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白居易闲适诗的思想精神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trackfor19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闲适诗是白居易诗歌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对平淡生活、琐碎小事的描写,表现其随性逍遥、知足保和、委化顺性、“此心安处即是吾家”的人生态度。以闲适诗为考察基点,可以窥探出白居易思想精神中蕴含着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意蕴以及由此产生的“委顺”精神。
  关键词:白居易;闲适诗;“委顺”精神
  白居易曾将自己所作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其中,他把以“又或公退独守,或疑病闲居”为背景创作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一百首者”称之为“闲适诗”。《白居易集》中标明“闲适诗”的诗歌共有四卷,216首;除去白居易自己定义的216首闲适诗之外,其所有具有闲适情调的诗歌,也被认为是闲适诗,共占据白居易诗歌的70%左右。①这些闲适诗中,白居易经常提及“委顺”一词。例如:“形骸为异物,委顺心犹足。”(《归田三首》其三②)“形骸委顺动,方寸付空虚。”(《松斋自题》“冥怀齐宠辱,委顺随行止。”(《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蓝溪作》)“我无奈命何,委顺以待终。”(《达理二首》其一)
  “委顺”一词,本来出自《庄子·知北游》的“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委顺’的‘顺’,就是‘造物者’所主宰的自然趋势;‘委’就是尽量顺从这个趋势。”③“委顺”精神作为其处世哲学,是“他迂回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典型地显示出唐代文化思潮中‘三教合一’的倾向。”④同时,也是他顺应中唐的时代风气,融合自身性情气质气质与生命体验而产生的关注人生,处理现实矛盾的依据。
  一、儒家思想
  白居易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22),即天宝大暴乱后二十年,其祖父与父亲都是明经科出身,从小的耳濡目染,白居易自然而然选择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与他的祖、父辈不同,他选择了更高层次的进士科,并开始研习儒家经典,以至于“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与元九书》)因此白居易的精神世界里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色彩,儒家理念成为他一生行事的基本原则。
  他的闲适诗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写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为雾豹,寂兮廖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始终之则为诗。⑤
  这段话中的“兼济”“独善”,出自于《孟子·尽心上》,体现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他认为在仕途中,抓住机遇,就要“陈力以出”,努力作出一番成就;失去“时”,便该“奉身而退”,“独善其身”。这便促成白居易的“委顺”精神,遵循人生发展的规律。“独善”是在白居易面对被贬或者其他挫折时所奉行的人生准则,从容面对官场中的“退”,尽量顺从这个趋势。面临人生挫折时,他不是自怨自艾,悲愤难鸣,而是坦然接受,寻求内心的闲适与安定,使“进”“退”的人生得到平衡。
  在白居易的闲适诗中,经常可以见到白居易因“委顺”而解脱烦恼,得到内在心情的协调。如《达理二首》其一:“我无奈何命,委顺以待终”;《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蓝溪作》:“置怀齐宠辱,委顺随行止;我自得此心,于兹十年矣”。白居易知晓自己无力对抗命运,便抱着委任顺之的生活态度,任时运、任荣辱,泰然处之,使精神意识与社会环境契合圆融,以求得身心俱适、逍遥自得的精神境界。⑥儒家经典对白居易“委顺”的人生观具有导向作用,白居易《永崇里观居》:“寡欲虽少病,乐天心不忧。何以明吾志,《周易》在床头。”而《周易·系辞上》的 “乐天知命故不忧”,正是贯穿了白居易一生的处世哲学。正如他在《病中诗十五首》中说:“若问乐天忧病否?乐天知命了无忧。”他对“封建君主翻云覆雨的驭臣之术”⑦以及朝廷当中政党之争的利害关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因而他承认命定,安分守己,不与命运作无谓的抗争,而是顺从命运的安排,以委顺乐天的心态,排遣他仕途受挫后的烦闷,寻求更符合他心灵上舒适自得的处世之道。
  二、佛教思想
  白居易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自称香山居士,与佛教僧侣往来极为密切。早年,白居易对佛教抱着批判的态度,认为佛教造成社会弊端,指责佛教不事农桑。但在元和六年,白居易为母亲服丧,接着心爱的女儿金銮子得病夭折。白居易是至情至性之人,骨肉亲情生死离别,难以自抑,因此在“生”“死”的问题上,他便开始以佛教思想来克服心里的苦恼。如:
