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俗与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此文在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的指导下,探访一个村落的文化和精神心灵世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的文化和习俗或有大相劲挺,或有相似,拥有多种文化的多样性和典型性,此文通过多个角度分析,仅是一家之言。
关键词:民俗;文化;精神世界
中图分类号:TU-09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33-01
湖南湘西吉首凤凰县腊尔山镇夯卡村常住人口均为苗族,且外来人员非常之少,苗语是他们的母语,其历史文化与苗族整体一脉相承,夯卡村,民风淳朴,村民开朗豁达,待客热情。夯卡村到腊尔山镇的交通状况改善之后,村民与外界交流逐渐增多和密切,接触到外部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化,给村中原生的苗族文化和地方知识带来了冲击和变化。
一、 汉化倾向:夯卡村的传统与民俗
(一)服饰穿着的变迁。
过去男性穿着比较简单,年长的衣服颜色大多以黑、灰为主,年轻的大多以白、蓝为主,衣服中间有一排布制纽扣,头部都戴头帕,裤子都是大筒脚裤。女性的服饰则较为复杂,年长的女性衣服颜色为深蓝色,中年女性衣服颜色较浅,多以淡红为主,未婚女性穿着多以深红为主,这些衣服没有太华丽的装饰,是平时的穿着。重大节日甚至是出嫁时的苗服,则是做工精美,图案华美,配以工艺精湛的银饰,如:银手镯、银颈圈、挂饰、凤冠等。
调查中可见,村里的年轻人尤其是外出打工回来的在穿戴上与外界并无二致,而村里的老人受到的影响与冲击较小,在他们身上还能看到苗族的传统,如裹头帕戴苗银项圈等,传统与现代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息交织行走在夯卡村寨。
(二)传统节日与民俗。
夯卡村苗民现在一年中比较重视的节日有:清明节,村民要带酒带肉去挂坟扫墓,意即帮助亡人购买地基,让亡灵有安身之所无需到处漂泊,不忘祖先的养育之恩。端午节,如今也和外界的汉族一样裹粽子吃,其余也就是全家聚在一起喝酒吃饭,其乐融融。但由于夯卡村现在外出打工者的增多,家庭成员并不总能聚齐。另一个是重阳节,家家户户休息一天,杀鸡杀鸭,吃饭团聚,女儿需要给老人买礼物,多是买鸡鸭、猪肉、带酒带糖等孝敬娘家父母、老人。因为按照惯例,老人一般和儿子住在一起而女儿不常在,需要在这个节日回家进孝、团聚。当然,最隆重的就是新年了,夯卡村苗民过的是农历新年,村民们会换上新衣服,喜气洋洋的过春节,老人们传统观念还是很强,会穿上苗服,而年轻人则是换上和外界并无二致的新衣服,尤其是小孩子们都是款式新颖的衣服。
(三)夯卡村苗民的信仰。
夯卡村苗民信仰的神灵主要有两类,按照祭祀的方式可以分为共祀型和居祀型,前者土地神,称作“土地公”,是他们全村的保护神,后者则是各家的祖宗神灵。重大节日,如过年时,每家每户要有一人到土地庙去烧纸烧香献上酒肉等供奉,感恩土地神一年的庇佑和乞求来年平安。
另外,夯卡苗民十分信奉自己的祖宗,一般在家供奉祖宗。在清明或者平时对祖宗有所求时进行祭祖仪式,一般举行祭祖仪式的原因五种,分别是家运不顺,家庭成员经常得病、财运不佳、求子、许诺了要祭祀,希望这样能请先人庇佑,仪式需要请地方苗族巫师来主持和举行,仪式相当隆重,需亲朋好友请客吃饭,耗资不小。
二、人神共居:传统民居的空间主体
夯卡村有着聚建聚居的习惯,村内房屋分布紧凑,朝向不一。传统民居采用吞口屋结构,以前富家人会建成三合院或四合院吞口屋的建筑形式,地上铺上木板,这种结构不仅起了保温又隔湿的作用,进院和进堂屋坪坝都铺设板岩,一般凿刻有简单的线条纹路。夯卡村现存最老的一座民居是龙新成家的老屋,已有百余年历史,建筑布局较简单,采用传统木构与土砖相结合的建造方式,屋顶盖青瓦,在夯卡村传统民居中十分具有代表性。正屋三间呈凹字型分布,取材枞叔和杉树建造房梁、承重柱和内部木板墙,外围夯土墙连接起正屋外墙和半边围墙,构筑起完整而封闭的房屋整体,围墙上开两扇门,就调查所见,一般都会贴上门神,可以说也起到一种房屋大门的性质。有些富裕的人家还会在围墙内沿着厨房向前建造陪屋,用作牛栏、鸡棚或猪圈之用。村民在建造房屋时会请风水先生前来指点,根据地势等因素选择房屋朝向,而不像汉人一定讲究坐北朝南,因而夯卡村所见民居分布,房屋朝向各有不同。夯卡村的人丁颇为兴旺,但是居所之内并不只有人与饲养的牲畜,苗民居所实则是人神共处的。
