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詹姆斯·马奇教授提出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对管理者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尤其如是。我的动态竞争理论有三个基本要素:察觉(awareness)、动机(motivation)、能力(capability)。“察觉”,即与注意力紧密相关。
一位老板曾对我讲过“三看”:看不见、看不懂、看不起,很精辟地阐释了“管理注意力(managerial attention)”在激烈竞争环境下面临的挑战。很多时候,没有注意是因为“看不见”。看不见不是因为不存在,而是被不经意忽略了;有时候看见了,但“看不懂”,不明白竞争对手推出新产品或采取某一项行动的具体意图;更重要是认知盲点——“看不起”,认为“某某某根本成不了气候”,给了竞争对手慢慢蚕食并颠覆的机会。
你能看见什么?
几乎所有与竞争者间的互动,以及企业转型等经营管理活动,都与管理者的注意力配置相关。注意力的配置是复杂而动态的,要做到随时洞悉市场变动的信号,并转换为公司内部创新的能量,并不容易,有时候也不单单是企业和顾客两厢情愿的事。比如,iPhone的前身Newton失败了,因为当时相关业态还没有起来,供应商系统还没有注意到这个产品本身的爆发性。
影响到察觉、注意力的因素很多。首当其冲的,管理者的角色认知影响力非常大。假如我定位自己是专业经理人,可能只关心绩效如何评估、奖金如何发放,对公司经营面的议题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其次,组织结构与制度也会影响经理人关心什么议题,或注意什么样的对手。假如一家公司的华北、华南两大区绩效是单独评估而不是整体评估,当华南市场受到竞争对手攻击时,华北区就不会有动机去援助,甚至不会去注意华南“战局”的态势;第三,动机、能力与察觉也相互影响。
企业高层需要自我定位为战略家,关注整体大环境的变化:公司在整个生态体系里面扮演什么角色?这个角色在未来三五年内会不会因为竞争对手、创新等各种原因而有任何改变?大环境改变时,原来的角色还能不能维持?更具体地说,还应该关心短期内大环境或客户需要有没有大的改变。比如,某同业公司在欧洲推出了一个新产品,你就必须开始关注这个产品有没有可能很快到中国来。但是,又不能因为过度关心大环境而忽略了日常经营细节,因为对微观事务的忽略很容易导致大盲点。如果高层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时间,一定要有专门的团队帮你注意一些比较琐碎的事情。
在动态竞争分析中,注意力的配置要同时考虑资源与市场两个层面。一方面要思考竞争对手和自己,在战略、人员配备与组织文化等资源面的差异,另一方面也要思考自己跟每一个竞争对手在市场上的关系,进而预测当发动攻击时,哪些对手会响应,哪些不会;会在哪里回应,多强,时间多久。一家公司再强,也有最弱的一环,对手一定会找那个地方来打。因此,企业要特别注意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思考环境的变化、对手的进攻会不会使公司的短板更短,进而丧失竞争力。
如何看懂?