  家贫亲爱散,身病交游罢。眼前无一人,独掩村斋卧,冷落灯火暗,离披帘幕破。策策窗户前,又闻新雪下。长年渐省睡,夜半起端坐。不学坐忘心,寂莫安可过?兀然身寄世,浩然心委化。如此来四年,一千三百夜。(《冬夜》)
  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至十五年才被召回京城,此间他“兼济天下”的理想受到如此打击,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苦闷绝望的心情无法平抑。因此白居易学习禅机,主要是想以佛法来调适自己身处逆境时心中无法排遣的痛苦,读经坐禅,静养身心。他所处时代,正是禅宗中马祖道一派的“洪州禅”兴盛时期。洪宗奉行“平常心是道”,宣扬随缘任运,顺其自然。白居易在修行禅道的过程中,对贫穷、体病、悲伤、痛苦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不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他遵循“委顺”精神,委任顺化,遂性自然,化解现实的忧患,在日常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寻求心灵上的慰藉,体会安逸闲适、充满诗意的人生。如:
  肺病不饮酒,眼昏不读书;端然无所作,身意闲有余。鸡栖篱落晚,雪映林木疏。幽独已云极,何必山中居?(《闲居》)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余。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食后》)
  食饱拂枕卧,睡足起闲吟。浅酌一杯酒,缓弹数弄琴。既可畅情性,亦足傲光阴。谁知利名尽,无复长安心。(《食饱》)
  这些诗歌描写的都是白居易日常的衣食住行,他却在这些细碎琐事中升华出闲适自得之心,在自己的心中构建出一个悠然自得的隐逸胜地,诗意地栖息在“闲意不在远,小亭方丈间”的理想境界。   三、道教思想
  唐玄宗开始,大力推崇道家学说,把老子、庄子的著作分别命名为《道德经》和《南华经》。最高统治者推行及下,道教成为唐代的时代风尚,并逐渐成为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哲学是一种自然哲学,在世界观上,它主张崇尚自然,脱离社会,反对蔑视和人为。它又是一种困境哲学,它的主要理论导向是引导身处危世和险境的人,如何免害全身;是教导身处困境和逆境中的人,如何能解脱出来,保持精神上的独立,拥有一份安宁恬静的心理,以至逍遥自在的精神状态。无疑这对于深感环境险恶,亦曾深糟迫害的诗人来说,是最易接受的。”⑧在此时代风气下,白居易思想自然也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他自己也说“不开老庄卷,欲与何人言”。如:
  身适忘四支,心适忘是非。即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百体如槁木,兀然无所知。方寸如死灰,寂然无所思。今日复明日,身心忽两遗。(《隐几》)
  这首诗取自《庄子·齐物论》中的“隐几而坐”,全篇贯穿了《庄子》的思想,不执著于世俗的生死祸福,对冷暖孤独不动于心,“坐忘”一切。
  道教思想是一种自然哲学,教人顺应自然,委顺任化,保持独立的人格精神。白居易在面对生死、祸福荣辱时,以“乐天知命”、“知足保和”、随缘任运作为处世哲学,对自我进行调适,忘却现实的痛苦,使心境闲适。
  “知足”语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抱有知足之心的人,才会认为生活美好,满足快乐。白居易的一生,不管仕途通达还是被贬穷困,都能保持“知足保和”之心,少私寡欲。故而他始终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即使仕途失意,也能知足常乐。如:
  门前少宾客,阶下多松竹。秋景下西墙,凉风入东屋。有琴慵不弄,有书闲不读。尽日方寸中,淡然无所欲。何须广居处,不用多积蓄;丈室可容身,斗储可充腹。况无治道术,坐受官家禄。不种一株桑,不锄一垄谷。终朝饱饭餐,卒岁丰衣服。持此知愧心,自然易为足。(《秋居书怀》)
  知分心自足,委顺身常安。故虽穷退日,而无戚戚颜。(《咏怀》)
  “知足”的观念,根植于白居易的心中,成为为其“委顺”精神形成的基础。在“穷”“通”之时,都能让其保持清醒的认识,平和的心态,不以外物为羁绊,获得心灵上的自适自足。
  《庄子》中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白居易的“委顺”精神正是以此为依据,顺应自然造化,遵循自然发展趋势。他委运顺命,忘怀祸福宠辱,随缘自适,善于化解身心内外的矛盾,超脱于复杂现实,超越个体生命的得失。故而在在政治风云变幻之际,牛李党争鱼死网破之时,白居易能做到置身事外并且不受牵连,乐天知命,无往而不适。
  四、结语
  唐代统治者对儒释道三教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三家思想鼎足而立,深刻影响着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与创作。白居易身处唐代,深受时代风气的影响,融合三教的思想,积极调适自己内心世界,做到知足保和、委运顺命,达到进退有据、出入自如的人生境界。同时其乐天安命的旷达性格,也让他始终追求闲适、享乐人生。
  注释:
  ①檀作文.试论白居易的闲适精神[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2):43-51.
