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价值?路径: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阐释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078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时代的产物,体现了精准思维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紧密结合。就内涵实质而言,精准思想政治教育是“因事而化”的针对性教育、“因时而进”的时效性教育和“因势而新”的创造性教育。就价值意蕴而言,实施精准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助于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也有益于破解思政教育的发展瓶颈,同时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路径选择而言,推进精准思想政治教育要精练内功,积极打造素质高超的教师队伍;要精设情景,倾心营建轻松浓郁的教学环境;要精晓需求,主动聚焦个性鲜明的教育对象;要精心供给,深刻掌握全面系统的教材内容。

关键词:精准思维;思想政治工作;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1)10-0106-06

作者简介:杜先颖(1992-),女,山西太谷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特邀研究员,研究方向: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离不开精准思维的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等多个会议场合,对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专门化进行了精细部署,并就如何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部署和要求充分彰显了精准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为开展精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和新样态,精准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凸显出思想政治教育从宏观视野向微观领域深化的发展进程,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HTF](以下简称“思政课”)实现精准育人目标的应然之举。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内涵意指、价值能指与路径所指等维度对精准思想政治教育作出阐释,以期增进人们对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认同。

一、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意指

时代的发展和育人的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精准化要求。尤其是面对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教学内容宽泛、教学目标抽象、教学考核缺位等问题,如何以精准思维筛选教学信息、定制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评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感染力,成为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378这一重要论述不仅外在地标明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对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科学定位和准确预判,而且内在地标识了精准思想政治教育是“因事而化”的针对性教育、“因时而进”的时效性教育和“因势而新”的创造性教育的有机统一。

第一,精准思想政治教育是“因事而化”的针对性教育。精准思想政治教育落脚于对“事”的掌握和应对,通过以“事”为据、以“事”为例实施针对性的教化活动,能够让学生从一系列生活事迹、社会事件、国家事务中明事理、悟道理、求真理,呈现出“因事而化”的一面。正如毛泽东所言:“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2]这就意味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亟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变革的事实讲清楚。因此,理性审视时代的新方位是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我国发展现实状况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研判,“新时代”成为各行业、各领域谋篇布局的新起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的既定事实及本人所处的人生阶段,使个人预期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进而推动个人目标的实现。准确辨识矛盾的新变化是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要系统阐释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主动识别美好生活需要是更广泛、更高层次的需要,自觉引领学生形成差异化的美好生活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解放人、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等职能,通过砥砺信仰、坚定信念、厚植信心助推自我价值的实现。深刻把握发展的新阶段是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亦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阶段。处于新发展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批判那种以静态、停滞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错误做法,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进步、活力四射的过程,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思想共识。

第二,精准思想政治教育是“因时而进”的时效性教育。精准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契合时代主题、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能够在观照现实、融合实践中彰显时代性,呈现“因时而进”的一面。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民众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旦离开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便无从谈起。故而,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时刻关注时事政治、时事政策,及时跟进群众关心的时事热点话题。一般来说,时事热点话题是指某个时间段发生的概括性比较强、影响力比较大、受众面比较广、更新度比较快的事件,它检验着特定时代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基本方针、基本路线,已构成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大众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时事热点话题能否持续讨论下去。正是基于这种认知,我们党历来主张“在群众中间经常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政治教育”[3],并且强调“群众关心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时事政策问题,各级领导一定要经常据实讲解,告诉大家客观的情况以及党和政府所作的努力”,只有让“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4]。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时事热点话题的捕捉和反应能力更加灵敏迅捷,而相较于其他社会群体,有着猎奇心理的青年学生聆听时代声音、紧跟时事热点的愿望似乎更强。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快时事信息的疏导传递,注重引入最新的时事热点话题,在详尽描绘时事热点话题的同时,站在客观正确的立场对其进行鞭辟的解说、精彩的评析,进而让受教育对象透过时事热点话题的表象发现其背后所隐藏着的本质。这一过程不仅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全新的内容,而且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特质。概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将体现时代变迁的时事热点话题融入教育教学内容体系之中,本身就兼具时效性和精准性的双重特征。

