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因此,教师把握练习设计的原则,精心设计每堂课的练习,是完成教学任务,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练习设计要围绕重点
练习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因此练习的设计要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要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
如教学“小数乘法”,它是在整数乘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关键是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小数乘法书写竖式时为什么小数点不用对齐?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了100×10,即1000倍;在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是2+1,即3位,这1000和3之间是什么关系?”因而,让学生掌握好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教学的重点。正确把握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是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在点小数点时,当乘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而点上小数点后,积的小数末尾的0又要去掉,往往容易出现错误。练习的设计要注意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可以安排这样的讨论练习:根据56×35=1960直接说出下面各式的积,0.56×355.6×3.55.6×0.350.56×3.50.56×0.350.056×0.35。通过讨论小数点在积中的位置来巩固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用竖式计算的形式,应用乘法的计算法则去进行演算,并作一些改错练习,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逐步形成比较熟练的技能。
二、练习设计要注重层次
即练习的设计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练习题可以按如下层序进行:基本题 与例题相仿(认识)—— 略变题 与例题稍有变化(巩固)——综合题 新知适当结合旧知(加深) ——拓展题 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发展)。
例如,在教学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时,设计如下几组练习题:
(1)35×(100+2)(200—25)×4 25×(40+4)
第一组让学生顺着公式进行分配计算,熟悉公式的意义。
(2)33×87+33×13 45×7+7×155 265×118—265×18
第二组让学生通过练习,学会把相同的乘数提出来,逆向理解分配律的含义。
(3)99×65+65 201×45-45
这是第二组的变式,让学生通过对乘法的含义来理解,99个65再加1个65,所以可以写成99×65+65×1=(99+1)×65。
(4)78×3+78+96×78=78×3+78×1+96×78=78×(3+1+96)=78×100=7800
45×68+56×68—68=68×(45+56-1)=68×100=6800
56×230+560×77=560×23+560×77=560×(23+77)=560×100=56000
第四组题就让学生充分发挥,寻找合适的方法,在巩固知识中提高。
总之设计每个层次的练习,都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到目的明确,数量适当。
三、练习设计要寻同辨异
即在练习题中通过辨析,区分和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及其关系。通过比较,不仅可以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对比性的题,形似质异,让学生在对比中学,在思辨中学,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促进思维的缜密程度,并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这对广大学生来说尤为需要。这种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對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变化题:
(1) 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百分之几?
(2) 某工厂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25%,原来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3) 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比原来增产了25%,现在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发展了逻辑思维,提高了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深化,而且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四、练习设计要灵活多样
练习的设计要注意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力图达到一题多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通过练习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所束缚。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让学生练习将5,0,4这三个数字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三位数:能被3整除的数(504、540、405、450);能被2、3整除的数(504、540、450);能被3、5整除的数(540、405、450);能被2、3、5整除的数(540、450)。再如教学“直线、线段、射线”后,设计这样一个综合练习:在一条线上表示出直线、线段、射线。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有几条线段、几条射线。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三种线的认识,可谓一题多得。
这种练习旨在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变换呈现事物的形式,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同时也防止学生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养成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练习设计要萃取精华
练习的设计要注意根据教学目标取其精华,避免题海战术。因为机械重复性的练习,不仅枯躁乏味,而且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数的特征”后,可设计如下练习题:
1、在130.36.54.240.72.225.75这些数中,
①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能同时被2.3整除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能同时被3.5整除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小三位数是________________,最大两位数是________________。
练习的设计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只注意练习内容少而精,没有一定的数量作保证,是达不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反之,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重复性练习,不利于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是劳而无功的。盲目地加大练习量,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挫伤学习的积极性,那种惩罚性的练习更是不可取的,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逆反心理。所以练习的质量要以一定的数量来保证,而数量又要受到质量的制约,尽力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练习效果,使学生练得精、练得巧、练到点子上,这是我们优化课堂教学始终要追求的一个目标。
总之,练习是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安排要有坡度、有层次,训练方式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多样又注重实效。努力做到练习内容有序,由易到难;形式多变;情节有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
