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或者三类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应将三维目标进行有机统一。这样,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机地渗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随着课程改革的广泛推进,目标教学的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普遍接受。但在教学反馈中,某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笔者在听了以“辛亥革命”为题的青年教师的评优课后,感触很深。好几位教师选择了多媒体教学,但这些教师都在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及成功或失败的结果等问题上重点展开,而对“评价”部分都未展开分析。六位教师中有四位选择了让学生记住教材(人教版)的表述,一位教师虽然进行了分析,但其方法只是让学生记住行为动词,简单地归纳总结。究其原因,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学目标”的制定就比较模糊。
[方案一]
1.知识与能力。(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求本质的科学精神以及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毅力。
在查找“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资源时,笔者发现以上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为多家网页转载,也被多人运用于教学案例设计中。结合新课程理念,笔者认为此方案问题重重。
问题一:表述重复。“过程与方法”目标内容空洞,对象性语意含糊不清。加涅认为,陈述能传递期望的目标具有五种成分:情境、所进行的学习类型、行为表现的内容或对象、可观察的行为、适用于行为表现的工具、限制或条件。如果目标陈述模糊,那么它们就不大有用,所以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表述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资料收集”“问题探究”不是教学目标,“学会如何收集资料”“学会如何探究问题”才是教学目标。
问题二:轻视“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述方案虽然列了三条,但从表述来看,还是侧重能力培养,而不是真正的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在学习活动中,科学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中蕴含着丰富的理性和严谨的因子。如在历史学习中,用史实说话,有几分史实说几分话,不任意裁减史实,孤证不足为凭,都能使学生体验到严谨和理性的必要性。这份触动内心的体验,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还是做人,都是很有帮助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达成知识与技能以及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中介机制,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
问题三:“三维教学目标”的分列和分裂。“三维目标”不是孤立的,正如张汉林、何成刚等人分析的一样,“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分列不如综合。”“既然是三维目标而非三类目标,那么这就表明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确实,目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指导、轻迁移,重灌输、轻体验的现象;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轻视学生及学生的思维过程的教学行为;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仅仅是做做样子,高频率幻灯片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这显然是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
在如何理解新课程目标的讨论中,一些专家曾指出:新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方法”。“在新课程中,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实际上反映的是教学方式的一种转变”。它要求“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方法”。
笔者参考了江苏省对课程标准解读的“教学要求”,对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做如下调整:
[方案二]
1.利用《武昌起义形势图》《清王朝分崩离析图》等地图资料,提供“武昌起义→革命扩展→成立民国”的线索,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归纳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对比1912年前后的史实,援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重要史料,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提供《美国1787宪法》对比材料,使学生发现其在治国理念上的异同,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3.通过小组辩论等形式讨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否,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以及合作意识。
4.结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分析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5.通过学生讲述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家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其追求民主、自由的献身精神和高尚爱国主义情怀。
“方案二“的三维目标以学生为出发点来设计,尝试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三维整合,融会贯通。依据新课程标准,本课的知识概念为: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因此,教学目标设计突出这三大知识重点。“过程与方法”目标应渗透于各知识点的具体实施的教学目标之中,具有可操作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广泛推进,目标教学的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普遍接受。但在教学反馈中,某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笔者在听了以“辛亥革命”为题的青年教师的评优课后,感触很深。好几位教师选择了多媒体教学,但这些教师都在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及成功或失败的结果等问题上重点展开,而对“评价”部分都未展开分析。六位教师中有四位选择了让学生记住教材(人教版)的表述,一位教师虽然进行了分析,但其方法只是让学生记住行为动词,简单地归纳总结。究其原因,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学目标”的制定就比较模糊。
[方案一]
1.知识与能力。(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求本质的科学精神以及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毅力。
在查找“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资源时,笔者发现以上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为多家网页转载,也被多人运用于教学案例设计中。结合新课程理念,笔者认为此方案问题重重。
问题一:表述重复。“过程与方法”目标内容空洞,对象性语意含糊不清。加涅认为,陈述能传递期望的目标具有五种成分:情境、所进行的学习类型、行为表现的内容或对象、可观察的行为、适用于行为表现的工具、限制或条件。如果目标陈述模糊,那么它们就不大有用,所以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表述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资料收集”“问题探究”不是教学目标,“学会如何收集资料”“学会如何探究问题”才是教学目标。
问题二:轻视“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述方案虽然列了三条,但从表述来看,还是侧重能力培养,而不是真正的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在学习活动中,科学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中蕴含着丰富的理性和严谨的因子。如在历史学习中,用史实说话,有几分史实说几分话,不任意裁减史实,孤证不足为凭,都能使学生体验到严谨和理性的必要性。这份触动内心的体验,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还是做人,都是很有帮助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达成知识与技能以及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中介机制,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
问题三:“三维教学目标”的分列和分裂。“三维目标”不是孤立的,正如张汉林、何成刚等人分析的一样,“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分列不如综合。”“既然是三维目标而非三类目标,那么这就表明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确实,目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指导、轻迁移,重灌输、轻体验的现象;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轻视学生及学生的思维过程的教学行为;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仅仅是做做样子,高频率幻灯片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这显然是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
在如何理解新课程目标的讨论中,一些专家曾指出:新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方法”。“在新课程中,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实际上反映的是教学方式的一种转变”。它要求“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方法”。
笔者参考了江苏省对课程标准解读的“教学要求”,对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做如下调整:
[方案二]
1.利用《武昌起义形势图》《清王朝分崩离析图》等地图资料,提供“武昌起义→革命扩展→成立民国”的线索,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归纳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对比1912年前后的史实,援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重要史料,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提供《美国1787宪法》对比材料,使学生发现其在治国理念上的异同,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3.通过小组辩论等形式讨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否,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以及合作意识。
4.结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分析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5.通过学生讲述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家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其追求民主、自由的献身精神和高尚爱国主义情怀。
“方案二“的三维目标以学生为出发点来设计,尝试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三维整合,融会贯通。依据新课程标准,本课的知识概念为: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因此,教学目标设计突出这三大知识重点。“过程与方法”目标应渗透于各知识点的具体实施的教学目标之中,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