第三,精准思想政治教育是“因势而新”的创造性教育。精准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观态势、察趋势、判形势,主张依据情势变化革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呈现出“因势而新”的一面。当今世界,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裹挟下,人类社会越来越走向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而活跃于互联网世界的现实个体也逐渐发展为可用数据模拟、分析、绘制的“信息人”。“不日新者必日退。”为了适应这种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走向精准化、精细化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为此,在思想理论层面上,精准思想政治教育主张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打破教育场域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的壁垒,创造性实现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在教学活动中优化教育理念、活化教育手段、深化教学内容,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育人责任。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社会条件已发生巨大改变,“我们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5]。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精准思想政治教育不拘泥于任何形式的束缚,通过借助不断演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新的教学实践和教育路径,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习近平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378借助新媒体新技术,一方面,精准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信息的定位、追踪、搜集和分析,将活跃于网络世界的社会主体的心理特征、价值需求等借助数据实现可视化,以此把脉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另一方面,精准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根据数据提供的基本信息,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聚焦学生的烦心事、揪心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进而打通师生间“最后一公里”。

二、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能指

精准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把精准思维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精准思维的引领作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症结,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定向。也就是说,精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精准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精准思维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当下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崭新教育形态。凭借独有的化“事”本领、顺“时”眼光和应“势”格局,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传统“大水漫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漫灌”向“滴灌”转变的客观规律,在把握青年学生思想动态、破解思政教育发展瓶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方面,日益凸显出多维价值意蕴。

第一,适时把握青年学生思想动态的客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必须以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實际为前提,从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出发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他们个性化的自我意识决定了其尤为渴望获得“私人定制式”的教育。他们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则决定了其极易受错误思潮和错误观念的影响。在当前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作为特殊社会群体的青年学生正面临着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多元价值和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的冲击和挑战。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拘泥于靠“上大课”“开大会”“搞大讲座”“说大道理”来跟踪和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缺乏对“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等谬论的指向性批驳,那么,青年学生就难以抵御错误思潮的侵蚀,自然难以形成正确价值观和坚定理想信念。这就意味着,高校作为社会思潮的集合地和敌对势力渗透的重点对象,理应将科学分析、鉴别错误思潮视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前置性工作,着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走精准化发展之路。在此意义上,精准思想政治教育之精准恰在于其能够准确识别青年学生的思想困惑,并能够在纷繁冗杂的社会思潮丛林中准确识别出错误思潮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及其扰乱人心、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意图。这就要求高校要以解决青年学生的思想问题为突破口,一方面精确绘制青年学生的思想轨迹,精细刻画青年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为精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全面铺展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价值共识的作用,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进而筑牢青年学生抵制错误观念言论的思想防线。

第二,着力破解思政教育发展瓶颈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日臻完善。但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要求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布局、人才引进、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仍存有差距,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比如个性发展与实证调研缺乏。当前,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愈发呈现出追求个性、追求自我的趋势,他们愈加希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贴近时代,教学方式能够多元多样。但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鲜有思政课教师围绕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实证调研,更谈不上有效的思想沟通,结果导致其对青年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主体诉求把握不准。再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合力不足。“课程思政既不是单一的一门课程,也不是孤立的一项活动,而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项环节、各个方面,充分挖掘隐性元素,发挥隐性教育的育人功能。”[6]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却认为思政学科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任务,其他学科只向学生传授本专业的知识或技能就足矣。这种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思政课教师“独奏曲”的错误认知,不利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形成,使得高校精心搭建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流平台沦为摆设。突破这些发展瓶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统一,迫切需要精准思维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原因在于,精准思想政治教育主张结合青年学生的人生际遇和心灵困惑进行针对性施教,并且将教学任务的重点放置于青年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解决个体问题的基础上实现群体问题的解决。另外,精准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真正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一体推进。

第三,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保障。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377在众多课程中,思政课之所以能够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既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功能,也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任。与其他工具性、生产性、实践性课程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性、价值性课程,旨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帮助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发展格局,高校要为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就必须扎实推进精准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立德树人的精准性。原因在于,精准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根据各学段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以及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使各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从不同层面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另外,精准思想政治教育尤为关注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比如通过体验学习法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思索、领悟其中的思想价值;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用于社会,在理性反省和行为反思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外化;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使学生课前预习提问题、课中分析讨论拟方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不仅如此,精准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借助大数据的挖掘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建立起大数据评价体系,实现对教育过程诸要素长期、客观、动态的观察与监测,并将科学的、可视化的运算结果及时反馈给评价者,使评价者根据真实的运算结果对教育过程进行有效指导,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成效。

三、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所指

现阶段,在理解和掌握精准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价值的同时,如何将其付诸实践、发挥效用,成为摆在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当然,开展精准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要背弃和否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在现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宏大叙事向细微表达转变,以精准的视角把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以精确的方式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影响,精细周密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目标与内容、手段与成效、过程与结果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抓到细处、落到实处、做到深处。这就要求着眼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从主体、环体、客体和载体出发,努力推动精准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合力的形成。