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环境变化越来越快速,注意力的管理和信息的搜集变成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这时候单单“看见”还不够,更要能“看懂”。
“看不懂”的重要原因在于,未能把自己放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说难很难,说不难也不难。首先,当今社会的信息相当发达,即使公司不一定了解竞争对手的内部运作状况,也可以从对手跟其他公司的竞争互动中看出一些端倪。第二,对手事实上与你会有很多交集,比如相似甚至相同的经销商、供应商和客户,公司可以从这些利益关系人着手,去验证自己的判断。在高科技行业,验证起来很快,成本也没那么高,缺点是变化太快,传统行业的行为模式反而比较好预测。
其次,“看不懂”是因为视角漂移而无根底,注意点太多导致信息爆炸,却不明就里,甚至歪曲和误读。注意力的配置,最重要的是和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直接相关,然后是要和战略行动相关。管理者一定要想清楚现阶段最重要的点在哪里,才能找到相关的关注点,也才会正确解读搜集来的信息。另一种思考方式就是自问:若要成功,需要在哪一件事情或在哪些方面做到最好,再条列出需要关注的信息点。有时候,管理者可以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领导者来推断其战略。尤其对于公众公司和高调领导人物,可以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式,从过去所为或过去所言与所为的符合程度,来推断他的经营管理风格。
当然,对手会竭力保护其机密信息。因此,实际决策有时候仍不得不依靠猜测或自我推断。即便如此,企业仍应该在证据或事实上下苦功夫,多看、多想、多问,强化基本分析能力,让有限的资讯发挥最大的效能。
以忧患意识克服“看不起”
注意力管理的重要一环是克服“看不起”,这需要忧患意识。很多公司由盛转衰的关键,往往是因为注意力未随环境变迁而动态调整,并过于固守过去曾经运行良好的程序与应对策略。
格鲁夫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表达的是类似的意思。许多成功企业家的忧患意识都强到偏执的地步,忧患意识是觉察很重要的驱动力。忧患意识并不代表悲观,而是专注公司的长远发展并将其转换成触发公司不停创新的动力。忧患意识也不意味着草木皆兵,而是要厘清个人或公司对组织、产品、战略、市场的基本假定(因为完全验证后再生产是不可能的),以及这些假定在什么情况下会受到冲击。当环境变化了,比如竞争对手推出了新品,就要重新检视基本假设,分析市场份额或态势是否会受到冲击。
当竞争压力很大时,企业往往会把过多注意力放到直接对手身上,以致忽略了客户,甚至忽略了强化本身的经营体质。我所提出的动态竞争分析,不是要企业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竞争对手身上,反倒希望企业在交手过程中留意提升自己的战斗力与决策执行力,而且能够以敌为师,而非斗到你死我亡。应该多用对手来提醒自己,到底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就是为什么我赞同应该把《孙子兵法》翻译为“art of peace”而不是“art of war”,因为竞争本就不应该是头破血流之争,而是在过程中提升彼此。
移动互联网行业变化快,壁垒低,存在不易察觉竞争对手的问题。这时候最重要的还是回到市场,厘清市场要什么、缺什么,再看入局玩家的资源和能力,从中寻找借力使力或趁虚而入的机会窗口。
转念才能抓住关键注意点
领导者要真正转念,才能解开注意力管理的瓶颈。如果企业家能够每个月花1天时间来做工作以外的事情,我会建议他们用这一天来厘清自己的思绪,想想自己或公司对社会应该扮演的角色,有什么样的贡献,然后回过头来沉淀自己。不要只是计较红海里的输赢,而忽略了内心的蓝海。
有句话讲得好,“嗜欲深者天机浅”,人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坚持面对自己,这对企业家和高阶管理者尤其重要。为什么转念很难?因为每个人都想保护自己的利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外部冲击的不确定性往往难以掌握,因此,要推动组织迅速变革,就要切实考虑同事的关切重点,掌握住“为什么别人要跟着你变”的基本道理。
事实上,一个好的领导者,不会把“我”的利益极大化放在前头,而是先考虑别人的利益最大化,如此才会上下同心,并在最后自然地实现“我”的利益最大化。我曾经给一个公司的老板建议,转型一定要先转念。9个月后,他告诉我,公司的高管全换了——除了他本人。而我真正的意思是,他应该要第一个退出,换上专业经营人员,才能做好。他原本可以只扮演单纯的投资人身份并从中得益,但不愿意走,结果这家公司很快就完了。
领导者的确也是普通人,内心也有小人与君子的冲突,甚至是天人交战。一个真正高超的领导者会把己欲降到最低。这很难,但并非不可能。多看一点古书、史书,自然私心就会降低,因为会把你拉到一个滚滚的历史洪流里面来看问题,让你不只想到现实现世。其实,儒释道都是叫人怎么样去除己欲,如克己复礼、知止而后有定。一个真正好的企业家应该考虑到整个公司,甚至一个群体、社会的最大利益。
一位老板曾对我讲过“三看”:看不见、看不懂、看不起,很精辟地阐释了“管理注意力(managerial attention)”在激烈竞争环境下面临的挑战。很多时候,没有注意是因为“看不见”。看不见不是因为不存在,而是被不经意忽略了;有时候看见了,但“看不懂”,不明白竞争对手推出新产品或采取某一项行动的具体意图;更重要是认知盲点——“看不起”,认为“某某某根本成不了气候”,给了竞争对手慢慢蚕食并颠覆的机会。
你能看见什么?
