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田间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当地水稻恶苗病发生特点,从菌源、抗病品种、发病条件及药剂浸种方面分析了由多年轻发生到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发生特点;原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 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43-02
水稻恶苗病,是由子囊菌亚门赤霉属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Sawada)Wollenw]在水稻种子发芽时侵染胚芽后所引起的一种系统性病害。该病在当地为偶发性病害,大多数人对它认识不足,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粳稻种植面积扩大,以及肥床旱育稀植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水稻恶苗病一度发生面扩大,发生程度加重,通过推广药剂浸种处理技术,病害很快得到了控制。
近年来,该病发生率回升,危害日趋严重,2009年少数乡镇机插秧苗圃只是发现典型徒长苗,近2年多地出现机插后死苗现象,2011年始特别是2012年,大多数乡镇本田期出现大量病株,一般田块病株率0~3%,部分重的田块达35%以上,该病已成为水稻生产上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在田间调查整理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地此次病害加重流行的特点,对发生原因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相应防治对策。
1 水稻恶苗病发生特点
1.1 发生猛,前期死苗现象多
2009年新集镇天安村机插秧苗圃发现典型徒长苗病株,2010年发病迅速增多,并出现秧苗刚插后即死苗现象,2011—2012年新城镇、真州镇均出现因死苗农户与带育秧机手之间的矛盾纠纷;2012年马集镇合兴村出现刚插后的手栽秧恶苗病死苗田块。
1.2 籼稻轻,粳稻重病田块多
仪征市杂交籼稻种植面积占近50%,还有部分常规中籼稻,尽管有二系、三系,种植品种组合繁多,但未发现恶苗病为害问题;相反,粳稻田恶苗病发生田块多,大田病株或死苗率高的田块且集中在部分品种上,如南粳44、通粳981。
1.3 水秧轻,旱秧及机插田重
从近2年各个乡镇所反映粳稻恶苗病重发生的田块类型看,丘陵山区大多数集中在秧苗旱育的手栽大田上,相对于水育秧大田发病轻;沿江圩区主要集中在机插秧粳稻田发生。
1.4 病状徒长型少,普通型多
徒长型病状即病苗较健苗一般高30%左右,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徒长,呈淡黄色,根部发育不良,根毛少;徒长型病状主要集中在秧苗期及本田期少数品种上如通981,面积不大。大部分粳稻品种大田期表现的病状为普通型,即植株高矮与健壯植株基本一致,到孕穗抽穗期前后,表现陆续枯死现象,极易与螟害、细菌性基腐病混淆。
2 发生原因
2.1 菌源积累充足
种子带菌和病稻草是该病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1]。其中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生面扩大的主要因素。从种子良繁单位来说,重视杂交稻制种过程中的管理,确保种子质量,相对种子带菌要少;对于粳稻良繁,管理多数交给零散农户,加上恶苗病隐症性发病现象多,致使种子带菌量足。从农户方面看,本地农民有自留种或互相调剂自留种习惯,种子带菌更加难以避免。另一方面病稻草近年来积累多,使得菌源更加充足,目前本地水稻收割机械化面积达97%以上,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对培肥地力、减少环境污染起到积极作用,连续多年的病残体菌源积累,为恶苗病重发提供了基础条件。
2.2 明确的抗病品种少
目前尚未发现对恶苗病菌免疫的水稻品种,但根据郑镐燮等[2]研究,水稻品种(系)间抗性有明显差异,苗期抗性与成株期抗性并不一致。从近2年田间自然发病情况看,仪征市当前种植的粳稻品种中,南粳44、通粳981发病较重,但其他粳稻品种,以及普遍认为抗病性较弱杂交籼稻的各品种组合[3]抗病性并不十分明确。
2.3 发病有利条件多
肥床旱育及机插秧苗发病有利条件多。据陈长军等[1]研究表明,肥床旱育恶苗病明显重于常规水育秧稻田,主要原因可能是覆膜高温,以及透气性较好的条件,有利于种子上或土壤残留菌产生较多分生孢子和菌丝体,感染、侵入秧苗的机会多,发病重,而水育秧田则相反。恶苗病属高温性病害,侵染的最适温度为35 ℃,机插采用盘式覆膜育秧,高温高湿小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发病,其次,谷不入泥,谷粒表面药液易挥发,浸种药效差,另外密播(秧圃和大田比1∶100)会造成秧苗个体生长弱,及插秧过程中秧苗易受机械损伤,伤口多,均十分有利于病菌侵染和发病。
