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云见月,思辨谈美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705664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丽华,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共18个学习任务群组成,其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贯穿语文课程的三个阶段,凸显了“整本书阅读”对于高中生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鉴赏能力、促进文化反思、构建语文核心素养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在“学习目标和内容”中明确提出要重视阅读“学术著作”,并在“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了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此书对处于思辨和审美能力逐步完善阶段的高中生来说,是一本具有引领意义的基础书籍。但与此同时,学术类作品由于自身的专业高度、难度,也对高中师生的阅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笔者试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谈美书简》为例谈谈学术类作品的导读方法,以期与广大同仁交流。
   一、教学的起点:构建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联结
   一方面《谈美书简》作为美学类学术性作品,自身存在其学术专业性特点,对阅读者自身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受高中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所限,这类美学作品必然不受大多数学生欢迎。以上两个方面 给教学带来了重重困难,加之高中经典阅读教学中往往鲜有涉及此类作品的教学實践,这对教学是个不小的考验。因此,要指导学生开展《谈美书简》的阅读,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如何读的问题;第二,为什么读的问题。所谓“如何读”,就是帮助学生搭建阅读和思维的脚手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方法、阅读手段等方面的问题。所谓“为什么读”,就是拉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通过阅读明确作品与自身、作品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价值的问题。
   基于以上思考,《谈美书简》的导读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
   1.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作者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并理解其观点的内涵;
   2.能运用文中美学观点对文学类文本进行阅读鉴赏,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的过程:课前、课堂、课后导读的有机统一
   (一)以思维导图为工具支持课前导读
   1.把握作品结构框架,精选导读篇目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为“来信未复的朋友”写下的关于美学问题的统一回复,由十三封信结集而成,全书六万字。作者首先从自身研究美学的经验出发,回复了青年朋友最关心的“怎样学美学”这一问题。之后在第二至第六章中,作者指出了当时特定历史时期存在的美学研究误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出发对这些问题做了分析,厘清了美学研究一些本质性问题。第七到第十三章就美学领域的一些具体问题发表自己鲜明的看法,令人耳目一新。全书看似是闲散性的书信,但前后文章之间互有联系,因此,对于学术类作品的导读来说,把握全书的结构框架,梳理重要的学术观点,厘清重要的学术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开展阅读指导的前提。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选择了全书第八章《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一文,作为导读的课堂学习文本。
   2.指导学术类文本阅读方法
   学术类文本的阅读难度在于,由于文章篇幅长,难以把握作者的论证过程;由于文中学术概念多且抽象,难以理解作者的观点。因而,我们需要借助一些阅读方法和手段帮助我们解决以上问题。
   首先,阅读学术类文本要懂得“纲举目张”。即要梳理出作者的众多学术概念,以及围绕这些概念所发表的观点,厘清这些观点的主次、层级,构建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一般来说,学术类文本的逻辑思路是非常严谨的,往往体现在文本结构上,即文本之“纲”。首先从全文标题上找核心概念或核心观点,作者往往抓住此展开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展开对观点的论证。
   其次,抓文段开头或结尾的领起性、总结性的能揭示作者观点的语句,抓过渡段等关键语句,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第三,在表达上,关注文段句群内使用的关联词,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理解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及其内涵。
   在梳理较为复杂的学术性文本时,我们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这种阅读手段。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就是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在教学中,笔者以《谈美书简》第一章《怎样学美学》一文为例,指导学生作了如下思维导图:
  
  
  
  
  
   (二)以鉴赏实践深化课堂导读
   面对艰涩美学文本,首先我们可以从读解文章标题入手,让学生明确文章论证的主要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这种阅读工具,厘清文章中复杂的概念、观点,梳理作者论证思路。指导学生掌握学术性文本的阅读方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再次,笔者通过对作品中多篇文章的片段整合,目的是将单篇文章放到整本书的语境下指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提出“形象思维”的问题,是基于当时美学研究领域存在文艺思想性的概念化、公式化误区。最后,联系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反思当下的文学鉴赏中存在的此类问题。三个层次的教学设计自然地构建了《谈美书简》作品阅读与学生语文学习之间的关联,让学生明确了阅读此类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同时,在阅读交流中,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审美和思辨能力。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1.指导学生梳理《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一文的论证思路,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思维导图:
  