几乎所有与竞争者间的互动,以及企业转型等经营管理活动,都与管理者的注意力配置相关。注意力的配置是复杂而动态的,要做到随时洞悉市场变动的信号,并转换为公司内部创新的能量,并不容易,有时候也不单单是企业和顾客两厢情愿的事。比如,iPhone的前身Newton失败了,因为当时相关业态还没有起来,供应商系统还没有注意到这个产品本身的爆发性。
影响到察觉、注意力的因素很多。首当其冲的,管理者的角色认知影响力非常大。假如我定位自己是专业经理人,可能只关心绩效如何评估、奖金如何发放,对公司经营面的议题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其次,组织结构与制度也会影响经理人关心什么议题,或注意什么样的对手。假如一家公司的华北、华南两大区绩效是单独评估而不是整体评估,当华南市场受到竞争对手攻击时,华北区就不会有动机去援助,甚至不会去注意华南“战局”的态势;第三,动机、能力与察觉也相互影响。
企业高层需要自我定位为战略家,关注整体大环境的变化:公司在整个生态体系里面扮演什么角色?这个角色在未来三五年内会不会因为竞争对手、创新等各种原因而有任何改变?大环境改变时,原来的角色还能不能维持?更具体地说,还应该关心短期内大环境或客户需要有没有大的改变。比如,某同业公司在欧洲推出了一个新产品,你就必须开始关注这个产品有没有可能很快到中国来。但是,又不能因为过度关心大环境而忽略了日常经营细节,因为对微观事务的忽略很容易导致大盲点。如果高层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时间,一定要有专门的团队帮你注意一些比较琐碎的事情。
在动态竞争分析中,注意力的配置要同时考虑资源与市场两个层面。一方面要思考竞争对手和自己,在战略、人员配备与组织文化等资源面的差异,另一方面也要思考自己跟每一个竞争对手在市场上的关系,进而预测当发动攻击时,哪些对手会响应,哪些不会;会在哪里回应,多强,时间多久。一家公司再强,也有最弱的一环,对手一定会找那个地方来打。因此,企业要特别注意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思考环境的变化、对手的进攻会不会使公司的短板更短,进而丧失竞争力。
如何看懂?