一进民居的堂屋,可以看到案台上方墙上有一个木签插纸制成的标志物,一般老屋都会有,而现代水泥砖房很少见到,调查中得知,这是屋主对他所信奉的神灵的一个约定或者说承诺,这个标志物是请村中的“巴岱”所制作,向它烧香烧纸钱告知自己的承诺,会请巴岱来做一场法事,祈求财富与平安。苗家人选择了信奉这个神灵就一定会兑现自己的承诺,就算一時财富能力不够支持,可以等日后能力达到了再请“巴岱”做一场法事。
卧房中间有一个四方形火塘,平时作烤火、照明之用,也是一家人一起休闲、交流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苗家人相信火塘面向山墙的一侧是他们的祖宗灵魂所在的地方,烤火时柴火不可堆放在这一侧而且平时也不会放背篓等农具,就是加里来了客人也不会在此处就座,他们相信,如果这样做会打扰到祖宗的安宁。
三、人间代理:“巴岱”、“仙娘”与道士
夯卡村有这样一类神秘人,他们能够代表人间沟通“鬼神”,为村民处理人力所不能及的事项,影响和引导了他们的精神世界,甚至是日常生活。他们就是夯卡村的“巴岱”、“仙娘”与道士。
“巴岱”是苗语对夯卡村作法巫师的称呼,又分“巴岱xiang”和“巴岱zhua”两种,区分二者的最大参照就是他们念诵咒语的方式,前者是用苗语念诵咒语,后者是用汉语念诵,因而传承方式不同,因为苗族虽有苗语但没有自然演化出相应的文字,所以苗巴岱念诵咒语的传承只能是口耳相传,而汉巴岱则可以有汉字辅助,且在仪式过程中也需要裁纸写字的环节。另外,二者仪式还有一些细节的不同,比如装束打扮,苗巴岱举行仪式时需要穿上苗服,而汉巴岱则是裹上一条红头巾。另外他们的辅助工具也不同,苗巴岱的击打乐器是一根四节长的粗大竹筒,而汉巴岱是手持的铁环串起来数枚圆形铁环。夯卡村还有“仙娘”,类似于一般意义上的灵媒,用通灵的能力沟通人神,解决问题。村民对此信仰的人并不太多。
另外一种就是道士,一般也只负责丧葬仪式。其功能上与“巴岱”有部分重合。但是道士的地位和认可度并不如“巴岱”那么高,有一个传说故事可印证:
所以,现在的巴代如果念词记错了、念错了也没关系,而道士就只能一个字不差的背诵,甚至需要摊开经书对照来念。
作者简介:郑开齐(1990-),男,研究生,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民俗;文化;精神世界
中图分类号:TU-09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33-01
湖南湘西吉首凤凰县腊尔山镇夯卡村常住人口均为苗族,且外来人员非常之少,苗语是他们的母语,其历史文化与苗族整体一脉相承,夯卡村,民风淳朴,村民开朗豁达,待客热情。夯卡村到腊尔山镇的交通状况改善之后,村民与外界交流逐渐增多和密切,接触到外部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化,给村中原生的苗族文化和地方知识带来了冲击和变化。
一、 汉化倾向:夯卡村的传统与民俗
(一)服饰穿着的变迁。
过去男性穿着比较简单,年长的衣服颜色大多以黑、灰为主,年轻的大多以白、蓝为主,衣服中间有一排布制纽扣,头部都戴头帕,裤子都是大筒脚裤。女性的服饰则较为复杂,年长的女性衣服颜色为深蓝色,中年女性衣服颜色较浅,多以淡红为主,未婚女性穿着多以深红为主,这些衣服没有太华丽的装饰,是平时的穿着。重大节日甚至是出嫁时的苗服,则是做工精美,图案华美,配以工艺精湛的银饰,如:银手镯、银颈圈、挂饰、凤冠等。
调查中可见,村里的年轻人尤其是外出打工回来的在穿戴上与外界并无二致,而村里的老人受到的影响与冲击较小,在他们身上还能看到苗族的传统,如裹头帕戴苗银项圈等,传统与现代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息交织行走在夯卡村寨。
(二)传统节日与民俗。