一是精练内功,积极打造素质高超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所在。推进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前提就是思政课教师要认认真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争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真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真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真信共产主义科学信仰,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以扎实的知识储备作为立身三尺讲台的底气,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讲好思政课的根本,以知行合一的人格魅力作为恪守教师职责的保证。基于青年学生思想问题、生活问题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对青年学生问题的精细化分析,必然要求施教者拥有更高的专业水平、更宽的知识视野。这是因为,“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这样的特殊性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7]。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既要把思政课当作培养学生成才的“普通课”,又要把思政课视为学生成人的“特殊课”。故而,思政课教师除了要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外,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唯此才能以“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深邃眼光观察世界,才能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无私情怀感染学生。淬炼这种眼光、拥有这种情怀,思政课教师就要时刻铭记习近平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嘱托,全面、系统、富有探索精神地向书本、向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依靠学习精炼内功、提升育人能力,切实强化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保障。

二是精设情景,倾心营建轻松浓郁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扮演积极重要的角色,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主体间的话语交往、思想沟通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8]这就表明,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实施同样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基底,而营建轻松浓郁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离不开课堂情境、学校情境、社会情境的精心创设。在精设课堂情境方面,要学会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课堂活起来,以快闪、动漫、微视频、微电影等艺术化表现形式增强青年學生在思政课堂的浸入式体验。为了增强思政课堂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可以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再现马克思恩格斯学习、生活、工作的时代情境,重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人物、事件,让青年学生在身临其境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道义性,感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精设学校情境方面,要坚持育人方向与育人步调一致,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全面提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为了拓宽教育途径,高校除了继续加强寒暑假社会实践、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等实践活动的开展外,还应根据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组织理论宣讲、社会调查、生产服务等活动,使青年学生能够在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精设社会情境方面,要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积聚、提炼鲜活的思政课素材,用丰富生动的实事案例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形成全社会讲思政课的良好氛围。这种结合现实善用“大思政课”的举措,无疑突破了在教室内、校园里讲思政课的场域局限,能够让青年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中开阔认知视野、激发创新精神、砥砺实干品质。

三是精曉需求,主动聚焦个性鲜明的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中心地位,而教育对象的需求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源动力。所以,切实推进精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尊重和满足青年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根据青年学生切身需求精准地提供教育教学资源,引导他们正视个人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对青年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处于思想思维极为活跃的阶段,但也极易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产生疑惑、存有困扰。恰是这种疑惑和困扰的存在,使心理关注、精神关照、人文关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会有各种问题存在,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在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批判中弘扬真善美。”[7]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从青年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在精晓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引导青年学生的个人预期,唯此才能使他们的个人预期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尤其是在物质生活相对丰裕的今天,青年学生更加注重对知识的渴望、对情感的追求、对时事的关注、对自我的表达。针对青年学生的个性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其特殊文化需求、社交需求、荣誉需求、倾诉需求、认同需求等进行私人定制式的教学设计,把抽象的知识讲具体,将复杂的问题说清楚,顺应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期待,进而打造青年学生真心喜爱的思政“金课”。不仅如此,宽松的社会环境也允许、接纳与包容个性的存在,甚至鼓励个性的发展。这种个性存在或个性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则表现为青年学生更加凸显自我。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秉持尊重差异的个性教育理念,探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聚焦个性鲜明的教育对象,在静态观察与动态追踪中、在与青年学生平等对话沟通中洞悉其思想意图、知晓其精神需求,从而为施教活动找准切入点与着力点。

四是精心供给,深刻掌握全面系统的教材内容。习近平明确指出:“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9]思政课教材作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托,其传授什么样的内容直接关乎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为此,在推进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以教材为蓝本,坚持内容为王,坚决克服思政课教学活动中的娱乐化、随意化倾向,从捍卫教材内容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供给着手增强思政课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实现这一目标,至少需要做好“守正”与“创新”两个方面的工作。所谓“守正”,即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不能丢。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理论。相对于个别常识判断和具体知识结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全部内容中最精髓、最核心的部分,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而谈精准思想政治教育无异于无影明月、无根浮萍。精准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才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才能够牢牢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所谓“创新”,即指与时俱进地充实完善思政课教材内容。党的理论创新每向前一步,进教材的任务就要跟进一步。可以说,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及时体现在教材之中,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是建设思政课教材体系的使命所在。当前,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使青年学生更好地领会和把握这一新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推进精准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有这种政治站位,用新思想武装青年学生头脑、指导青年学生实践,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善学善用、真学真用中练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硬本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1.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6.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5]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4.

[6]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50-58.