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环境变化越来越快速,注意力的管理和信息的搜集变成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这时候单单“看见”还不够,更要能“看懂”。
“看不懂”的重要原因在于,未能把自己放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说难很难,说不难也不难。首先,当今社会的信息相当发达,即使公司不一定了解竞争对手的内部运作状况,也可以从对手跟其他公司的竞争互动中看出一些端倪。第二,对手事实上与你会有很多交集,比如相似甚至相同的经销商、供应商和客户,公司可以从这些利益关系人着手,去验证自己的判断。在高科技行业,验证起来很快,成本也没那么高,缺点是变化太快,传统行业的行为模式反而比较好预测。
其次,“看不懂”是因为视角漂移而无根底,注意点太多导致信息爆炸,却不明就里,甚至歪曲和误读。注意力的配置,最重要的是和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直接相关,然后是要和战略行动相关。管理者一定要想清楚现阶段最重要的点在哪里,才能找到相关的关注点,也才会正确解读搜集来的信息。另一种思考方式就是自问:若要成功,需要在哪一件事情或在哪些方面做到最好,再条列出需要关注的信息点。有时候,管理者可以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领导者来推断其战略。尤其对于公众公司和高调领导人物,可以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式,从过去所为或过去所言与所为的符合程度,来推断他的经营管理风格。
当然,对手会竭力保护其机密信息。因此,实际决策有时候仍不得不依靠猜测或自我推断。即便如此,企业仍应该在证据或事实上下苦功夫,多看、多想、多问,强化基本分析能力,让有限的资讯发挥最大的效能。
以忧患意识克服“看不起”
注意力管理的重要一环是克服“看不起”,这需要忧患意识。很多公司由盛转衰的关键,往往是因为注意力未随环境变迁而动态调整,并过于固守过去曾经运行良好的程序与应对策略。
格鲁夫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表达的是类似的意思。许多成功企业家的忧患意识都强到偏执的地步,忧患意识是觉察很重要的驱动力。忧患意识并不代表悲观,而是专注公司的长远发展并将其转换成触发公司不停创新的动力。忧患意识也不意味着草木皆兵,而是要厘清个人或公司对组织、产品、战略、市场的基本假定(因为完全验证后再生产是不可能的),以及这些假定在什么情况下会受到冲击。当环境变化了,比如竞争对手推出了新品,就要重新检视基本假设,分析市场份额或态势是否会受到冲击。
当竞争压力很大时,企业往往会把过多注意力放到直接对手身上,以致忽略了客户,甚至忽略了强化本身的经营体质。我所提出的动态竞争分析,不是要企业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竞争对手身上,反倒希望企业在交手过程中留意提升自己的战斗力与决策执行力,而且能够以敌为师,而非斗到你死我亡。应该多用对手来提醒自己,到底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就是为什么我赞同应该把《孙子兵法》翻译为“art of peace”而不是“art of war”,因为竞争本就不应该是头破血流之争,而是在过程中提升彼此。
移动互联网行业变化快,壁垒低,存在不易察觉竞争对手的问题。这时候最重要的还是回到市场,厘清市场要什么、缺什么,再看入局玩家的资源和能力,从中寻找借力使力或趁虚而入的机会窗口。
转念才能抓住关键注意点
领导者要真正转念,才能解开注意力管理的瓶颈。如果企业家能够每个月花1天时间来做工作以外的事情,我会建议他们用这一天来厘清自己的思绪,想想自己或公司对社会应该扮演的角色,有什么样的贡献,然后回过头来沉淀自己。不要只是计较红海里的输赢,而忽略了内心的蓝海。
有句话讲得好,“嗜欲深者天机浅”,人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坚持面对自己,这对企业家和高阶管理者尤其重要。为什么转念很难?因为每个人都想保护自己的利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外部冲击的不确定性往往难以掌握,因此,要推动组织迅速变革,就要切实考虑同事的关切重点,掌握住“为什么别人要跟着你变”的基本道理。
事实上,一个好的领导者,不会把“我”的利益极大化放在前头,而是先考虑别人的利益最大化,如此才会上下同心,并在最后自然地实现“我”的利益最大化。我曾经给一个公司的老板建议,转型一定要先转念。9个月后,他告诉我,公司的高管全换了——除了他本人。而我真正的意思是,他应该要第一个退出,换上专业经营人员,才能做好。他原本可以只扮演单纯的投资人身份并从中得益,但不愿意走,结果这家公司很快就完了。
领导者的确也是普通人,内心也有小人与君子的冲突,甚至是天人交战。一个真正高超的领导者会把己欲降到最低。这很难,但并非不可能。多看一点古书、史书,自然私心就会降低,因为会把你拉到一个滚滚的历史洪流里面来看问题,让你不只想到现实现世。其实,儒释道都是叫人怎么样去除己欲,如克己复礼、知止而后有定。一个真正好的企业家应该考虑到整个公司,甚至一个群体、社会的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