  
  
  
  
   2.归纳并理解本章主要审美观点
   (1)文艺要有理有情。“理”“情”指什么?
   解读:阅读14—17段,作者否定文艺思想性的概念化,肯定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文艺的思想性在于表现倾向性”,并且从文艺作品和文艺作家两个角度论证了“倾向性”的存在。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自己的文艺观“文艺要有理有情”。    “理”即“事物的本质或客观形势本身发展的倾向”,以文中作者所举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恩格斯等例可知,作者认为文艺作品中的“理”是需借助“场面”“情节”等具体形象地展示社会风貌,自然地表现“客观现实的趋势”,而不能用概念性思想来指导。与此同时,他又进一步指出,文艺作品在表现“理”的同时,必然带有文艺作家的生动具体的情感。
   (2)形象思维是一切艺术的主要思维方式。什么是形象思维?文学鉴赏中如何开展形象思维?
   解读:阅读17段—附记,作者结合音乐、文学,特别是阅读莎士比亚戏剧、乐府的经历,提出“形象思维是一切艺术的主要思维方式”。
   文中第2段作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阐释了“形象思维”的内涵:把从感性认识所得来的各种映象加以整理和安排,来达到一定的目的的认识活动。但从文艺学的角度出发,作者提出的“形象思维”应该理解为:感知文艺作品中的具体形象、情节、场景,将之加以整合,获得对文艺思想性(“倾向性”)的情感体验。
   3.朱光潜先生之所以要提出“文艺要重视形象思维”这个观点,是因为当时社会上存在一些文艺欣赏的误区,而他想通过“写信”的形式,指出问题,给研究美学的青年朋友们拨开迷雾。阅读下面两段文字,说说朱光潜先生指出了美学研究上的什么错误?我们的文艺审美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选文二:
   一个人如果不是白痴,对于具体的美和丑都有些认识,这种认识不一定马上就对,但在不断地体验现实生活和加強文艺修养中,它会逐渐由错误到正确,由浅到深,这正是审美教育的发展过程。而现在有些人放弃亲身接触过和感受过的事物不管,而去追问什么美的本质这个极端抽象的概念,我敢说他们会永远抓不着所谓“美的本质”。
   (选自《谈美书简》第二章《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朱光潜著)
   选文三:
   例如就人格来说,“忠君爱国”这个抽象概念可以应用到屈原、杜甫、岳飞、文天祥和无数其他英雄人物身上,但是显不出这些大诗人各自的具体情况和彼此之间的差异,也就不能作为评价他们的文艺作品的可靠依据。在西方,“人道主义”这一抽象概念也是如此。文艺复兴时代,法国革命时代,帝国主义时代,乃至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都宣扬或者肯定过人道主义,但是具体的内容意义各不相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文艺领域里反对教条和公式化、概念化,反对用概念性思想来指导、约束甚至吞并具体的形象思维。
   (选自《谈美书简》第八章《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朱光潜著)
   解读:忽视形象思维,导致文艺的概念化、公式化。借此联系我们的文学审美中存在的相似现象来思考交流,因此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作品和社会的距离。
   4.按照朱光潜的文艺观点,当我们阅读杜甫的作品时,就不应该把“忠君爱国”这个概念化的思想作为诗歌审美的指导思想,去做验证式的阅读,而应该运用形象思维去感悟作品中的“理”和“情”,展开情感体验式的阅读。请尝试运用所学美学观点,鉴赏以下作品:
  
