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翻译技能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就是为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翻译能力的要求。从改革措施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两大方面谈谈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以期对应用型大学英语专业传统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启发。
[关 键 词] 翻译理论与实践;创新;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044-02
翻译理论与实践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方式的需要。在新形势下,该如何创新发展,把语言能力与职业技能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产教融合发展,是这门课程改革的主要课题。本文根据外国语学院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谈谈在转型发展背景下,翻译理论与实践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方式。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一)依托大纲,转变观念,做好顶层设计
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提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是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等课程。”根据《大纲》,笔译课程安排在第6、7、8学期。《大纲》对笔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介绍各类文体语言的特点、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分析以及各种不同文体的翻译方法,使学生掌握英汉双语翻译的基本理论,掌握英汉词语、长句及各种文体的翻译技巧和英汉互译的能力。要求译文比较准确、流畅,翻译速度达到每小时250~300字。”
我院以《大纲》为依托,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不断完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建设,把2012年以前的笔译课程:单一的一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发展为以“翻译理论与实践”为核心的翻译课程群,包括“跨文化交际语翻译”“民族典籍翻译”“旅游翻译”“商务英语翻译”等笔译课程,课程安排在第5~7学期。转变了翻译是“为了学习某种语言或在高水平中运用这种语言和深入了解这种语言的问题而采用的一种方法”(转引刘和平2008:35-39)的传统观念,在教学中不仅把翻译作为一项语言技能来抓,更把它当作一项职业技能来抓。在教会学生掌握翻译技能的同时,还教会学生运用现代化的翻译辅助手段为自己的职业服务,使这门课程能够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二)项目驱动,产学研融合发展
1.科研项目带动
2008年,韩家权教授获得“布洛陀史诗英译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开启了我院在桂西民族语言文化译介研究的步伐。2013年,我院获得广西高校重点文科基地:桂西民族语言文化译介研究基地建设,利用这一平台,先后获得了10多项校级以上科研项目,其中与翻译相关的项目就有近10项;开展了《中国壮族谚语》《密洛陀》《凌云巫调》《开路经》《坡芽歌书》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翻译研究,并且让一些优秀学生参与这些翻译项目。同时,可以把一些翻译的材料带到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实践。
2.教改项目驱动教学改革
2012年以来,我院先后获得了“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模块化的研究与实践”“翻译理论与实践微课程建设”“翻译理论与实践核心课程建设”和“民族典籍翻译课程群建设”等教改项目立项。这门课程真正实现了“教研结合、项目驱动”的发展模式。
3.产教融合、实践项目带动
(1)社会翻译实践项目带动
翻译是一门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求比较高的课程,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把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却与市场相脱节,造成学生毕业后只会纸上谈兵,无法胜任职场中的翻译工作。要改变这种现象,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高校必须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实习实训基地及老师、学生参加或者自己承接市场上的翻译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翻译任务。即以翻译项目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产教融合发展。
2009年以来,我院先后与平果县人民政府、百色市外事侨务办、南宁美洲翻译有限公司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这些基地,老师和学生每年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乐业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田阳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等经贸活动和文化会节的翻译活动达到近100人次。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不但提高了翻译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学科竞赛项目带动,以赛促练、以赛促教
学科竞赛是一项重要的创新实践活动,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项重要活动。学科竞赛可以测评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外语学院成立学科竞赛指导小组,包括翻译写作指导小组、考研指导小组等,每个小组配有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相关指导。每年学生参加英语等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CCTV杯英语翻译写作大赛、广西正龙杯翻译写作大赛及广西商务英语翻译大赛等,达到近200人次/年。
(三)加强师资培训,培养翻译方向“双师型”教师
改革的关键在人,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也不例外。新升本的地方院校大多是从传统的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上来,而且担任翻译教学的教师一般都是年龄比较大、职称比较高的教師,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是也有明显的不足,那就是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掌握较慢,如微课教学、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等。针对这一特征,在2013年我们在成立翻译研究团队的基础上,也组建了翻译教学团队,团队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例如,返聘已经退休的资深翻译家韩家权教授担当顾问,同时也吸收了刚毕业入职的硕士研究生担任课程教学。 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2013年以来,我院选派教师参加中国翻译协会、中国外文局等专业学会、行业协会举办的高校英语专业翻译师资培训,获取相关资格证书,培养了10多位翻译方面的“双师型”教师。同时,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成长工程等教师成长创优项目,翻译教学团队的科研、教学及翻译实践能力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为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二、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效
