草花或枸杞子煮片刻就可以了。怎么样?鲜不鲜?”我说:“绝对鲜!”她哈哈大笑:“那就OK了!”
鲜肉月饼
中秋是仲秋之“中”,中秋吃月饼是理所应当,毋庸置疑。小时候,月饼很金贵,买几个来,一家八九个人,每天吃一个。一个月饼切八爿,每人吃一爿。不过那时可没有广式月饼,我们吃的是苏式月饼或宁式月饼,都是酥皮月饼。苏式的馅颇似“采芝斋”糖果,有玫瑰、芝麻、豆沙、椒盐……宁式则一如宁波人,有苔条馅。还有一种潮式老婆饼,用油纸包着的,其馅多由糖冬瓜制成,吃来吃去差不多。广式月饼至今还吃不惯,蛋黄白莲蓉堪称经典,一个绝对吃不下,我情愿将胃口留着吃饭。
上海人百吃不厌的是鲜肉月饼。别的月饼要推销,鲜肉月饼要排队。不大不小的鲜肉月饼一两口就可消灭掉,肉馅新鲜,现烘现吃,当然好吃。“老大房”的、“王家沙”的、“光明村”的,好像还有“沈大成”的,各有各的风格。这一两年又吃了王宝和的,有鲜肉馅,有蟹肉馅,我还是更爱吃鲜肉馅的。
糖炒栗子
糖炒栗子可说是上海男女老少之所爱,不是太甜,不是太粉(面),可是很香,颇能慰藉饥肠和馋嘴。不过,我更爱看糖炒栗子的炒制现场,大锅铲不停地铲,炉膛内熊熊烈火,围观的人越闻越香,口水直在嘴里打转,待锅铲一停,炒栗子的沙被滤净后,忙不迭付了钞票拿走长纸装的栗子。如今栗子用电炉炒,也可冷售,味道大不如前。
自从1970年代去安徽近10年,自己养过很多鸡之后,每年秋季对吃栗子鸡也兴趣大增。我喜欢买2羽童子鸡(将啼未啼之小公鸡)切块后生炒,当然要葱姜炝锅,然后加酱油和水焖酥,再加栗子共焖,香味大增后即可。这样焖出的栗子鸡,鸡嫩,栗子粉、香,真是好味道。
烘山芋
烘山芋是秋天一大美食。小贩在一个柏油桶改成的炉子中,用炭火烘着山芋,香味四溢。买上一个,用手套握着,一面剥皮,一面“嘶哈嘶哈”不怕烫地吃着。白皮山芋粉,红心山芋甜,都是好味,只是控制不要在不适当的时候“下气通”就可。
这些年来,因为恐糖而不能吃烘山芋了。只能看着孩子们时不时分食一个。更多的是看他们吃煮山芋或汤山芋,有时还有山芋粥。
烘鱿鱼 大白果
现在是看不到了,过去仲秋之日还有小贩在街边设摊,架一个铁丝网,用炭火烘鱿鱼干。时不时涂一点点酱,两面烘香鱿鱼后,付了钱,将鱿鱼剪两下,放在小纸片上递到买客手中。鱿鱼干、香、鲜,是当年比较奢侈的零食。
晚上,另有小贩挎了保暖的篮头,口中唱着“香炒糯米大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的叫卖声来推销炒白果。买了几颗后,与弟妹们分而食之,每人一两颗。大人一面付钱,一面告诫:“少吃多滋味,多吃要中毒!”
以上两样,其实都是小吃、零食,跟“垫饥”无关。不过,因为有特色,几十年后思及还是馋涎欲滴。
年糕团
过年要吃年糕。那时的年糕,是眼看两位赤膊工人,用木槌打出来的。打成一团的年糕,除用模子制成一条条年糕外,也有一部分做成年糕团让大家尝新。
捏一段年糕,在长桌上擀成长条,托在左手上,右手舀一些麻屑(含糖),或者1/4根脆油条,或者雪菜肉丝(末),包成长形团子。食客热乎乎拿在手掌中,小心咬上一口,味道真好,比粢饭好吃多了。千锤百炼的年糕吃口糯软,也可多嚼一会,很是享受。以充饥而言,比面条耐饥,又可比正式吃年糕早点体味到年味儿,解馋的功能更大。不过,这年糕团已多日不见了。在电视里看到某地恢复了年糕团,看师傅的手艺,味道不大会好。
大饼油条豆腐浆
大饼夹油条是绝配,再喝一口豆浆,那就齐了。
不过,眼下很难吃到好吃的大饼油条。咸大饼吃不到油酥,甜大饼吃不到蜜甜的糖心,油条也不是那个味。如今,大饼油条豆腐浆从早餐转身为夜宵。上海人现在是晚8点去霍山路吃大饼油条豆浆。这是我将此三味列为“仲秋时魅”的缘由。
前一阵天这么热,走在路上也要臭汗一身,怎能坐下来“捂汗”呢?好不容易秋凉了,赶去一尝,说实话,只是差强人意而已,老味道一去不复返了。近又传闻“清美”让这些美食登堂入室,我也慕名去了。平心而论,“草根派”味道略胜一筹,登堂入室则干净些。大饼我爱吃咸的,豆浆也是咸浆好吃,加点榨菜、虾皮、酱油、醋、紫菜、油条末,一点点辣油,豆浆上一层已变豆花的小末,不过,味道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