其他文献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到课堂之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在这样的背景下,是否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成为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主要指标。  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针对一定的目标,阅读文本、观察生活、妥善表达,
文学是以语言为符号体系而引发审美情感的艺术形式。在小说中,作者往往以语言形式为载体,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而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出自己的写作意图。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语言主要分为作者在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对话、独白等,即人物语言;作者在叙述事件、描绘环境、刻画人物、抒发情感的语句,即叙述人语言。正确解码语言,将成为解读小说、阅读小说的有效路径。   一、解碼人物语言,把握形象特征   (
统编版教材必修一上册的《峨日朵雪峰之侧》,是当代诗人昌耀以其流放地祁连为背景而创作的新诗。昌耀研究专家燎原认为,这首诗最能反映昌耀在深重困境中的心灵状态。昌耀用他苦难人生淬炼出的独特语言方式,以凝重、壮美的意象来表现他对向死而生精神的深度思索。   这首诗因其意象的绵密,以及意象本身的隐喻性、多义性及思维跳跃性而变得不能完全被解读。阅读这首诗常令人有“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履险之感。故此,我们
综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从宏观视角看,有一条线纵贯始终,那就是批判性思维。不管是德、智、体、美的党的教育总目标的实现,还是语言文字运用听、说、读、写四大活动的进行,尤其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都同批判性思维高度契合,都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全面介入。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对于高中语文学
十六世纪宗教改革以后,德语地区出现新教和天主教鼎立的局面。从十七世纪巴罗克文学时期到十九世纪末现代文学开始之前的近三百年时间里,德语文学中的主要作家和理论家,诸如歌德、席勒、诺瓦利斯、荷尔德林、霍夫曼和冯塔纳等大多出身新教家庭。而在地域和人口上占近一半的天主教地区在世俗文学方面却未出现什么大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从宗教文化、社会历史和政治角度可以将其概括为这样几点:一是新教地区重视民族语言
读书贵在于有“疑”,这是一个极为普遍而人人皆知之的道理。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因此读书皆有“疑”是非常重要的。怎样让学生阅读中生“疑”?尤为重要。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要使学生会读能读,就必须从课堂阅读教学抓起,从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学生习惯抓起,通过文本
《套中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经典小说,“套中人”这一形象也因其个性鲜明而复杂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一形象,便可以读出不同“套中人”,他可笑、可恶、可怜、可思,可以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可笑的胆小鬼   小说中,别里科夫一出场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胆小、可笑。   他有着可笑的外貌,“即使在顶晴朗的天气出门上街,也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教学关注的热点。统编教材的不少课文选自名著,如四年级下册课文《芦花鞋》选自作家曹文轩的《青铜葵花》。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芦花鞋》的教学,鼓励学生阅读《青铜葵花》。如何引导学生从单篇课文走向整本书阅读值得教师思考。江苏省特级教师诸向阳指出:“用部编教材中的课文上导读课。导读课的重要使命在于教师千方百计地让儿童喜欢阅读一本好书,进而让他们自主、投入地反复阅读。”[1]本文以何宝华老师执教
中国清朝作家蒲松龄的《促织》和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都是小说,都写到人化为虫子的故事,都极富想象力,都揭示了社会的不合理,且同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本文侧重探究两篇文章的不同。  《促织》是文言短篇小说,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而《变形记》是现代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虽为短篇,而篇幅颇长,且带有荒诞的意味。  《促织》写成名9岁的儿子坠井之后被打捞上来,气息微弱,其精魂化为蟋蟀,有借虫还魂的味道
在三一律这个西方古典戏剧法则的影响下,《雷雨》的诞生是中国戏剧界的一座里程碑。   一天时间,两个场景,四幕剧情,“条件”可谓“苛刻”;两个家族,八个成员,三十年恩怨情仇,容量可谓巨大。无怪乎其发表之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以至于“当年海上惊《雷雨》”(茅盾语)。   《雷雨》的创作体现了曹禺在话剧王国开疆拓土的雄心。尽管该剧本所产生的巨大反响超出曹禺的意料,但是对于其时风华正茂的剧作家来说,《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