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按压与药物治疗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的对比分析

来源 :中国医药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pdg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比多点按压法与药物法治疗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的疼痛评分和腰椎活动度,探讨多点按压法的疗效。 方法 160例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的门诊患者,年龄20~50岁,分为多点按压组与药物组,各采用多点按压法与药物法治疗,对治疗前、治疗后1 d、7 d、14 d的疼痛评分和腰椎活动度进行t检验法统计学处理。 结果 多点按压组与药物组治疗后1、7、14 d疼痛评分比较(P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点按压组与药物组治疗后1、7 d腰椎活动度比较(P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4 d腰椎活动度比较,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多点按压法治疗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具有良好的疗效,且较药物治疗有明显的优势,减少药物用量和医疗费用。
  [关键词]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多点按压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7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2-14-03
  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约60%~80%的成人曾有患病史,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居第2位[1-2]。在不同级别医院骨科门诊中大约占30%~50%,病程长,易复发,其中喜爱运动者又占45%左右,同时也是运动医学门诊的主要病源,重者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特别让运动者不能正常参加运动而烦恼。究其原因,主要是腰肌劳损、椎间盘病变、椎间关节病变、韧带病变等造成棘旁肌痉挛、微循环障碍等引发下腰痛[3]。2012年2月~2013年3月采用多点按压法治疗下腰痛,并与口服“美洛昔康片、盐酸乙哌立松片”治疗组作对照观察,结果显示多点按压法治疗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临床疗效较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2月~2013年3月的门诊患者,共1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0例,男53例,女27例;年龄20~50岁,平均35.7岁;急性发病,无明显外伤;对照组
  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20~50岁,平均36.6岁,急性发病,无明显外伤。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下腰痛,急性非创伤性,无下肢放射痛;(2)20~50岁之间,男女不限;(3)未经治疗者;(4)坚持随访2周者。
  1.2.2 排除标准 (1)20岁以下或50岁以上患者;(2)腰椎有结核、感染或肿瘤等病变者;(3)有内脏器官病变,诊断不清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有“抗炎止痛药物”过敏或“有反应”者;(6)不能按规定随访患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三步骤治疗:(1)痛点及周围棘旁肌多点按压3 min;(2)小心极度屈髋屈膝,牵拉腰背肌2 min;(3)小心在极度屈髋屈膝体位下,旋转腰椎小关节,每侧各3次即可。见图1~4。
  对照组采用口服“美洛昔康片、盐酸乙哌立松片”治疗:(1)口服美洛昔康片,每日1次,每次7.5 mg;(2)口服盐酸乙哌立松片:每日3次,每次50 mg。
  1.4 观察指标
  1.4.1 VAS评分[4-6] 对两组治疗前后疼痛采用VAS(可视化模拟系统)标准进行评分,VAS评分标准:(1)0~1分:无疼痛;(2)2~4分:轻度疼痛,能正常活动;(3)5~7分:中度疼痛,影响正常活动;(4)8~10分:重度疼痛,需要平车就诊。
  1.4.2 腰椎活动度测定 按照《骨科临床检查评估》中方法进行测定,主要测定前屈度。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V13.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处理,得出检验统计值及相应P值,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各治疗前后和组间比较VAS评分统计结果(表1)
  疼痛评分比较:多点按压组与药物组治疗前比较:(t=0.61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点按压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 d比较:(t=24.786,P<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药物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 d比较:(t=8.76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点按压组与药物组治疗后1 d比较:(t=-12.36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点按压组与药物组治疗后7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92,P<0.01);多点按压组与药物组治疗后14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42,P<0.01)。
  2.2 两组各治疗前后和组间比较腰椎活动度评分统计结果(表2)
  腰椎活动度比较,多点按压组与药物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073,P>0.05);多点按压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92,P<0.01);药物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68,P<0.01);多点按压组与药物组治疗后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52,P<0.01);多点按压组与药物组治疗后7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95,P<0.01);多点按压组与药物组治疗后14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6,P>0.05)。
