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对于区域教育而言,要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教研团队。南宁市兴宁区自2010年启动有效教育改革项目起,便把教研团队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构建“区域”“校际”“学校”三级教研团队,促进教研室与学校、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的多向度互动合作,发挥了团队教研的联动和引领、管理和服务作用,确保了课改项目的顺利推进。下面将从团队建设、团队管理、团队服务等方面阐述该教研团队的工作情况。
近年来,兴宁区教育局依托有效教育改革项目,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不断发掘教研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内涵,致力于打造一支由区域教研团队、校际指导团队和学校管理团队(以下简称三级团队)组成的新型教研团队。在推进有效教育改革项目过程中,三级团队各有分工、互相联动,促进了兴宁区教研的发展,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级团队的确定
过去,兴宁区学校一直存在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僵化等问题。2010年,兴宁区引进有效教育改革项目,以此为契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区域教育发展目标:以有效教育改革为抓手,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培育创新人才,成就幸福学子,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打造兴宁教育发展品牌。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一支优秀的教研队伍作为支撑。但是,我们教研室只有5名在职在编的专职教研员,9名借调在岗教研员,每位教研员都负责两个以上学科的教研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传统的教研模式以及“单打独斗”的教研格局,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为了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我们确定了以团队方式推进教研工作的思路。
2015年8月,兴宁区确定了5所有效教育改革示范校,同时采取梯级管理、团队推进的方式,打造合作互助、优势互补的教研团队。各级团队之间合作交流、合作共享、合作共进,形成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启发的教研氛围,促使教师主动学习、研究、实践,实现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最终使教研团队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发展型的合作团体。
团队教研活动的管理
随着有效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兴宁区教研团队的建设初见成效,形成了三级团队“双线管理、梯级指导、团队包干”的教研工作模式。
区域教研团队是有效教育改革的引领者,由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组成,负责制定城区教改项目的推进方案,指导项目监测、评估,开展专题研讨和培训,培植学科精品课例,统管城区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主要做好“三个引领”:引领思想,通过每周一次例会、两周一次学习、定期交流反馈等,在思想和方向上给学校、教师以指导,促进区域教研健康、有序、系统地开展;引领专业,教研员每年年初制定学科教研计划,通过课例研讨、赛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困惑,同时组建由7—9人组成的学科教研团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状态等方面进行微格研究,着力研究要素组合、平台互动等课型的教学范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引领文化,通过统一的团队标志、口号以及研讨表达呈现方式,打造整齐亮丽的团队形象,逐渐形成和谐互助、团结合作、积极奋进的团队教研文化。
校际指导团队是有效教育改革的主导者,由项目专家培养对象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指导学校制定项目实施方案,进入学校开展项目培训、研讨和定期跟踪监测。该团队的工作方式有两种:一是由教研室指定5—7人组成临时小组,组员中有的负责小讲座,有的负责说课,有的负责上课,既分工明确又互相配合;二是在活动现场随机组成小团队,各组教师当场领任务,当场分工合作,当场完成任务。
学校管理团队是有效教育改革的执行者,由各校行政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本校的项目实施方案,落实和推进相关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各校通常组建学科团队、班级团队、年级团队、综合团队,确保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工作中,区域教研团队直管校际指导团队和学校管理团队,各级团队实行包干制,根据相关的目标和任务开展工作,直到完成目标。
团队教研活动的实践
以活动为载体,以团队为单位,不断优化教研模式、拓展教研资源,是兴宁区团队教研的主要特征。在团队教研活动中,我们主要采取“课例”方式,即围绕主题目标,以课例为载体开展项目培训、主题探究等教研活动。其基本流程是“课例展示→团队研讨→团队成果展示→团队汇报→小结”。另外,我们还会根据目标需求灵活增加讲座、团队作业整理、专家点评等环节。
“课例”是具有项目形态的实际教学素材、活动素材,其演化和迁移是团队教研的关键目标,我们主要通过课型整合、学科融合等方式实现目标。如在“平台互动方式课型研讨”活动中,我们提供了一节数学课例,校际指导团队针对教师使用的教学装备是否符合“平台互动方式课型”的要求进行探究,而语文、英语等学科教师则思考如何将该课例的方法迁移到本学科上。
团队教研活动中,各个团队既有明确的分工,又相互补充、相互扶持,打破了传统只针对课例进行学科性评价的局限,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加强了教研员与学校、学校与学校、学科教师与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搭建了上下融通的良性互动平台,使教研活动更有实效。今年5月,在南宁市中兴小学举行的南宁市教学改革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中,兴宁区教研团队的精彩展示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的高度赞扬;6月,兴宁区数学学科团队在南宁市小学数学主题教研活动中的汇报再次获得好评。
