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贵在创新,美术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性创造才能的发展。什么是创造力呢?在美术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指点,发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启发想象力并创造性地完成一系列有独特见解的作业体现,叫创造力。
关键词:美术教育;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 表示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100-001
美术教育虽有悠久的历史,但传统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偏重于技巧、技能的训练,这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随着人文精神的回归,以及社会对人才衡量标准由原来的单一型人才向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已不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它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在思想深处架起一座通往创新之路的“立交桥”,要求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不断探索和追求适应于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教师要把学生视为有独特内心世界和巨大潜能的个体;尊重、爱护学生,沟通师生情感,融洽师生关系;充分挖掘美术教材中的形象性、趣味性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时间和机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分析、自己发现、自由创作。如《剪纸》一课。首先,我将收集来了大量剪纸作品粘贴或悬挂在门窗、墙壁上,当学生进入课堂时,从视觉上产生强大的冲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表现出惊讶、赞叹、钦佩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强烈的创作冲动。上课后,通过电教化手段,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达到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的目的。接着,让学生先自学教材,探索问题,自己先尝试剪纸,进入初级创作阶段,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难题,进行必要的演示,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增加小组合作,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进入再创作阶段,解决问题,形成技能,培养创造性能力。辅导时,要特别关注那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同时要注意体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感受,以欣赏者的角色,以微笑的面容、鼓励的眼神、启发性的语言,拉近师生距离,进而转化为对学生的支持,促其自主、积极地去学。这样做,学生获得的成功感悟,挫折感少,就会逐步形成大家争想争画,勇于创新的良好课堂气氛。
二、启迪想象,培养独特的思维力
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的重点是想象力,丰富的创造性想象力才是首创的保证,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尽其所有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敢于想他人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造欲望就可以激发起来。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从孩子们的心理特征、知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出发,引导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更新、更奇的图画。如在教学《鞋的联想》为例,我巧妙设疑先让学生用猜谜语导入课题,然后将学生的思维引伸到参观鞋展览上。通过欣赏,让学生大胆想象,并让学生相互交流,比比看谁想法多,最有独到之處。随着一些同学的奇思妙想的诞生,其他学生想象的闸门已打开,毫无顾忌地画所见、所想、所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又如《壁饰》一课,可引导学生大胆设想,利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出生动有趣的作品。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执教者要有敢破敢立,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不为现有教材、教参、教法、模式所囿,而通过一定的筛选、选择、重组、赋予美术教学以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和清新美感。要艺术地处理教材就必须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融入执教者独到的领悟和见解,把教材内容转化、优化为教学内容,并富有创意地呈现给学生,从而使教材、教师、学生巧妙地组合成生气洋溢的动态结构。这是美术教学艺术表现的起点和关键。
三、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充分发挥个性自由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维克多·罗恩菲德认为: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能,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儿童健全发展的工具,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类型进行指导,发展个性,培养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同一命题的作业,几十张作业就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面貌和特点的画面。这其中有些特点,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出佳作的好苗头。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开发儿童的创造才能是教师的职责,而美术学科则是特别有利于培养、发展儿童创造能力的学科之一。因此,美术教师要把培养与发展儿童创造能力作为教学核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应将保持儿童的活力,使人在创造的过程变得更富有创造力作为自己的一个目标。
关键词:美术教育;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 表示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100-001
美术教育虽有悠久的历史,但传统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偏重于技巧、技能的训练,这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随着人文精神的回归,以及社会对人才衡量标准由原来的单一型人才向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已不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它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在思想深处架起一座通往创新之路的“立交桥”,要求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不断探索和追求适应于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教师要把学生视为有独特内心世界和巨大潜能的个体;尊重、爱护学生,沟通师生情感,融洽师生关系;充分挖掘美术教材中的形象性、趣味性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时间和机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分析、自己发现、自由创作。如《剪纸》一课。首先,我将收集来了大量剪纸作品粘贴或悬挂在门窗、墙壁上,当学生进入课堂时,从视觉上产生强大的冲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表现出惊讶、赞叹、钦佩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强烈的创作冲动。上课后,通过电教化手段,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达到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的目的。接着,让学生先自学教材,探索问题,自己先尝试剪纸,进入初级创作阶段,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难题,进行必要的演示,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增加小组合作,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进入再创作阶段,解决问题,形成技能,培养创造性能力。辅导时,要特别关注那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同时要注意体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感受,以欣赏者的角色,以微笑的面容、鼓励的眼神、启发性的语言,拉近师生距离,进而转化为对学生的支持,促其自主、积极地去学。这样做,学生获得的成功感悟,挫折感少,就会逐步形成大家争想争画,勇于创新的良好课堂气氛。
二、启迪想象,培养独特的思维力
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的重点是想象力,丰富的创造性想象力才是首创的保证,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尽其所有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敢于想他人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造欲望就可以激发起来。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从孩子们的心理特征、知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出发,引导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更新、更奇的图画。如在教学《鞋的联想》为例,我巧妙设疑先让学生用猜谜语导入课题,然后将学生的思维引伸到参观鞋展览上。通过欣赏,让学生大胆想象,并让学生相互交流,比比看谁想法多,最有独到之處。随着一些同学的奇思妙想的诞生,其他学生想象的闸门已打开,毫无顾忌地画所见、所想、所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又如《壁饰》一课,可引导学生大胆设想,利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出生动有趣的作品。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执教者要有敢破敢立,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不为现有教材、教参、教法、模式所囿,而通过一定的筛选、选择、重组、赋予美术教学以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和清新美感。要艺术地处理教材就必须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融入执教者独到的领悟和见解,把教材内容转化、优化为教学内容,并富有创意地呈现给学生,从而使教材、教师、学生巧妙地组合成生气洋溢的动态结构。这是美术教学艺术表现的起点和关键。
三、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充分发挥个性自由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维克多·罗恩菲德认为: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能,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儿童健全发展的工具,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类型进行指导,发展个性,培养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同一命题的作业,几十张作业就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面貌和特点的画面。这其中有些特点,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出佳作的好苗头。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开发儿童的创造才能是教师的职责,而美术学科则是特别有利于培养、发展儿童创造能力的学科之一。因此,美术教师要把培养与发展儿童创造能力作为教学核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应将保持儿童的活力,使人在创造的过程变得更富有创造力作为自己的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