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vili18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田间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当地水稻恶苗病发生特点,从菌源、抗病品种、发病条件及药剂浸种方面分析了由多年轻发生到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发生特点;原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 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43-02
  水稻恶苗病,是由子囊菌亚门赤霉属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Sawada)Wollenw]在水稻种子发芽时侵染胚芽后所引起的一种系统性病害。该病在当地为偶发性病害,大多数人对它认识不足,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粳稻种植面积扩大,以及肥床旱育稀植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水稻恶苗病一度发生面扩大,发生程度加重,通过推广药剂浸种处理技术,病害很快得到了控制。
  近年来,该病发生率回升,危害日趋严重,2009年少数乡镇机插秧苗圃只是发现典型徒长苗,近2年多地出现机插后死苗现象,2011年始特别是2012年,大多数乡镇本田期出现大量病株,一般田块病株率0~3%,部分重的田块达35%以上,该病已成为水稻生产上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在田间调查整理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地此次病害加重流行的特点,对发生原因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相应防治对策。
  1 水稻恶苗病发生特点
  1.1 发生猛,前期死苗现象多
  2009年新集镇天安村机插秧苗圃发现典型徒长苗病株,2010年发病迅速增多,并出现秧苗刚插后即死苗现象,2011—2012年新城镇、真州镇均出现因死苗农户与带育秧机手之间的矛盾纠纷;2012年马集镇合兴村出现刚插后的手栽秧恶苗病死苗田块。
  1.2 籼稻轻,粳稻重病田块多
  仪征市杂交籼稻种植面积占近50%,还有部分常规中籼稻,尽管有二系、三系,种植品种组合繁多,但未发现恶苗病为害问题;相反,粳稻田恶苗病发生田块多,大田病株或死苗率高的田块且集中在部分品种上,如南粳44、通粳981。
  1.3 水秧轻,旱秧及机插田重
  从近2年各个乡镇所反映粳稻恶苗病重发生的田块类型看,丘陵山区大多数集中在秧苗旱育的手栽大田上,相对于水育秧大田发病轻;沿江圩区主要集中在机插秧粳稻田发生。
  1.4 病状徒长型少,普通型多
  徒长型病状即病苗较健苗一般高30%左右,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徒长,呈淡黄色,根部发育不良,根毛少;徒长型病状主要集中在秧苗期及本田期少数品种上如通981,面积不大。大部分粳稻品种大田期表现的病状为普通型,即植株高矮与健壯植株基本一致,到孕穗抽穗期前后,表现陆续枯死现象,极易与螟害、细菌性基腐病混淆。
  2 发生原因
  2.1 菌源积累充足
  种子带菌和病稻草是该病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1]。其中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生面扩大的主要因素。从种子良繁单位来说,重视杂交稻制种过程中的管理,确保种子质量,相对种子带菌要少;对于粳稻良繁,管理多数交给零散农户,加上恶苗病隐症性发病现象多,致使种子带菌量足。从农户方面看,本地农民有自留种或互相调剂自留种习惯,种子带菌更加难以避免。另一方面病稻草近年来积累多,使得菌源更加充足,目前本地水稻收割机械化面积达97%以上,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对培肥地力、减少环境污染起到积极作用,连续多年的病残体菌源积累,为恶苗病重发提供了基础条件。
  2.2 明确的抗病品种少
  目前尚未发现对恶苗病菌免疫的水稻品种,但根据郑镐燮等[2]研究,水稻品种(系)间抗性有明显差异,苗期抗性与成株期抗性并不一致。从近2年田间自然发病情况看,仪征市当前种植的粳稻品种中,南粳44、通粳981发病较重,但其他粳稻品种,以及普遍认为抗病性较弱杂交籼稻的各品种组合[3]抗病性并不十分明确。
  2.3 发病有利条件多
