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式改革的思考

来源 :河南教育·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s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使学校主动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需要,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而提升社会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其内容包括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整学校学科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内容和建立与之相适宜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改革过程中面临传统教学观念、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阻力,需要社会、高校协调推进,通过政策激励引导、管理约束等综合手段,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1.应用型办学理念落实还不到位
  虽然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都经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洗礼,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观念基本确立,但还远没有深入人心;学校虽然定位明确,但惯性发展的势力仍是主导,尚处于自发探索阶段;学校尽管有强烈的转型愿望,但未找到突破口,在实际办学中仍然沿袭传统本科办学思路。
  2.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仍不完善
  地方本科院校現行的培养方案仍过于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和完整,实训、生产实习等工程实践类教学环节由于条件所限不能落到实处:大一统的课程设置,使用的教材大多是统一的“规划教材”;培养目标和规格缺少个性,专业没有地方特色、行业特色以及学校特色。
  3.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偏低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地方本科院校仍存在重学历、重理论水平,而忽视教师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专业实践能力。一方面,各学校在人才引进上有过多的条框限制;另一方面,制度层面又不能有效引导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
  4.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结构关系仍不密切
  地方经济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性差,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并且造成了教育投资的严重浪费。一是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行业结构匹配度不高,受原有专业师资、办学基本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要实现向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需要的周期较长,改造困难较大;二是现行本科专业目录的专业设置缺少灵活性,没有体现不同教育类型的特点,削弱了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与专业设置的自主权。
  5.产学研合作教育仍不深入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的整体实力相对薄弱,应用性科研力量不强。地方政府缺乏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国家制度与鼓励政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缺失,企业参与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不高。
  (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1.传统观念的阻力
  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传统认识仍然存在较大的误区。一方面,受到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追求“高大上”的传统培养模式在学生家长、学校管理层、教师中广泛存在。另一方面,人们虽然认可应用型人才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及良好的就业前景,但认为只有管理岗位才是好的职业选择,不愿意去一线或下车间。这些误区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应用型本科教育,造成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
  2.教师缺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动力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来自国内知名高校,他们受到的是传统的学术教育,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畏难情绪。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教师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业务上,教学内容要实现由理论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转变,教学方式要实现由讲授向实操演示的转变,考核方式要实现由单一闭卷到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的转变;能力上,要实现由专业课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转变。
  3.相应的配套政策和管理还不到位
  一是政府的分类管理还不完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已有了比较明显的层次分工迹象,政府也在积极引导高校分类发展,但不同类型的大学的功能与作用并没有被明确界定,同质化严重。二是来自社会和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一方面,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本身不具备“品牌优势”,缺乏“校友效应”,很难向社会传达自身办学的绩效信号;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必要的保障利益与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三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本身人事体制、岗位管理等还没有适应应用型发展需要,没有合理有效的激励和导向机制。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
  (一)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进一步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要体现“两类知识、三种能力、四项素质”。“两类知识”即丰富的基础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三种能力”即较强的专业应用与实践能力,较强的创新、创业、就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四项素质”即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专业素质、良好的身心素质,以及一定的文化素质。
  2.依据“优化、引进、合作”的理念,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以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和就业需要为导向,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的原则,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高校与企业相结合、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相结合。一是优化。学校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课程模块,依托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模块课程比例,增加应用型公共选修课模块课程比例;优化课程体系,以超过教育部规定比例的5%为目标,加大实践课程开设比例。二是引进。学校要借鉴国内外具有先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的高校做法,将与国际接轨的课程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与行业准入的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合作。学校要加大与企事业、行业合作力度,成立各专业培养方案指导委员会。
  (二)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龙头,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
  1.实行专业淘汰制度,优化专业设置   首先,学校要做到两结合,依照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增设市场急需的应用型专业,对于就业面窄、社会需求少的专业,降低其招生人数,或采用隔年招生等措施;其次,建立专业评估、监控制度,联合企事业单位有关专家,依据专业建设规范和教育评估体系,定期对各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工作评估、目标管理评估,随时检查,及时公布专业办学情况,建立长期、有效的监控机制。
  2.突出应用性强的优势专业,形成特色、品牌
  学校要结合学院优势专业以及市场需求,加大建设应用性强的优势专业,逐步打造学院的特色品牌专业;要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尤其注重专业建设负责人的培养,实行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负责相应专业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设立专业建设专项经费,加大对专业建设的投入。
  3.設立学科专业改革与发展指导委员会,合作论证、建设专业
  委员会成员由实际部门的有关专家、毕业生代表、专业建设负责人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建立多方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共同研究制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及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共同监督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精心打造经管实验中心,加大理工类专业基础实验室建设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硬、软件配套设施,在充分满足本院学生实验教学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对社会开放,使经管实验中心成为本地区经济管理人才培训和宏观经济决策咨询中心:加大理工类专业基础实验室建设,对专业性很强、投资额巨大的专业实验室,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校企共建为主,互惠互利、共建共享。