夯卡村苗民现在一年中比较重视的节日有:清明节,村民要带酒带肉去挂坟扫墓,意即帮助亡人购买地基,让亡灵有安身之所无需到处漂泊,不忘祖先的养育之恩。端午节,如今也和外界的汉族一样裹粽子吃,其余也就是全家聚在一起喝酒吃饭,其乐融融。但由于夯卡村现在外出打工者的增多,家庭成员并不总能聚齐。另一个是重阳节,家家户户休息一天,杀鸡杀鸭,吃饭团聚,女儿需要给老人买礼物,多是买鸡鸭、猪肉、带酒带糖等孝敬娘家父母、老人。因为按照惯例,老人一般和儿子住在一起而女儿不常在,需要在这个节日回家进孝、团聚。当然,最隆重的就是新年了,夯卡村苗民过的是农历新年,村民们会换上新衣服,喜气洋洋的过春节,老人们传统观念还是很强,会穿上苗服,而年轻人则是换上和外界并无二致的新衣服,尤其是小孩子们都是款式新颖的衣服。
(三)夯卡村苗民的信仰。
夯卡村苗民信仰的神灵主要有两类,按照祭祀的方式可以分为共祀型和居祀型,前者土地神,称作“土地公”,是他们全村的保护神,后者则是各家的祖宗神灵。重大节日,如过年时,每家每户要有一人到土地庙去烧纸烧香献上酒肉等供奉,感恩土地神一年的庇佑和乞求来年平安。
另外,夯卡苗民十分信奉自己的祖宗,一般在家供奉祖宗。在清明或者平时对祖宗有所求时进行祭祖仪式,一般举行祭祖仪式的原因五种,分别是家运不顺,家庭成员经常得病、财运不佳、求子、许诺了要祭祀,希望这样能请先人庇佑,仪式需要请地方苗族巫师来主持和举行,仪式相当隆重,需亲朋好友请客吃饭,耗资不小。
二、人神共居:传统民居的空间主体
夯卡村有着聚建聚居的习惯,村内房屋分布紧凑,朝向不一。传统民居采用吞口屋结构,以前富家人会建成三合院或四合院吞口屋的建筑形式,地上铺上木板,这种结构不仅起了保温又隔湿的作用,进院和进堂屋坪坝都铺设板岩,一般凿刻有简单的线条纹路。夯卡村现存最老的一座民居是龙新成家的老屋,已有百余年历史,建筑布局较简单,采用传统木构与土砖相结合的建造方式,屋顶盖青瓦,在夯卡村传统民居中十分具有代表性。正屋三间呈凹字型分布,取材枞叔和杉树建造房梁、承重柱和内部木板墙,外围夯土墙连接起正屋外墙和半边围墙,构筑起完整而封闭的房屋整体,围墙上开两扇门,就调查所见,一般都会贴上门神,可以说也起到一种房屋大门的性质。有些富裕的人家还会在围墙内沿着厨房向前建造陪屋,用作牛栏、鸡棚或猪圈之用。村民在建造房屋时会请风水先生前来指点,根据地势等因素选择房屋朝向,而不像汉人一定讲究坐北朝南,因而夯卡村所见民居分布,房屋朝向各有不同。夯卡村的人丁颇为兴旺,但是居所之内并不只有人与饲养的牲畜,苗民居所实则是人神共处的。
一进民居的堂屋,可以看到案台上方墙上有一个木签插纸制成的标志物,一般老屋都会有,而现代水泥砖房很少见到,调查中得知,这是屋主对他所信奉的神灵的一个约定或者说承诺,这个标志物是请村中的“巴岱”所制作,向它烧香烧纸钱告知自己的承诺,会请巴岱来做一场法事,祈求财富与平安。苗家人选择了信奉这个神灵就一定会兑现自己的承诺,就算一時财富能力不够支持,可以等日后能力达到了再请“巴岱”做一场法事。
卧房中间有一个四方形火塘,平时作烤火、照明之用,也是一家人一起休闲、交流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苗家人相信火塘面向山墙的一侧是他们的祖宗灵魂所在的地方,烤火时柴火不可堆放在这一侧而且平时也不会放背篓等农具,就是加里来了客人也不会在此处就座,他们相信,如果这样做会打扰到祖宗的安宁。
三、人间代理:“巴岱”、“仙娘”与道士
夯卡村有这样一类神秘人,他们能够代表人间沟通“鬼神”,为村民处理人力所不能及的事项,影响和引导了他们的精神世界,甚至是日常生活。他们就是夯卡村的“巴岱”、“仙娘”与道士。
“巴岱”是苗语对夯卡村作法巫师的称呼,又分“巴岱xiang”和“巴岱zhua”两种,区分二者的最大参照就是他们念诵咒语的方式,前者是用苗语念诵咒语,后者是用汉语念诵,因而传承方式不同,因为苗族虽有苗语但没有自然演化出相应的文字,所以苗巴岱念诵咒语的传承只能是口耳相传,而汉巴岱则可以有汉字辅助,且在仪式过程中也需要裁纸写字的环节。另外,二者仪式还有一些细节的不同,比如装束打扮,苗巴岱举行仪式时需要穿上苗服,而汉巴岱则是裹上一条红头巾。另外他们的辅助工具也不同,苗巴岱的击打乐器是一根四节长的粗大竹筒,而汉巴岱是手持的铁环串起来数枚圆形铁环。夯卡村还有“仙娘”,类似于一般意义上的灵媒,用通灵的能力沟通人神,解决问题。村民对此信仰的人并不太多。
另外一种就是道士,一般也只负责丧葬仪式。其功能上与“巴岱”有部分重合。但是道士的地位和认可度并不如“巴岱”那么高,有一个传说故事可印证:
所以,现在的巴代如果念词记错了、念错了也没关系,而道士就只能一个字不差的背诵,甚至需要摊开经书对照来念。
作者简介:郑开齐(1990-),男,研究生,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