  肥床旱育及机插秧苗发病有利条件多。据陈长军等[1]研究表明,肥床旱育恶苗病明显重于常规水育秧稻田,主要原因可能是覆膜高温,以及透气性较好的条件,有利于种子上或土壤残留菌产生较多分生孢子和菌丝体,感染、侵入秧苗的机会多,发病重,而水育秧田则相反。恶苗病属高温性病害,侵染的最适温度为35 ℃,机插采用盘式覆膜育秧,高温高湿小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发病,其次,谷不入泥,谷粒表面药液易挥发,浸种药效差,另外密播(秧圃和大田比1∶100)会造成秧苗个体生长弱,及插秧过程中秧苗易受机械损伤,伤口多,均十分有利于病菌侵染和发病。
  2.4 药剂浸种不力
  一是不少农户未浸种预防恶苗病,目前当地农民习惯购种时把药剂一并带回。因此,目前浸种剂基本垄断在规模较大的种子批发单位,规模较小的众多种子批发商没有合适的药剂,有的甚至就用吡虫啉浸种;另外,调查表明,自留种的农户90%以上未购药进行浸种处理。二是虽然进行药剂浸种处理,但防病效果差,调查表明,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农户未严格按照药剂浸种技术规范操作,如浸种时间不到60 h,所配的浸液浓度或高或低,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病害预防效果[4-6]。
  3 防治对策
  3.1 建立无病留种田,减少种子带菌量
  一是加强恶苗病基础知识宣传普及,重点要让良繁制种单位的管理者识别恶苗病病状类型,区分徒长型、普通型、矮缩型、早穗型病状,保持正常田间观察,不放过隐症病株,确保不用病田或病田附近的稻田留种,让建立无病留种田落在实处。二是有条件的农户应尽量选用已明确的抗病品种。三是留种田收获脱粒时,尽量避免种子损伤,剔除秕谷和受伤种子,选用健壮谷种,阻断初侵染机会。
  3.2 规范操作技术,确保药剂浸种效果
  一是选择对路药剂,目前反映效果较好的主要是咪鲜胺和二硫氰基甲烷,特别是咪鲜胺效果好而稳定。二是掌握适宜浓度,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2 000~3 000倍液,配液时要算好稀释对水细账,如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每支(袋)2 mL,对水4 kg,2支(袋)对水8 kg,依此类推,同时强调用秤或量筒计量,杜绝随意估算。三是明确浸种时间和注意事项,稻种不得露出浸液表面,连续浸种72 h后涝起,不淘洗、不催芽(肥床旱育),晾干后直接播种。浸种期间不要让浸种容器在太阳下曝晒[7-9]。   3.3 加强栽培管理,控病保产减损失
  加强栽培技术措施,播种前催芽不能太长,以免下种时易受创伤,而有利于病原菌侵入[1]。拔秧时应尽量避免秧根损伤太重,并尽量避免在高温和中午时插秧,以减轻发病。栽秧时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显症高峰期及时拔除病株,并集中晒干后烧毁,以免病菌传播。适时施肥,尤其是增施有机肥料,能明显提高病苗成穗率,减少损失[10-11]。收获后的病田稻草尽快作燃料烧掉或沤制堆肥,不用病田稻草盖秧和作催芽时的覆盖物或捆秧把。
  4 参考文献
  [1] 陈长军,周明国,叶钟音,等.肥床旱育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初探[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7,20(2):42-45.
  [2] 郑镐燮,吕彬,吴润植,等.水稻恶苗病抗病性筛选方法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3,20(4):289-293.
  [3] 黎定軍,罗宽,陈寘.水稻对恶苗病的抗性与病原菌致病性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3,23(4):315-319.
  [4] 张国彪,黄韵梅,严大富,等.轻型栽培稻田恶苗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01(1):36-38.
  [5] 张夕林.几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比较[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4,26(7):19-20.
  [6] 仇广灿,成晓松,胡健,等.使百克浸种预防水稻恶苗病试验[J].江苏农药,1999(4):26-27.
  [7] 孙利忠,徐凤珍,唐广州,等.不同药剂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和水稻恶苗病效果[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8):143-144.