  通过以上两表,可以看出:多点按压组和药物组虽然在治疗后第1天无论是疼痛或是腰椎活动度方面,都取得较好疗效,但多点按压组和药物组在治疗后14 d内对疼痛缓解有明显的优势,7 d内对腰椎活动度也具有明显的疗效。
  3 讨论
  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发病率较高,门诊就诊比例大,年龄常在20~50岁之间,半数人群喜爱运动,但又常采用坐姿工作时间长,反复发病,多数患者有多次就医经历;同时,随着运动医学的发展,很多病人也就诊于此类门诊。常进行理疗、按摩、中药包敷、服“抗炎止痛药物”,甚至病急乱投医,到“诊所输液消炎”也屡见不鲜,不仅治疗不科学,还耗费医疗花费。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受力史,甚至是晨起或坐立后站起即可发作,重者无法支撑身体,不能直腰,双手扶持双膝尚可挪动步伐,可以平卧,但翻身困难;部分患者有腰部不良姿式持续史,反复发作。症状常以钝痛为主,但尖锐痛和钝痛也常同时伴随,部分患者表现出腰部无力症状,就像“瘫痪”一般。腰3、4、5棘突旁至横突范围内的明确压痛,浅压舒适,深压疼痛加重,难于忍受,直退抬高试验阴性,但屈髋屈膝摇摆试验阳性,下肢肌力正常;腰椎X线片常无明显异常发现,腰椎MRI正常或常见椎间盘变性,有的轻度膨出,神经根通路无受压。实际上,大多数的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腰肌劳损、椎间盘病变、椎间关节病变、韧带病变等,在不良姿势刺激下,造成小关节滑膜嵌顿、棘旁肌痉挛、微循环障碍等引发下腰痛[3、7],并出现腰肌无力表现,严重的病例,患者常惊恐不安,到处投医,常见治疗半月,花费上万的患者就医。骨科医师门诊常使用“抗炎止痛药”联合“肌松剂”治疗这一类疾病[8-9]。本治疗方法采取三步骤进行:(1)痛点及周围棘旁肌多点按压3 min,此动作完成后,患者感腰部轻松,有发热感,能够较好的缓解肌肉痉挛,并在按压与放松之间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10-16];(2)小心极度屈髋屈膝,牵拉腰背肌2 min,持续牵拉痉挛的肌肉,在运动医学中常用,比如运动时小腿三头肌痉挛常极度背伸踝关节,以放松痉挛的肌肉,减轻疼痛;(3)小心在极度屈髋屈膝体位下,旋转腰椎小关节,每侧各3次即可,可以缓解腰椎小关节的对合不良,或者解除可能存在的滑膜嵌顿,同时缓解腰椎旋转肌群的痉挛。   采用此治疗方法时,少部分患者表示按压时疼痛明显,甚至用手推开医务人员以表示拒绝,但坚持治疗6~8 min结束后,大多数患者能自行活动腰部,下地走动,立即感疼痛明显减轻,效果立竿见影,如病例选择合适,效果近100%满意。
  [参考文献]
  [1] 冯传汉,张铁良.临床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5-1934.
  [2] Lin K,Sorock GS,Courtney TK.Prevalence of low back pain in three occupational groups in Shanghai,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J Safety Res,2004,35:23-28.
  [3] 党耕町.下腰痛的诊治[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619-627.
  [4] McCarberg BH,Ruoff GE,Tenzer-Iglesias P,et al.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ow-back pain because of paraspinous muscle spasm:a physician roundtable[J].Pain Med,2011,12(l4):S119-127.
  [5] Soonawalla DF,N Joshi.Efficacy of thiocolchicoside in India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low back pain associated with muscle spasm[J].Indian Med Assoc,2008,106(5):331-335.
  [6] Gilbert JW,Wheeler GR,Storey BB,et al.Lumb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ypolordosis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association with paraspinal muscle spasms[J].Chiropr Med,2009,8(3):95-100.
  [7] Malanga GA,Ruoff GE,Weil AJ,et al.Cyclobenzaprine ER for muscle spasm associated with low back and neck pain:two 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studies of identical design[J].Curr Med Res Opin,2009,25(5):1179-1196.
  [8] 封旭华,陈世益,等.钱风雷妙纳对运动员腰背痛及肌肉力量影响临床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5(1):34-37.
  [9] Colini G,Baldeschi,MR Cobianchi.Study of codeine-paracetamol combination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ramadol-paracetamol in the control of moderate-to-severe low back pain[J].Minerva Med,2012,103(3):177-182.
  [10] Chen Y,Shang GD,Fu GB.Effect of massage on hemodynamics parameters of uterine artery and serum prostaglandin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J].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2011,31(10):1355-1358.
  [11] Cunningham JE,Kelechi T,Sterba K,et al.Case report of a patient with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treated with manual therapy (massage)[J].Support Care Cancer,2011,19(9):1473-1476.
  [12] Tuseth V,Pettersen RJ,Grong K,et al.Randomised comparison of percutaneous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with open-chest cardiac massage and with surgical assist device during ischaemic cardiac arrest[J].Resuscitation 2010,81(11):1566-1570.