近年来,兴宁区教育局依托有效教育改革项目,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不断发掘教研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内涵,致力于打造一支由区域教研团队、校际指导团队和学校管理团队(以下简称三级团队)组成的新型教研团队。在推进有效教育改革项目过程中,三级团队各有分工、互相联动,促进了兴宁区教研的发展,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级团队的确定
过去,兴宁区学校一直存在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僵化等问题。2010年,兴宁区引进有效教育改革项目,以此为契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区域教育发展目标:以有效教育改革为抓手,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培育创新人才,成就幸福学子,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打造兴宁教育发展品牌。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一支优秀的教研队伍作为支撑。但是,我们教研室只有5名在职在编的专职教研员,9名借调在岗教研员,每位教研员都负责两个以上学科的教研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传统的教研模式以及“单打独斗”的教研格局,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为了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我们确定了以团队方式推进教研工作的思路。
2015年8月,兴宁区确定了5所有效教育改革示范校,同时采取梯级管理、团队推进的方式,打造合作互助、优势互补的教研团队。各级团队之间合作交流、合作共享、合作共进,形成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启发的教研氛围,促使教师主动学习、研究、实践,实现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最终使教研团队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发展型的合作团体。
团队教研活动的管理
随着有效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兴宁区教研团队的建设初见成效,形成了三级团队“双线管理、梯级指导、团队包干”的教研工作模式。
区域教研团队是有效教育改革的引领者,由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组成,负责制定城区教改项目的推进方案,指导项目监测、评估,开展专题研讨和培训,培植学科精品课例,统管城区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主要做好“三个引领”:引领思想,通过每周一次例会、两周一次学习、定期交流反馈等,在思想和方向上给学校、教师以指导,促进区域教研健康、有序、系统地开展;引领专业,教研员每年年初制定学科教研计划,通过课例研讨、赛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困惑,同时组建由7—9人组成的学科教研团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状态等方面进行微格研究,着力研究要素组合、平台互动等课型的教学范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引领文化,通过统一的团队标志、口号以及研讨表达呈现方式,打造整齐亮丽的团队形象,逐渐形成和谐互助、团结合作、积极奋进的团队教研文化。
校际指导团队是有效教育改革的主导者,由项目专家培养对象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指导学校制定项目实施方案,进入学校开展项目培训、研讨和定期跟踪监测。该团队的工作方式有两种:一是由教研室指定5—7人组成临时小组,组员中有的负责小讲座,有的负责说课,有的负责上课,既分工明确又互相配合;二是在活动现场随机组成小团队,各组教师当场领任务,当场分工合作,当场完成任务。
学校管理团队是有效教育改革的执行者,由各校行政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本校的项目实施方案,落实和推进相关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各校通常组建学科团队、班级团队、年级团队、综合团队,确保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工作中,区域教研团队直管校际指导团队和学校管理团队,各级团队实行包干制,根据相关的目标和任务开展工作,直到完成目标。
团队教研活动的实践
以活动为载体,以团队为单位,不断优化教研模式、拓展教研资源,是兴宁区团队教研的主要特征。在团队教研活动中,我们主要采取“课例”方式,即围绕主题目标,以课例为载体开展项目培训、主题探究等教研活动。其基本流程是“课例展示→团队研讨→团队成果展示→团队汇报→小结”。另外,我们还会根据目标需求灵活增加讲座、团队作业整理、专家点评等环节。
“课例”是具有项目形态的实际教学素材、活动素材,其演化和迁移是团队教研的关键目标,我们主要通过课型整合、学科融合等方式实现目标。如在“平台互动方式课型研讨”活动中,我们提供了一节数学课例,校际指导团队针对教师使用的教学装备是否符合“平台互动方式课型”的要求进行探究,而语文、英语等学科教师则思考如何将该课例的方法迁移到本学科上。
团队教研活动中,各个团队既有明确的分工,又相互补充、相互扶持,打破了传统只针对课例进行学科性评价的局限,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加强了教研员与学校、学校与学校、学科教师与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搭建了上下融通的良性互动平台,使教研活动更有实效。今年5月,在南宁市中兴小学举行的南宁市教学改革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中,兴宁区教研团队的精彩展示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的高度赞扬;6月,兴宁区数学学科团队在南宁市小学数学主题教研活动中的汇报再次获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