1.促进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壮大发展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改革,突出区域特色,以民族典籍翻译实践研究为切入点,取得了一系列特色研究成果,民族典籍翻译研究团队积极推进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外译与传播,获得了一批省内领先的翻译研究成果,成为我国西南民族典籍英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在国内本领域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翻译方向基本上达到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条件,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符合一流学科(培育)建设的条件。
2.促进了教师的科研、教研、翻译实践能力的发展
取得的主要科研、教学代表性成果有:韩家权教授等的《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获得2013年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奖、周艳鲜教授的《中国壮族谚语》(壮汉英对照)获得2016年第十四次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周艳鲜、陆莲枝、张羽等的《平果壮族嘹歌》英译本获得2012年第十二次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翻译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与实践”获得2016年百色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的译著还有《田林北路壮剧剧目精选》(2014年)、《溥仪和他的五个女人》(2015年)、《壮族神话故事》(2015年)等。11位老师取得翻译师资培训合格证,被确认为“双师型”教师。
3.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增强
每年派出师生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乐业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中国-东盟(田阳)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布洛陀文化旅游节等经贸、体育、文化会节提供翻译服务超过100人次,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和职业能力,也提升了我院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了社会对我院办学的满意度。
4.学科竞赛水平得到了提高
2013年以来,我院学生参加的各级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得到明显的好转。学生参加的CCTV杯英语翻译写作大赛、广西正龙杯翻译写作大赛、广西商务英语翻译大赛、广西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大赛等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改革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团队中还缺乏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特色教材的开发还比较滞后;微课、慕课、网络课程的开发还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参加英语翻译资格证考试的过关能力还需加强等。这些问题将成为这门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努力提高的方向。
习近平指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要把它纳入学科体系建设之中,要为学科的发展服务;要把它纳入学生能力培养体系之中,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服务;改革要促进“产、学、研”的协调发展。只有进行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传统的课程才能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梁旦.新建应用技术型院校英语本科翻译教学策略探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6(3).
[2]劉和平.再谈翻译教学体系[J].中国翻译,2008(3).
[3]言红兰.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
[关 键 词] 翻译理论与实践;创新;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044-02
翻译理论与实践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方式的需要。在新形势下,该如何创新发展,把语言能力与职业技能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产教融合发展,是这门课程改革的主要课题。本文根据外国语学院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谈谈在转型发展背景下,翻译理论与实践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方式。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一)依托大纲,转变观念,做好顶层设计
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提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是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等课程。”根据《大纲》,笔译课程安排在第6、7、8学期。《大纲》对笔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介绍各类文体语言的特点、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分析以及各种不同文体的翻译方法,使学生掌握英汉双语翻译的基本理论,掌握英汉词语、长句及各种文体的翻译技巧和英汉互译的能力。要求译文比较准确、流畅,翻译速度达到每小时250~300字。”
我院以《大纲》为依托,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不断完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建设,把2012年以前的笔译课程:单一的一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发展为以“翻译理论与实践”为核心的翻译课程群,包括“跨文化交际语翻译”“民族典籍翻译”“旅游翻译”“商务英语翻译”等笔译课程,课程安排在第5~7学期。转变了翻译是“为了学习某种语言或在高水平中运用这种语言和深入了解这种语言的问题而采用的一种方法”(转引刘和平2008:35-39)的传统观念,在教学中不仅把翻译作为一项语言技能来抓,更把它当作一项职业技能来抓。在教会学生掌握翻译技能的同时,还教会学生运用现代化的翻译辅助手段为自己的职业服务,使这门课程能够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二)项目驱动,产学研融合发展
1.科研项目带动
2008年,韩家权教授获得“布洛陀史诗英译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开启了我院在桂西民族语言文化译介研究的步伐。2013年,我院获得广西高校重点文科基地:桂西民族语言文化译介研究基地建设,利用这一平台,先后获得了10多项校级以上科研项目,其中与翻译相关的项目就有近10项;开展了《中国壮族谚语》《密洛陀》《凌云巫调》《开路经》《坡芽歌书》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翻译研究,并且让一些优秀学生参与这些翻译项目。同时,可以把一些翻译的材料带到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实践。
2.教改项目驱动教学改革
2012年以来,我院先后获得了“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模块化的研究与实践”“翻译理论与实践微课程建设”“翻译理论与实践核心课程建设”和“民族典籍翻译课程群建设”等教改项目立项。这门课程真正实现了“教研结合、项目驱动”的发展模式。
3.产教融合、实践项目带动
(1)社会翻译实践项目带动
