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意语文”的教学主张与实践建构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意象”、“意味”、“智慧”等这些充满诗意的元素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意语文”的教学要充分发掘文本的“情意内涵”,让儿童获得文本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情意语文”能够让儿童获得文本体验的情感、获得文本的意味、获得文本解读的智慧、获得文本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文化。
  一、感受:“情意语文”的教学主张
  语文是什么?著名语言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这样表达,“语文是形、意、情的集合。”汉语言文字是表形的符号,是情感的载体,是意义的传达。儿童语文教学始终应该围绕着文字、文学本体的“形”、“情”、“意”来展开,让它们互相融通、互相促进、互相转化。要充分发掘汉语魅力,让儿童体悟蕴含其间的“情意”,让文本成为語文教学中充满呼吸、脉动的灵性之物。
  1. 情意语文,领受文本的意趣
  在“情意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儿童通过文本,揣摩作者的精神诉求。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换位思考,将自己摆进去,揣摩作者的感受。因此,“情意语文”要直面文本,直面文本的字、词、句、段、篇,通过对文本的听、说、读、写、做、思等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理解文本的文本结构、表现手法、价值取向和精神气质。
  2.情意语文,彰显主体的精神
  “情意”是儿童语文阅读的动力,教师在儿童阅读文本过程中给予激励、唤醒和鼓舞。要让儿童不仅成为文本的阅读者、消费者,更要成为文本意义的生产者、创造者。要让儿童以语文学习的主人地位去感受文本、体验文本、静思文本乃至玩味文本,进而捕捉文本的多重意义,彰显着儿童主体的创造精神。
  二、感受性教学:“情意语文”的实践建构
  在“情意语文”教学中,师生共同徜徉在文学精神之途,共同倾听文本的细微声响,感悟文本中流连忘返的情趣、探析文本中含蓄微妙的意蕴。
  1.情境渲染
  在儿童语文教学中,教师富有情感的话语、儿童独到的表演、多媒体的形象描绘等都能激发儿童的想象,让儿童如临其境。例如教学《黄河的主人》,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向儿童展示了黄河那种“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泥沙俱下、势如劈竹”的气势,让儿童感受黄河惊心动魄的场景;配上雄浑的诗歌朗诵——《黄河颂》,让儿童如临其境、如浴其中。
  2.移情想象
  “移情”是人特有的精神现象,是指人将自己的情感灌注投射到他物上的过程,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都是一种“移情投射”现象。例如教学《月光启蒙》,笔者充分发挥文本中的插图作用,让儿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母亲在辛勤劳作一天后搂我月下唱歌谣的情景。教学中通过儿童的移情想象——如有孩子用春雨表达母爱,唤醒儿童自身的美好记忆,进而更准确地理解文本。
  3. 潜心涵咏
  “情意语文”通过儿童触摸言语、文本,让儿童理解言语、文本背后所蕴藏的精、气、神,让流动在文字和文字间的人文精神成为儿童终身享用的精神元素。在儿童对文本言语的潜心涵咏中完善儿童的人格,实现儿童精神生命的生长。例如教学《军神》,笔者让孩子们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军神”形象,让儿童对文本进行琢磨、推敲,玩味语言、潜心会文领意。
  师:文章中哪个地方的描写最能看得出刘伯承元帅的不同寻常?
  生1:手术开始了,刘伯承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白色床单,汗如雨下,手术结束,雪白的床单竟被抓破了。
  师:读了这段话,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2:我觉得我自己都疼痛起来了;
  师:你是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
  生2:抓破了;
  师:在疼痛的后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3:我认为刘伯承元帅真是一个大英雄,太勇敢了;
  生4:我觉得刘伯承爷爷有着超越常人的意志;
  师:像刘伯承爷爷这样的英雄共和国还有很多,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不怕伤痛、不怕流血,建立了新中国。
  铅华洗尽见本身,正本清源显本色。情意语文,指向儿童生命的“感性区间”,儿童在文本中徜徉、栖居,领略文学的至真与大美。如此,文本也就成为有脉动、有灵性的生命体。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226100)
其他文献
应通过正确理解和把握人际吸引规律,来促进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如:把握邻近吸引律,促进校园内外氛围的和谐发展;掌握相悦吸引律,确保校园建立积极健康的交往理念;重视类似吸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分析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并对我校实验开设的改革进行了探索.
目前,在我国的土地市场中,农用地流转日趋活跃,农地的抵押、互换、转让、转包、入股、竞价承包等情况日趋增多,特别是农地抵押价格评估已逐渐成为土地估价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的选文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体,了解并感受不同文体的特点,从而理解编者的意图,深入理解阅读教学的精髓。笔者认为,教师要立足文体角度,引领学生探寻语言形式,从而提升语文能力。现根据自己在《我和祖父的园子》这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和思考。  一、立足文体,感受童趣表达  《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语言非常的精短,没有冗长的叙事描写,但却充满了诗歌的韵味,这种文
进入中高年级之后,阅读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以整体性视角关照文本内容、结构设置和表达思路,旨在训练学生宏观视角感知文本的能力。其中,总分总是小学语文学习中最为常见的结构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常常想:怎样才能让学生们在这六年里真正获得成长呢?想起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一句话:“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我想带着学生们读书也许是最有效的捷径。为了培养学生们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培训家长,争取支持  教师的工作理念能否落在实处,离不开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在一年级的第一次家长会上,我就把“让
渡槽在接头伸缩缝处的止水老化漏水问题是所有大型灌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常常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根据实践中的探索,找到一种采用橡皮、沥青砂浆和杉木压条三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阅读教学说到底是对话的过程,很多教师都已经关注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但与编者对话的意识尚未形成。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编者的意图并没有在教材直接呈现,但这并不是说编者的意图就无关紧要,而需要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进行深入揣摩,才能保障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效益。  一、深入研读,在感知位置中洞察编者意图  不同学段,学生学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