2.4 药剂浸种不力
一是不少农户未浸种预防恶苗病,目前当地农民习惯购种时把药剂一并带回。因此,目前浸种剂基本垄断在规模较大的种子批发单位,规模较小的众多种子批发商没有合适的药剂,有的甚至就用吡虫啉浸种;另外,调查表明,自留种的农户90%以上未购药进行浸种处理。二是虽然进行药剂浸种处理,但防病效果差,调查表明,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农户未严格按照药剂浸种技术规范操作,如浸种时间不到60 h,所配的浸液浓度或高或低,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病害预防效果[4-6]。
3 防治对策
3.1 建立无病留种田,减少种子带菌量
一是加强恶苗病基础知识宣传普及,重点要让良繁制种单位的管理者识别恶苗病病状类型,区分徒长型、普通型、矮缩型、早穗型病状,保持正常田间观察,不放过隐症病株,确保不用病田或病田附近的稻田留种,让建立无病留种田落在实处。二是有条件的农户应尽量选用已明确的抗病品种。三是留种田收获脱粒时,尽量避免种子损伤,剔除秕谷和受伤种子,选用健壮谷种,阻断初侵染机会。
3.2 规范操作技术,确保药剂浸种效果
一是选择对路药剂,目前反映效果较好的主要是咪鲜胺和二硫氰基甲烷,特别是咪鲜胺效果好而稳定。二是掌握适宜浓度,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2 000~3 000倍液,配液时要算好稀释对水细账,如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每支(袋)2 mL,对水4 kg,2支(袋)对水8 kg,依此类推,同时强调用秤或量筒计量,杜绝随意估算。三是明确浸种时间和注意事项,稻种不得露出浸液表面,连续浸种72 h后涝起,不淘洗、不催芽(肥床旱育),晾干后直接播种。浸种期间不要让浸种容器在太阳下曝晒[7-9]。 3.3 加强栽培管理,控病保产减损失
加强栽培技术措施,播种前催芽不能太长,以免下种时易受创伤,而有利于病原菌侵入[1]。拔秧时应尽量避免秧根损伤太重,并尽量避免在高温和中午时插秧,以减轻发病。栽秧时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显症高峰期及时拔除病株,并集中晒干后烧毁,以免病菌传播。适时施肥,尤其是增施有机肥料,能明显提高病苗成穗率,减少损失[10-11]。收获后的病田稻草尽快作燃料烧掉或沤制堆肥,不用病田稻草盖秧和作催芽时的覆盖物或捆秧把。
4 参考文献
[1] 陈长军,周明国,叶钟音,等.肥床旱育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初探[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7,20(2):42-45.
[2] 郑镐燮,吕彬,吴润植,等.水稻恶苗病抗病性筛选方法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3,20(4):289-293.
[3] 黎定軍,罗宽,陈寘.水稻对恶苗病的抗性与病原菌致病性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3,23(4):315-319.
[4] 张国彪,黄韵梅,严大富,等.轻型栽培稻田恶苗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01(1):36-38.
[5] 张夕林.几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比较[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4,26(7):19-20.
[6] 仇广灿,成晓松,胡健,等.使百克浸种预防水稻恶苗病试验[J].江苏农药,1999(4):26-27.
[7] 孙利忠,徐凤珍,唐广州,等.不同药剂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和水稻恶苗病效果[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8):143-144.
[8] 姚亮,孙雪梅,张夕林,等.几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J].现代农药,2002(4):30-38.
[9] 吴泽扬.药剂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操作技术[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22(4):23.
[10] 张宏俊,包士忠,沈雁君,等.水稻恶苗病苗性状变化及对产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00(1):50-53.