[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奋斗,2020(17)∶4-16.

[8]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86.

[9]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责任编辑:张晓妍】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北京市9号线地铁站内,一名乘客因突发心脏骤停昏倒。车站工作人员紧急使用站内安装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与急救人员一起成功救助了该乘客。AED能自动识别人体异常心律并给予电击除颤,可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表示,非专业人士手动做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一般较低,而使用AED抢救的成功率在80%以上。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文化传播主体的主观输出与文化受体的客观接收是传播效果认定的“二元思维定式”。而“转文化”传播并非单纯的二元定式,其传播效果的认定具备“四元思维定式”的特征。“转文化”传播侧重于对文化本身的科学转化与包装,进而破除“跨文化”的交流障碍,较好地输出文化,提升国家形象。因此,“转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辜鸿铭、李子柒在文化对外传播实践过程中,从文化内容性转化、生态适应性转化、传播媒载性转化、受众视域性转化等方面着手,将“文化迁移”转向“文化转化”,客观上实现了从“跨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宽和深度的持续推进,算法日益成为影响当今信息传播机制的基础性规则之一。依托传播技术的迭代更新,尼葛洛庞帝笔下“我的日报”从预言变为现实,并逐渐发展成为算法传播的全新样态。算法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在开辟网络空间这一国家治理新疆域的同时,也引申出网络空间治理的新课题。实践中,算法传播的内在缺陷及其应用失当带来了价值负荷、信息窄化、共识衰退等多重治理困境。为消减由被过分强化了的个人兴趣所产生的“信息茧房”效应,应以优化算法设计、寻求多元共治合力和现有法律框架网络化调适等为突破口
摘 要:“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立足国内国际新发展格局,着眼经济社会高质量运行,优化知识产权制度,以知识产权立法与应用为保障。具体而言,即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创新资源配置国际化;提升知识产权效应,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完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关键词:新发展阶段;知识产权制度;科技强国
摘 要:习近平关于心怀“国之大者”重要论述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把握现代政党建设的一般要求、回应国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重要论述的目标取向是提高“政治三力”,价值依归是让人民生活幸福,原则方法是重视辩证思维,基本策略是强化责任担当,实现了党性与人民性、价值性与科学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高度统一。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心怀“国之大者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不仅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更是教育对象在不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与交往中,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因此,若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教育对象如何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仅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因素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教育对象受到外界因素和自身接受因素影响所形成的环节和机制。这对反思教育对象“由知到行”转化的现实情况、优化教育对象在社会空间中的行动逻
摘 要:从“内卷”的文化样态来看,“内卷化”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存在状态,表达了青年的社会心态;从“内卷”的外在表征来看,它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瓶颈”,表现出外部的无意义突破和内部的消耗;从“内卷”的心理投射来看,它是当前社会中非良性的内部竞争,导致了社会的群体焦虑。究其本质,在非良性内部竞争背景下,人们对于“自我异化”“自我剥削”“自我压榨”的主动选择是导致“内卷化”的根本动力,温和反抗的“佛系青年
摘 要:亲清政商关系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臻成熟和民主法治深入推进的发展维度,依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运行机理所作出的政商制度化合作模式选择,为中国特色新型政商关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当前政商关系的发展出现了偏离法治规制轨道、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亲而不清、清而不亲、不亲不清等异化变质倾向,而政商关系治理主体素质偏低、治理边界界定不清、治理体制机制滞后则是主要肇因。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元治理架构,需要
信访工作党内法规制度是党领导信访工作百年历史经验的凝练与升华,也是新时代实现党领导信访工作制度化与法治化的基础与保障。作为信访工作制度体系二元法治架构的重要一维,信访工作党内法规制度发挥着巩固和加强党对信访工作的全面领导地位、规范和改善党对信访工作的系统领导行为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中央层面30件信访工作党内法规制度发现:在形式上,呈现制度框架虽已形成但网络尚未密织、制度板块相对集中但形态仍显青涩、制度领域交叉耦合但时效较为滞后三大典型特征;在内容上,存在以侧重联合发文的规制规范方式以实现“诸访交融”、凸显
“闺女,我头晕、腿软,是脑中风了,快回来送我去医院吧……”“妈,您别急,躺在床上别动,我马上回来!”当时,我真是一名“风一样的女子”,飞到了母亲身边。作为一名神经科护士,立刻检查妈妈情况:头晕、头痛、恶心,双腿发软!但是,脸没歪、嘴能说、胳膊和腿还能动。排除脑中风可能!那我母亲的这种情况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我妈妈得的是“耳石症”,医学专业名字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