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我在英国牛津大学访问研究3个月。这座著名的古老学府令我最为难忘的,是它的图书馆。
大学城牛津的人口约15万,但图书馆有多少个呢?不下100个!
其中最有名的,是拥有近500年历史的“博德利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这座巨型图书馆收藏有1000多万份文件,书架如果头尾相连排起来,总长度有190公里。新生入校的“必修课”之一,就是先去博德利,由图书馆专门人员“导览”,告知怎么才能在这个巨大的书籍海洋里找到方向。
钱鐘书先生上世纪初在牛津负笈求学期间,感叹于博德利图书馆藏书之丰,将其音意结合译为“饱蠹楼”,他还把自己的牛津岁月概括为“饱蠹楼中,横扫西典”。
进入21世纪,古老的博德利图书馆已经高度现代化和数字化,其网站每14秒就有一位读者来访,每21秒就有1本书被借出。
读者只需登录此图书馆网站,就能找到所有馆藏书籍期刊的精确位置,点好鼠标下好单,图书或文件次日就被送到指定地点,直接去领取即可。很多的书籍已经制成了PDF版,读者只需付少量费用,就可以“永久性”拥有。这些资源也对所有牛津校友免费开放——即使离开学校,也一样可以在线使用图书馆资源。
博德利之下,校级分馆有约50所,学院分馆约40所,说图书馆多于餐厅,恐怕并不为过。
但这么多图书馆,是否会让人“无所适从”?
就我的使用体验看,牛津大学的图书馆系统就像是在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下,被管理得井井有条。
首先,牛津大学图书馆系的工作人员,大多礼貌而热情,他们就是最好的“导游”。
其次,每个图书馆的入口位置,都会有专门区域提供详细的印刷版服务指南,如搜索平台和复印打印设备使用方法,最新引进图书介绍等。
最重要的,还是充分的“数字化”——查书、取书、借书、还书基本都可以借助电脑设备自助完成。
但是,读到这里,不要以为图书馆只是简单的“公益机构”,巨量藏书和高度数字化之所以能够实现和维持,靠的是背后一个高效的图书馆筹款机制。
博德利图书馆公布的数据是,2012年运营总预算为3800多万英镑(约合3.8亿元人民币),其中有两成资金来源于各类基金会和企业的赞助。
一个多月前,牛津大学斥资8000万英镑(约合8亿元人民币)翻修的博德利图书馆新馆——“韦斯顿图书馆”(Weston Library)正式开馆,科学界传奇人物霍金出席揭幕。
这个图书馆在1946年由英王乔治六世揭幕,2011年闭馆翻修,加菲尔德·韦斯顿基金会为此捐助2500万英镑(约合2.5亿元人民币),获得冠名权。其他的捐助方包括牛津大学出版社、英国著名书店“布莱克威尔”的老板朱利安·布莱克威尔、牛津校友查尔斯·大卫家族以及韩国三星集团等。所以说,再古老的图书馆,也是一门现代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