  [8] 姚亮,孙雪梅,张夕林,等.几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J].现代农药,2002(4):30-38.
  [9] 吴泽扬.药剂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操作技术[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22(4):23.
  [10] 张宏俊,包士忠,沈雁君,等.水稻恶苗病苗性状变化及对产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00(1):50-53.
  [11] 朱桂梅,潘以楼,杨敬辉,等.水稻恶苗病产量损失率测定[J].江苏农业科学,2001(5):43-45.
其他文献
摘要 介绍了旱黄瓜生育特点及特征特性,对其在京津一带的秋冬季栽培技术要点进行总结,包括品种选择、整地施肥、培育适龄秧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保鲜等方面内容,以期为京津冀的黄瓜种植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旱黄瓜;秋冬茬;品种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2.2.04 .7;S6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3-0119-01  旱黄瓜又称秋黄瓜,是华南系
摘要 调研绍兴鸭在里下河地区的实际养殖状况、饲养技术水平,并提出改进措施,以为进一步发展生态养殖打下基础。  关键词 绍兴鸭;养殖状况;改进措施;江苏里下河地区  中图分类号 S8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58-02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江苏里下河地区绍兴鸭养殖初具规模,年存栏量100万只。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和扬州大学相关专家跟踪调研发现,当地绍兴
摘要 介绍四川省紫色马铃薯高产优质规范化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与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等方面内容,以为四川省紫色马铃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关键词 紫色马铃薯;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四川省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087-01  紫色马铃薯是一种新型保健食品,营养丰富,含有4%左右的蛋白质,还含有VC、
摘要 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药剂对机栽稻田杂草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BHFO 10SC除草剂单用防效低于其他除草剂混用的效果,但混用效果都比较好,且对稻苗无明显的药害,表现安全,水稻增产明显。  关键词 BHFO 10SC除草剂;杂草;防效;机栽秧田;秸秆全量还田  中图分类号 S435.111.3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3-0149-02  麦秸秆还田对
摘要 总结银杏的一系列丰产栽培技术,包括培育壮苗、科学造林、培育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期为银杏栽培获得“一优二高”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银杏;丰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2.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076-02  “植物界的熊猫”——银杏(Ginkgo biloba Linn),又名白果,稀珍名贵,用途广泛,是一种重要的干果和木本药材树种。其种
摘要 对油松的主要分布范围及形态特征进行概述,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有针对性地探讨,对科学认识、扩繁及积极推广该树种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 油松;分布范围;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 S791.2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203-01  1 分布范围  油松在我国自然分布范围很广,东至山东蒙山;
摘要 综述了博落回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提取工艺,并对博落回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该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必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博落回;化学成分;药理活性;提取工艺;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 R2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3-0157-02  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Willd.)R.Br.),又名落回,号筒草、勃勒回、简秆、筒青、滚地龙
摘要 针对川西北藏区土地沙化日益严重、地区降雨量少、水源含沙量大,无法满足沙化治理用水需求的问题,进行了节水灌溉关键技术研究,并将其应用于阿坝州红原县瓦切乡的沙化生态修复中,介绍其具体系统方案,以期为破解沙化治理用水难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太阳能;节水灌溉;沙化;生态修复;四川红原  中图分类号 S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3-0214-02  截至200
摘要 通过对绵竹市遵道镇龙蟒河地块的景观规划,探讨灾后乡村景观的塑造,在满足亮山、亮水的功能上,达到可持续发展,从而展现乡村特色。  关键词 灾后;乡村景观;规划;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731.7;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51-01  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区范围内人类因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地表之上叠加人类活动形成的人文景观以及
摘要 利用1961—2011年沈阳市0.8、1.6、3.2 m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计距平、信噪比等气候学诊断方法,分析沈阳市各深层地温年、季、月变化趋势及异常、突变等特征。结果表明:各层年平均地温均呈增温趋势;且随着深度的加深,其月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并具有滞后性;年、季平均地温异常年份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异常偏高年份明显多于异常偏低年份;且均发生了气候突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