  [13] Keiko T,Yanagawa Y,S Isoda.A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cardiac tamponade due to an aortic dissection using open-chest massage[J].Am J Emerg Med,2012,2(4):634.
  [14] Castro-Sanchez AM,Moreno-Lorenzo C,Mataran-Penarrocha GA,et al.Connective tissue reflex massage for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1,804321.
  [15] Prause G,Archan S,Gemes G,et al.Tight control of effectiveness of cardiac massage with 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Am J Emerg Med,2010,28(6):746,e5-6.
  [16] OgailR,Yamane M,Matsumotol T,et al.Effects of petrissage massage on fatigue and exercise performance following intensive cycle pedaling[J].Br J Sports Med 2008,42(2):834-838.
  (收稿日期:2013-04-15)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研究大黄生品和炮制品的醇溶性浸出物和水溶性浸出物的浸出率。 方法 将生大黄用不同炮制方法分别炮制成酒大黄、醋大黄和熟大黄,然后采用热浸法提取浸出物,比较同一炮制品在不同的炮制方法下其浸出物的浸出率。 结果 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三者的醇溶性浸出物浸出率和水溶性浸出物浸出率与生大黄比较,均有所提高。 结论 生大黄经炮制后,浸出物的浸出率能有效的提高,方法科学,值得推广。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时间护理理论应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 将14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治疗组70例,对照组7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糖尿病治疗与护理,治疗组除了以上治疗与护理外还进行系统性的时间护理,2周后比较两组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组生存质量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时间护理理论应用于糖尿病的临床护理中,效果好,促进了疾病的恢复,有效提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足三里穴位注射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皮下注射对肿瘤患者放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疗效。 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10月因放疗导致白细胞减少肿瘤患者73例,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7例行地塞米松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36例行rhG-CSF皮下注射,7 d后查血常规,比较其治疗效果。 结果 按照疗效判断标准,两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相比较,
期刊
[摘要] 目的 分析20%人血白蛋白胸腔内注射治疗顽固性气胸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顽固性气胸患者36例,分为两组,分别采用20%人血白蛋白胸腔内注射的方法治疗和高渗糖治疗。 结果 实验组中20%人血白蛋白治愈率为94.4%,高于对照组的83.3%并且仅有3例患者出现轻度的疼痛,低热患者为2例,无重度胸痛的患者,疗效明显好于传统的高渗糖组。 结论 2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和蒙脱石散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婴幼儿腹泻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分别用西医常规疗法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合用蒙脱石散治疗,用药1周。 结果 1周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均有改变,治疗组的疗效(97.67%)高于对照组(72.0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1~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亲属活体肾移植供肾选取的策略和围手术期处理体会。 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08年3月~2012年5月所完成亲属活体供肾切除术121例。供体年龄38~71岁,男43例,女78例。所有供体经过术前充分评估,选取GFR相对较低的一侧肾脏,手术采取经腹开放取肾方式,术中尽可能保留肾脏变异血管。 结果 121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时间平均135 min,无输血病例;所有供肾开放血
期刊
[摘要] 目的 比较B超定位与C臂X光定位在经皮肾镜取石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 120例肾结石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C臂X光定位,观察组采用B超定位。 结果 观察组一期结石清除率(88.33%)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C臂X光定位用于经皮肾镜取石术。观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血管前置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产前检查的孕妇6348例,检测胎盘及相关区域内的血流信号,判断是否存在前置血管,并将检查结果与临床手术确诊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6348例孕妇最终临床手术确诊血管前置22例,血管前置的发生率为0.35%,产前超声检出血管前置19例,漏诊3例,产前超声检查结果符合率86.36%,
期刊
[摘要] 目的 研究建立红细胞悬浮液在保存期内电解质动态变化模型。 方法 在红细胞保存的24 h、3 d、5 d、7 d、14 d、21 d、28 d、35 d等8个时间点,分别采样10份,进行K+ 、Na+、Cl- 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保存初期内,Na+浓度先下降后上升,但始终比保存初期的Na+浓度要偏低;Cl-浓度在整个保存期内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保存期的第5天,红细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二至百合浓缩膏对去势雌性大鼠(双侧卵巢切除术)焦虑行为学的影响。 方法 3~4月龄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二至百合高、中、低剂量组。除假手术组,其余用手术摘除双侧卵巢建立去势更年期大鼠模型,给药组分别给予二至百合浓缩膏水溶液(1.92、0.96、0.48 g/kg),假手术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相应容量的蒸馏水,连续45 d。采用高架十字迷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