翻译是一门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求比较高的课程,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把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却与市场相脱节,造成学生毕业后只会纸上谈兵,无法胜任职场中的翻译工作。要改变这种现象,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高校必须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实习实训基地及老师、学生参加或者自己承接市场上的翻译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翻译任务。即以翻译项目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产教融合发展。
2009年以来,我院先后与平果县人民政府、百色市外事侨务办、南宁美洲翻译有限公司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这些基地,老师和学生每年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乐业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田阳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等经贸活动和文化会节的翻译活动达到近100人次。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不但提高了翻译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学科竞赛项目带动,以赛促练、以赛促教
学科竞赛是一项重要的创新实践活动,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项重要活动。学科竞赛可以测评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外语学院成立学科竞赛指导小组,包括翻译写作指导小组、考研指导小组等,每个小组配有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相关指导。每年学生参加英语等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CCTV杯英语翻译写作大赛、广西正龙杯翻译写作大赛及广西商务英语翻译大赛等,达到近200人次/年。
(三)加强师资培训,培养翻译方向“双师型”教师
改革的关键在人,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也不例外。新升本的地方院校大多是从传统的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上来,而且担任翻译教学的教师一般都是年龄比较大、职称比较高的教師,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是也有明显的不足,那就是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掌握较慢,如微课教学、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等。针对这一特征,在2013年我们在成立翻译研究团队的基础上,也组建了翻译教学团队,团队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例如,返聘已经退休的资深翻译家韩家权教授担当顾问,同时也吸收了刚毕业入职的硕士研究生担任课程教学。 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2013年以来,我院选派教师参加中国翻译协会、中国外文局等专业学会、行业协会举办的高校英语专业翻译师资培训,获取相关资格证书,培养了10多位翻译方面的“双师型”教师。同时,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成长工程等教师成长创优项目,翻译教学团队的科研、教学及翻译实践能力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为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二、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效
1.促进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壮大发展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改革,突出区域特色,以民族典籍翻译实践研究为切入点,取得了一系列特色研究成果,民族典籍翻译研究团队积极推进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外译与传播,获得了一批省内领先的翻译研究成果,成为我国西南民族典籍英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在国内本领域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翻译方向基本上达到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条件,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符合一流学科(培育)建设的条件。
2.促进了教师的科研、教研、翻译实践能力的发展
取得的主要科研、教学代表性成果有:韩家权教授等的《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获得2013年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奖、周艳鲜教授的《中国壮族谚语》(壮汉英对照)获得2016年第十四次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周艳鲜、陆莲枝、张羽等的《平果壮族嘹歌》英译本获得2012年第十二次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翻译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与实践”获得2016年百色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的译著还有《田林北路壮剧剧目精选》(2014年)、《溥仪和他的五个女人》(2015年)、《壮族神话故事》(2015年)等。11位老师取得翻译师资培训合格证,被确认为“双师型”教师。
3.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增强
每年派出师生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乐业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中国-东盟(田阳)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布洛陀文化旅游节等经贸、体育、文化会节提供翻译服务超过100人次,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和职业能力,也提升了我院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了社会对我院办学的满意度。
4.学科竞赛水平得到了提高
2013年以来,我院学生参加的各级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得到明显的好转。学生参加的CCTV杯英语翻译写作大赛、广西正龙杯翻译写作大赛、广西商务英语翻译大赛、广西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大赛等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改革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团队中还缺乏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特色教材的开发还比较滞后;微课、慕课、网络课程的开发还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参加英语翻译资格证考试的过关能力还需加强等。这些问题将成为这门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努力提高的方向。
习近平指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要把它纳入学科体系建设之中,要为学科的发展服务;要把它纳入学生能力培养体系之中,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服务;改革要促进“产、学、研”的协调发展。只有进行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传统的课程才能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梁旦.新建应用技术型院校英语本科翻译教学策略探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6(3).
[2]劉和平.再谈翻译教学体系[J].中国翻译,2008(3).
[3]言红兰.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