  ②文中所引白居易诗,皆自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99.
  ③(日)花房英树.白居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76页
  ④杨东明.白居易思想演变轨迹初探[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5(3).
  ⑤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⑥朱学东.论白居易委顺任化的人生哲学[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3.
  ⑦张再林. 也谈白居易的思想创作分期问题[J],唐都学刊,2004(1)
  ⑧褚斌杰.白居易的人生观[J],文学遗产,1995(5).
  参考文献:
  [1]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日)花房英树.白居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3]毛妍君,白居易闲适诗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
  [4] 杨再锋,白居易闲适诗渊源探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月第6期.
  作者简介:万林(1990–),男,江西南昌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14级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
其他文献
自2005年4月至2010年3月,我院采用宫腹腔镜联合方式对159例女性不孕症患者进行诊治,疗效较好,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159例,均为不孕患者,年龄21~44岁,平均29.3
【摘要】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应用颈部血管超声对其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效果。方法:择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97例TIA患者,给予所有被检者颈部血管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超声检查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以DSA为金标准,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灵敏度为94.1%、特异性为95 7%特异性和灵敏度均较高。结论:在TIA患
阿英的对于晚清小说的研究,具有拓荒者的意义.还原历史语境,讨论新生艺术,以及新文学立场的多方面因素使得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其选择作品的标准以及此标准的正误,并且引导我
文学的指向是多维度的,而生命无可置疑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学作为人学是关乎现实世界中鲜活的社会个体的生命形态的书写。而优秀的小说总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关注生命
目的:关于尿毒症治疗期间皮肤瘙痒治疗护理价值探讨.方法:选取44例来我院进行尿毒症诊断与预后治疗患者进行研究,待患者疾病确诊后均行血液透析+灌流治疗,针对治疗时出现的皮
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聪明,敏感却很孤立的青少年.小说中霍尔顿的语言鲜明、个性,为了使读者更深入的理解小说的内涵,文章就霍尔颁的复杂个性进行分析,并深入剖析主人公霍
摘要:自信是成功的关键。中职学生学习英语效果不好,究其主要原因是对自己没有信心造成的。我们中职英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建立对英语学习的信心。作为中职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英语教学教育模式;改革英语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运用形成性评价,全面增强学生學习英语的自信心。  关键词:中职学生;自信心;转变观念;改革模式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交往日益增多,掌握英语这种重要的交际语言显得日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我院急诊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
目的:细致分析耳内窥镜与耳科显微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鼓膜修补术治疗鼓膜穿孔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来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鼓膜穿孔患者(40例),按照随机抽选法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