  2.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学校要增加实验室开放数量,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加大对学生课外实验的指导力度。学校可以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学校要依托省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打破专业和校际地域限制,组建一批多专业、跨学科的多功能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将实习实训基地由单纯的实习发展为集学生实习与就业、教师教学与科研、技术开发与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产学研基地。
  (四)以“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为关键,打造专兼职师资队伍
  1.改革师资队伍培养模式
  学校要坚持“内培外引”的原则,建立以培训现有教师为主,引进人才和聘请兼职教师为辅,以产学研结合为依托,以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评价、激励机制为保障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具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2.加大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
  学校要完善教师挂职锻炼的办法,每年选送10%左右的教师到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或参加实践培训;要求教师经常深入实验室,积极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各系要组织相关课程教师进行实验、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研讨,并积极联系设备和软件供应商认真做好对教师的培训。学校也要加强对新引进教师的岗前培训,实施实验(实训)授课认证制度,要求每位新引进教师必须进实验室参加实验教学,规定教师必须经过考核合格后,才能承担课程教学任务。
  (五)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1.实现教学方法的互动性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学校要将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作为基本形式贯穿于整体的教学过程,探索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实验室、实训中心或企业生产一线现场讲授知识,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访问企业家等。
  2.提高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学校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的立体化教学载体,实现“立体化教学”,建立各门课程的网上教学平台,加强网络课件制作,建立网络课堂、网上案例讨论、网上在线练习辅助系统和网上答疑系统,实现“全天候教学”。
  三、结语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已成为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多元化的必然趋势。我们要了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及我国多年的探索经验,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也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还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新技术,微信、微博、博客、贴吧等自媒体已经成为大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普遍使用的传媒工具。作为新时代的媒介平台,自媒虽然提供了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裁体,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学生的明辨能力,影响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如何构筑以自媒体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洛阳高校  自媒
期刊
摘要: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前提与保障。本研究以合肥师范学院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为例,立足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针对师资队伍建设中出现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对校外的创新创业师资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培养建设等问题,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和建设方向,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师资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双创”师资队伍整体能力等措施可以促
期刊
摘要:信阳学院是我国首批民办普通本科院校。近年,信阳学院坚持分类培养的思想,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学习,并重视对学生的考研服务工作。信阳学院理工学院以实践证明,优质的考研服务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民办院校的学风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民办院校;考研;学风建设  一、引言  民办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产物。2009年统计结果显示,民办院校的招生数量约占全国
期刊
摘要:大学生课外培养质量关系着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对大学生课外培养质量有重要的影响。要改变大学生课外培养中辅导员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能力、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不足的现状,就要通过廓清发展空间提高职业认同感,制定培训政策强化职业使命感,打造专业平台增强职业责任感,坚持终身学习提升职业愉悦感等措施,来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加快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进程。  关键词:高校
期刊
今年年初,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大河奔流——1949-2013影像河南六十五年》一书,并在郑州举行了发行仪式暨影像河南65年图片展。该书的作者是原河南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林景顺,他曾任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本已退休的他没有选择惬意轻松的生活方式,反而选择了历尽艰难、不辞辛劳地编著了这样一本书。林景顺长年与经济工作打交道,对河南省的发展情况,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历程有深刻的
期刊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困境。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和使用隐性课程资源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郑州财经学院开发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养成必读”课程体系,并探索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养成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结合点。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
期刊
摘要: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是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这一实践活动是对近期教育部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要求的拓展和延伸,高度契合了高考模式改革对学生创新素养能力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文化践行;学子讲堂;研学旅行;高考改革;创新素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和事业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
期刊
摘要:招生、培养、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整体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招生信息反映了学生和家长的职业趋向、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声誉和公众对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的预期;就业信息反馈了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和行业人才需求量的变化,这些信息对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调整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由于招生、培养、就业在地方本科高校不同部门之间处于权限分离状态,三个
期刊
摘要: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向纵深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处于普及化边缘,整个高等教育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在政府积极引导、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民办高校适时改革现行教育教学模式,是提升教育教学效率、保障教育教学效果、打造教育质量品牌、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研究从民办高等教育现状及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形式分析入手,梳理商科专业能力导向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期刊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是社会繁荣的源泉。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争取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队列,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必须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尽快创建区域内具有国内或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学,这对于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升区域内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水平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发展;大学;双一流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同志在省十次
期刊