[11] 朱桂梅,潘以楼,杨敬辉,等.水稻恶苗病产量损失率测定[J].江苏农业科学,2001(5):43-45.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发生特点;原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 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43-02
水稻恶苗病,是由子囊菌亚门赤霉属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Sawada)Wollenw]在水稻种子发芽时侵染胚芽后所引起的一种系统性病害。该病在当地为偶发性病害,大多数人对它认识不足,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粳稻种植面积扩大,以及肥床旱育稀植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水稻恶苗病一度发生面扩大,发生程度加重,通过推广药剂浸种处理技术,病害很快得到了控制。
近年来,该病发生率回升,危害日趋严重,2009年少数乡镇机插秧苗圃只是发现典型徒长苗,近2年多地出现机插后死苗现象,2011年始特别是2012年,大多数乡镇本田期出现大量病株,一般田块病株率0~3%,部分重的田块达35%以上,该病已成为水稻生产上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在田间调查整理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地此次病害加重流行的特点,对发生原因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相应防治对策。
1 水稻恶苗病发生特点
1.1 发生猛,前期死苗现象多
2009年新集镇天安村机插秧苗圃发现典型徒长苗病株,2010年发病迅速增多,并出现秧苗刚插后即死苗现象,2011—2012年新城镇、真州镇均出现因死苗农户与带育秧机手之间的矛盾纠纷;2012年马集镇合兴村出现刚插后的手栽秧恶苗病死苗田块。
1.2 籼稻轻,粳稻重病田块多
仪征市杂交籼稻种植面积占近50%,还有部分常规中籼稻,尽管有二系、三系,种植品种组合繁多,但未发现恶苗病为害问题;相反,粳稻田恶苗病发生田块多,大田病株或死苗率高的田块且集中在部分品种上,如南粳44、通粳981。
1.3 水秧轻,旱秧及机插田重
从近2年各个乡镇所反映粳稻恶苗病重发生的田块类型看,丘陵山区大多数集中在秧苗旱育的手栽大田上,相对于水育秧大田发病轻;沿江圩区主要集中在机插秧粳稻田发生。
1.4 病状徒长型少,普通型多
徒长型病状即病苗较健苗一般高30%左右,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徒长,呈淡黄色,根部发育不良,根毛少;徒长型病状主要集中在秧苗期及本田期少数品种上如通981,面积不大。大部分粳稻品种大田期表现的病状为普通型,即植株高矮与健壯植株基本一致,到孕穗抽穗期前后,表现陆续枯死现象,极易与螟害、细菌性基腐病混淆。
2 发生原因
2.1 菌源积累充足
种子带菌和病稻草是该病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1]。其中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生面扩大的主要因素。从种子良繁单位来说,重视杂交稻制种过程中的管理,确保种子质量,相对种子带菌要少;对于粳稻良繁,管理多数交给零散农户,加上恶苗病隐症性发病现象多,致使种子带菌量足。从农户方面看,本地农民有自留种或互相调剂自留种习惯,种子带菌更加难以避免。另一方面病稻草近年来积累多,使得菌源更加充足,目前本地水稻收割机械化面积达97%以上,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对培肥地力、减少环境污染起到积极作用,连续多年的病残体菌源积累,为恶苗病重发提供了基础条件。
2.2 明确的抗病品种少
目前尚未发现对恶苗病菌免疫的水稻品种,但根据郑镐燮等[2]研究,水稻品种(系)间抗性有明显差异,苗期抗性与成株期抗性并不一致。从近2年田间自然发病情况看,仪征市当前种植的粳稻品种中,南粳44、通粳981发病较重,但其他粳稻品种,以及普遍认为抗病性较弱杂交籼稻的各品种组合[3]抗病性并不十分明确。
2.3 发病有利条件多
肥床旱育及机插秧苗发病有利条件多。据陈长军等[1]研究表明,肥床旱育恶苗病明显重于常规水育秧稻田,主要原因可能是覆膜高温,以及透气性较好的条件,有利于种子上或土壤残留菌产生较多分生孢子和菌丝体,感染、侵入秧苗的机会多,发病重,而水育秧田则相反。恶苗病属高温性病害,侵染的最适温度为35 ℃,机插采用盘式覆膜育秧,高温高湿小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发病,其次,谷不入泥,谷粒表面药液易挥发,浸种药效差,另外密播(秧圃和大田比1∶100)会造成秧苗个体生长弱,及插秧过程中秧苗易受机械损伤,伤口多,均十分有利于病菌侵染和发病。
2.4 药剂浸种不力