一、练习设计要围绕重点
练习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因此练习的设计要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要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
如教学“小数乘法”,它是在整数乘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关键是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小数乘法书写竖式时为什么小数点不用对齐?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了100×10,即1000倍;在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是2+1,即3位,这1000和3之间是什么关系?”因而,让学生掌握好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教学的重点。正确把握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是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在点小数点时,当乘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而点上小数点后,积的小数末尾的0又要去掉,往往容易出现错误。练习的设计要注意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可以安排这样的讨论练习:根据56×35=1960直接说出下面各式的积,0.56×355.6×3.55.6×0.350.56×3.50.56×0.350.056×0.35。通过讨论小数点在积中的位置来巩固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用竖式计算的形式,应用乘法的计算法则去进行演算,并作一些改错练习,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逐步形成比较熟练的技能。
二、练习设计要注重层次
即练习的设计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练习题可以按如下层序进行:基本题 与例题相仿(认识)—— 略变题 与例题稍有变化(巩固)——综合题 新知适当结合旧知(加深) ——拓展题 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发展)。
例如,在教学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时,设计如下几组练习题:
(1)35×(100+2)(200—25)×4 25×(40+4)
第一组让学生顺着公式进行分配计算,熟悉公式的意义。
(2)33×87+33×13 45×7+7×155 265×118—265×18
第二组让学生通过练习,学会把相同的乘数提出来,逆向理解分配律的含义。
(3)99×65+65 201×45-45
这是第二组的变式,让学生通过对乘法的含义来理解,99个65再加1个65,所以可以写成99×65+65×1=(99+1)×65。
(4)78×3+78+96×78=78×3+78×1+96×78=78×(3+1+96)=78×100=7800
45×68+56×68—68=68×(45+56-1)=68×100=6800
56×230+560×77=560×23+560×77=560×(23+77)=560×100=56000
第四组题就让学生充分发挥,寻找合适的方法,在巩固知识中提高。
总之设计每个层次的练习,都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到目的明确,数量适当。
三、练习设计要寻同辨异
即在练习题中通过辨析,区分和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及其关系。通过比较,不仅可以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对比性的题,形似质异,让学生在对比中学,在思辨中学,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促进思维的缜密程度,并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这对广大学生来说尤为需要。这种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對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变化题:
(1) 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百分之几?
(2) 某工厂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25%,原来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3) 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比原来增产了25%,现在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发展了逻辑思维,提高了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深化,而且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四、练习设计要灵活多样
练习的设计要注意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力图达到一题多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通过练习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所束缚。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让学生练习将5,0,4这三个数字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三位数:能被3整除的数(504、540、405、450);能被2、3整除的数(504、540、450);能被3、5整除的数(540、405、450);能被2、3、5整除的数(540、450)。再如教学“直线、线段、射线”后,设计这样一个综合练习:在一条线上表示出直线、线段、射线。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有几条线段、几条射线。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三种线的认识,可谓一题多得。
这种练习旨在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变换呈现事物的形式,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同时也防止学生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养成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练习设计要萃取精华
练习的设计要注意根据教学目标取其精华,避免题海战术。因为机械重复性的练习,不仅枯躁乏味,而且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数的特征”后,可设计如下练习题:
1、在130.36.54.240.72.225.75这些数中,
①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能同时被2.3整除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能同时被3.5整除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小三位数是________________,最大两位数是________________。
练习的设计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只注意练习内容少而精,没有一定的数量作保证,是达不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反之,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重复性练习,不利于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是劳而无功的。盲目地加大练习量,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挫伤学习的积极性,那种惩罚性的练习更是不可取的,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逆反心理。所以练习的质量要以一定的数量来保证,而数量又要受到质量的制约,尽力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练习效果,使学生练得精、练得巧、练到点子上,这是我们优化课堂教学始终要追求的一个目标。
总之,练习是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安排要有坡度、有层次,训练方式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多样又注重实效。努力做到练习内容有序,由易到难;形式多变;情节有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