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将迎来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年高考,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新高考也将有所创新。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区域地理知识是地理高考组卷的重要素材,地理试题多数情况下以区域为背景进行考查。因此,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加强区域定位,熟练掌握区域特征,把地理事物的分布、原理和规律融入到地图中,形成自己的地理知识网络。
一、编织经纬网,进行空间定位
经纬线的基本特征和经纬度分布规律是学习的基础,经纬度的空间位置是难点,记住重要经纬线穿越的主要地理事物(主要地形区、气候区、自然带等)是解题的关键。如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30°N(S)、40°N(S)、60°N(S);经线:0°、30°E、60°E、120°E、75°W、120°W、180°等。在学习区域地理时,需要进一步掌握这些重要经纬线穿过地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如河流、矿产地、重要国家、城市、港口、旅游地、工业区和农业区等。利用经纬线把这些分散的地理事物“串”起来,形成知识网,做到“脑中有图”,从而在做题时能准确快速地判断地理事物的位置。
二、整体入手,掌握区域特征
根据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可以把世界分成13个区域,把中国分为4个区域。描述和分析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首先要抓住影响该区域的主导因素,归纳出该区域最典型的特征。如中亚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海洋上的湿润气流不易到达,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多为内流河,农业生产类型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等。其次是要理清知识头绪,明白知识内在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一般来说,对任何一个区域都可以建立一个知识结构的模型,它包括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自然地理特性(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和资源)和人文地理特性(人口、农业、工业、交通和城市)。在复习中要弄清每一个区域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
三、加强区域比较,透视区域本质
通过比较区域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区域差异,一方面可以升华对区域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如英国与日本的比较。相同点:都为岛国,海岸线曲折,海运业发达;纬度相近,气候湿润,海洋性显著;都临近世界著名的大渔场,渔业资源丰富;新兴的电子工业在布局上都有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的趋势等。不同点:英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于机械化和生物技术,而日本种植业的比重较大,农业现代化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化;英国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工业国,拥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钢铁、机械等传统工业大多分布在煤炭和铁矿产区,能源自给有余,而日本资源贫乏,靠进口原料和燃料发展工业,工业大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是世界上主要能源进口国。
四、探讨区域问题,谋求区域发展
在认识区域特征的基础上,要能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发现区域问题,对区域的资源利用状况和生产活动进行评价,提出解决区域问题的对策并展望区域发展的前景。如南美洲热带雨林的破坏问题、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非洲的人口和发展问题、中国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等等。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区域发展作出合理评价,并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
五、掌握图表分析技能,注重经验积累
要学会并掌握如何进行图表分析和处理,学会正确地读出图中的显性信息,在熟悉区域特征的基础上,能分析出相应的隐藏信息,以达到图文的顺利转换,提高做题的准确性。拿到题,除了常规的看清题干、题支以外,重点要分析图中所给的信息。分析图表的过程可分两步:首先,找出图中所有的显性信息,也就是说,尽可能全面地把图表所显现的信息找出来,如图形特征、特殊的控制线等。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步,分析这些显性信息背后隐藏的与题干内容相关的隐性信息,这个分析的过程,也就是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经过多次的分析,总结经验,积累技能,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就会大大的提高。
总之,“区域”常常是各主干知识的联络处,是学科内综合能力考查的落脚点,往往是高考命题的归宿(特别是综合题)。区域地理的复习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而应该重视对已有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从而使知识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高。
一、编织经纬网,进行空间定位
经纬线的基本特征和经纬度分布规律是学习的基础,经纬度的空间位置是难点,记住重要经纬线穿越的主要地理事物(主要地形区、气候区、自然带等)是解题的关键。如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30°N(S)、40°N(S)、60°N(S);经线:0°、30°E、60°E、120°E、75°W、120°W、180°等。在学习区域地理时,需要进一步掌握这些重要经纬线穿过地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如河流、矿产地、重要国家、城市、港口、旅游地、工业区和农业区等。利用经纬线把这些分散的地理事物“串”起来,形成知识网,做到“脑中有图”,从而在做题时能准确快速地判断地理事物的位置。
二、整体入手,掌握区域特征
根据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可以把世界分成13个区域,把中国分为4个区域。描述和分析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首先要抓住影响该区域的主导因素,归纳出该区域最典型的特征。如中亚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海洋上的湿润气流不易到达,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多为内流河,农业生产类型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等。其次是要理清知识头绪,明白知识内在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一般来说,对任何一个区域都可以建立一个知识结构的模型,它包括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自然地理特性(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和资源)和人文地理特性(人口、农业、工业、交通和城市)。在复习中要弄清每一个区域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
三、加强区域比较,透视区域本质
通过比较区域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区域差异,一方面可以升华对区域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如英国与日本的比较。相同点:都为岛国,海岸线曲折,海运业发达;纬度相近,气候湿润,海洋性显著;都临近世界著名的大渔场,渔业资源丰富;新兴的电子工业在布局上都有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的趋势等。不同点:英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于机械化和生物技术,而日本种植业的比重较大,农业现代化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化;英国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工业国,拥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钢铁、机械等传统工业大多分布在煤炭和铁矿产区,能源自给有余,而日本资源贫乏,靠进口原料和燃料发展工业,工业大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是世界上主要能源进口国。
四、探讨区域问题,谋求区域发展
在认识区域特征的基础上,要能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发现区域问题,对区域的资源利用状况和生产活动进行评价,提出解决区域问题的对策并展望区域发展的前景。如南美洲热带雨林的破坏问题、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非洲的人口和发展问题、中国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等等。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区域发展作出合理评价,并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
五、掌握图表分析技能,注重经验积累
要学会并掌握如何进行图表分析和处理,学会正确地读出图中的显性信息,在熟悉区域特征的基础上,能分析出相应的隐藏信息,以达到图文的顺利转换,提高做题的准确性。拿到题,除了常规的看清题干、题支以外,重点要分析图中所给的信息。分析图表的过程可分两步:首先,找出图中所有的显性信息,也就是说,尽可能全面地把图表所显现的信息找出来,如图形特征、特殊的控制线等。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步,分析这些显性信息背后隐藏的与题干内容相关的隐性信息,这个分析的过程,也就是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经过多次的分析,总结经验,积累技能,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就会大大的提高。
总之,“区域”常常是各主干知识的联络处,是学科内综合能力考查的落脚点,往往是高考命题的归宿(特别是综合题)。区域地理的复习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而应该重视对已有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从而使知识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