一是不少农户未浸种预防恶苗病,目前当地农民习惯购种时把药剂一并带回。因此,目前浸种剂基本垄断在规模较大的种子批发单位,规模较小的众多种子批发商没有合适的药剂,有的甚至就用吡虫啉浸种;另外,调查表明,自留种的农户90%以上未购药进行浸种处理。二是虽然进行药剂浸种处理,但防病效果差,调查表明,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农户未严格按照药剂浸种技术规范操作,如浸种时间不到60 h,所配的浸液浓度或高或低,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病害预防效果[4-6]。
3 防治对策
3.1 建立无病留种田,减少种子带菌量
一是加强恶苗病基础知识宣传普及,重点要让良繁制种单位的管理者识别恶苗病病状类型,区分徒长型、普通型、矮缩型、早穗型病状,保持正常田间观察,不放过隐症病株,确保不用病田或病田附近的稻田留种,让建立无病留种田落在实处。二是有条件的农户应尽量选用已明确的抗病品种。三是留种田收获脱粒时,尽量避免种子损伤,剔除秕谷和受伤种子,选用健壮谷种,阻断初侵染机会。
3.2 规范操作技术,确保药剂浸种效果
一是选择对路药剂,目前反映效果较好的主要是咪鲜胺和二硫氰基甲烷,特别是咪鲜胺效果好而稳定。二是掌握适宜浓度,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2 000~3 000倍液,配液时要算好稀释对水细账,如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每支(袋)2 mL,对水4 kg,2支(袋)对水8 kg,依此类推,同时强调用秤或量筒计量,杜绝随意估算。三是明确浸种时间和注意事项,稻种不得露出浸液表面,连续浸种72 h后涝起,不淘洗、不催芽(肥床旱育),晾干后直接播种。浸种期间不要让浸种容器在太阳下曝晒[7-9]。 3.3 加强栽培管理,控病保产减损失
加强栽培技术措施,播种前催芽不能太长,以免下种时易受创伤,而有利于病原菌侵入[1]。拔秧时应尽量避免秧根损伤太重,并尽量避免在高温和中午时插秧,以减轻发病。栽秧时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显症高峰期及时拔除病株,并集中晒干后烧毁,以免病菌传播。适时施肥,尤其是增施有机肥料,能明显提高病苗成穗率,减少损失[10-11]。收获后的病田稻草尽快作燃料烧掉或沤制堆肥,不用病田稻草盖秧和作催芽时的覆盖物或捆秧把。
4 参考文献
[1] 陈长军,周明国,叶钟音,等.肥床旱育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初探[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7,20(2):42-45.
[2] 郑镐燮,吕彬,吴润植,等.水稻恶苗病抗病性筛选方法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3,20(4):289-293.
[3] 黎定軍,罗宽,陈寘.水稻对恶苗病的抗性与病原菌致病性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3,23(4):315-319.
[4] 张国彪,黄韵梅,严大富,等.轻型栽培稻田恶苗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01(1):36-38.
[5] 张夕林.几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比较[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4,26(7):19-20.
[6] 仇广灿,成晓松,胡健,等.使百克浸种预防水稻恶苗病试验[J].江苏农药,1999(4):26-27.
[7] 孙利忠,徐凤珍,唐广州,等.不同药剂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和水稻恶苗病效果[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8):143-144.
[8] 姚亮,孙雪梅,张夕林,等.几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J].现代农药,2002(4):30-38.
[9] 吴泽扬.药剂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操作技术[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22(4):23.
[10] 张宏俊,包士忠,沈雁君,等.水稻恶苗病苗性状变化及对产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00(1):50-53.
[11] 朱桂梅,潘以楼,杨敬辉,等.水稻恶苗病产量损失率测定[J].江苏农业科学,2001(5):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